周易是怎么推出来的,为什么周易那么准
易经的推算方法?
3个硬币一只笔教你用《易经》算卦《易经》呢, 相当于一本字典, 内容就是对这六十四卦挨个进行解释, 解释每个卦的叫卦词; 对组成每个卦的线条“爻”也挨个进行了解释, 这部分内容叫爻词工具: 3个硬币,一只笔,一张纸, 一本白话版《易经》求神问卜,办法多多,首推《易经》,大名鼎鼎,作者周文王,解者孔夫子。不罗嗦了,学问再大,有用才是王道,今天,大家来分享一下如何用《易经》算卦。NO.1 《易经》算卦是咋回事?没算过卦,您总看过八卦图吧?八卦图也没看过,那就只能请您将就着去看看韩国的国旗了。八卦图中心,是黑白相绕的两条鱼,鱼外面围绕着长长短短许多横线。这些横线组成的图,叫卦象,那些横线本身,叫“爻”:(音姚)。一条长直线“——”叫阳爻,中间断开的“-- --”叫阴爻。《易经》中,共有六十四个卦象,每个卦象都是由六条横线,由下到上叠成的,这些卦象都有相应的卦名。《易经》呢, 相当于一本字典, 内容就是对这六十四卦挨个进行解释, 解释每个卦的叫卦词; 对组成每个卦的线条“爻”也挨个进行了解释, 这部分内容叫爻词。卦词啊、爻词啊,我们都不是神童肯定记不住,随身带本《易经》就行了,而且也很酷, 不过要记得带本白话版的。算卦,基本上就是个查字典, 首先你得知道你要查哪个字,然后再弄明白那个字是什么意思。算卦的程序,简单说是这样子的:首先,麻烦你丢一阵子硬币,再把你丢硬币的结果记下来,这个记录就会对应易经中的某个卦象某个“爻”。接着,像查字典一样从《易经》中查出这个卦、这个“爻”的意思来。最后,如果你能把这些卦词、爻词的意思弄明白,恭喜了,你已经达到了本文预期目标—— 会DIY算卦了。 至于灵不灵,那就要看周文王他老人家的心情和兄弟你自己的悟性了。NO.2 卦怎么个算法?“丢硬币”这个过程, 专业点的说法叫做“起卦”, 起卦的方法五花八门,大仙们各有各的玩法, 本文向你推荐的“硬币算卦法”, 最为简单,方便易学。OK,一切准备就绪,兄弟们就可以开始了:1.打开钱包,拿出硬币三枚。硬币用文字标了币值的那一面,是正面;国徽或者花卉等图案的一面,是背面。2.找一安静房间老老实实坐下来,态度端正地先净手焚香。 3.把三枚硬币用两手合握在手心里,要算什么你一定要想清楚!然后将意念高度集中,默想,使劲默想。 4.接下来手开始摇,摇几下后把硬币往地上一丢。猜猜硬币丢出来的结果有几种可能?对了,只有四种:三个都是正面,三个都是背面,二个正面一个背面,一个正面二个背面。5.把结果记下来,以背面,也就是国徽、花卉等图案那一面出现的情况为标准。★如果摇出一个背面 ● ○ ○ 奇数嘛,为阳,记作阳爻 "—— "。★如果摇出三个背面 ● ● ● 也是奇数也是阳,但这个数大了点,特殊点,叫老阳,记录的时候要在阳爻的后面打个叉:“ ——X”。 ★如果摇出两个背面 ● ● ○偶数,自然为阴,记作阴爻“-- --”。★如果摇出零个背面 ○ ○ ○ 算是偶数吧,为阴,也比较特殊,叫老阴,记录的时候要在阴爻的后面打个叉: “-- --X”。要注意那些后面打叉的老阳和老阴,那可就是大名鼎鼎的变爻,记住,变爻!!!每次摇下来,会摇出来多少变爻是不一定的,为啥叫变爻呢?因为物极必反,老阳会变为 “- -”(阴);老阴要会变为" — "(阳),记住这个变化之道,《易经》的精髓所在。 6.一鼓作气连摇六次,把六次摇出来的结果用上面的记法记录在纸上,顺序是从下往上!从下往上记!!! 第一次摇出的结果叫做初爻,记录在最底下;第二次摇出的结果为第二爻,记录在初爻上面,依次类推一直记上去,直至把第六次记录完。恭喜你搞定了一卦!你再使点劲记住:这个卦叫做本卦,本来的卦、原来的卦的意思。NO.3 案例教学《左传?闵公元年》记载了一个叫毕万的人。他的祖先做过诸侯,后来失去了封地。毕万准备去晋国做官,临行前找人算一卦,卦摇出来一看,是屯卦,初爻是一个变爻。如图所示: 第六次摇 ○ ● ● 记录为-- --阴爻 第五次摇 ○ ○ ● 记录为——阳爻 第四次摇 ● ○ ● 记录为-- --阴爻 第三次摇 ● ○ ● 记录为-- --阴爻 第二次摇 ● ● ○ 记录为-- --阴爻 第一次摇 ● ● ● 记录为——X注意是老阳爻 这次算出来的本卦就是屯卦,其中第一个爻是变爻。(要想混成专业的, 就要养成个好习惯:把卦象中的阳爻叫做“九”,把卦象中的阴爻叫做“六”, 比如这个卦, 由下往上数, 最下面的就叫[初九],其次叫[六二]、[六三],再接着叫[六四]、[九五]和[上六]。其中[初九]是变爻。)找到了本卦,算卦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多半,接下来要找“变卦”.之所以存在“变卦”是因为存在变爻,一个卦象中的变爻变了,尽管其他爻没变,但是卦象就变了,变了之后的卦象就是本卦的变卦。仔细看刚才的例子,本卦是屯,变爻初九本来是老阳爻,要变当然变成阴爻,这样初九就变成了初六,卦象也相应变为比。也就是说, 例子中的这次算卦, 本卦是屯卦, 变卦是比卦,变爻在初九,即屯卦最底下那一条直线。.这样, 我们就把这一卦算了出来, 就像在字典中找到了那个想找的字一样,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字的意思——“解卦”了。NO.4 闯难关:怎么解卦?先告诉兄弟们一个坏消息: 这是最难的一关, 然后再告诉兄弟们一个好消息: 这已经是最后一关了, 即将大功告成!丢丢硬币, 做做记录, 必然会算出个本卦, 然后查看变爻—— 带叉的老阴和老阳。变爻出现的情况不同,则解卦的方法就不同。但变爻的情况无非就以下七种, 这就是整个算卦过程里唯一的难点了, 要麻烦兄弟们辛苦一下,把下面七点背下来: 1、没有变爻 :在《易经》中查出本卦的卦辞, 根据这个卦词的意思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2、一个变爻 :在《易经》中查出本卦的变爻的爻辞,根据这个爻词的意思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3、二个变爻 :在《易经》中查出本卦的两个变爻的爻辞, 根据这两个爻的爻词的意思来解释这一卦,但是要以上爻的爻词为主。4、三个变爻 :在《易经》中分别查出本卦和变卦的卦辞,以本卦的卦词为主,变卦的卦词为辅, 综合解释你算的这一卦。5、四个变爻 :在《易经》中查出本卦中两个没变的爻的爻词, 根据这两个爻词的意思,以下爻的爻词为主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6、五个变爻 :在《易经》中查出这个本卦的变卦,然后用变卦中不变的那个爻的爻词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7、六爻皆变:在《易经》中查出这个本卦的变卦, 根据这个变卦卦词的意思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现在我们来解刚才案例里的这一卦:根据本卦“屯”的变爻,即初九这个“爻”的“爻词”来解。查《易经》,屯卦的初九爻“爻词”为“磐桓,利居贞,利建侯。”翻译成白话为“万事开头难,创业时期困难大,难免彷徨,但只要行为端正,态度执着,便可建功立业。”也就是说毕万此去晋国当官,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结果呢?《左传》里记载,毕万后来为晋献公效力,灭掉了耿、霍、魏三个小国,献公把魏赐给毕万,于是毕万成了诸侯。
经典常谈周易的起源
经典常谈周易的起源如下:
1、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讲八卦的便是《周易》。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2、《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记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不一样。
3、从卦、爻辞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制度看,我们知道这些是西周初叶的记录,记录里好些是不联贯的,大概是几次筮辞并列在一起的缘故。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4、《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
《周易》是怎么由来的?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记录占卜过程和结果并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西前期却有大多数所接受。什么事周易?它的由来是?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周易是古人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易”的解释 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义。 5.易是占卜之名。 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 [编辑本段]原理出处 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无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简易的简字。大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易的根本现象。恒之无休而无不果,说明了易,就是物的变化而成事,物每一点变化都有一定的结果,这就是易象。“简之周”和“周之易”说明了周是简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简周易”。“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说明了“简易图”是判断推理的一种测探工具。 [编辑本段]由来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也当为盲目疑古者戒。 另一个方面,《周易》一书名字的由来也颇多争议。 “周”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易”字的含义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易”字的篆文为“(见右图片一) 小篆:易”,《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 二、《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三、《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为“(见图片二)”,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也主于“变易”。 甲骨文:易 《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消息之理。
“易经”的来龙去脉?
[编辑本段]易经概述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一、《易经》名字的解释:《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一>、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其形义解释为: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四>、关于“经”字的解释: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纟”字是个象形字。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d、“糸”是楷书的写法。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⑶、“经”是楷书的写法。⑷、“经”是简化字。2、“经”字的词义解释: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⑸、古通“径”。……等等。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二、《易经》的产生:1、《易经》产生的年代: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2、《易经》的起源: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三、《易经》的成书时代: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