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辟卦与人体疾病,十二辟卦图解
十二辟卦妙用
十二辟卦妙用?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周易研究当中的重要学说。易学中“十二辟卦”之说渊源很远,据悉在干宝注所引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说。也就是说,它与周易应属“同龄人”。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论,是通过华夏上古先人整理留传下来的,亦称为“十二消息卦”。简单的介绍是: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 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此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乾卦则全为阳爻,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可发现,“十二辟卦”既是全部都集中在“乾”“坤”为上下卦的“乾坤区”内,也是全部集中在八宫中的“乾”“坤”二宫之中。它们处在乾坤二宫的第一到第六卦,也就是“乾”“坤”二宫除去“游魂卦”(晋、需)和“归魂卦”(大有、比)以外的全部的卦。在乾宫的辟卦是:乾(巳)、姤(午)、遯(未)、否(申)、观(酉)、剥(戌)。它们具有相同的六亲属性:兄弟金、子孙水、妻财木、官鬼火、父母土。在坤宫的辟卦是:坤(亥)、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它们相同的六亲属性是:兄弟土、子孙金、妻财水、官鬼木、父母火。这些十二辟卦的特性,在纳甲法中是早已标明了的。只是通常都是把它与其它卦混在一起来讨论,没有注意它的特殊性,更没有留意它们与地支(子、丑、寅、卯……)的对应关系,是一个不小的疏漏。楚竹书周易各卦的首尾符提醒我们不要忽略这一点。临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泰卦九五 雨水 否卦六五 处暑大壮初九 春分 观卦初九 秋分夬卦六三 谷雨 剥卦六三 霜降乾卦九五 小满 坤卦六五 小雪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
怀师:女性修道有秘诀
学识空有可互生, 思虑心田消惜因。 践行善护共同体, 悟道净炁 禅 心明。 (生命·健康·命运)共同体大家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配合圆图看看:头上面是乾卦,下面在密宗就叫海底,在中国的医学叫会阴,男女都一样,不过女性的用法不同。 这是我们人类生命的开始,会阴也就是复卦。所以中国的道家又产生了一套方法,除了医学上十二经脉以外,又有奇经八脉。 所谓打通任督二脉之说,其实任督二脉不是做功夫去打通的,做功夫去通是多余的。任督二脉每个人都通,假使不通就死了。可是呢,问题是这个卦气。卦气也可以比喻为我们人身的电能,电能有没有,就关系着我们人生的生命与健康。 譬如女性就很明显,月经的周期是二十八天,四七二十八,月经不会超过一个月的,一定是二十八天,除非是病态。一般稍稍提前两天是有的。这个法则是很呆板的,同《易经》都是相同的,《黄帝内经》就是用的这个法则。经期来了以后,真正的经期回转是五天一候,七天是一阳来复,当然也有女性身体状况不同,三天两天月经就干净了。 但是不能说是干净了,卦气还没有回转,回转是五天一候,七天是一阳来复才回转,每个月都是一样。 但是这个里边有问题。譬如女人的生理表现得非常明显,而男人就不十分明显。为什么一个经期要四个七天?月经也叫潮候,同海潮一样,同月亮有关系。假设女人是阳(因为女性在生理上表现得很明显,属于阳性,男性则反,属于阴性),可是阳中阴与自然的配合,就跟月亮与潮水的关系一模一样。潮涨潮落,所以古代称月经叫潮汛,依据海潮涨落而定。排卵期等于平潮的时候,海水涨到了一个高度,有很短时间的停留,这就是平潮,但一刹那之间就退潮了。 就女性来讲,在四个礼拜的中间,就有一次潮汛。上半月下半月也是同样的道理。普通我们稍加观察,一看气色就知道月经快要来啦。她的脸色会变,情绪也会变。有时候情绪变得很厉害,影响生理的情绪,有时候思想又很开朗。尤其女性在平潮的时候,半个月或两个礼拜,月经快来的时候,精神最旺时最标准,要发神经也是在这个时候,要很爽朗也是在这个阶段。 修命功这件事,要懂得这个运。什么运呢?这意思就是道家采取活子时的说法。子时就是复卦,一阳来复。其实女性过了四十九岁,不一定说经期完了就没有希望了。拿女性作标准的原因,是因为女性的生命显得明显。 假定女性在月经还没有断以前,修命功返老还童就快了。 如果过了七七四九或在五十几岁,没有月经了,要加一倍的力量,才能修持到气脉通,月经重来。 这是有可能的,我们同学里边有几位就是这样。记得一天夜里,一位同学打电话给我说:老师,吓死我啦!我问她什么事这么惊慌?她说我以为是我血崩啦!我说你那么大年纪,不会吧!她说:现在证明完全是月经来了。我说那就恭喜你啦!她问还有几天?我说我没有见过老太太修行,不过根据原理,我可以告诉你,或者一礼拜或者半个月,再等三五天你就知道了。因为我要了解女性修持一阳来复的情形,叫她再回转时要告诉我,每一点都要告诉我。因为我是个男的,女的情形我不懂。道理、原理、方法我可以告诉你,经验我没有,要请你告诉我。她后来告诉我说:是不同,这个月经过了以后,平常感觉到病痛的地方,骨节呀、老化地方统统都变啦,心情也感到很年轻。她说以前感觉到看一切都很悲观,年纪大啦,孩子们出去了,什么都感觉索然。 自这个来了以后,这一阶段什么都不一样了,心情也变了,反而感到生死都无所谓了。 但也并不是因为自己衰老了,觉得应该死,不是的,反而觉得更有生命、更有精力、更觉得年轻,甚至可以做到掌握生命——假设我现在要病死了,我对生命有把握了! 我们本身生命的法则,与地球上自然界法则——天地、气候法则是一样的,所以道家把人身当做小天地。这个人身肉体的小天地,也有一年四季变化的不同。所以我们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好一点、有时候坏一点,有时候心理上烦一点,或者心情平静一些,普通一般人不大注意到这一点。 至于生命上气化的作用,平常各位同学提到炼气功呀做什么的,大家要注意,所谓气化不是呼吸的气啊! 也不是炼气功那个气啊!那是炁化的炁(音气),是我们身体的一种生命能。 刚才我们讲的是女性。这有两个法则,但不要一定看成圆圈,由复卦到乾卦,阳能是这样上升的。拿身体来讲,是由下到上,身体精神是很健旺的。假设你懂了这个法则,你可以体会一下,尤其女性经期到了最高潮的时候(每个月的排卵期前后),接着便要下降。循右边这个法则下降,情绪身体都会有变化。有些人说不定上半个月精神好一点,大部分这个法则是呆板的。不过,也有些人特殊。由于她自己的感受与观点不同,认为自己下半个月——就是月经要来以前,精神会特别好。一般来说,这个法则是呆板的。 有些女性修道,尤其是出家的女性,常常觉得经期延后了,便心里不安,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 假使还没有到更年期以前,你三个月、四个月月经不来,就非恭喜你不可。不过有时候是病啊。这种病在中医叫停经,或者叫滞,那是病态。如果身体状况是好的,气脉是对的,那你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不来经,在一二十岁、二三十岁,因为学打坐功夫使经绝不来,这个在道家而言,叫做斩赤龙。女性修道,拼命修这种功夫,年轻的时候就把赤龙斩断,便有了初步的成就了。 所谓“斩赤龙”是道家的术语,密宗没有。 我在西陲时,常跟密宗的大师们谈论这个问题,彼此交换意见。一般人对密宗大师都很恭敬。有时候我们单独相处在一起,大家都很随便。我说你们密宗主要的方法,是道家过来的啊!我的看法如此。道家修行的方法,可能在秦始皇以前从印度来,便和中国文化混合了。也就是说,中国早就有这一套了。因为秦始皇的时候,印度已经有一批修道的人来中国。 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印度过来的这一批人中,有两三位会神通的。秦始皇知道以后,便把他们关了起来,但是秦始皇关不住他们,他们自然就出来了。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当时印度有关生命修炼的方法,已经与中华文化交流了。密宗对女性斩赤龙的修法并不知道。 有一位活佛告诉我,有一本古代佛教的经典上有这项记载,但是方法不懂。我说我知道。活佛说:那请你教我。我说不行,我们要交换!你们最宝贵、最秘密的方法是什么?拿来我们彼此交换谈谈…… 女性修道月经停止时,不要搞错了,有时候是停经的现象。 究竟是停经或者修持的功夫到了,要你从脸的气色、身体精神的状况去区别哪是病态,哪是功夫。 如果真的功夫达到了,她便变得年轻,经期停止了,那是必然的 !换句话说,这个女性一定返老还童,回复自己青春时期。 这个身体生命的作用,已经回到十三岁月经还没来以前的状况,一样的作用。这个时候一定是乳房收缩,恢复到十二三岁,男女无分别那个境界。那决不是说乳房生了癌症、干瘪了。有些人自己却也冤枉担心了。 我也发现一些女性,并不是她功夫好或修道修得好,而是瞎猫碰到死老鼠,撞上啦,月经停了。结果她几乎被吓死,赶紧找医生看,吃通经的药,她以为打两针就通经啦。因为不懂这个原理,所以受冤枉,也没有办法。一般男性修道更糊涂!因为男人身体一般的征候不显著,你更难拿捏得住。其实都是一样,如真做到任督二脉通了,跟女性斩赤龙的功夫也差不多了。任督二脉这个道理,就是这个圆图的道理。从复卦倒起来到姤卦到坤卦,一升一降,这个中间气的升降,就很困难了。它有一定的方法与次第。 我常常告诉大家,你们要知道修道是个科学的,不是宗教的,同宗教没有关系。你信你的上帝也可以,你信你的菩萨也可以,你信你的太上老君也可以,甚至你信你的哈不楞登也无所谓。反正上帝、菩萨……是个代号,而我们生命的法则是个科学。 如果你懂得了这个法则,自己会非常明显地觉察到自己生理的状况,及生理上起的变化。 有时很沉闷、有时很松快,在修持上也是一步一步、一个一个的征候,会很明显的。 有时候有进步,有时候像是病态,觉得五脏六腑哪部分像有病了一样的痛苦 。 其实是卦位上的一个变化,也就是《易经》所谓的爻变,一爻、一爻的变化。因为爻变是必然的。你懂了这个法则,先把生命的法则把握清楚了以后,再观察宇宙的法则、地球物理的法则,一概都是一样,很清楚。这是讲圆图方面。 刚才我们提到了一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复卦这个地方道家又叫活子时,所以修道的人打坐,要想修到气脉通了,必须懂得复卦的作用。复就是生命的恢复。不过我们普通人,因为有了夫妇的关系、有了家庭子女的关系,等到那个生理的能力恢复了以后,生理的欲望就来了。来了以后,你为用“善守”的要诀,在那个中间能够把握得住。所以每一秒钟、每一个时辰,都有自己生命恢复的时候。这个时候拿准了,人的生命就可以自己把握了。至少在学理上是如此。这也只有在中国《易经》文化中是特有的。 这种把握生命的法则,甚至生死也可以自己控制的,全世界文化都没有,只有我们中国文化懂。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自身都有这个工具,这个法则是我们身体上的变化。十二经脉的变化,同十二辟卦的变化,五脏六腑的变化,及里边方图的变化,理论都是一样。这个法则等于一个公式,科学、化学、物理的公式,像国家法令的规定一样,是没有办法违反的。 同样地,这个太阳的行度——春夏秋冬,也是没有办法违反、没有办法脱离这个大法则的。 等到身心两方面修成功了,就可以跳出这个法则了。 跳出宇宙这个法则,便成了超人,就是有超宇宙的力量了。
第十九卦 临卦
我是郑宏鹏,樊登读书会隰县分会会长,每天一篇文章之049。 临卦是《易经》第十九卦,前面是蛊卦,蛊惑、迷惑。在解除蛊惑之后就可以当领导了,因为人只有经历了破除迷惑的过程,才能心明眼亮,进而成为一名好领导。“临”字在金文中写法是,右边是一个人,左上方是一只眼睛,左下方是一些器物,就像一个人瞪大眼睛俯视下面的东西。所以“临”的本意是俯视,表示居高临下,可以引申为监视,从监视又可以引申为领导,一般是上对下,比如我们常说的欢迎光临、莅临指导,光临和莅临都表示上级或者尊敬的人来到自己这里指导的意思。所以临卦讲的是领导的艺术,怎么管理,管人、管事、管物。 我们看一下临卦的卦辞: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又说了“元亨利贞”:一开头就抓住事物的本原就能亨通,有利于守持正道。为什么“至于八月有凶”,到了八月份就有凶险呢?古代阴历的十二个月是从十一月开始,因为十一月里有冬至,冬至是阴气最足,一阳来复的时候,也就是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所以从这天开始,白天会越来越长,这个月配的卦就是复卦,一阳来复。十二个月配了十二个卦,这十二个卦叫十二消息卦,也叫十二辟卦:阴历十一月一阳来复是复卦,复卦是最下面一根阳爻,上面五根阴爻,表示阳气开始上升;十二月就是临卦,下面有两根阳爻,表示阳气继续上升;正月是三根阳爻,所以叫三阳开泰,是春节;二月是下面四根阳爻,大壮卦;三月是下面五根阳爻,夬卦;四月,六根全是阳爻,阳气最足,是乾卦,四月之后阴气又开始上升;五月是下面一根阴爻上面五根阳爻,姤卦;六月是下面两根阴爻,遁卦;七月是下面三根阴爻,否卦;八月是下面四根阴爻,观卦;九月是下面五根阴爻,剥卦;十月是六根全是阴爻,坤卦。十二消息卦从阴历十一月开始,分别为: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代表十二个月。临卦为十二月,八月是观卦,跟临卦恰好相反,临卦的下一卦就是观卦。临卦是阳气逐渐上升,观卦是阴气逐渐上升,所以临卦说要警惕八月份阴气上升,会有凶险,告诉我们始终要有反向思维,阳气上升的时候要警惕阴气上升,具备了忧患意识就不会真的发生灾祸。在文王八卦中,八为艮卦,在东北方,万事万物到这里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下一个阶段马上开始,所以这个时候大多有凶险,要警惕。下面我们来看《彖传》的解释: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刚浸而长”:“浸”是渐渐,刚爻渐渐地开始长了,临卦下面有两根阳爻,是阳气渐渐地开始上升,是一种很好的现象,所以“悦而顺”:是喜悦的,而且是顺应天道的,“说”指下面的兑卦,“顺”指上面的坤卦。“刚中而应”:九二爻是刚爻居在中位,同时与六五爻相应,阴阳相互感应,所以“大亨以正”:是亨通的而且符合正道,这个正道就是“天之道”。这是告诉我们作为领导内在要刚,而且要跟阴柔相呼应,还要符合正道、天道。为什么“至于八月有凶”呢?因为“消不久也”:八月阳气已经开始衰弱,阴气开始增长,所以不能长久了。我们再看《象传》: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象传》从卦象上分析临卦:上卦是地,下卦是沼泽,所以叫“泽上有地”,是大地在俯瞰沼泽里的水,表示以上视下、君临天下的场景。君子看到这样的卦象就要“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用了两个“无”,“无穷”和“无疆”,教化百姓要无穷无尽,保护容纳百姓也要无边无际。这是教我们做领导的发心:领导者对下面的人要充满关爱,因为天道是爱万物、万民的,上天总是把阳光洒给人间,用雨水滋润万物,所以当领导首先要从心出发爱百姓,然后还要教化百姓,“教思”是说要改变百姓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的心中也充满爱,不能自私;同时要宽容,“无疆”,无边无际,这个是针对上面的坤卦大地而言。了解下八卦
八卦,是儒家经典《周易》中的重要概念,又称"经卦",指的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卦形由阳爻"-" 八卦的起源,有种种揣测,一说起源于结绳改书契时,阳爻代表大结,阴爻代表小结;一说起源于生殖崇拜;一说模仿占卜的龟兆;一说代表一种原始文字;一说起源于蓍草排列的方式。其中,作为占卜的筮具蓍单变化的说法比较合理。 《易传·系辞下》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①春秋战国时,八卦就已同某些特定的意义相联系,即:乾象征天、光、玉、君、天子、父;坤象征土、帛、马、母、众、顺、温、安、正、厚; 坎象征水、川、众、夫、劳、强、和;离象征火、日、鸟、牛、公、侯、姑,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乾、坤两卦,将它们比类为阳阴、天地、父母,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初源。 汉代对于《周易》的解释和研究是谶纬学的一部分,形成了卦气说。所谓卦气,据汉郑康成《易纬稽览图》卷上注: "诸卦谓六十四卦也,气谓用事所当效气,温寒清浊者,各如其所者"。②即将易卦同气候历法相配合,以坎、离、震、兑配合四方与四时,称为四正卦或四方伯,以四卦的二十四卦爻分别配于二十四节气,将初爻分别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等十二卦配十二月,称为十二消息卦或十二辟卦。十二月卦共有七十二爻,配七十二候。六十四卦除去四正卦称为六十杂卦,六十杂卦共三百六十爻,配以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每卦配以六又八十分之七日,世称六日七分。卦气说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预测天灾、人祸,是为了以《周易》解释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是为"政权神授"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汉代以后,象数学的发展,逐渐与术数命相之类相结合,《易纬乾凿度》有太乙行九宫之法,南北朝时演化为奇门遁甲术,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和六仪分别置于九宫,以甲统一,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 后世各种命相之术也都以八卦和天干地支相配测算人的天命吉凶。汉代随着以天然磁石琢成的"司南"出现,八卦与四方、五行、二十八宿相配,形成了堪舆的理法和形法。在确定住宅位置、朝向和选择坟墓方位时,也普遍采用了八卦之说。清代盛行的"八宅明镜",就是按卦图区分住宅朝向,称乾、兑、艮、坤为西四宅,离、震、巽、坎为东四宅。东四宅只能住属于东四命的人,西四宅只能住属于西四命的人。宅内房室布置也按"九星"(即卦爻变化)流布推断,规定门、床、住房配于吉方,厕所和杂室配于凶方,等等。 汉代以后,易的义理学的发展,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魏晋时期,王弼提出达意由象、以言明象的主张:"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认为"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因此,人是可以"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的,③着重于以《老子》之义解释卦的玄虚之意。宋明理学家大多对象数学持批评态度,程颐称:"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④理学家们以道德人事阐发《易》理,朱熹认为"盖《易》不比《诗》《书》,它是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底事理","又人须是经历天下许多事变,读《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审端正"。⑤他也不同意程颐把乾卦各爻解释为虞舜从平民地位经过闻时、历试而成帝王的说法,指出"程《易》所以推说得无穷,然非《易》本义也"。⑥在《朱文公别集》中,朱熹明确提出要将义理和象数两种研究《周易》的方法结合起来,"要须先以卜筮占决之,求经文本意,而复以传释之,则其命词之意,与其所自来之故,皆可渐次而见矣"。⑦元明清以后,对于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系统的"八卦"的研究和阐释,基本上是历史上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的延续。 有人认为《周易》思想和道家思想有共同之处,但是《老子》中确实无八卦以及各种卦名的叙述。《庄子》中述及《周易》称"《易》以导阴阳",是"百家之学"的一种。⑧汉代《淮南子》述及《周易》,称其为"六艺"之一,只是已将"六艺"和"道"联系了起来,认为"六艺异科而皆同道",在《要略》中又称:"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原测淑清之道,而捃逐万物之祖也。"⑨意思是人们可以通过八卦的卦象变化来"穷道通意"。在《通玄真经》(《文子》)以及其后成书的《冲虚至德真经》(《列子》)之中,也多有述及《周易》、八卦和《河图》《洛书》的,但也都是借《易》理来"穷道通意"而已。 早期道教太平道,在《太平经》中也以易理八卦来"穷道通意"。卷七十二有《斋戒思神救死诀》称:"八卦乾坤,天地之体也,尚有休囚废绝少气之时,何况人乎?",意即八卦的卦象变化,体现了天地的生死、壮老的气的兴衰变化。卷一百十七的《天咎四人辱道诫》也称"天者名生称父,地者名养称母,因六甲十二子八卦之气以为纪,更相生转相使,故天道得常在不毁败,是常行施化之功也",也将八卦作为天地"更相生转相使"的变化之纪。当然,太平道也受到汉代"卦气说"的影响,并将卦象变化的理论吸收作为其表述教义思想的一种手段,卷一百十九的《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称,甲子是天正,乙丑是地正,丙寅是人正,"此三者,俱天地人初生之始,物之根本也。初生属阳,阳者本天地人元气。故乾坎艮震,在东北之面,其中和在坎艮之间,阴阳合生于中央"。CD但是,早期道教另一派五斗米道,在其《老子想尔注》的残卷中却只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解释道意,并无八卦卦象变化的词语。东晋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称"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意思是乾坤两卦被包含在道之中,是道的体现,不过,葛洪同时也认为易只是"弥纶阴阳",其他"不可复加","善《易》者"并不能回答天地之间的一些问题,诸如:"周天之度数,四海之广狭,宇宙之相去,凡为几理,上何所极,下何所据,及其转动,谁所推引",等等。 据《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东晋时已有《八卦符》,并称其为"大符也",CE可以推测,其时道教中已有人将八卦之卦象神化为遣神克鬼的符图了。易学义理学派的发展似乎在道教教义体系的构架过程中并未留下显著的痕迹。《阴符经》称: "圣人知自然之不可为,因以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枢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CF唐末五代谭峭的《化书》也称:"陶炼五行,火之道也;流行无穷,水之道也;八卦环转,天地之道也;神物乃生,变化之道也。"CG从上引重要经论中的论述可见,在道教教义思想体系中,八卦卦象的意义,始终停留在作为认识和阐述天地之道、变化万状的象征之上。 道教内丹炼养的论著中,八卦的象数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书于东汉的道教"丹经之王"《周易参同契》就是一本将周易、黄老和炼养术结合起来,以象数之学阐述内养外炼的著作。唐宋以后,内丹炼养逐渐替代外丹术,无论南宗、北宗,或者中派、东派、西派,在其内丹著述中大多采用八卦的卦象变化来阐发一些难以言传的问题。李道纯《中和集》中有《自得》诗,其二云:"一切有为法,般般尽是尘。 穷通诸物理,放下此心身。随处安禅定,趋时乐至真。每将周易髓,警拔世间人"。CH他认为只有领会易理的精髓,才能真正放下心身,掌握修炼中的"无为"要领。 坎离,原是两个卦名,其卦形是"离中虚,坎中满"。在内丹炼养著作中,坎离指的是药物,也就是人的精、气、神。 朱熹说过:"《参同契》所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龙也,汞也。气,火也。离,虎也,铅也。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阳气在下,初成水,以火炼之则凝成丹。"CI《周易参同契》称"坎离冠首,光耀垂敷",CJ意思是:认识和掌握坎月离日是内丹炼养中重要的一项,只有置坎离于首,才能使日月光辉垂照。内丹家们通过坎离卦象及其变化,阐发的道理就是:离开内炼药物"精气神",人的内丹修炼是无法进行的,如同世界失去日月光华一样。 乾坤,也是两个卦名,其卦形是"乾三连,坤六段"。在内丹炼养著作中,乾坤指的是鼎器,也就是人体内部炼养精气的部位,大致相当于上下丹田。《悟真篇》中称"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抟乌兔药来烹","安炉立鼎法乾坤,锻炼精华制魂魄"。CK意思是,认识和掌握内炼部位也是内丹术中重要的一项。按先天八卦图的方位而言,乾为头部,相当于上丹田的部位;坤为腹部,相当于下丹田的部位。 火候,是内丹术中要认识和掌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陈虚白规中指南》称:"内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药物、火候。"CL古人也说,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这就是说炼丹家们将火候的理论和操作视作秘密,从不传外人。《悟真篇》中也称:"契论丹经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真仙仔细论。"CM意思是,火候极难以言辞表达,只能意会,也只有同有修炼功夫的"真仙"才能加以讨论,局外人听了或者看了也是不能领悟的。内丹家们述及火候时也多用卦象变化来作种种比喻。《周易参同契》称:"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ND一般认为,以一月三十日同各卦相配,除去乾坤坎离四卦,屯蒙指的是初一的日夜两卦的卦象。不过,内丹家们以"朝屯暮蒙"作为火候的法则。清代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告诫弟子:"吾见生等阳生之时,进火之际,尚未明得易道朝屯暮蒙真正法则。盖易之屯卦,坎在上为药,以坎中一阳生也。震在下为火,以震下一阳,即所进之火也。 尔等逢阳生时,不管它气机往来何如,略以微微真意,下注尾闾,那真元一气,从前之顺行者,至此不许他顺,且意思向上,而顺行之当道遂阻,顺道既阻,无远可去,自然气机往上而升。自后而上,势必至于泥丸,此自然之理,有不待导之而后升,引之而后上者。暮取蒙之义,何也?蒙坎水在下,中有一阳,即药在下也。艮山在上,上有一阳,阳即所退之符,符即阳气升于泥丸。温养片时,化成甘露神水,实皆阳之所化,非真属阴也。以其行工至此,精化为气,气化为丹,宜行顺道,不宜如前进火时,运刚健之气,故曰阴符。"NE清代道士刘一明在《象言破疑》中曾对内丹家们以卦象阐述丹道的规律作过小结:"丹经皆借六十四卦,为阳火阴符之法象。以乾坤二卦为鼎炉者,取其阳刚阴柔为体也;以坎离二卦为药物者,取其刚柔中正为用也。复姤二卦为阴阳之交界。取其刚柔运用各有时节也。屯蒙二卦为造化之始,取其当进火而须用刚,当退火而须用柔也。既未为造化之终,取其阳火而用刚,不可太过,阴符而用柔,不可不及也。其余五十四卦皆随乾坤坎离复姤屯蒙既未十卦运用,自然而然。约而言之,总以阴阳相当,两而合一,归于混成之象而后已。"NF刘一明的归纳说明,内丹家著述中言及卦图和卦象,并非是对《周易》的义理和象数学的研究本身有何种创新和突破,充其量只是《易》的象数学的一种应用。因此,宋代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就提醒过后学:"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谩役情。"NG意思是读丹经学内丹的人,千万不要过分拘泥于象数之学,不然会劳而无功,徒费情思的。参考资料:bookcool/online/lishi/daoism-gb/0/228.htm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如何理解?
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如何理解?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被称为十二辟卦,十二辟卦是中国古代对天文的一种归纳方法,结合宇宙法则及每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归纳为十二个卦。古人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十二个卦,用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这十二个卦就是十二辟卦,又叫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他们分别是: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姤卦、 遯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十二辟卦中,从复卦到乾卦,阳爻逐次递生,即阳爻的位置从初爻逐次上升:复卦是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爻、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爻、二爻、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为阳爻;夬卦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为阳爻;乾卦则是全部为阳爻。反之从姤卦到坤卦,阴爻逐次上升。十二辟卦对应的月份是:复卦对应十一月,临卦对应十二月,泰卦对应正月,大壮卦对应二月,夬卦对应三月,乾卦对应四月,姤卦对应五月,遯卦对应六月,否卦对应七月,观卦对应八月,剥卦对应九月,坤卦对应十月。
人气,为元气于每季月存布人体部位,治未病,得健康,十分重要
人气,为人体先天元气中性质属阳的气,中医称为“元阳相火“,道家称为“元阳真火”。
天无此火不可生物,人无此火不可生存,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最为着意保护的“元气”,强调“人气不可伤”。
《灵柩•阴阳系日月》明确指出:“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无刺”,即是无损元阳之气的正确治疗方法。
人气,在一年 四季 中,位于人体不同的部位。
春季人气位于人体 经脉 之中;
夏季人气位于人体 孙络 之中;
长夏人气位于人体 肌肉 之内;
秋季人气位于人体 皮肤 之内;
冬季人气位于人体 骨髓 之内。
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提示在一年四季的治病 养生 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伤及各季位于不同部位的人气,是为“节养元气”的重要原则。
人气,在一年十二月中,位于人体不同的部位。
阴历正月、二月,人气位于人体肝藏系统部位;
三月、四月,人气位于人体脾藏系统部位;
五月、六月,人气位于人体头部;
七月、八月,人气位于人体肺藏系统部位;
九月、十月,人气位于人体心藏系统部位;
十一月、十二月,人气位于人体肾藏系统部位。
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人气,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部位推移变化,可以用《京氏易传》“十二辟卦”进行解释,也提示出相应的“节养元气”方法:
《易传》,将易卦六爻分为“天、地、人”之位,“三爻和四爻”为人位、中位,“五爻和上爻”为天位、上位,“初爻和二爻”为地位、下位,人居于上天、下地之中、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正月之主宰 泰卦 ,俗称三阳开泰,初、二、三爻均为阳爻,四、五、上爻均为阴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天位两个阴爻,地位两个阳爻,人位一个阳爻一个阴爻;
二月之主宰 大壮卦 ,初至四爻均为阳爻,五爻、上爻为两个阴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天位两个阴爻,地位、人位均为两个阳爻。
此二卦的特点是,人位阳爻由一增二,地位为两阳爻,天位为两阴爻,人体的元阳之气处于肝位,助人体阳气升发。
此期 养生 治病,宜顺应元阳之升发,忌阻碍元阳之升发,是为大法。
三月之主宰 夬卦 ,初至五爻均为阳爻,上爻为阴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地位、人位均为两个阳爻,天位一个阳爻一个阴爻;
四月之主宰 乾卦 ,初爻至上爻均为阳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天位、地位、人位均为两个阳爻。
此二卦的特点,人位均为两个阳爻,地位两个阳爻,天位阳爻由一增二,人气处于脾位,助人体阳气生化。
此期 养生 治病,宜助力阳气生化,忌滞碍阳气生化,是为大法。
五月之主宰 姤卦 ,初爻为阴爻,二至上爻均为阳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地位为一个阴爻一个阳爻,人位、天位均为两个阳爻;
六月之主宰 遯卦 ,初爻、二爻为阴爻,三至上爻均为阳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天位两个阳爻,地位两个阴爻,人位两个阳爻。
此二卦的特点,人位均为两个阳爻,地位阴爻由一增二,天位为两个阳爻,人气处于头位,助人体阳气旺盛。
此其 养生 治病,宜适度保持阳气旺盛,忌使阳气旺盛太过,是为大法。
七月之主宰 否卦 ,初、二、三爻均为阴爻,四、五、上爻均为阳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地位两个阴爻,人位一个阴爻一个阳爻,天位两个阳爻;
八月之主宰 观卦 ,初至四爻均为阴爻,五爻和上爻均为阳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天位两个阳爻,地位、人位均为两个阴爻。
此二卦的特点,人位阴爻由一增二,地位两个阴爻,天位两个阳爻,人气处于肺位,助人体阳气沉降。
此期 养生 治病,宜顺应阳气沉降,忌阻碍阳气沉降,是为大法。
九月之主宰 剥卦 ,初至五爻均为阴爻,上爻为阳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地位、人位均为两个阴爻,天位一个阴爻一个阳爻;
十月之主宰 坤卦 ,初至上爻均为阴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天位、地位、人位均为两个阴爻。
此二卦的特点,人位均为两个阴爻,地位两个阴爻,天位阴爻由一增二,人气处于心位,助人体阳气归藏。
此期 养生 治病,宜顺应阳气归藏,忌滞阻阳气归藏,是为大法。
十一月之主宰 复卦 ,初爻为阳爻,二至上爻均为阴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地位一个阳爻一个阴爻,人位、天位均为两个阴爻;
十二月之主宰 临卦 ,初爻、二爻为阳爻,三至上爻为阴爻,从天、地、人三位来分,天位为两个阴爻,地位为两个阳爻,人位为两个阴爻。
此二卦的特点,人位均为两个阴爻,地位阳爻由一增二,天位两个阴爻,人气处于肾位,助人体阳气复生。此期 养生 治病,宜扶助阳气复生,忌滞阻阳气复生,是为大法。
人气每月所在人体部位,应与每季所在人体部位结合确认,如二月,人气在季位于经脉,在藏位于肝,则二月人气所在为肝藏系统之经脉,余此类推。
另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人身之气,尤其是十四岁以下的童男、童女的口鼻之气和身体发散之气,还有特殊的治病功效。如:
下元虚冷,日令童男女,以时隔衣进气脐中,甚良;
凡人身体骨节痹痛,令人更互呵熨,久久经络通透;
又鼻衄金疮,嘘之能令血断。
老人、虚人,与二七以前少阴同寝,借其熏蒸,最为有益。
故杜甫诗云 “暖老须燕玉”,正此意也。
近时术家,令童女以气进入鼻窍、脐中、精门,以通三田,谓之接补。
其它文献史料,于此也有记载。
谢承续《汉书》:“太医史循宿禁中,寒疝病发,求火不得。众人以口更嘘其背,至旦遂愈”。
刘敬叔《异苑》:“孙家奚奴治虎伤蛇噬垂死者,以气禁之,皆安”。
《圣济总录·小儿统论》:“小儿初生,气体稚弱……,气有所亏,则灸以助之,或呵脐,或卫囟,然后乳用哺”。
《世医得效方》治初生儿 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 ,令妇人以温水漱口,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一次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红赤为度,须臾自通。
晋代道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保养人气的妙法,:
“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行之有法,从子至巳为生气之时,从午至亥为死气之时。常以生气时,鼻中引气,入多出少,闭而数之,从九九、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乃微吐之,勿令耳闻。习之既熟,增至千数,此为胎息。或春食东方青气,夏食南方赤气,秋食西方白气,冬食北方黑气,四季食中央黄气,亦大有效”。
——本文节选自拙著《五形人与治未病》第三章第二节 论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