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称命法最新,诸葛亮八字称骨算命法

诸葛亮的故事大全:诸葛亮5大发明,3种已失传,最后一种真恐怖

诸葛亮的故事大全:诸葛亮5大发明,3种已失传,最后一种真恐怖

《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故事。诸葛亮在三国里一生的故事都经历了哪些历史故事?

整理一下《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7、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8、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 胆识过人

10、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

11、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12、六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意志坚定 性格倔强

13、七擒孟获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却令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众将拜伏曰:“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14、星落五丈原

次曰,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曰,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后日本诗人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

另外一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

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先主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中原: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合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合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据《汉晋春秋》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该史料后被《资治通鉴》引用。

《晋书》则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而陈寿所着《三国志》里,两种说法均无记载。

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张合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病逝五丈原:

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来到,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返回来的意图,近来虽然整天谈话,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又来听取决定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如您面年这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可以继任。“又问费祎之后怎么样?诸葛亮没有回答。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大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诸葛亮归葬定军山勉县的武侯墓。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5大发明,3种已失传,最后一种真恐怖,百万雄师都阻挡不了

1.地雷: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地雷是我国最早发明的。历史记载,早在汉末三国地雷就已经诞生了,正是我国大名鼎鼎的军事奇才诸葛孔明发明的。

当然,三国时期制作的地雷是比较简单的,只用一个竹筒、适量的火药以及一根引线。这种地雷的爆炸威力肯定是没有我们现代的地雷厉害,但是在那个军事技术落后,军队还都是冷兵器的时代,这种竹筒地雷的杀伤力也是相当恐怖的。

2.孔明灯:顾名思义,就是以诸葛亮名字命名的。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小孩子们或者小情侣们都会放孔明灯,可以说已经是我国一个传统风俗习惯了。

据记载,在平阳战役中,诸葛亮率领的军队被曹魏大军围的水泄不通,当时想派人去搬救兵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诸葛亮急中生智,把平时的纸灯笼改装一番,写上求救信息,等到起风时候,放飞空中,援兵收到信号后因此得救。

3.木牛流马:有人说其实是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发明的,可惜制作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当年诸葛亮在北伐时为解决蜀国大军粮食运输问题之际,所研发的一种性能先进的运量工具。可以说非常有创意也非常实用,其外观设计以牛和马为造型,因此得其名。并且操作简单,一天可行驶30多公里,运载量高达五百斤。

4.诸葛连弩:这可以说是诸葛亮毕生发明中最厉害的、最凶猛的冷兵器,不过让人感到惋惜的是,我们只能从零星的史书资料看到关于它的只言片语。由于很多历史因素,它早已失传。诸葛连弩是采用普通的床弩根据作战的需要改造而来的;可同时一次发射十支箭,射程超过500米,在有效射程内所有的防御护甲都形同虚设。

5.火兽:据记载,这项发明是诸葛亮从孟获以兽群作为军队在战场作战引发的灵感,可惜也失传了。

据说在战场上,只要发动机关,这个大火兽就可以往前自动往前走,同时从大嘴中不断的喷出熊熊烈火;纵使敌方拥有百万雄师、金戈铁马也断然不敢靠前,否则就会活活烤死,只是非常受环境限制。

称骨算命表男女版详解

;     称骨算命表男女版详解,称骨算命是古代的一种占卜术,通过一个人的骨头重量来分析此人的命运、健康、运势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其具体算法就是,对照出生年份、月份、出生时、出生日的骨重表,然后将四个数值相加,对照歌诀表即可判断此人的命理情况

一、称骨算命表男女版1、年份的骨重表

2、月份的骨重表

3、出生日的骨重表

4、出生时的骨重表

二、称骨的历史渊源      生辰八字称骨测算是古代测算运势,推演人生的术数之一,相传由唐代星象学家、预测家袁天罡开创和实践,与八字和紫微斗数有异曲同工之妙。称骨术根据八字称骨表将人的命运分为51种,对应各自的生辰八字称骨歌,得出个人的一生运势详情,对婚恋、官运、财富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称骨法的算法      称骨法时间个人农历出生年份、月份、日期和时辰对应各自的“骨重”,例如甲子年骨重一两二钱、正月重六钱、初一重五钱、子时重一两六钱,再将年月日时各骨重数值相加,得出总骨重,对照称骨测算歌诀,得出个人的命运详情更多相关文章推荐:更多相关测试

诸葛亮称命批言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诸葛亮称命批言:二两二:身寒骨冷苦零停,此命推来气死人,忙忙碌碌无日度,中身打拱过平生二两三:此命推来骨肉轻,请人做事要难成,妻儿兄弟实难靠,外出他乡作善人二两四:此命推来福禄无,门庭困苦总难度,六亲骨肉皆无靠,活在他乡做老翁二两五:此命推来福禄轻,门庭荣度是苦难,六亲兄弟都无靠,劳碌奔波也无依二两六:平活衣禄苦中求,独自经营事不休,离祖出儿宜早计,晚年衣禄可免行二两七一生做事少商量,难靠祖业做主张,独马单枪空出做,早年晚岁硬无强

正确的称骨算命法

称骨算命法是唐代著名的星象预测家袁天罡称骨的预测方法。这种方法同四柱算命一样,能确定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荣辱盛衰,准确率很高,又便于掌握和运用。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定数,年、月、日、时的重量都有具体规定。只要把年、月、日、时的重量加在一起,按照“称骨歌”一查,就可确定这个人一生的命运。一个人出生的年份按年干支(即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来确定重量。出生月按月份(即正月、二月等)来确定重量。出生日按日数(即初一、初二等)确定重量。出生时辰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确定重量。现代的每二个小时是古代的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换算成现代的钟点,就是:子时——晚11点钟到凌晨1点钟;丑时——1点钟至3点钟;寅时——3点钟至5点钟;卯辰——5点钟至7点钟;辰时——7点钟至9点钟;巳时——9点钟至11点钟;未时——下午1点钟至3点钟;申时——下午3点钟至5点钟;酉时——下午5点钟至7点钟;戌时——下午7点钟至晚9点钟;亥时——晚9点钟至11点钟。例:一人出生在甲子年正月初一日子时甲子年骨重一两二钱正月骨重六钱初一日骨重五钱子时骨重一两六钱年、月、日、时骨重加在一起(1.2+0.6+0.5+1.6=3.9),此人总骨重是三两九钱。查看三两九钱的“称骨歌”,就是这个人一生的命运

诸葛亮拿的是什么

问题一:诸葛亮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 朱雀羽扇。 问题二:诸葛亮拿的是什么兵器 诸葛亮是文官,不拿兵器。手里有把羽毛扇,不是兵器,用来装饰的,表现自己的儒雅。还有一把抚琴,也不是兵器,用来解闷的,偶尔吓唬一下司马懿。 问题三:诸葛亮拿的是什么兵器 诸葛连弩:三国时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问题四:诸葛亮用过什么计出自第几回其经过 第一计 瞒天过海 阴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释义】如果以为已经防范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松懈轻敌;经常见到的事物,看惯了,便不会产生怀疑。岂不知,阴谋诡计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并不与公开的形式相矛盾。有时候,所谓“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可告人的机密。 吕蒙白衣袭江: 关羽发动襄樊之役,在前线正自打得不可开交,于是抽调了大部分荆州守军往前线助战。早有不轨之心的孙吴集团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打算背后给关羽一刀子。足智多谋的吕蒙马上集结兵力,悄悄的来到了浔阳,他让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昼夜兼程,溯江直奔荆州而来。沿途之上,驻守烽火台的蜀军皆被假商人欺骗,全部被俘,等到了荆州还是神不知鬼不觉。吕蒙又令俘虏的蜀军赚开城门,吴军一拥而入,轻而易举的夺取了荆州。 吕蒙让士兵化装成商人,大摇大摆的接近驻守的蜀军,麻痹他们,并且俘虏了他们。神不知鬼不觉的就袭取了荆州,正是瞒天过海之计。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释义】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诸葛亮借兵救吴: 周瑜病逝以后,曹操认为这是进攻东吴的好机会,打算起兵再伐江东。孙权听说了之后,十分着急,于是派人向刘备求助。诸葛亮决定用围魏救赵之计,让刘备修书一封给西凉的马超,具说其父被曹操所害的事情,要他尽起西凉之兵为父报仇,刘备方愿意在荆州策应。马超果然起兵杀奔长安,曹操只能放弃进攻东吴的计划,转而去对付北方的马超。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释义】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刘备借刀杀吕布: 曹操俘虏吕布之后,是杀是留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于是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生怕吕布为曹操所用的话,将是一个强大的敌人,于是决定使用借刀杀人之计,让曹操坚定杀掉吕布的决心。刘备的回答十分巧妙,他说你不知道丁原和董卓的事情吗。曹操听了,觉得吕布反复无常,就命人把吕布杀了。 其实吕布虽然见利忘义,但未必见人就反,丁原并非大人物,吕布未必心服,因此可以用珠宝名马和地位拉拢他。吕布对董卓就比较甘心了,他杀董卓也不单单是被美色打动那么简单,其中的情节波折可与武侠小说媲美,武侠中的大侠君子不也有因误会而成仇的吗?妙还是妙在连环计上。而曹操比董卓更牛,吕布没准真的服气。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黄忠耍猴逸待劳: 黄忠在定军山与夏侯渊对峙,听取法正的计谋攻占了定军山旁边的一块高地,可以观察定军山的虚实。法正料定夏侯渊必来争夺,让黄忠埋伏在半山腰,只等山顶举红旗为号,便下山突袭。果然夏侯渊前来挑战,法正坚守不出,夏侯渊在山下一直叫骂折腾到中午,人困马乏,突然黄忠从半山腰杀出,夏侯渊还没缓过气来,一时慌乱,被黄忠宝刀拦腰斩断。就这样夏侯渊被法正当猴耍了半天,然后被黄忠轻而易举的杀掉了。 法正攻占对山,使夏侯渊前来争夺,是反客为主之计,夏侯渊反而成了不利的一方。然后法正又使用疲敌之法突袭之术,轻易的就卸掉了曹操的一条大腿。所谓定军之南,伤折一股。这一战法正的指挥才华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指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 袁绍纵火再打劫: 群雄割据,袁绍早有吞并冀州之心。当时十八路诸侯的同......>> 问题五: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什么意思? 是指诸葛亮忠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主公,可以一展身手。但是天下大势已定,曹操已经雄踞北方中原和河北广大地区,并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种大势之下诸葛亮所能做的战略选择已经很小,所以演义中后来也有诸葛亮逆天而行的说法。 试想一下,如果是在十几年前群雄割据的时候诸葛亮碰上刘备……对吧。 问题六:诸葛亮是怎么算命的他是用什么方法的,跪求各位大神告诉 那是小说编的。诸葛亮是家,和算卦一毛钱关系都没 问题七:三国中水镜先生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是什么意思? 三足鼎立诸葛亮出山,乃是逆天而行,当时曹操气势极盛,北已统一河北,可谓执掌中华之神器,而刘备以一己之私,为成就帝王霸业,一直负隅顽抗,诸葛孔明出山之时,已经是天下大势将定,此时孔明出山只是让统一大业迟些而且,孔明的事业心全系在刘备之身,去投曹操,曹操手下能臣无数,不可能非常器重诸葛亮,去孙权那边,周瑜,张昭,吕蒙,鲁肃,陆逊,张�等人得到了孙权的器重,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孙权那里,刘璋太过懦弱,张鲁只会传道,根本不会得到诸葛亮的青睐,所谓的时,就是天道,天时,或者是历史大势,大势所趋,历史要中华统一,而诸葛亮出山却放缓了这个趋势 问题八:诸葛亮的一生用一幅对联表述,其中“收三川”指的是什么? 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幅对联,它描述了诸葛亮一生中的伟大成就。对联是这样的: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收二川”指收复东川、西川,指刘璋和张鲁;“排八阵”是指创立八阵图;“六出七擒”指六出祁山和七擒孟获。“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指最后一次伐魏中生病,在五丈原前举行祈祷仪式,希望上苍能延续其生命,来完成伐魏大业。结果魏延进大帐禀报军情,把主灯打翻了。这应该是诸葛亮的命吧,最后鞠躬尽瘁。“取西蜀,定南蛮”指取得西川,定都成都和征南,平定孟获叛乱,是蛮人臣服。“东和北拒”是指的诸葛亮坚持的东面和孙权结盟,共同抗击北方的曹操这一“联吴抗曹”政策。“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精通五行术数,能运筹帷幄。“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诸葛亮献计进行的赤壁之战,在长江上火烧曹营,使八十三万曹军灰飞烟灭。 问题九:诸葛亮宜得什么病 诸葛亮以忠君扶蜀为先,把自身的健康放在一边,既不锻炼,也不习武。为了一统天下,诸葛亮常常要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这是既劳精又费神的事。他还习惯于晚睡早起,一生谨慎小心,军中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整天弄得精疲力竭。这种身心劳累的负担,年轻时还能应付,一旦过了中年,就会显出快速衰老的征象。 据史书载,诸葛亮的使者到了魏营,司马懿不问军中之事,单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和攻作忙闲情况。使者告诉他,诸葛公向来喜欢晚睡早起,连罚打士兵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自处理,可早饭却吃得很少。司马懿听后马上得出结论:“亮将死矣!”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不久在撤退途中,诸葛亮就忧虑呕血而亡。 以现代眼光判断,诸葛亮晚年很可能得了肺结核和肝硬化之类的疾病。因肺部疾病大咯血或肝硬化后期门静脉破裂出血以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大。诸葛亮长期以来,劳逸不平衡,营养与精力消耗不平衡,再加上后期上处境艰难,军事上进退维谷,因而造成情志上的郁郁寡欢。这些都是他患肺脏或肝脏疾病的原因。 问题十:历史上诸葛亮长得是什么样子的?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献帝春秋曰: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太守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此书所云,与本传不同。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传,身长八尺,高个

诸葛亮称命法是什么?

1987年农历12月12下午3点50分骨重为三两七钱,聪明富贵、才能厚重、有福寿之人。

算命最基本的就是五行八卦,从古代一直发展,到清代达到顶峰,也最完善。其他的方法都是从五行算法中衍生出的,在发展中再冠以一些特殊的名字。所在肯定是五行法比较准。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的长子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宠爱少子刘琮,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不为之谋划。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

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