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星图,易经天象图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27)】——太乙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27)】——太乙一、太乙概述太乙,又称太一、泰一,系哲学概念。庄子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太乙即道家所称的“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太乙,又称太乙数,是中国古代占卜术的一种,与遁甲,六壬合称三式,太乙为三式之首。是古代高层次预测学,相传太乙式产生于黄帝战蚩尤时。《奇门五总龟》曰:“昔黄帝命风后作太乙,雷公或九宫法,以灵龟洛书之数……”仿易理所作,属易经象数之学。采用五元六纪,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为一小周期,太乙每宫居三年,不入中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太乙是推算天时以及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周武王时以术数“卜世三十,卜年八百”推之,至邵雍形成历史哲学而大备。术数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术,指方式方法;数,指理数气数。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仍不清晰,在学术界没有确切的划分。一般来说,狭义的术数,专指预测吉凶的方术;广义的术数则包括天文、历法等。狭义的术数学,特指卜筮、堪舆、命理、相术、占梦、择吉等六种最常见的预测吉凶的方术。广义的术数学,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一般说来,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总的说来,术数的基本原理就是易学理论与阴阳五行,以卜筮、堪舆、命理、相术、占梦、择吉等各种型态的预知方法,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亦即方法运用时的数理规律,来推断人事吉凶;通过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用以推测人类、事物、家居、先人墓地,以至地运、国运等。术数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科技等曾产生过深远影响。每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实背后,往往有术数或术士的影子。可以这样说,术数学的研究,对于完整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地开展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二、太乙内涵太乙以一为太极生二目(主目、客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与计神共八将。与易经太极分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仿。以太乙八将所乘十六神之方位关系定出格局。可占内外祸福。又临四时之分野,可占水旱疾疫。再推三基五福大小游二限,可预测古今治乱。又可推出年卦、月卦等。据太乙神数推算,上古时有一年冬至日半夜,恰好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称作太极上元,上元甲子以来的年数,叫太乙积年。由太乙积年再求出太乙流年和太岁值卦,以断本年各月的气运凶吉,预测一些重大事件和天灾人祸。采用五元六纪,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为一小周期,太乙每宫居三年,不入中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 太乙以一为太极生二目(主、客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与计神共八将。太乙乃天地之神,其星在太乙之前,统十六神而知风雨、水旱、兵革之事。昔黄帝与蚩尤大战,适逢大雾,以雾书昏风后相,造指南车克之,是以取太乙之法,传至今三千余年,例目以为术数。外阅龙图,内演龟文,凡天地之所以设君臣父子,之所以立阴阳,太乙了然演数则理昭著,太乙周行流运六十四卦,贵神入门十精之星,使经纬错缩表理,集为一书。延续至今三千余年不衰,为当今社会预测、决断,提供了宝贵依据。1.方位太乙式与遁甲式不同,遁甲式为后天方位数,乾卦为六宫,巽卦为四宫,太乙将宫位逆时针转45度,以乾宫为一、离宫为二、艮宫为三、震宫为四、五为中宫、兑宫为六、坤宫为七、坎宫为八、巽宫为九。2.阴遁阳遁太乙有阴阳遁局,年、月、日用阳遁;时则采用阴遁、阳遁,冬至后阳遁局,夏至后用阴遁局,阳遁笫一局太乙始于一宫,顺行九宫,不入中宫。阴遁笫一局太乙始于九宫。逆行九宫,不行中宫。这里与遁甲式的明显区别,太乙阴阳遁运行八宫,俱不入中五宫。为什么不入中宫,古籍上解释说,太乙行宫是根据天文观察来的,太乙取象北极星,北极为体,北斗为用,北斗围绕北极而旋转,北斗为北极帝星所乘之车,帝星乘车临御八方(八宫方位),便能预知风雨水旱,兵灾饥馑,治乱兴亡,所以太乙考治八宫,而不入中五宫。3.五元六纪这属于太乙术语,五元:指甲子元、丙子元、戊子元、庚子元、壬子元,每元七十二年,五元共三百六十年,六纪:六十甲子毎六十年一个轮回,为此甲子年至癸亥年六十年称为“一周纪”。一个甲子元为一纪,每纪六十年,六纪共三百六十年。三百六十年为五元六纪的周期数,七十二年为元之周期数,六十年为纪之周期数。4.太乙九宫一宫乾天门主冀州,为绝阳;二宫离火门主荆州,为易气;三宫艮鬼门主青州,为和气;四宫震日门主徐州,为绝气;五中宫,中天之枢纽,斡旋八方,太乙行其考治而不居;六宫兑月门主雍州,为绝气;七宫坤人门主益州,为和;八宫坎水门主兖州,为易气;九宫巽风门主扬州,为绝阴。5.太乙积年所谓“太乙积年”是指自上元甲子为始,至所要推求的年份总共累计的年数。至于起始之年均与天象有关,历史上有三种解释,“上元混沌甲子之岁”、“日月合壁五星联珠”、“七曜齐元”。不管哪种解释,于今推算太乙数并没有多大意义。可不必细究。6.太乙局数太乙年局(岁计)入局法须先求积年数,所求年积年数,累除三百六十五元六纪周期数,不满余数(入纪元数)累除七十二,不满余数即为入局数。7.天目求法天目亦称“文昌”,因其照鉴万物,故称“天目”,居斗魁之前,为台辅之象,在天为阳,号“文昌”,属主将之首。乃填(镇)星之精,建中央之气,旺四季之月,上元甲子岁起申。将太乙入局之数以十八累除之,不及十八者,阳遁自“武徳”起,阴遁自“吕申”起,顺行十六神,阳遁数至乾、坤重留一次;阴遁数至艮、巽重留一次,数到尽处为天目所在。8.客目求法客目亦称“始击”、“地目”,为萤惑之星,建三月,旺夏三月。可察主客胜负之机微,弈、计谋阴暗秘密之事等。以计神加于和德艮上,顺行十六神,为天目所乘即始击(地目)。9.计神为岁星之使,用以筹度军国动静,“主”和“客”的胜负,为二目之首,四将之源。阳遁起吕申寅,逆行十二支;阴遁则起申,顺行十二支。10.十二宫间辰子神;曰地主,建子之月阳气初发,万物阴生,故曰地主。主动摇言语事。丑神;曰阳徳,建丑之月二阳用事,布育万物,故曰阳德。主施恩育物事。艮神;曰和徳,春冬将交阴阳气合,群物方生,故曰和德。主和集成就事。寅神;曰吕申,建寅之月阳育大申,草木甲拆,故曰吕申。主运用主宰事。卯神;曰高丛,建卯之月万物皆出,自地丛生,故曰高丛。主发挥事。辰神;曰太阳,建辰之月雷出震势,阳气大盛,故曰太阳。主危会兵曵事。巽神;曰大旲,春夏将交或暑方主,阳气炎皓,故曰大旲。主申命号令事。巳神;曰大神,建巳之月少阴用事,阴阳不测,故曰大神。主毁拆破废事。午神;曰大威,建午之月阳附阴生,刑暴始行,故曰大威。主光明威烈事。未神;曰天道,建未之月火能生土,土王于未,故曰天道。主阴私事。坤神;曰大武,夏秋将交阴气施令,杀伤万物,故曰大武。主刑罸事。申神;曰武德,建申之月万物欲死,荠麦将生,故曰武德。主传送迁移事。酉神;曰太簇,建酉之月万物皆成,有大品簇,故曰太簇。主更易肃杀事。戌神;曰阴主,建戌之月阳气不长,阴气用事,故曰阴主。主危期兵丧事。乾神;曰阴徳,秋冬将交阴前生阳,大有其情,故曰阴德。主命令事。亥神;曰大义,建亥之月万物怀垢,群阳欲尽,故曰大义。主计谋废弃事。11.主客算太乙局中,子午卯酉乾坤艮巽为八正宫;寅申巳亥辰戌丑未为“间神”。主算求法;天目若在八正宫则由其宫分数起算,顺数所算宫数,间神不用,至太乙前一宫止,数之和即为主算;天目若在八间神,则初起为一,顺数所过宫数,间神不用,至太乙前一宫止,数之和即为主算;主算弃十不用,只用个位数;若为十、二十、三十整数,则以九为除数,取其余数,此个位数或余数即为主大将之宫数。客算求法;客算始起客目,算法同主算,所得数为客大将之宫数。12.主客大将主大将属金,为金神,为太白之精,受金徳之正气,主兵戈战争,旺于秋三月。主大将与太乙同宫为“囚”,若在绝阳之地,君王有灾;若在四、九、一、七宫辅相有灾;若在死、杜、伤、惊门下,大将必死;若与始击、客大小将关,更遇凶星、凶门,主大将必死;主大将与太乙宫相对为“格”,君不礼臣,臣不击忠君,君臣背离之象;主大将在太乙左右为“廹”,主臣下廹于上;客大将属水,北方辰星之精,受水徳之正气,旺于冬三月,主兵曵征战;客大将与太乙同宫为“囚”,若客大将同太乙在三、七宫,其地有震动。其年大水;客大将在太乙宫左右为“廹”,下上人君有灾,亦主外国入觇。;客大将与文昌同宫为“提”,主臣下外国有谋。 13.太乙八门太乙八门为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的名称与宫位与《奇门遁甲》、《大六壬》相同,但太乙八门的用法与意义却不同。《四库全书》“太乙金镜式经”引“玄女经”曰:“天有八门,以通八风也。地有八方,以应八卦之,纲纪四时主于万物者也。开门直乾位,位在西北,主开向通迏;休门值坎,位在正北,主休息安居;生门值艮,位在东北,主生育万物;伤门值震,位在正东,主疾病灾殃;杜门值巽,位在东南,主闭塞不通;景门值离,位在正南,主鬼怪亡遗;死门值坤,位在西南,主死丧埋葬;惊门值兑,位在正西,主惊恐奔走。开、休、生三门大吉,景门小吉,惊门小凶,死、伤、杜三门大凶,八门应八节,各主旺四十五日”。14.八门值使直使又称“值事”,八门轮流值事,以开门为始,毎三十年一换,二百四十年轮流一周,周而复始。值使求法,置积年,除以二百四十,余数再除三十,最后视得数和余数,可确定值事之门。15.阴阳数数有奇偶,宫有阴阳。(以八、三、四、九为阳宫,二、一、六、一为阴宫,五宫除外)(1)重阳数;三、九自临为重阳,三十三、三十九为重阳数。(2)重阴数;二、六自临为重阴,二十二、二十六为重阴数。(3)阴中重阳数;一、七自临为阴中重阳数,若再与阳奇之数并,为杂重阳。(4)阳中重阴数;四、八自临为阳中重阴数,若再与阴偶之数并,为杂重阴。(5)上和数;一配阴宫,四、八配阳宫,奇偶阴阳互用,是为上和之数。(6)次和数;二、六配阴宫;三、九配阳宫;二者相配为次和数。(7)下和数;十二、十六、二十一、二十七、三十四、三十八为下和之数。(8)三才数;天、地、人为三才,数中无十为无天,(从一至九)。数中无五为无地(由一至四、十一至十四等)。数中无一为无人(如十、二十、三十等)。(9)长短数;主算、客算十一以上为长,单九以下为短。(10)不和数;太乙在阳宫,算得一、三、五、七、九奇数,或太乙在阴宫得偶数,皆为不和之数。16.太乙择吉据吕青云家传三式择吉所载,太乙阴阳道各七十二局以五福君基臣基民基分为理天理地理人。若合理天宜修造上梁,合理地宜安葬修墓,合理人宜嫁娶立命。太乙用得法则兴隆失法则衰,故曰得算者福失算者灾也。三、辩证取舍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术数学是紧密相联的,而且二者与古代天文学有渊源关系。现代学者企图从古代天文学角度破译《河图》和《洛书》,已取得可喜进展。太乙式采用《洛书》九宫排列图形,二者之问的渊源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再从太乙式盘图看,很似北天极顶紫微垣星图,而太乙、计神、文昌、始击、天乙,以及十六神的名称也与北天极顶的星象名称和位置颇为一致。太乙与古天文学的关系,也应当是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汉魏以后,到了南北朝时,“其术遂大显于世”。北宋时期的西夏王元吴“通蕃汉文字,尝推《太乙金鉴》,其书且行于四裔矣。”太乙式在我国历史上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对太乙式持否定的观点。《宋史·刘黻传》:“黻疏言:佞者谓太乙所晒分野则有福。近岁自吴移蜀,信如其说.坤维安堵可也。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数,福何在也。”清儒黄宗羲认为太乙“经纬混淆,行度无稽”。太乙式同其他古术数学一样,历来就有人虔信,有人非责,两种对立的观点并存至今。丁俊贵 2023年5月24日

为什么说中国的易经和西方的星座有类似的地方?

其实,在说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易经和西方星座的文化历史,追溯始源。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西方星座起源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据说,所谓的黄道12星座等总共有20个以上的星座名称,在约5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就已诞生。此后,古代巴比伦人继续将天空分为许多区域,提出新的星座。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提出30个星座。古希腊天文学家对巴比伦的星座进行了补充和发展,编制出了古希腊星座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综合了当时的天文成就,编制了48个星座。并用假象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它们想象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结合神话故事给它们起出适当的名字,这就是星座名称的由来。

在中国人一般的观念中,《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西方的占星学就和《易经》差不多,想到《易经》就想到八卦,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现在我们也受西方学说的影响,星座啊,塔罗牌啊,星盘啊都属于占星学的研究范围,为此西方有专门的占星师。我们身上发生的事及我们的行为举止,都可以从我们的星盘里看出种种端倪。星盘基本上就是一张有关生命潜能的地图,《易经》里的八卦也是一样,利用八卦可以推演出世上的一切事情。

所以说中国的易经和西方的星座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利用外界物体来说明,讲述一些客观上的内容,二者在表面上都拥有一张神秘的面纱。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易经与星座全看我们个人是否愿意去相信这些神秘的东西,可有可无吧。

“易经”的来龙去脉?

[编辑本段]易经概述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一、《易经》名字的解释:《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一>、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其形义解释为: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四>、关于“经”字的解释: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纟”字是个象形字。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d、“糸”是楷书的写法。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⑶、“经”是楷书的写法。⑷、“经”是简化字。2、“经”字的词义解释: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⑸、古通“径”。……等等。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二、《易经》的产生:1、《易经》产生的年代: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2、《易经》的起源: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三、《易经》的成书时代: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星盘是易经哪部分

星盘是易经的天文地理部分,星盘就是星座命盘,是和你出生的那一刻,天空中星体排列位置完全一样的星图。换句话说就是你出生的那一刻,在以你降生的地点为基点,指向天顶,...

中国古代星象学一问

中国古代的星象学不叫星象学, 有时看到什么"夜观天象"的,就是中国古代研究天象的人们干的事了.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古迦勒底人创造了星区划分法,这就是星座。我国古代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人们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数目,据初步统计,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有约38个星官。《史记·天官书》中记载91个。《汉书·天文志》中记载说:“经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 张衡所著《灵宪》中云:“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两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该星表、星图早已散佚),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三垣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整个紫微垣据宋皇佑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 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关于三垣的创始年代,尚无肯定的结论,从典籍来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为星官,首见于辑录石申所著《石氏星经》的《开元占经》一书中,而太微垣的名称始见于唐初的《天象诗》。但是,在《史记·天官书》中已载有和三垣相当的星官名称。天市垣东、西两藩的星均用战国时代的国名命名,亦是三垣创始年代的一个佐证。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沿黄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包括四十六个星座,三百余颗星,组成的形象好似一条苍龙。不少学者认为,《易经》乾坤“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正是描述的苍龙七宿在春天时的天象。《石氏星经》称:“角为苍龙之首,实主春生之权,亦即苍龙之角也。”《说文》称“亢人颈也”,因此亢宿是苍龙的脖子。氐宿又名天根,它是苍龙的胸。房宿为苍龙之腹,由于龙为天马,所以房宿又称为天驷或马祖。心宿即大火星。尾宿是苍龙之尾,按古代分野说(天上的星星各自对应着地上的某一区域),尾宿和箕宿对应着九江口,因此尾宿又名九江,它附近有天江星、鱼星、龟星。箕宿也是苍龙之尾,它附近还有糠星和杵星。西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计有五十四个星座,七百余颗星,它们组成了白虎图案。奎宿由十六颗不太亮的星组成,状如鞋底,它算是白虎之神的尾巴。娄宿三星,附近有左更、右更、天仓、天大将军等星座。胃宿三星紧靠在一起,附近有天廪、天船、积尸、积水等星座,看来胃口太小难以消化如此多的食物,有点消化不良。昴宿即著名的昴星团,有关它的神话传说特别多,昴宿内有卷舌、天谗之星,似乎是祸从口出的意思。毕宿八星,状如叉爪,古代将网小而柄长者称为毕,毕星又号称雨师(箕星为雨伯),又名屏翳、号屏、玄冥(与室宿相同);我国以毕宿为雨星。觜宿三星几乎完全靠在一起,实在是樱桃小口一点点。参宿七星,中间三星排成一排,两侧各有两颗星,七颗星均很亮,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它与大火星正好相对,我们今天称意见不同为意见参商,以及兄弟不和为参商不相见,皆源于此。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计有四十二个星座,五百多颗星,它的形象是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井宿八星如井,西方称为双子,附近有北河、南河(即小犬星座)、积水、水府等星座。鬼宿四星,据说一管积聚马匹、一管积聚兵士、一管积聚布帛、一管积聚金玉,附近还有天狗、天社、外厨等星座。柳宿八星,状如垂柳,它是朱雀的口。星宿七星,是朱雀的颈,附近是轩辕十七星。张宿六星为朱雀的嗉子,附近有天庙十四星。翼宿二十二星,算是朱雀的翅膀和尾巴。轸宿四星又名天车,四星居中,旁有左辖、右辖两星,“车之象也”。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共六十五个星座,八百余颗星,它们组成了蛇与龟的形象,故称为玄武七宿。斗宿为北方玄武元龟之首,由六颗星组成,状亦如斗,一般称其为南斗,它与北斗一起掌管着生死大权,又称为天庙。牛宿六星,状如牛角。女宿四星,形状亦象箕。虚宿主星即尧典四星之一的虚星,又名天节,颇有不祥之意,远古虚星主秋,含有肃杀之象,万物枯落,实可悲泣也。危宿内有坟墓星座、虚粱、盖屋星座,亦不祥,反映了古人在深秋临冬之季节的内心不安。室宿又名玄宫、清庙、玄冥(水神),它的出现告诉人们要加固屋室,以过严冬。壁宿与室宿相类,可能含有加固院墙之意。北方玄武星宿地位甚高,北京旧有真武庙(复兴门外),即供奉玄武大帝。二十八星宿的全称一字青纱脑后飘,道袍水合束丝绦;元神一现群龟灭,斩将封为角木蛟。九扬纱巾头上盖,腹内无比赛;降龙伏虎似平常,斩将封为斗木豸。三绺髭须一尺长,炼就三花不老方;篷莱海岛无心恋,斩将封为奎木狼。修成道气精光焕,巨口獠牙红发乱;碧游宫内有声名,斩将封为井木犴。碧玉霞冠形容古,双手善把天地补;无心访道学长生,斩将封为尾火虎。截教传来炼玉枢,两挤用工夫;丹砂鼎内龙降虎,斩将封为室火猪。秘授口诀仗妖邪,顶上灵云天地遮;三花聚顶难成就,斩将封为翼火蛇。不变荣华止自修,降龙伏虎任悠游;空为数载丹砂力,斩将封为觜火猿。五岳三山任意游,访玄叁道守心修;空劳炉内金丹汞,斩将封为斗金牛。腹内珠玑贯八方,包罗万象道汪洋;只因杀戒难逃躲,斩将封为鬼金羊。难龙坎虎相匹偶,炼就神丹成不朽;无缘顶上现三花,斩将封为娄金狗。金丹炼就脱樊笼,五遁三除大道通;未灭三尸夭六气,斩将封为亢金龙。自从修炼玄中妙,不恋金章共紫诰:通天教主是吾帅,斩将封为箕水豹。出世虔诚悟道言,勤修苦行反离魂;移山倒海随吾意,斩将封为叁水猿。箬冠道服性聪敏,炼就白气心无损;只因无福了长生,斩将封为轸水蚓。五行妙术体全殊,各就玄中自丈夫;悟道成仙无造化,斩将封为璧水嵛。跨虎登山观鹤鹿,驱邪捉怪神鬼哭;只因无福了仙家,斩将封为女土蝠。顶上祥光五彩气,包含万象多伶俐;无分无缘成正果,斩将封为胃土雉。炼采阴阳有异方,五行攒簇配中黄;不归阐教归截教,斩将封为柳士獐。赤发红须情性恶,游尽三山并五岳;包罗万象枉徒劳,斩将封为氏土貉。修成大道真潇洒,妙法有真假;不能成道却凡尘,斩将封为星日马。铁树开花怎能齐,阴阳行乐跨红霓;只因无福为仙侣,斩将封为昴日鸡。面加蓝靛多威武,赤发金睛恶如虎;唤风呼雨不寻常,斩将封为虚日鼠。三昧真火空中露,霞光前后生百步;万仙阵内逞英雄,斩将封为房日兔。道术精奇盖世无,修真炼性握兵符;长生妙诀贪尘劫,斩将封为毕月乌。发似朱砂面似靛,浑身上下金光现:天机玄妙总休言,斩将封为危月燕。面加赤枣落腮胡,撒豆成兵盖世无;两足登云如掣电,斩将封为心月狐。腹内修二六,炼就阴阳超凡俗,谁知五气末朝元,斩将封为张月鹿。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在实践中,古人醒悟到,季节的变化和太阳所处的位置有关,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反映着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但直接测定太阳的位置又难于办到,于是古人想出了间接办法,即由月球所处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阳所处的位置。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日多(恒星月),恰好一天经过一宿。可见,二十八宿的创设是古代天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论道:“现在无疑已经证实,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虽然在逻辑性和实用性方面决不逊于埃及、希腊以及较晚的欧洲天文学,然而它却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体系为基础的。”他又说:“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经划定,不论星群离开赤道的远近如何,中国人都能够知道它们的准确位置。甚至当星群在地平线以下时,只要观测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正在头顶的拱极星,就可知道了。”二十八宿创设之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它的作用亦不断扩大,它不仅在观象授时,制订历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天体测量学形成之前,在推算、测定太阳、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慧星、新星乃至满天星辰的位置等,无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选取一颗星作为定标星,古人称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与下邻宿距星的赤经差,称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简称距度),中国古代表述天体位置的两个量叫去极度和八宿度。“去极度”是指被测星辰与北天极的角距离;“八宿度”是指该天体与它西侧相邻一宿距星的赤经差,这个度量体系就是中国天文学家们建立的赤道坐标系统。由上述可知,选取距星、测量距度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历代天文学家无不注重实测。需要指出,由于岁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有缓慢的变化,尽管在岁差未被发现之前,天文学家们不知道距度发生变化的这一重要原因,但历代所测数据却为现代人人研究岁差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四象古人将全天二十八星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个星宿,并根据各部分中的七个星宿组成的形状,用四种与之相象的动物命名这四个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龟,故称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称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现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称南官朱雀。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统称为“四象”。对于四象,中国的不少典籍多有叙述,如《考工记》、《御龙子》、张衡《灵宪》、孔颖达《尚书疏》等,其中以《灵宪》中的叙述最生动,张衡写道:“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在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中国典籍中有的称“四象”为“四维”,如 《史记·天官书》、《石氏星经》、魏人张揖的《博雅》、元黄镇成的《尚书通考》等,这些记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经》所载,不是四象,而是分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没有完整的形象,书中写道:“奎为白虎,娄、胃、昂、虎三子也。毕象虎,觜、参家璘。”又曰:“牛蛇象,女龟象。”《史记·天官书》的记载与《灵宪》所载基本相同,即: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分别代表着四季星象。中国天文学家高鲁以《史记·天官书》为依据,设计了二十八宿与四象的关系图,堪为精彩。就现代国际通用的88星象而言,东方苍龙大约是占室女、长蛇、半人马、牧夫、天秤、天蝎、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约占人马、摩揭、宝瓶、飞马、天鹅、仙女、双角、鲸鱼等座。西方白虎大约占仙后、白羊、黄仙、金牛、波江、猎户、天兔等腐。南方朱雀大约占双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狮子、长蛇等座。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讲,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据文献记载,远在四千多年前,尧帝时就设有司天官。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代天文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天象观测方面,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国就有天象的文字记载,他们相继留下的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日月五星的记事以及各种星图、星表,内容丰富,年代连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在天文学理论和天文仪器方面,他们创造了象浑天说这样颇有见识的宇宙观,发明了浑仪、简仪等光照后世的测天仪器;在历法方面,早在公元前十六至前十一世纪,中国就已经有了原始历法,经过不断改革完善沿袭至今,它既照顾了朔望月,又考虑了回归年,是别具一格的阴阳合历。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 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欧洲关于太阳黑子纪事的最早时间是公元807年8月,当时还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的现象,直到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60年发明天文望远镜后,才确认黑子是确实存在的。而在此之前,我国历史上已有关于黑子的101次记录,这些记录不但有时间,还有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变化情况等等。难怪美国天文学家海尔会赞叹道:“中国古代观测天象,如此精勤,实属惊人。他们观测日斑,比西方早约2000年,历史上记载不绝,并且都很正确可信。”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好象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是一颗周期彗星,每76年出现一次,从鲁文公十四年开始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现过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的记录。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段记载的年、月、日数,位置和近代科学家推算的完全相符。到战国时代,我国对彗星的观测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有画着各种形态的彗星图29幅,这些彗星的彗尾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直有弯,条数也不等,彗星的头部有的是一个圆圈或圆点,有的是圆圈中心还有一个小圆点或者圆圈,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彗星的不同形态,其观测的精确程度就今天来看,也是有科学价值的。关于彗尾的成因,中国也较早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解释,《晋书·天文志》记载:“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而欧洲直到十六世纪以前一直误认为彗星是大气中的一种燃烧现象。中国的彗星观测成果,得到近代西方天文学家的高度赞扬。法国人巴尔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研究《彗星轨道总表》之后曾说:“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算中国的记载。”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记录 --------------------------------------------------------------------------------日食是一种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当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于影子里的观测者便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 当日食发生时,本来光芒四射的太阳会突然变得暗淡无光,成为一个暗黑的圆面,星星却出现在白日的天空,这样的奇特景象,对于不了解其原因的古人来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自然成为了中国先民们重点观测的天象。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食的记载。《书经·胤征篇》记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失驰,遮人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的场面。《诗经·小雅》中还以诗歌的形式记载着发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无日食可考的仅有8次,不及总数的1%。日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发现日食周期的国家之一。西汉末年刘歆总结出一种周期,认为135个月中要发生23次日食。大约从公元三世纪起我国就能预报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方向,到了唐代对于日食的预报已经比较准确了。夜中星陨如雨——流星的记录 在繁星密布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闪而逝,这就是流星。有时候还能看到天空的某个区域有无数亮光四下飞流,好象下雨一样,这就是壮观的流行雨现象。流星和流星雨是行星际空间中叫作流星体的尘粒和固体块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中国人对流星群、流星的记载,早于其他国家。古书《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流星的记录:“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我国古代的流星雨记录达180次之多。中国人不仅记录流星,而且能准确地指出陨石的来历:“星坠至地,则石也”(见于《史记·天官书》。)而在欧洲,公元1768年曾发现三块陨石,对此巴黎科学院推举拉瓦锡做研究,他得出的结论却是:“石在地面,没入土中,电击雷鸣,破土而出,非自天降。”一直到公元1803年欧洲人才知道陨石的由来。客星见于房——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某些通常很暗的星星,突然爆发出比原来的亮度强几千到几百万倍的光,叫新星,有的亮度增强到一亿乃至几亿倍,叫超新星。以后它们又逐渐暗弱下去,好象在星空中做客一般,所以被古人称之为“客星“。我国对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现早有记载。商代甲骨卜辞中就记载了大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出现于天蝎座α星附近的一颗新星。《汉书·天文志》中记载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房。”这记录的是公元前134年出现的一颗新星,这颗新星是中外史书中均有记载的第一颗新星,与其他国家的记载比,我国的记载不仅写明了时间,还写明了方位,因此法国天文学家比奥在著《新星汇编》时把《汉书》的记载列为首位。18世纪末,有人通过望远镜,在天关星附近发现一块外形像螃蟹的星云,取名叫蟹状星云。1921年,科学家发现在蟹状星云中有一颗脉冲星,它是已发现的脉冲星中周期最短的一个,也是迄今所知唯一的全波脉冲星。根据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推算,这颗星应该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一颗超新星产生的。而这颗超新星在我国的史书《宋会要辑稿》上有详细的记载。自商代到十七世纪末,我国史书共记载了新星、超新星约90颗左右,其中大约有12颗属于超新星,这么丰富而系统的历代新星爆发记录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

《河图》、《洛书》、大衍之数到底与周易有什么关系,有谁可以指点迷津...

河出图 洛出书 周易八卦就是由河图洛书推出的 你若对此有兴趣可去易经吧里一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