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研究易经,看易经的人都是什么人

急求外国历代名人对中华易经的评价...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家们得力于两大法宝,一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一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实验方法。”爱因斯坦说,“这两大法宝,中国古代贤哲显然都不具备,然而值得惊奇的是,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之谜。”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易经的太极图显示了宇宙间力场的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他说:“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美国高能物理学家F•卡普拉认为,太极图的运动变化原理与动力学的模型一致,而且八卦也同强子的八重态对应。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指出:“《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日本的汉学家本田成之称,《周易》“乃是中国人一切智慧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及其规律的基础。”德国汉学家马菲博士指出:“将《周易》解释为神秘的,或者是非科学的都不对。它在人类社会,以及遍布在当今世界的伟大宗教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我们可以说,它是宇宙的法则,真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琼认为《周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芬兰国家科技院的一位科技学者说:“中国《易经》在未来预测学方面的成就将震惊西方。”

现代生活中的《易经》运用

现代生活中的《易经》运用

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其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具有优秀的文化。《易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部经典,是各个时期的儒家、道家、兵法家以及化学、物理、数学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能使用的知识理论,也曾作为科举取士的必修课程,被作官之人当作必读之书。

优秀的文化则必然成为我们民族大众的文化,一直以来,《易经》都贯穿在社会的知识阶层,为人们所孰知。只是到了现代,这个民族文化的源头不但漫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在洋务运动以后被烙上了歪曲的印记,误解《易经》是封建的算命书、统治阶级对人们思想进行管理控制的工具,从此在正统教育中消失。

《易经》是什么呢?它有什么么样的伟大内容能够让海内外的历史学者做出“《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活水源头“的定论呢?下面,就让我们由此打开中华文化根基的大门,进入博大精深的《易经》殿堂。

物理学家说《易经》是关于物理的理论;

数学家说它是本庸数学的模型;

天文学家说它是天体运行的规律;

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宗教的哲学理论;

生物学家说它是破解生命的密码;

农业学家说它是农事作业的指导;

文学思想家说它是文字优美的范本;

命象占卜家说它是占筮预测的起源

……

自古至今,众说纷纭,就如盲人摸象各言其说,好似一部无字天书,又好似是万种学科的集成著作。

谁在用《易经》?

古今中外,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上历代的先哲和精英的统治阶层,都在秉承或者借鉴《易经》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模型来治理社会和造福人类。 中华民族伟大的先哲学者创制、传承和发展了《易经》,使得《易经》本身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全面,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比如伏羲制先天卦、周文王演后天卦,又如孔子著《易传》,再如朱熹对于《易经》理学的发展等。

中国历代精英的统向统治阶层尊崇、学习和应用《易经》,使得君王拥有的统治体系能够稳定平衡,齐家修身,安邦治国。比如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世之盛,又如徐茂公辅佐唐太宗李世民而成贞观之治,再如帮助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之兴等。

代代传承的炎黄子孙参考、借鉴和依据《易经》,使得各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日新月并,创新飞跃,造福人类。比如刘徽、祖冲之的.圆周率,又如《周裨算经》的勾股定理、盖天学说(注:盖天学说即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再如指南针、地动仪的发明等。

然而到了科技飞速发展的近现代,我们在常年的学术访问和交流研究中,发现中国人自己研究和应用《易经》的状态与古代大相径庭,真正懂得其核心内涵的人少了,而能够很好地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是少之又少。然而,现在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德国人,他们当中的很多社会精英,上至领导者和官员,下至尖端领域科学研究者,再至著名学者和大学教授等,都或多或少的对《易经》有所了解甚至潜心修习。

“八卦是东方科技史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英国伟大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的《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而研究莱布尼兹的二位进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相互关系后,对《易经》作出高度评价,他说:“我们看到莱布尼兹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并将《周易》称为“万有概念宝库”。他曾经总结出中国有26种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他指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

布莱尼茨是德国启蒙运动中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德国以及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个各学科的通才。他的逻辑推理不可谓不精妙,可是他却说:“因为问题在于证实古代中国人的学说的价值以及古代中国人远远胜于近代人”。

“谈到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欧洲哲学权威G-G.捷恩为英文版《易经》所写的序言中如此论述,认为它“亘古常新,相距6000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论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最近这样评价《易经》对世界信息经济的冲击力。

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六十四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因子。四对硷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384个阴阳键,也与《周易》中384个阴阳爻严丝合缝。

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经济学家)评价中国的《易经》:“知识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物理学家、耗散结论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科学界公认的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的创建人,对牛顿的机械纲领进行批判的第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认为:“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启迪的源泉。”(引言见普利高津著《从混沌到有序》)。

哲学权威荣格在英文版《易经》再版序中说:“谈到世界人类的唯一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6000年之久仍然具有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

外国科学家们是对《易经》的赞赏有哪些?

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中说:“东方哲学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无疑是它们最近在西方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们西方的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机械的局部的世界观。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看成是我们社会广为扩散的不满的根本原因。有许多人转向东方式的解放道路,而向《易经》求教。”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玻尔则发现物质的原子结构和太极八卦非常相似,从而对《易经》表示赞赏。所以《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为了获得解释《易经》的科学基础,我们还必须向西方人学习条分理析的精确的自然科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宇宙和人类本是一个整体,它是不可分割的。

美国的易经博士学位是什么

最高学位。美国易经博士学位是学历架构中最高级的学衔,拥有人在大学本科(学士)及/或研究院(硕士)毕业后,再进行相当年数的研修后,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方能获得易经博士学位,所以该学位是美国高等院校授予的最高学位。美国的博士教育体系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除了本土学生,其他各国的顶尖学生也选择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西方名人与《易经》

《易经》是部什么样的书?哲学??神秘?常识?“哲学说”的依据是“群经之首”。很多人认为这四字指中国文化的源头,但实际上是成书最早的换一种说法。《易经》是部占卦的书,直到出现“十翼”,才有哲学。占卦在现代被定义为,《易经》也就成为传播封建思想的糟粕。须知当时占卦是庙堂之上的高职,卜师是帝王的左膀右臂,一切国家大事仰仗于《易经》的指导,所以“世历三古”是可能的,“人更三圣”是不够的,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登堂入室到流落街头,占卦的命运是占卦人作死的。江湖术士打着《易经》的旗号,做着和《易经》无关的术数,甚至没读过《易经》一字照样可以摆摊算命批八字。经济利益的驱动自然要让《易经》高深莫测,制造信众膜拜效应。斥之者谓之骗术,贬之者认为《易经》所书的哲理是当今初中生都懂的常识。站在历史的角度,当时能有这样的认知,即使现在只是常识也是可贵的,文化是传承并发展的,才有今天。《易经》的难读在于最早的文言文的艰涩,加上不了解占卦的很多基础知识,读来不知所云,不知所以云,许多人望而却步。 读不懂当然不是成为经典的原因,要证明《易经》的伟大必须有证据,在国内寻找太平常,在西方寻找代理人才能拉大旗作虎皮。既然有人说《易经》是封建,那么就要证明它是科学,而科学家最讲科学。 上面这张全明星合影汇聚了当时世界所有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仔细阅读每一个名字,如雷贯耳。世间流传“朗道排名”,版本不同,查无所据,故不述之,当然朗道不在照片里,那时他才十九岁,才从大学毕业,才发表第一篇论文。日后朗道不无酸味表示:“漂亮姑娘都和别人结婚了,现在只能追求一些不太漂亮的姑娘了。”漂亮姑娘指量子力学。普朗克、波尔、海森堡、薛定谔、泡利、德布罗意、玻恩、费米、索末菲、狄拉克、爱因斯坦、康普顿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这些人物都在照片中。朗道把爱因斯坦列为首位,无人不服。因此把爱因斯坦拿来说事最有说服力。在中国的讲坛、网络上被引用最多的是爱因斯坦的这样一段话: “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引用者从不标出处。根据引文在1976年商务印书馆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中发现《西方科学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的发明——1953年给J.E.斯威策的信》一文类似: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这是文集收录的全文,没有提到《易经》,而对引用者来说最关键的最后一句话,引起了极大争论,译文出现了重大歧义。2010年再版时标题改为《西方科学的基础与古代中国无缘——1953年4月23日给J.E.斯威策的信》,全文如下:“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 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圣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作出这些发现是令人惊奇的。” 意思完全相反。还是没有《易经》,看来就是讹传,或者伪造。能让爱因斯坦打怵的只有泡利。爱因斯坦讲演前先要看下泡利在否,以便提前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有次国际学术会议,爱因斯坦演讲后,泡利站起来,大大咧咧地说道:“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而他一生最佩服的也只有爱因斯坦。泡利的身上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物理学界有个“泡利效应”,非物理定理,而是泡利出现在哪个实验室,哪个实验室就出问题。有一次一个实验室仪器故障,泡利不在场,某个物理学家说,这次可以给泡利正名,然而泡利知道后写信给他,告诉他实验室出事时,他坐的火车正好在这个城市的火车站短暂停留。泡利最后十年迷惑于量子力学中的精细结构常数1/137,而他去世时的病房号为137。泡利经常做梦,梦见一个中国女人,后来他认识了物理学女王之称的吴健雄,并一直保持着友谊。泡利翻译过一本德文谈《易经》的书,他对《易经》有研究,这来自于荣格的引导。荣格分析了泡利1300个梦中的400个梦,两人的交流催生了“共时性”概念的问世。泡利曾用《易经》的震卦(☳)来描述共时性所引发的心灵震撼。他认为《易经》是一本“数学书”,因为它“与梦和潜意识一样,具有精神的补偿性功能”。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题为《原子与原型》的书信集,作者署名为泡利和荣格。下面这张照片在很多人看来更生动。传说泡利和波尔不仅一起玩陀螺,也一起研讨《易经》。波尔精通《易经》的根据是丹麦王室授予他的勋章上刻有受奖人亲自设计的“族徽”——太极图,“族徽”上方的拉丁文箴言是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互斥即互补”)。据传波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观看了京剧《封神演义》,姜子牙出场时打出的令旗上有太极图,波尔顿悟:太极图就是 “并协原理”(或称“互补原理”)。研究波尔的至深学者戈革教授撰文指出:“但是我愿意极其强调地指出,尽管波尔的族徽上借用了中国的‘太极图’,但那是罗森塔耳夫人柯布林斯基(汉名‘柯汉娜’,中国史专家,已故)给他出的主意,而他本人对此并无多深的了解,因此,所谓波尔互补哲学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易经’的说法,完全是无知妄作的外行们凭空捏造出来的无稽之谈”。 文中提到的罗森塔耳是波尔的助手,此文载于2006年6月1日《文汇报》。需要指出的是族徽上的图样不是标准的中国古代的太极图,相似的图形在很多国家出现,这是否就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但用于“族徽”一定得到波尔首肯,想必波尔对太极图还是了解的,而且据在波尔研究所工作的中国学者介绍,波尔对中国古典哲学颇有心得,所以他对中国一往情深,然而1949年至1977年波尔在中国遭遇口诛笔伐,臭名昭著。这位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1985年诞生一百周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盛大纪念会上,压轴节目是丹麦作曲家根据《易经》写作的管弦乐《水上之火》。三位大科学家中两位都和一个人有交集——荣格。爱因斯坦曾给荣格讲授相对论,荣格给爱因斯坦传授精神分析,双方都听不懂对方的专业而作罢。爱因斯坦的次子长期接受荣格的心理分析;荣格与泡利的关系见诸于《当泡利遇上荣格》一书。荣格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是有目共睹的。荣格76岁时为卫礼贤德译本《易经》转译为英文本写了一篇序言《<周易>与中国精神》里给自己占了两卦得鼎之晋、坎之井,分析之精到,显示其对《易经》及占卦和解卦的理解在西方无出其右,更是将《易经》向专业心理学领域大大推进了一步。荣格不懂中文,没到过中国,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完全得益于卫礼贤的译书。卫礼贤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没有给一个中国人洗礼过,而自己反被中国文化“洗礼”,翻译了大量的中国经书,《易经》的翻译化了他整整十年时间,依靠《易经》的发表,他跻身德国社交界,进入上流社会,取得社会地位。接受荣格心理分析的不仅仅是科学家,各个职业都有,黑塞是文学界的一个最著名的代表。黑塞从小就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在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中,他经历了荣格及其学生300小时左右的心理分析。黑塞受卫礼贤和荣格影响,重视《易经》的占卜作用,同时也从《易经》中发现了文学性。他在《玻璃球游戏》中赋予《易经》以艺术生命。主人公克乃西特在一位“中国式长老”的引导下进入《易经》世界,学习《易经》之法,背诵六十四卦,书写卦象。《玻璃球游戏》与其说是一部长篇小说,不如说是一个哲学上的乌托邦,一系列的象征和譬喻虚构了一个未来世界的寓言。历十二年成书,1946年出版,并于当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易经》最注目的公案是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坊间流传着这样说法:莱布尼茨看到了《易经》之后,受到八卦符号的启发,发明了二进制。这是《易经》拥趸者的观点,而反对者则认为此说空穴来风,牵强附会。事实是莱布尼茨早已完成了二进制算术的论文草稿,但没有公开发表。然后他先后分别给一些好友写信,讲解二进制。其中给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白晋信中希望把二进制算术介绍给康熙皇帝,白晋回信附了一幅宋代邵雍所制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很显然白晋发现此图与二进制有关,莱布尼茨认真研究后异常兴奋,他回信白晋:“人们认为伏羲是世界上所知的最古老的王和哲学家之一,并且还是中国人的帝国和科学的奠基者,因此这张图乃是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丰碑之一,似乎已有四千年之久,还可能已有几千年时间不为人们所理解。它与我的二进制算术如此吻合,并正当您要解释这些线段时我恰好向您谈到我的二进制算术,这的确令人吃惊。”“如果未曾建立我的二进制算术的话,对伏羲图那怕研读良久也未必能够理解。早在20年前我脑中就已有这种0和1的算术的想法,从中我看到了将数的科学推向完善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这些结果超过了所有前人所拥有的。但我保留着我的发现,除非我能同时证明它的巨大用处。……正是在这个时候,您为它找到了像用于解释这座中国的科学丰碑的用处,真使我万分高兴。”莱布尼茨随即对1679年所写的文稿用法文作了修改和补充,并把论文的标题改为《关于仅用0和1两个记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有其效用及关于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于1703年5月5日发表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以上引文来自《自然辨证法通讯》1999第2期孙小礼《关于莱布尼茨的一个误传与他对中国易图的解释和猜想》一文。至于《易经》及易图是否伏羲所作非本文之论,莱布尼茨只是猜想中国古代已有二进制算术,非事实本身,不作为据。莱布尼茨是有意识的,《易经》是无意识的,《易经》的伟大体现了两大文明的携手合掌。黑格尔也是经常被消费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东方哲学有关中国哲学中论述易经哲学: “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论原则的书是)这类思想的基础。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 但这绝不是赞美的话,继续: “[中国人不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徵的阶段],我们必须注意——他们也达到了对于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这些规定诚然也是具体的,但是这种具体没有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而只是从通常的观念中取来,按照直观的形式和通常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这一套具体原则中,找不到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 接着:“我将举出这些卦的解释以表示它们是如何的肤浅。……” “在书经中也有一篇讲到中国人的智慧。那里说到五行,一切东西都是由五行作成。这就是火、水、木、金、土,它们都是在混合着存在的。……这些东西我们不能认为是原则。在中国人普遍的抽象于是继续变成为具体的东西,虽然这只是符合一种外在的次序,并没有包含任何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所有中国人的智慧的原则,也是一切中国学问的基础。”因此,黑格尔所谓的“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实指易经就是肤浅的,包含着的中国人的智慧就是浅陋的,黑格尔保持他一贯的日耳曼式高傲,鄙视中国文化,漠视异族文明。对《易经》的评价,定要公正客观,切忌一厢情愿。

易经是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易经的翻译有很多人,我觉得应该是李约瑟翻译的。因为他是一个中国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