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天干地支转化方法,六壬日支指的是什么
天干地支手指掐算方法
如何用手指掐算 你好,我简单介绍一下,用手指掐算命不是,有12地支和10天干,为了方便记忆,就用指节给记下了。 左手为阴,右手为阳,两手共28指节,天宫共28星宿。而根据28星宿的天体运行规律可测出世间的吉凶。不过要学会这个吗你要懂很多,首先要学会易经,周易,在学紫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怎样用手指掐算干支纪年? 从事历史、文物工作的同志,特别是研而变动的。请参阅(图二)。打一个比喻,究古书画的同志,经常要碰到干支纪年间题。它好象是一个能转的齿轮套在地支的外边、比如,乾隆“庚寅”年到底是乾隆几年呢?十个天干好象十个齿一样,看图中箭头,旋又比如,当你碰到任伯年的画上题上“壬午”转的方向和钟表一样,假若现在说“甲子”,年作时,那么任伯年在这一年是多大年纪你就要把“甲”字指在“子”的部位上,(在呢?这时如果你手头没有一本年表,而又马无名指的下节)按照这个“齿轮”所列的天上要答复这个问题,你一定会干着急。现在干次序,一字一字地和手上的地支配上,那让我们来介绍一下用指头掐算干支纪年的方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一。假如你法。如果你能掌握,上面提出来的问题,就说“甲寅”,你就要把“甲”字指到食指下节立即可以解决了。的“寅”字,好象这个齿轮往前移动了,这 用手指掐算干支,大概很早就有了,清时天干地支的配合便变成了:甲寅、乙卯、代李妆珍所著的《镜花缘》第七十五回谈到丙辰、丁巳“一。 怎样用天干地支掐算天气? 一句话说不完,买本易经入门慢慢看 如何用手指掐算算命 我简单介绍一下,用手指掐算命不是,有12地支和10天干,为了方便记忆,就用指节给记下了。左手为阴,右手为阳,两手共28指节,天宫共28星宿。而根据28亥宿的天体运行规律可测出世间的吉凶。不过要学会这个吗你要懂很多,首先要学会易经,周易,在学紫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六壬手指掐算左手还是右手 左手。小六壬掌诀共有六个,它们是:大安、留连、速喜、赤口、小吉、空亡。称为六种格局,这六种格局在手掌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手掌图所示。 子丑寅卯人们是怎么用手指掐算出凶结 这个答案较复杂!建议你以后再提问 小六壬手指掐算左手还是右手 左右手都一样位置固定不变,食指根部(大安)――食指顶部(流连)――中指顶部(速喜)――无名指顶部(赤口)――无名指根部(小吉)――中指根部(空亡) 怎么用手指算卦 这个是八卦的一种推法,就是首先自己认定好推算方法,可以用八卦卦爻,也可以用五行或者天干地支,确定好基本算法后加入已经知道的变化,用大拇指依次在其他指头的指尖和关节处推算,因为之前已经确定好每个关节的含义,那么当你的大拇指点到那个地方,于是所谓的结果就出来了,把结果代入八卦中再次推演一次,3推16演后综合考虑就得出一个结果了。 其实用硬币是最好的,古代称金钱卦,自己设定好,比如正面是阴,背面是阳,对应卦中的阴爻和阳爻,3个硬币一抛,如果全是背面,就是3个阳爻,也就是老阳,记为0,一般来说有4种变化,老阳,老阴,少阳,少阴,接着连着抛6次,得出6爻,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卦了,然后查下易经看看卦辞,就搞定了。 用手指掐算日子怎么算? 用的是六壬课算法! 子丑寅卯在手指如何定位 从事历史、文物工作的同志,特别是研究古书画的同志,经常要碰到干支纪年问题。比如,乾隆“庚寅”年到底是乾隆几年呢?又比如,当你碰到任伯年的画上题上“壬午”年作时,那么任伯年在这一年是多大年纪呢?这时如果你手头没有一本年表,而又马上要答复这个问题,你一定会干着急。现在让我们来介绍一下用指头掐算干支纪年的方法。如果你能掌握,上面提出来的问题,就立即可以解决了。 用手指掐算干支,大概很早就有了,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镜花缘》第七十五回谈到古课问题,就是用手指来掐算的,他所说的“地盘式”排列的方位,就是我们要说的方法,只不过他是用来算课,而我们却是用来推年。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在这里画了一个图,同时为了便于记住,我们作了四句打油诗,诗曰: 天干变化无定位,地支分布列四边; 天干顺推求个数,地支逆跳加十年。 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个大干。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地支。这十二个地支分列在左手上,它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诗的第二句说;“地支分布列四边”。请你参看(图一) 。 在开始学习时,你不妨用笔把它写在自己的手上,用拇指指点着这十二个地支的部位,要熟悉到指着每个邮位时,即能说出它是哪一个地支。 天干的地位则没有固定。它是随着地支而变动的。请参阅(图二)。 打一个比喻,它好像是一个能转的齿轮套在地支的外边、十个天干好象十个齿一样,看图中箭头,旋转的方向和钟表一样,假若现在说“甲子”,你就要把“甲”字指在“子”的部位上,(在无名指的下节)按照这个“齿轮’所列的天干次序,一字一字地和手上的地支配上,那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假如你说“甲寅”,你就要把“甲”字指到食指下节的“寅”字,好象这个齿轮往前移动了,这时天干地支的配合便变成了:甲寅、乙卯、丙辰、丁巳…… 由于天干不像地支一样,在指头没有固定的地位,而是跟着地支而变化的,所以诗的第一句叫“天干变化无定位。”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天干的单数(甲、丙、戊、庚、壬)一定要配上地支的单数(子、寅、辰、午、申、戌),天干的双数(乙、丁、己、辛、癸),一定要配上地支的双数(丑、卯、巳、未、酉、亥),在第二图把它们的单数和双数用不同字体区别开来,以便在练习时不致搞错。 现在把前面所举的例子一一乾隆“庚寅”年是乾隆的第几年?来作一次练习。这里要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即我们要求得的干支纪年,都必须要先知道它们第一个年头的干支是什么才行。 乾隆的第一年的干支是“丙辰”,你就从图中先找到地支的“辰”字,(在食指的第二节)然后配上天干的“丙”字,即是乾隆的第一年丙辰。这时第二图中的天干,有如齿轮的转动一样,把“丙”字转到“辰”字上,从这里作为起点“1”字算起,(请注意,后边谈到计算公元或者是计算每个人的实岁时,作为起点的数字应当是“0”而不是“l”)顺着图中的箭头往前推算就成为这样的情况: 数字:12345 天干;丙丁戊己庚 地支:辰巳午未申 表现指上就是这样见(图三)。
六壬的年命用周岁还是虚岁
周岁
大六壬自首怎么解释
什么是大六壬?大六壬的原理是什么?前 言唐朝诗人王建有句诗:近来身不健,时就六壬占。在唐朝,大六壬就广泛地用来预测疾病情况。民间有言:学会大六壬,来人不用问。精通三式谓之神。那么,大六壬究竟为何物?大六壬为何如此神奇?大六壬的原理是什么?本文为大六壬简介三部曲的第1部——何为大六壬。上三式数术学中的“上三式”,指的是大六壬、奇门遁甲和太乙神数。我发现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就是上三式都来源于同一个传说。这哥仨都说:我起源于上古时期,黄帝大战蚩尤,九天玄女赐我绝学,从而打败了蚩尤。上三式为什么不叫中三式,或者下三式呢?就是因为上三式是数术中的绝学,是顶峰,是独孤九剑,其他数术都只能仰望。上三式对众多数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弟弟。上三式中,大六壬最早,后来才是奇门和太乙。太乙用于演算天时,奇门用于演算地利,大六壬尽人事推算。三式之学奉大六壬为首,吸引众多学者趋之若鹜,也难怪古今多少学者愿穷其毕生精力来研大六壬。由于太乙数主要用于预测天时,奇门善于预测军事,朝廷禁止太乙和奇门在民间传播,它们只能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这就导致了奇门和太乙传承受限。而大六壬就不一样了,大六壬精于预测人事,有人事之王的美誉,在民间传播非常广泛。北宋皇帝宋仁宗,亲自为《景祐六壬神定经》写序言,可见朝廷对大六壬的重视。太乙数几乎失传,奇门近来虽有流行,但是古代案例基本没有,而且传承不完整,争议颇多,传言学个奇门遁甲能把人学疯。大六壬传承的一直都很好,系统性、逻辑性很强,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争议。六壬古案例数不胜数,仅《壬占汇选》中的古代占验案例,就有651个之多。因此有“车载奇门,船装六壬”的说法。六壬名称的由来大六壬为什么叫做六壬呢?根据书籍记载,有三种说法,我用通俗的语言翻译一下。第1种是五行学说。天干有十个,独取壬,是因为壬为阳水,天一生水,是数的开始。五行始于水。壬寄宫在亥,亥属于乾宫,也就是易经的卦首,这就是用“壬”的原因。第2种是六甲说。六壬是九天玄女所创造,壬主北方万物之始。六十花甲中带有“壬”的干支组合为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壬辰和壬戌六种,所以叫六壬。第3种是生成说。根据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道理,水的生数和成数相加为六。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有些牵强附会。我试着从六壬本身的角度重新解释这一问题。“壬”的甲骨文是这样的:金文的“壬”是这样的: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甲骨文中,“壬”与“工”同源,为巧具的意思,表示聪明机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办事。金文出现的年代稍晚于甲骨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出现于商周时期。从第四个和第五个字可以看出,“壬”就像个女巫拿着火炬在看式盘,这个字和式盘中的“式”非常像。去掉金文“壬”右上角的女巫,就变成了工,就是甲骨文中的“壬”。下面说说式盘。式盘,也叫作栻盘。目前出土最早的式盘成于西汉时期,现发现尚存式盘文物有7个,都为六壬式盘。后世传说的奇门遁甲和太乙神数式盘,目前尚未实物出土。六壬式盘,所刻的大致内容是:天盘正中间是北斗星,次列十二时辰,外列28星宿。地盘有天干,十二时辰。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六壬的推演方法是,月将加占时,转出天地盘。然后以日干为基础,借助天地盘的关系,得到四课三传。因此,最早的式盘就是六壬式盘,奇门和太乙式是由六壬式发展演化而来的。六壬式也叫栻、壬式、大六式。金文中的“壬”,就像个女巫,拿着火炬在看式盘。壬式,利用月将加占时的原理,是推演万物变化的工具。这就是我认为的六壬名称的由来。大六壬的预测原理大六壬推演的起点是月将加占时转出来天地盘,即无极生太极;天盘动而生阳,地盘静而生阴,即太极生两仪。根据日辰排出四课,即两仪生四象;由九宗门得到三传,即四象生八卦。这就是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模拟推演过程。这说明大六壬和易学原理是相通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大六壬源于周易。在某种程度上,二者甚至可以并驾齐驱。大六壬的发三传过程也颇有深意。大六壬依照日辰,借天地盘得到四课,由四课的生克制化关系得到发用,也就是初传。由发用分别依次求出中传和末传。这和《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是相通的。大六壬根于天学,应于人事,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明白了世界运行的规律,也就能够看清了世间百态。大六壬有着深厚的古天文学背景。月将加占时,其实就代表太阳在某个时间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大六壬的天盘代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地盘则代表地球自转的时辰。十二将的原始含义就取自28星宿的含义。这样一来,某个时空点就被定位。大六壬的课传一出,就像是做核磁共振一样,特定时空点的剖面图就可以显现出来,事物的状态特性即可一览无余。大六壬包含绝大部分的数术基础,大六壬就是地支学,很多其他门类的数术都有大六壬的影子。可以说,大六壬是集易经和所有数术精华于一身的集大成者,说大六壬是数术之源一点也不夸张。小六壬预测法
一、基本原理: 请伸出你的左手,看自己左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每根手指都分三节,给这三节分别标上名称: 食指的下节叫大安,代表最大的吉利; 食指上节叫留连,代表运气平平,凡事拖延; 中指上节叫速喜,代表喜事就在眼前,算各种事情都是上吉的好卦; 中指的下节叫空亡,这是最凶的卦,所占事宜均很大的不利; 无名指的上节叫赤口,代表多争执有官讼,事态不和; 无名指下节叫小吉,代表将要有好结果,所算的事情值得等待和坚持。 这六个手指节刚好在手指上绕成一个圆,在占卜时就是绕这个圆圈数过去。我们来再排一次,分别是大安,留连,速喜,赤口,小吉,空亡。 二、小壬掌诀推算方法 小六壬掌起法诀曰:寅上起月,月上起日,日上起时,时上查掌诀。 具体推算方法为: ①以农历计算,从寅的手掌位置,即六壬掌“大安”所处的位置开始起正 月,按顺序数至预测的月份止; ②再从预测的月所落的手掌位置开始起初一, 数至预测的日子止; ③又以预测的日子所落的手掌位 置开始起子时,数至预测的时辰止; ④最后查看预测时的时辰落在六壬掌诀的位置,按此掌诀的断辞来判断所测之事的吉凶。 例如:三月初五辰时预测某事,起法为: ①从寅上“大安”的位置起正月、 “留连”处 为二月、 “速喜”处即为三月; ②以三月所落“速喜”位置起初一、 “赤口”处为初二、 “小吉”处为初三、 “空亡”处为初四、 “大 安”处为初五; ③再从初五所落的“大安”处起子时、 “留速”处为丑时、 “速喜”处为寅时、 “赤口”处为卯时、 “小吉”处为 辰时。 ④以辰时所落的“小吉”的 断辞来推吉凶。余此为仿 二、六神释义∶ 大安(青龙)留连(玄武) 速喜(朱雀)赤口(白虎) 小吉()空亡(勾陈) 青龙:表示吉祥;:表示和合; 朱雀:表示悦舌;白虎:表示凶险; 勾陈:表示官讼;玄武:表示盗贼。 青龙:表示吉祥、喜事、财运、正直等等; 朱雀:表示喜庆、文书信息、口舌是非等; :表示和好、合作、友谊、成功等等; 白虎:表示凶险、灾祸、其性直而无私等; 勾陈:表示官司、诉讼、勾连不清等等; 玄武:表示盗贼、欺骗、爱昧、小人等等。 卜到大安,属吉卦,凡事都可以得到安康,但是此为静卦,宜静不宜动。 问运势﹕目前运势还不错,有稳定成长的情况,但不宜躁进。 问财富﹕求财可,但是目前不宜扩张,只能够守住旧业。 问感情﹕若为女子问则好,感情顺遂。若为男子问则较差,感情虽稳,但是以无新鲜感,会出现点小问题。 问事业﹕目前工作稳定,可得上司赏识,但切勿锋芒太露。 问身体﹕身体没有大病,但须注意病由口入,或因过度操劳而得病。 问神鬼﹕大安为解灾之神,鬼神之事问题不大,若是小孩为自身惊吓所致,若是大人则为冲犯东方之煞神或犯土煞。 问行人﹕人平安,但目前不愿与自身连络。 日加时断; (1),大安加留连,办事不周全,失物西北去,婚姻晚几天。 (2),大安加速喜,事事自己起,失物当日见,婚姻自己提。 (3),大安加赤口,办事不顺手,失物不用找,婚姻两分手。 (4),大安加小吉,事事从己及,失物不出门,婚姻成就地。 (5),大安加空亡,病人要上床,失物无踪影,事事不顺情。 卜到留连,属凶卦,代表凡事阻碍、迟滞,此卦更不宜有过大动作,凡事宜守。 问运势﹕目前运势低迷,心情不开朗,凡事受阻。 问财富﹕求财不可得,此为破财之卦,且有被人影响破财之现象。 问感情﹕双方沟通不良、冷战、或者一方过于强势,感情不得平衡。 问事业﹕被上司盯或者被人扯后腿,小人之卦。 问身体﹕肠胃不舒服或者精神压力太大所得之病。 问神鬼﹕小孩子主要被过路游魂所煞到,大人为冲犯女性鬼神。 问行人﹕人平安,但目前仍流连忘返。 日加时断; (1),留连加大安,办事两分张,婚姻有喜事,先苦后来甜。 (2),留连加速喜,事事由自己,婚姻有成意,失物三天里。 (3),留连加赤口,病者死人口,失物准丢失,婚姻两分手。 (4),留连加小吉,事事不用提,失物东南去,病者出人齐。 (5),留连加空亡,病人准死亡,失物不见面,婚姻两分张。 卜到速喜为吉卦,代表凡事皆有喜讯,而且很快就会到来。 问运势﹕目前运势渐开,要积极的行动就可以如愿。 问财富﹕求财可得,但有先破财而后得财或者先得财后破财之兆,若得到钱财就必须赶快脱身。 问感情﹕若是刚开始的感情,则为热恋。若是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则为口舌。 问事业﹕工作得利,但须注意文件上的疏失。 问身体﹕心脏、血液循环有问题或者头部、脑压的问题,但是问题不大。 问神鬼﹕小孩子被动物吓到或者被女性阴神冲犯,大人为冲犯男性鬼神。 问行人﹕人已经快到了。 日加时断; (1),速喜加赤口,自己往外走,失物往正北,婚姻得勤走。 (2),速喜加小吉,婚姻有人提,病人当天好,时物在家里。 (3),速喜加空亡,婚姻有分张,病者积极治,失物不久见。 (4),速喜加大安,事事都平安,姻姻成全了,占病都相安。 (5),速喜加留连,婚姻不可言,失物无信息,病人有仙缘。 卜到赤口为凶卦,代表运势多舛,而且诸多纷争亦有口舌之祸。 问运势﹕目前运势不明,若有大计划就要赶快实施、不要拖延,则可成功。若卜小事则不成。 问财富﹕大起大落之财,求财不易。 问感情﹕感情纷争多,或女方身体有疾病。 问事业﹕若为武职或者粗重行业则顺,若为文职则不顺。 问身体﹕胸口、支气管,或者有血光之灾,且赤口也有流行疾病的意义。 问神鬼﹕犯到择日凶神,或者被人诅咒索害。 问行人﹕所问之人目前有困难或者有事情纠缠 日加时断; (1),赤口加小吉,办事自己提,婚姻不能成,失物无信息。 (2),赤口加空亡,无病也上床,失物不用找,婚姻不能成。 (3),赤口加大安,办事险和难,失物东北找,婚姻指定难。 (4),赤口加留连,办事有困难,行人在外走,失物不回还。 (5),赤口加速喜,婚姻在自己,失物有着落,办事官事起。 卜到小吉为吉卦,代表凡事皆吉,但是不如大安的安稳也不如速喜快速,而是介于两者中间。 问运势﹕目前运势不错,保持目前状况就会越来越好。 问财富﹕求财可得,而且有因人得财之兆。 问感情﹕若没有感情,则可因他人介绍而得。若有感情,则恋情顺利。 问事业﹕工作不错,但须注意处理公司财务之事,以及与下属沟通之事。 问身体﹕肝胆之疾病和消化系统,但是问题不大。 问神鬼﹕小孩子被动物吓到或者被女性阴神冲犯,大人为冲犯家中祖先。 问行人﹕人已经快到了。 日加时断; (1),小吉加空亡,病人不妥当,失物正东找,婚姻再想想。 (2),小吉加大安,事事两周全,婚姻当日定,失物自己损。 (3),小吉加留连,事事有反还,婚姻有人破,失物上西南。 (4),小吉加速喜,事事从头起,婚姻能成就,失物在院里。 (5),小吉加赤口,办事往外走,婚姻有难处,失物丢了手。 卜到空亡为凶卦,代表凡事秽暗不明,内心不安,运途起伏。 问运势﹕目前运势不佳,自身拿不定主意,无所适从,可多听取他人之意见,切莫随意就做判断。 问财富﹕求财难得,保守为要。 问感情﹕双方争执多,且有因他人问题或者介入而争执之事。 问事业﹕工作失利,容易被人陷害或者暗中耳语,或者因他人问题而让自己工作失利。 问身体﹕脾胃出毛病,或者神经系统出问题,也有因灵界而生病之兆。 问神鬼﹕家中阳宅或者阴宅出问题,导致冲犯。 问行人﹕人在途中遇到困难或灾厄而难到。 日加时断; (1),空亡加大安,事事不周全,婚姻从和好,失物反复间。 (2),空亡加留连,办事处处难,婚姻重新定,失物永不还。 (3),空亡加速喜,事事怨自己,婚姻有一定,失物在家里。 (4),空亡加赤口,办事官非有,婚姻难定准,失物往远走。 (5),空亡加小吉,事事有猜疑,婚姻有喜事,失物回家里。 三、论失物 大安:失物在东方,衣裳掉在草丛中,禽畜迷路林中睡,不过多天送回来,小孩走路得安稳,也有贵人保安康。 流连:失物寻北方,衣物禽畜在水边,鸡儿鸭子水中睡,牛马已经绳子牵,急需焚香来禀告,免得六公再要钱,女人保藏此失物,她见便是报君子。 速喜:失物在眼前,劝君望过火炉边,不见请君南方找,一定归你到身边,漏财瘟神遮闭眼,留得久看发疯癫。 赤口:失物西方寻,定是有人来收藏,寻找之时碰见人,劝君免问小心防,为善殉寻告你知,为恶咒骂无人讲。 小吉:失物寻东北,屋前柴草遮着眼,牛马已在干草睡,衣物次天可寻回,小孩迷路星石救,护送回家在次天。 空亡:失物已失踪,六畜将死泥土中,或在贪心人手中,寻紧急时见尸踪,衣物失去已落空,劝君安心免头痛。天干地支的合化表,干支合化及条件
提起天干地支的合化表,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干支合化及条件,另外,还有人想问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表,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天干地支中,所有的合化冲克刑害中力量顺序是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干支合化及条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壬解析
这位朋友,以下是详细的换算方法,你自己试着算一下吧.算不出来你再问.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由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中国古代用以记录年、月、日。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建元年号。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干支的一个循环干与支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干支纪年干支纪年萌芽於西汉,始行於王莽,通行於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干支纪年与西历的近似换算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干支纪月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丑月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推算实例:2004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资料来源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时间科普网站制作的日梭万年历网路版。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干支纪日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於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是「甲子日」。干支纪日与格里历的换算若我们把天干的甲、乙、...、壬、癸编上 0, ......, 8, 9 等序号;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编上 0, 1, ......, 10, 11 等序号,那麼:从已知的格里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4,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例如:(1972 - 4) mod 10 ≡ 8,所以天干是「壬」;(1972 - 4) mod 12 ≡ 0,所以地支是「子」。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干支纪时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 (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早子时 0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丑时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寅时 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卯时 5时—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辰时 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巳时 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午时 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未时 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申时 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酉时 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戌时 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亥时 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晚子时 23时—24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甲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