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亨的周易是最好的吗,孔令昂易经
求推荐几本周易入门的书籍
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这两本书都挺不错的.我都看过.对初学者很有帮助.
中国易经大师排名
中国易经大师排名有李洪亮、颜廷利、无量子道长、王其亨以及于希贤。
1、易学界最高金罗盘获得者李洪亮大师,中国易学人物排行榜位居榜首。李洪亮是道号昆云子,自称天界山人,被尊称为中国易学风水实战专家,易学界最高金罗盘奖获得者,中华周易协会常务理事,并收录于《易经名人录》。
2、中国最著名的易学大师颜廷利教授,中国易学人物排名榜第二名。东方思想家哲学家颜廷利教授,字弃安,号求前,山东济南最杰出的人物,历城区颜氏家族最新当代文化名人、中国著名文化大师、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思想家。
3、国内著名的易学大师无量子道长,中国易学人物排名榜第三名。无量子道长是当代道士、隐士、洛书草堂创建人、国学大师、起名大师以及建筑风水大师。
4、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全国易学人物排行榜第四名。他作为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指导者和中国建筑史的卫道者,36年来一直坚持带领团队对样式雷图档搜集、整理、解读工作。
5、中国最厉害的易经大师于希贤教授,中国现代易学排名第五名。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史馆馆员。
周易最有名的作品
《周易》就是一部作品,它是十三经中的一部。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用“––”与“—”。古人用阴阳来总体表现寒暑、昼夜、奇偶、日月、男女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现今最能表现周易文化的是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推荐!哪位易经大师最好?
中国易经大师排名如下:001、罗李华,福建福州人,当代著名易学专家。002、邵伟华,中国湖北人,著名易学专家。003、钟义明,中国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004、唐明邦,重庆忠县人,著名易学专家。005、刘大钧,中国山东人,著名易学专家。006、徐闯,江苏沭阳人,著名易学教育家、慈善易学家。007、张志春,中国河北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008、颜廷利,广东佛山人,中洲派玄空风水名家。009、许国桢,广东潮阳人,著名杨公风水学专家。010、杜新许,广东罗定人,知名建筑风水专家。011、李居明,中国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012、吴志文,广东佛山人,易学教授、著名易学风水专家。013、裴翁,中国广东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014、钟浩天,广东兴宁人,广东省情调研市副主任。015、金雍闳,浙江宁波人,教授、易学专家、风水大师。016、李金锟,广东汕尾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017、于希贤,中国北京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018、张东海,河北石家庄人,著名易学专家。019、王华,四川重庆人,峨眉风水大师、易学教授。020、潘汝汮,广西柳州人,太易玄空学十三代传人。本人想学习《黄帝内经》,《易经》和《道德经》。请问哪种版本比较好
《黄帝内经集注》baike.baidu/view/5923559.htm 这个本子最全面,是我发现最好的。道德经诸版本各有短长。河上公本流传最广,简洁深刻。王弼本是目前公认最好的古本,现代人的书里《老子注译及评介》最好。另外严遵《道德真经注》最古老,非常有价值,适合深入研究。周易就更多了,现代比较好的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释》古本李鼎祚《周易集解》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来知德《易经集注》
高亨的周易研究
20世纪40年代之初,高亨先生就立意坚持了一条重要的注《易》原则:以经观经、以传观传。《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两千年来传世的《周易》一般包括两个部分:《易经》与《易传》。自汉以后一个影响甚广的传统观念认为,《周易》经文与《大传》十篇(即“十翼”,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是“先圣所制、后圣所续”,二者之间存在着有神秘意味的必然联系,因此,很多人研读《周易》,总以经、传为一体,既“依传解经”,复“牵经释传”,从而把《周易》经传的研治引向了一个很大的误区。高亨先生认为,“《易经》作于周初”而“《易传》成于晚周”,两者的产生前后相去达六七百年。后者对于前者的注解,尽管有很多正确的、有参考意义的内容,却也存在释义错误、附会经文甚至借题发挥之处。他还认为,《易经》文字质朴,记事简单,往往并不完整,而《易传》则分明已经具有了较多的抽象思想和哲学观念,有一定的体系,就此而言,其与经文根本不能混为一谈。有鉴于此,他明确提出了“讲《易经》不必受《易传》的束缚,谈《易传》不必以《易经》为归宿”。《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两部著作全面体现了高亨先生的这一主张。前者着重以阐明古经内容为限,力求就文论文,虽广征博引以考释词义、句义,却有意不牵涉《易传》、不援用《传》文的资料。后者注解《十翼》,则把“经意”与“传解”各立条目,相依并列,意在两者对照,以显示《经》之原意与《传》之理解所存在的异同。 《周易》是上古的一部筮书。但高亨先生认为周初并无象数观念,象数之说实起于《易经》形成之后。而《易传》纵论卦象、爻象、爻位的象征意义,则代表了晚周的意识。对于如何正确阐明《易》学中的象数问题,高亨先生采取了科学和慎重态度。表现如下:其一,对于《易经》卦辞、爻辞的注解,高亨先生尽扫象数之说,而专意于具体阐明经文的初始意义。在他看来,经文筮辞与卦、爻象数之间的联系,今人实已无法究诘,一味致力于这种联系的探究,难免治丝益棼,甚至会走向巫术的歧路。因此,他对于卦爻辞所作的说解,断然抛开象数,全不牵扯象数说,而只是根据“记事之辞”、“取象之辞”、“说事之辞”、“断占之辞”等不同类别,一一释明其本义,至此为止。其二,对于《易传》的注解,凡《传》文并未言及象数者,同样尽扫象数之说,而只如实说明其本义。高亨先生认为,《易传》多谈象数却并未处处讲象数,如《谦卦》初六、九三、六四、六五、上六诸爻《象传》,以及《噬嗑》初九、九四、上九诸爻《象传》,就都无象数可言。因而对于这一部分《易传》,他同样只是随文释义,绝不附会象数说、更作添枝加叶之举。其三,对于《易传》中确然存在的各种象数说,高亨先生所持态度是力求“以朴释玄”,实事求是。他在《周易大传今注》中,专门写下《易传象数说释例》一篇,以供一般人识其通例,掌握规律。在所有各条传文的具体注释中,则注意结合卦形、卦名以及爻之性质、位次、奇偶之数等,以阐释《易传》解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根据。同样并不由此引申推演、不作主观凿空之论。 例一,《汉语大词典》“衢”字下,列第四义为“庇荫”。举《易经·大畜·上九》爻辞:“何天之衢,亨”,而引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云:“衢疑当读为休,古字通用……休即庥字,谓受天之庇荫也。此云‘何天之衢’,即‘何天之休’也。”这里,高亨先生识破了一个关键的通假字,揭举“衢”有“庇荫”一义,三千年古经文字遂由此而豁然贯通,也为此字的训释别添一义。例二,《汉语大词典》“康”字下列“康侯”词条,举《易经·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而引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云:“康侯,周武王之弟,名封,故称康侯或康叔。”按“康侯”旧解为“康民安国之侯”,属望文生义;高亨先生以其为武王之弟,鲜见于其它古籍记载,而于史有征、兼符文意,同样足以订正旧说而自有发明之功。例三,《汉语大词典》“守”字下,列第十二项词义为“操守,节操”。举《易传·系辞下》:“失其守者其辞屈”,而引高亨先生《周易大传今注》云:失其操守之人,附声附和,不敢坚持己见,故其辞屈服”。旧注训“失其守者”为“失其所守之志”,殊亦费解。高亨先生训“守”字为“操守”之意,订正了旧注,理顺了文意,能够与《系辞》本章主旨相合。这是在《易传》文字训诂中又一个有突破于前人的例证。 《周易》是一部上古的筮书,记录和反映古人的占筮活动,后世习《易》、言《易》往往涉及筮法。筮法是活动的产物,但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在流传中又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古代筮法给予必要的考索和总结,当属传统文化之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然而往古邈远,载籍不足,长期以来,人们尽管对于中国现存最早一批重要文献资料(如《左传》、《国语》)所记诸多筮事,以及《系辞》所载之筮法,陆续有过不少考订与诠释,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一直存在“其虑有所未及,其察有所未照”之处。后一方面的突出表现之一,就在于对晚周筮法的了解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明于成卦而昧于变卦,得之成卦而失之变卦。”这一点已经形成为《易》学研究中长期难以解开的一个死结。高亨先生在自己一系列的《易》学著作中,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周易》“成卦之法”的详尽步骤,而且,更结合《系辞》并《左传》、《国语》的有关记载,就其“变卦之法”作出了充分而合理的说明,第一次突破了自汉以来《易》学研究上的一个难点。高亨先生在《周易古经通说·周易筮法新考》一文中,具体回答了《易经》占筮中“何以有变卦”与“怎样识别所变之卦”这些长久滋人困惑的问题,并在推演、计算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所变之卦)宜变之爻”的具体方法,甚至列表以明其事。由于他把《系辞》与《左传》、《国语》中的文献资料熔合裁度、反复推究,一举揭去两千余年“变卦之法”的玄虚外衣,显露出上古巫术的本真面目,从而为古筮法之更加科学的研究开辟了重要的门径。另一篇《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是对于《左》《国》中有关《周易》记载(二十二条)的逐篇疏解,揭示其象数和义理,也兼及筮法的说明。此文发表于1962年,而其雏形与基本结论实已见于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周易筮法新考》中的《东周筮法之实征》一篇。按与《易传》(十翼)有所不同,《左》《国》中的记事,不仅讲本卦的卦象、卦名、卦辞与爻象、爻数,而且讲之卦卦象、之卦卦名、之卦卦辞,以及本卦变爻爻辞、之卦变爻爻辞。因此,不能通晓古代筮法,则难以识别其中变卦之何以有变,也就不可能通晓古籍载事的原原本本。其中,如《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是谓《艮》之《随》”,以及《国语·晋语》:“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等等,究竟含义为何,始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于此作出精辟的阐释:前者因其“五爻均非宜变之爻”,“可变之爻多于不变之爻”,所以主要以“之卦”卦辞占之;后者则因“三爻均非宜变之爻”,“可变之爻与不变之爻相等”,是“贞悔相争之卦”,故而以两卦辞占之。巫术力图制造神秘,而科学的考索则能够对古筮法做出合理和明晰的说明。这是高亨先生以科学态度研究古代筮法并获得空前成绩的又一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