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诸葛亮和图南诸葛亮,诸葛亮的十大预言
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说诸葛亮出山是逆天而行?
一般说诸葛亮逆天而行就是指他六出祁山,之所以说诸葛亮逆天而行是因为当时曹魏非速亡之国,而且长期战争会导致蜀汉国力空虚。
01、六出祁山乃是先帝所托。诸葛亮其实有两次出山,一次是刘备请他出山的,另一次是北伐出祁山(准确说六出祁山)。但一般说诸葛亮逆天而行就是说后者,所谓的六出祁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又搞了四次北伐。但这四次皆无果,很多人便说诸葛亮这是逆天而行。
因为长期战争会导致蜀汉国力空虚,而北伐一直都未取得成就,显然这是无用之事,也是逆天而行。所以当时其实很多人都不理解诸葛亮为何要坚持北伐,这样下去只会让蜀汉国力越来越空虚。当然诸葛亮坚持北伐自然是有自己的道理。
02、曹魏非速亡之国。说诸葛亮逆天而行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曹魏非速亡之国,在演义中说诸葛亮并未将曹魏放在眼里,所以一直北伐。实际上当时的曹魏依然是最强大的,仍不是蜀汉可以撼动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么顺利,主要就是曹魏没有防备蜀汉,也没有想到蜀汉会突然进攻。
曹魏雄踞中原,可谓是地大物博,并不是蜀汉想灭就能灭的。无论是从实力还是从前景来说曹魏都要强于曹魏,其实这也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诸葛亮也担心蜀汉的未来,他觉得蜀汉与曹魏发展前景不是一个等级的,如果现在不北伐,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必定被曹魏灭了。现在北伐还能搏一搏,可以延缓曹魏的发展,假如胜了,那就更好了。但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并没有成功,但显然诸葛亮北伐是有意义的。
三国杀中是神周瑜好用还是神诸葛亮好用 那神曹操和神吕布呢
神周瑜的琴音不错,但还算不上超强,毕竟是全体加血或减血,可能会伤到自己人或补敌人的血,使用时有一定限制。烈焰挺狠,可这招是限定技,即每一局(注意,是一局,不是一回合)只能用一次。所以,按我的评价,神周瑜只算中上等,还算不到上等。神诸葛的七星非常厉害,但前提是用好了非常厉害。如果是个低手去用,还不如普通武将好用。而且严格来说他毕竟只有三格体力,技能多以辅助和防护为主,使用面不算太广。神吕布非常强大。尤其是游戏人数多的时候(7人或以上),简直是个变态。虽然不敢轻易用锦囊,是个缺点。但总体来说,胜率很高,绝对是胜多败少的强者。可算上等武将。最后说一下神曹操。这个家伙不是强大,是变态。我称他为第一强将。不论是单挑还是群战,都有强大的优势。在单挑时,天生带+1马,而且是那种不可拆不可牵的。玩过1V1模式的人应该都知道,+1马有时候能把敌手活活憋死。神曹操是唯一天生+1马的。群战时,归心这个技能简直就是个BUG。人数越多他就越厉害。按传统的8人战身份局来说,每归心一次,就牵大伙7张牌…………包括明着的装备牌、判定牌,和暗着的手牌。所以在身份局里,如果神曹操当主,往往出现一种怪现象:忠臣去打主,反贼不敢碰主。以多次实战经验来看,虽然神曹操只有3血,虽然归心发动时武将牌要翻面的,但他确实有一统天下的实力,真的超强!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是诸葛亮。刘备去世后,刘禅继承皇位,诸葛亮继续担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处理蜀国一切军政事务。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抗魏的,他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平定内乱,以消除后顾之忧。又操练兵马,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征前,他曾上表后主,力劝刘禅听信忠言,任用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出师表》。但是,这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只能退兵。后来,他再次发动北伐,朝中有大臣极力反对。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说明必须北伐的道理,即《后出师表》。在这篇宏文伟论中,诸葛亮表示自己要为蜀汉事业“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一位忠臣贤相的高风亮节。扩展资料诸葛亮伐魏六出祁山,屯兵五丈原。司马懿深沟高垒,停兵不战。诸葛亮使出脂粉计,派人把脂粉钗裙送至魏营,耻笑司马懿。谁知司马懿不仅没有中计,反从蜀军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饮食日渐减少,继续闭营不战。劳于军务、呕血病重的诸葛亮,知道自己心血即将耗尽,为假延阳寿,设七星灯欲挽回天命。司马懿仰观星象,得知诸葛亮不久于人世,为探诸葛亮生死,差夏侯霸领兵入蜀营打探。蜀将魏延误认魏兵劫寨,匆匆奔至帐中报信,急忙中将诸葛亮本命灯踏灭。诸葛亮感叹生死有命,自知不可挽回,遂喝住欲斩魏延的姜维,即召马岱、杨仪、王平诸将嘱托后事。诸葛亮料己死后魏延必反,魏兵必追,临死前赐姜维锦囊一封,授以退兵之计。少年三国志2军师诸葛亮和周瑜哪个好
诸葛亮好,诸葛亮是蜀国阵容中的核心武将之一,是非常强力的辅助武将,在游戏中怒气是释放技能的关键,而诸葛亮可以吸取敌方怒气,所以诸葛亮在游戏中是非常强力的一位辅助武将,在蜀国阵容中属于必备金将。从未经历过实战的诸葛亮,为何初出茅庐就如此厉害?
讨论孔明之前 先要放眼东吴 东吴有三大 一是孙氏的军阀 起主导地位 但主导的很不彻底 原因在于后两股 鲁肃诸葛瑾等代表的乡绅集团 和 张昭等代表的士人集团 这两大集团是东吴力量的源泉 孙家的军事力量依赖于后两股集团的支持出力 孙策之所以说内事张昭 外事周瑜 就是因为这两个人是控制两股的关键人物 周瑜娶了小乔并皆好鲁肃 这都是有乡绅背景的人而孔明虽然隐居 却在积极准备出山 一是谋划天下 安排三分天下的路线 二是娶月英为妻 而月英是乡绅背景的 以此为自己的计划得以实施打下重要的基础三顾茅庐 明面上指出三分天下 但如果不能很好的联合东吴 就不可能实现 而对于联合东吴的切入点 孔明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周瑜所以逝去 很有可能是眼看着孔明不断扩大其在东吴乡绅集团中的影响力 使得整个乡绅集团倾向刘备 如同士人集团在赤壁之战前倾向掌握天子的曹操一样 于是荆州作为赤壁之战的最大战果在乡绅集团的影响下借给了刘备 而乡绅集团从此成为了刘备最大的依仗 也成了孙权的最大障碍 于是周瑜知道 短时间内要西进是无望了……234年,诸葛亮直接在战场屯田,吃魏国住魏国打魏国。而魏国前线被打成坚壁清野,后方则是民有饥色。——这是真正的以人力改变天命,诸葛亮不死稳灭魏军取长安。只是诸葛亮恰巧病死。用三国志评价就是: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这应该是三国志上最高的评价了,其他名将都是顺天命,诸葛亮逆天命还差点成功。
?诸葛亮的形像有什么意义
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这部著作描写的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何诸葛亮这位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独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小民至将相王侯各种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诸葛亮的悲剧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动人心魄的悲剧。他们生与“命”,“数”抗衡,忠于刘蜀政权,独自苦撑危局,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真至累死。恰恰相反是他悲剧的最大特色。在历史的道德和人格的要求与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献身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正是“英血空劳销笔简,大星无复系云天,就令嗣子非庸主,运不兴刘变枉然。”①的憾恨!虽如此,吕恩勉仍赞叹道:“屈于势,伸于理,厄于当日之命运,而伸于后日之人心而已。”所以“悲剧是以美的毁灭形式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的,是用悲的方式来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悲剧不是悲哀,悲惨,不是叫人们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悲愤、悲壮,能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②诸葛亮的悲剧历程感人最深,特别他百折不挠的人格意志力量令后世敬仰,催人奋进。下面就从诸葛亮的伦德力量、意志力量、人格力量、智慧力量浅谈一下此形象的悲剧美:(一)弃隐入仕 ——伦理观的悲剧美“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之志,他期待着他理想中的明主,他知道,理想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终于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以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出开始了他悲剧化而又完美化的人生历程。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对“求善护礼”伦理观的追求与现实的不可实现的矛盾必然产生悲剧。罗贯中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借诸葛亮的思想来阐发保存型的中国文化:“用悲剧意识暴露困境,又以不实际的文化之礼为原则,而对困境,中国人不是竭力求 ,而是努力护礼,维护礼的神圣性,甚至不惜自我欺骗和走向毁灭,从而其弥合方式是毁灭与保存。”③诸葛亮处东汉末世,朝纲已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时不乏能人名仕,也想重振朝纲,求民于水火,诸葛亮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超群脱俗的一员,当然不甘心隐居清逸,置民于水火不顾,置国处危难而不闻。这正体现了他们积极的处世观,有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报负的理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良好品质,但使他们苦恼,身处困境的是他们心中的“正统”已经败落,用“天命观”讲气数已尽,天命不可违,以诸葛亮的卓识也知道“匡复汉室,重振朝纲”何其坚艰难,所以当时有名望的前辈司马微,庞德公隐而不仕,借此逃避困境,独善其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悲而且美就在于他敢于与“天命”抗衡,“虽九死其犹未悔”,而且他的忠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姓,作者赋予他爱民思想成份。为此他不会隐而求逸,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但由于他不会脱离时代赋予的伦理观,不会走“求真”的道路去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只能走“求善”之道,并在此中挣扎,以抚平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而且刘备的仁君身份及“三顾”的真诚也确实感动了诸葛亮,更坚定了“求善”“护礼”,择仁君而辅之的道路,“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和“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面等伦理观念在他心中已根深蒂固,他把道德理想转化为理想并为之追求,却忘了现实往往何其残酷,片面追求人格理想,却忘了审视社会现实。用道德理想来对抗现存秩序,是他走向悲剧的另一原因,诸葛亮也很清晰:当时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占天时,孙权巩固江东基业占地利,而刘备寄人篱下,无立足之地,只能尽所能用“人谋”而求“人和”,以他的才华而实现隆中决策的三国鼎立,就以蜀地之一州而对抗曹之八州及孙权之三州是何其的难,他之所以悲就在于并没放弃,而想用自己的才学与天命一比高下,壮志难酬也在所不惜,也美于此。为了维护传统道德的“完善”及他们信奉的伦理观为了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实现个人的人格理想,为了“匡复汉室,救民于水火”他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 (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意志与理想的悲剧美司马徽得知徐庶荐诸葛亮说:“元直欲去, 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但他仍在刘氏集团面前赞诸葛亮之才:“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从他人之口表现了诸葛亮的王佐之才和经天伟地之能,司马徵虽如此称颂,但他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倒一丝慰藉,更慨叹了他多舛的命运。“不得其时”反映古人所执迷的“天命观”,“运数观”,也就是此强有力的制约着诸葛亮的事业和生命,依据“天命观“当时汉室已末,天不归蜀,即使象诸葛亮这样一位“千古奇人”,“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人物也根本无法“斡旋天地,扭转乾坤。”如一百三回,上方各火烧司马懿,眼看就要成功,忽然天降滂沱大雨,使之功败垂成,连诸葛亮自己了不得不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从他的言语中也暗示以蜀之偏安去伐强魏是何其艰难,况有天助之,也预示诸葛亮与“天命”抗衡的无奈,但他没有因为天命脉不可违而放弃自己的意志力量和远大的理想,没有放弃“匡复汉室,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的思想动机和历史责任。企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与“天命”抗衡。他的悲壮,他的美就是这顽强不息的意志力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其名世,千载谁一伯仲间”道出了后世对诸葛亮武侯的敬仰。诸葛亮知道事业难成,仍要坚持,与他的理想分不开,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完善应以“仁、义、忠、信”为本,然后才是才能与功业的建树。继而达到“博施于民而济众。”④所以诸葛亮把道德理想转化理想。把道德放在第一位,成败利钝则是次要的,按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死不愧于“知遇之恩”的仁君,亦不愧于自己的意志及做人的原则。他自比“君子之前儒”等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说:“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宁正恶习邪,务使泽其当时,名留后世”。正因为他不仅忠君而且爱国的理想才是他“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贵。百折不挠的意志及坚定不移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使诸葛亮在几出祁山北伐都失败的情况下,并未产生消极思想,他坚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生奋斗不已,即不畏难,也不避嫌,而全心全意地进行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事业,诸葛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正体现了孔子世界观中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发展“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精神。虽然诸葛亮有超凡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但在失去“天时”,“地利” 艰难境况下却无所建树,这一点他比认都清楚,即使占荆、益二州,实现《隆中对》的初步战略,如此去北定中原也是十分艰巨的。荆州一路有后顾之忧,孙权虎视眈眈,不能远离;益州一路,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实在不是理想的用武之地,所以实现暂的三足鼎立进而进取中原,统一天下难于上青天,何况蜀只占有益州一处,更是雪上加霜,也不可避勉的导致诸葛亮再有才华他无力回天,至心劳力竭而亡。虽明晰这些,但诸葛亮坚信自己的理想。有坚强的意志力量,他宁可辅刘室决不会去投曹操,从这个角度就带有悲剧色彩,正如张法说的:“护礼之‘礼’却是一个已定的标准”要坚定信心,就可以去誓死捍卫,因此,中国悲剧的主人公绝不会自我否定,他只否定那些与礼的原则不和的东西。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清醒的,是看准了的”。⑤诸葛亮为了“维护”而义无反顾,他坚信自己的“人谋”能战胜“天时”、“地利”。这种不懈的韧劲和义无反顾让后人感受到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英雄气魄的悲壮,就连第一百三回,诸葛亮临终前发出“再不能计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的哀叹也让世人感受到这个杰出天才内心所深藏的时代孤寂感和死不瞑目的恨憾。世人为他的“人谋”的悲剧结局而惋惜,伤感。在他知难而上如履薄冰的悲剧历程中感人至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遇之恩”的悲剧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从《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言,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在以后两人接触中,诸葛亮意识自己没有选错明君,刘备对他言听计从,给予他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足以让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为了克服个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改变对刘备“知遇之恩”而且更感忧虑,怕辜负刘备的遗嘱,不顾自身的健康,日夜操劳。最令人感动,凄惋的是诸葛亮死五丈原,也是“知遇之恩”的升华。第一百三回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通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乇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描述了诸葛亮临死不忘军事,而忧心重重的感慨。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包含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殉职的可贵品质,如果不是刘备而是刘禅,就是八顾茅芦之恩,诸葛亮也决不会出山辅佐,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超出了单纯的“愚忠”的范围,这样“知遇之恩,死而后已”有爱国爱民的思想成分,刘备是仁君,能任人唯贤利于诸葛亮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理想事业,也符合封建社会当时人民群众的某此些愿望和要求,所以诸葛亮才能流传千古。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给予崇敬,并抒发了对一个示完成事业的贤相惋惜之情,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鞠躬尽瘁兮,诸蒙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也对诸葛亮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给予肯定。诸葛亮的为“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四)绝望的胜利 ——才智的悲剧美“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在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当时名士就已断言,暗示出即使诸葛亮尽展平生之学,尽超凡之智,因不得时使他的事业,理想付之东流,难以实现的命运。罗贯中塑造的诸葛亮“怀经伦济世之才”,在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亮未出山就预见天下三分的战略策略,初步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他的才智,智谋是不必说的,更重要的是决策英明。他已分析出:当时曹操地广人多占“天时”,东吴孙权据天险占“地利”,所以刘备要取得成功就得占“人和”,而刘备在这方面似乎确实强于另二者,所以诸葛亮企图用他的才略,施展自身的才华尽“人谋”以达“人和”来实现辅佐刘备匡复汉室,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人谋”方面,三国时代,无论荀彧,郭嘉等文臣谋士,还是周瑜,司马懿等武将都不及他,如第三十六回,徐庶荐诸葛亮于刘备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从他人之口就可能看出诸葛亮是无人比及的,“人谋”应占一绝。在“人和”方面,从表面上看,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不言而喻最得“人和”:刘备是“仁君”,使人心归有,诸葛亮是“贤相”,即有卓越的才智,忠贞品格,又有崇高的威信,主持谋划一切,刘备对其言听计从,群臣都服从指挥。蜀汉似乎是一个高度“人和”的集团。但是,诸葛亮的真正悲剧就在于此,蜀汉中不少主要人物都并不能与他真下配合到底,他的智慧不得完全发挥,没有能很好的做“人和”,那么诸葛亮再有“人谋”也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了。我们看诸葛亮才智的施展及取得的成果: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北伐六出真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可谓“人谋”已达到了至臻至善的地步,但这些胜利下隐藏着最终的败亡,这此胜利如空中楼阁,无基大厦,一股东风就会在摧朽拉枯之势下前功尽弃,究其根源在于“人和”的不持久,不扎实,单凭诸葛亮的个人“人谋”而没有真正意义的“人和”是无法战胜“天时”和“地利”的。关羽镇荆州,诸葛亮千叮万嘱:“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表示“军师之言,当为肺腑”,实际上转身即忘,当东吴举旗不定与谁和好而提出与关羽的和亲的计划,关羽一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大喝,把东吴推到了敌国。彻底破坏了诸葛亮的“东和”大计而置荆州于四面受敌的困境,其结果关羽败走麦城失荆州,使《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化为泡影。再追溯蜀国副军师庞统,他与诸葛亮齐名,“优龙凤雅”,理应与诸葛亮“人和”,如果如此一个守荆州,一人占益州,占胜“天时”、“地利”未可知矣,但他在取益州时,冒险轻进,不听诸葛亮的忠告,反疑心诸葛亮妒忌他独建大功,导致在“落凤坡”被箭射死。使刘备失去一臂,诸葛亮失去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做为蜀汉之主的刘备虽倚仗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关键时刻他偏不听诸葛亮的话,还背诸葛亮的大计,最典型就是他为“义”而不顾“国”,他说:“朕不为二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刘备重“义”令人钦佩,但他不听劝阻,执意伐吴,却完全违背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大计。结果大败,蜀国元气大伤,而临大敌,仍由诸葛亮用策一一化解,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人和”名存实亡,单靠诸葛亮个人的“人谋”独支大夏,“匡复汉室”何其难矣!另一方面,蜀汉每遇大事,小事多由诸葛亮授以“锦囊献计”而解决,诸臣难以发挥潜能,缺少锻炼,以至成了诸葛亮一人苦撑危局。也就预示他以劳苦取得的胜利也只能昙花一现,一但他倒下,将无人继承,来保汉业,所以诸葛亮的才智无论如何,事业难成,再多的胜利也只是绝望。每一个决策只能加重其悲剧的砝码,但他智慧的光环永远不会消逝,被后世所称颂。(五)总结写到此,诸葛亮的“出师示捷”不仅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千万读者也已以泪洗面,真真切切的为罗贯中所塑造的诸葛亮的悲剧形象所感动“悲剧人物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是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的品质。正如他的遭到破坏的伦理理想的力量使我们感到恐惧一样,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⑥诸葛亮正是德、才、智兼备,他真诚、勤勉、开明、智慧,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蕴。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于事业心的品质更为世人推崇。然怀绝世之才的他却终身未完其志而含恨死去,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伤感,虽事业未果,但他个意志力量和人格理想的追求在其奋斗中却取得了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