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的二,易经第二十一卦

《易经》上说的初龙,龙二、、、是什么呢?

乾卦六爻,都是阳爻。从底按上算,第一横就叫九一(初九),依次排列,直到九六(上九)共六爻。用九是总结。因本卦是全阳,九在阳里为极限。阴爻为六。如一卦中,第二卦是阴爻(中间断开的)应叫六二。

周易里的64卦是如何形成的

周易里的64卦形成如下:

商末的时候,国君商纣王昏庸无道,西部诸侯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纣王的猜忌和不满,商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姬昌被关了整整7年时间。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姬昌用监狱地上长的蓍草作为工具,从自然界选取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物,作为万物生成的根源;然后把世上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他把刚柔相对、变在其中,作为自己对世事和人生的基本看法。最后,姬昌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64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周易的介绍:

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为何易经中说,一是一,二又是一,何解

一是阴二是阳,易经里阴阳无法分开,比如左眼和右眼,左腿右腿,筷子两只,手两只等等,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这个道理,阴阳是一个整体,所以二也是一。

易经为什么有第七十二卦

因为下经都是18对36卦,36对72卦,都是根据演变得出来的结论,也是易经的特别之处。

周易讲诉的卦象中,分为初,二,三...这个是怎么看的?

从下往上数,初,二三四五,上。阳爻为久,阴爻六,初九(六),然后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或六二、六三、六四、六五,最后是上九或六九和六是老阳老阴,老变少不变,于是用变的这两个数

易经的卦象中说的初九,九二,初六,六二是什么意思?

周易》古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画都有六行,每一行叫一爻。每一爻没有名称说起来也很不便。所以大概到了汉朝人编《易传》时,就根据每一爻的位置、性质,安上个‘初九’、‘六四’之类的称呼 依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凡阳爻,其爻题各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尚九”;凡阴爻,其爻题则各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尚六”。例如,《丰》之诸爻自下而上依次是阳、阴、阳、阳、阴、阴,帛《易》中,该卦诸爻的爻题即各为“初九”、“六二”、“九三”、“九四”、“六五”、“尚六”。 上述数字式爻题与《系辞上传》所称述的“大衍筮法”紧密相关,前者即导源于后者。依“大衍筮法”行占,可得九、八、七、六四种数,阳爻即由九、七转换而来,阴爻则由六、八转换而来。由九、六所转换而来的爻符示势极而动,由七、八所转换而来的爻则符示势未至极而不变。因乎动变,方有新情势发生,方有相对于人的吉凶休咎局面出现,因而,以九、六作爻题的六十四卦诸爻之辞所开示的一切,乃是相应于发生动变的情势的。是以《乾》末附“用九”之辞,《坤》末附“用六”之辞。 朱子在《周易本义》中亦言:“‘用九’,言凡筮得阳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盖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纯阳而居首,故于此发之。”(第32页)“‘用六’,言凡得(一本‘得’前有‘筮’字)阴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亦通例也,以此卦纯阴而居首,故发之。”(第33页) 以上均摘录自: 王新春:哲学视域中战国楚竹书《周易》的文献价值(哲学在线网) 六爻自下向上分别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尚爻。由阴阳组成,阳用九表示,阴用六表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