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行六道,菩萨在六道轮回中吗
佛家经常说的六道使哪六道?
【六道】又作六趣。即众生各依其业而趣往之世界。即:(一)地狱道(梵narakagati ),(二)饿鬼道(梵pretagati ),(三)畜生道(梵tiryagyonigati ),(四)修罗道(梵asura -gati ),(五)人间道(梵manus!ya -gati ),(六)天道(梵deva -gati )。此六道中,前三者称为三恶道,后三者称为三善道。 有关五道六道之废立,各从其部派而不同,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大智度论卷十等载,说一切有部删除阿修罗道,唯说五道;犊子部等则立六道。我国及日本皆专行六道之说。又摩诃止观卷五上谓六道加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称为十界,复立六观音、六地藏等,为六道能化之救主。[法华经卷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五、大智度论卷三十、俱舍论光记卷八、往生要集卷上](参阅‘五趣’1198、‘阿修罗’3651)
佛教六道指什么?
佛教六道指天人道、人间道、饿鬼道、牲畜道、修罗道、地狱道六种。六道轮回的运转规律就是众生若无法成佛成圣皆无法逃脱这六道。
1、天人道
天人道是佛教六道之中待遇最好的,它的存在是为了奖励那些生前做过大好事的人。据说行过上品十善的人能够进入天人道。这些人因为生前积过善德有好的品行,所以他们在死后就能够进入天人道投身为神仙。俗话说善有善报,佛教六道之中就把这句话体现的很好。
2、人间道
人间道就是投身转世为人,芸芸众生,有很多人在活着的时候做的善事并不是特别多,这个时候他们就会被派遣到人间道。据说只要做过中品十善,并且修过五戒的人,这些人他们就能投身入人间道,重新转世为人。人间道实际上是比较好的,如果一个人有好的品行,那么他就能脱凡成圣。
3、阿修罗道
阿修罗是修罗的统领,他们是一种神通广大,但是没有福报的鬼神。据说只要做过下品十善就能够进入阿修罗道。
4、饿鬼道
这个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惩罚那些做过比较严重坏事的人,这些人不至于直接下地狱,他们就要投身转世为饿鬼,遭受饥饿的折磨。
5、牲畜道
这个也是为了惩罚那些坏人,但是它的惩罚力度不大,只是投身转世为猪牛羊这些牲畜。
6、地狱道
地域道的存在就是为了惩罚那些穷凶极恶之人,他们生前做过很多坏事,在死了之后就要下地狱,遭受地狱之苦。
综上所述,轮回六道包括了世间种种,芸芸众生如果无法成佛成圣,是没有办法逃脱六道轮回的。
大乘佛教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行六度分别...
布施等六波罗蜜布叫六度(波罗蜜:渡到彼岸),就是讲用六种方法从迷惑的此岸渡到觉悟的彼岸...从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以下为俗言俗语,举例说明:例如以六度精神打扫房间,化自己的劳力扫地擦桌,使室内整洁卫生,这是内财布施,是布施波罗蜜。工作时没有杀盗淫妄等不正的念头,这是持戒波罗蜜。看见小孩把东西弄的乱七八糟....,不怨言,不责怪,耐心的把它整理整齐,这是忍辱波罗蜜。天天打扫,天天整理,这是精进波罗蜜。正在工作时,一心一意做工作,不思想其他家务,身心安定,这是禅定波罗蜜。打扫整理的时候,心里清清楚楚,做事有条有理,这是智慧波罗蜜。用佛法做世俗的事也就是佛事了,从这里面可以修习六度。六道是什么?
六道是指:天人道(化生)、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魔)、饿鬼道、地狱道(化生)。六道轮回是佛教用语,其原为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世界观,后来被佛教引用,根据果报所具福报大小划分的:1、人道和天人道为善道,行善可成天人,其中众生造作善业多于恶业,乐多苦少。2、阿修罗魔享有天人福报,但其心受种种染污,造种种不善业。并因此福报衰减,堕入人、畜牲、饿鬼道中;而造作地狱业因的则会堕入地狱道中。3、畜牲、饿鬼、地狱称作三恶道,其中众生造作恶业多于善业,苦多乐少。其中地狱众生唯苦无乐。扩展资料:一、天人道:1、“天人道”又分为欲界、色界及无色界。越后面的天人烦恼越轻,“福报”越大。2、欲界天依据所居天人福报,行善之人福报大小分为六重:一、四大王众天(夜叉天),二、忉利天,三、善时天(时分天、夜摩天),四、兜率天(知足天),五、乐化天(化自在天),六、他化自在天。越往上的天,其天人福报越大,同时对欲的贪着也越轻,后者为前者的因,前者为后者的果。3、色界天、无色界天描述的实际上是小乘四禅八定的各种心的境界。《佛说阿那律八念经》中说:“何谓四禅。惟弃欲恶不善之法意以欢喜,为一禅行;以舍恶念专心守一不用欢喜,为二禅行;欢喜以止,惟如法观觉见苦乐,为三禅行;又弃苦乐忧喜悉断而住清净,为四禅行。”二、饿鬼道1、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如果以智力来比较,饿鬼的智力比畜牲为高。2、饿鬼道的众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会生下几百个鬼子。生于饿鬼道中的因缘,除了共通的不善业外,亦特别与不肯施舍助人、偷盗或见难不救之业因有关。这一道中的众生寿量不定,有的饿鬼寿命可长达数万人间年,长期受着因不善业力而感召之痛苦果报。3、地狱道的众生,以我们凡夫的眼睛是见不到的。饿鬼道的众生,则可以用肉眼得见。饿鬼散居于不同的地方,有些也散居于人间的世界。在人间的城市中,不太可能有饿鬼道的众生流连。但在旷野中,有时晚上会见到火球或火光,这就是在黑暗中流连的饿鬼口中喷出的火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道轮回(用语)求哪位给我讲一讲六道各界的具体情景?越详细越好!谢谢!
六道,是指“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三善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 六道都属于轮回。 简说六道--苦痛无间的地狱道 在一般的民间传统的认知中,都以为人死后,若生前做了坏事,死后就会下 地狱,尤其穷凶恶极的人更会下十八层地狱。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地狱的故事不 计其数,最有名的当是《聊斋志异》中的〈续黄梁〉,叙述一位福建省曾孝廉做 了一个梦,梦中他成为宰相,却贪赃弄权,无恶不作,死后下地狱受尽酷刑,文 中对地狱的种种情景,有非常精采的描述。 尽管到了现代,有关地狱的故事仍然不断,尤其一般民间,每当有人死亡时, 在灵堂两旁摆设出描绘地狱受刑的图画,虽然具有警醒世人不可做坏事之效果, 但也让人把地狱和死亡联想在一起,甚至把死亡和下地狱画上等号,让人对死亡 充满了恐惧。 地狱是毫无喜乐之地 事实上,佛教所说的地狱和鬼,是不同的两类众生。地狱之名在许多佛经中 皆有出现,最常见的是《立世阿毗昙论》中称「泥梨耶」(梵文niraya或naraka), 意思是没有喜乐和福德的地方。而在《新婆沙论》中,称为「那落迦」(梵文 naraka),则是没有喜悦意和喜乐之意。从意译上可知,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 苦的境界,因为在这里的众生,不但没有一丝的喜悦,还备受各种酷刑折磨。 (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狱(又名想地狱),此中众生备受砍、刺、磨、捣之苦,皮开 肉绽,痛苦至死,当身体被冷风所吹,伤口愈合,身体复生,重又受罪,如此不 断的受罪,直到业报受尽才能出离这苦痛无间的地狱。而且在地狱中的众生,寿 命又特别长,在受罪之时,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根据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的说法,地狱可分四大类:1.八大地狱:八大 地狱是此道的最根本,到处充满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热地狱」,与基督教所说 的「永火」相近。最底层就是令人闻之丧胆的阿鼻地狱,亦即无间地狱。2.游增 地狱:八热地狱的每一热地狱都有四门,每门又有四小地狱,总共一百二十八地 狱。凡是从八热地狱出来的众生,要一一游历此处受苦,所以称为「游增」。3. 八寒地狱:极为寒冷,此处众生经常因寒冷而悲号,身体也为之冻得变色。4.孤 独地狱:这是在人间的山间,江边等,过著孤独、非人的生活,可说是人间地狱。 总计八热、八寒、游增、孤独,地狱共有十八处。 十八层地狱说之由来 一般人所说的「十八层地狱」,数目是对了,但却不是想像中如楼房般的一 层一层的。据东汉安世高所译的《十八泥犁经》,这十八层的差别,最主要不在 空间的上下,而在於时间和内容上的不同,尤其时间上。 若与人间的时间比较,第一狱是以人间的三千七百五十年为一年,在这里的 众生必须在此生活一万年,想要早死一天都不行,而这一万岁就相当於人间的一 百三十五亿年。而由於地狱的时间和寿命都是依次倍增的,所以,到了第十八地 狱,便以亿亿亿年为单位,如此长期的受刑时间,可说是名符其实的万劫不复, 痛苦和残酷的景象,是人类所难以想像和理解的。 而地狱到底位在何处呢?根据《新婆沙论》所说,地狱大部分处於我们人类 所居住的南瞻部洲地下,具体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层次高低,最底层 为此洲地下四万由旬深处的「无间地狱」,由此而上分别为极热地狱、热地狱、 大叫唤地狱、叫唤地狱、众合地狱、黑绳地狱、等活地狱,而从等活地狱到地面, 仍有一千由旬的土石层之遥。另一种说法,则是平面排列的,无间地狱在中间, 其馀七个围绕於四周。 虽然说法不同,但是地狱也不全然都在地面下,因为「孤独地狱」遍於旷野、 山边、水旁,甚至虚空中,可说是无所不在,例如虽身在人间,却受尽各种折磨, 便感得如地狱般的果报。 在六道之中,地狱是受苦最多的一道,仅次於鬼道,地狱道的众生也称鬼, 但是地狱道的鬼是地狱囚犯的「罪」鬼,这与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 地狱的故事 说到地狱,则不免要问:真有阎罗王吗?其实,阎罗王是梵文ya ma-raja的 音译,本为婆罗门教的神祗之一,后来被佛教采用,在《问地狱经》、《净度三 昧经》中记载阎罗王的身世,他本为一位国王,在一次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 誓为地狱王,并有十八位臣子也立愿随从。 根据《长阿含经》、《起世经》的记载,当人死后,会被带到阎王面前进行 一场审讯,有趣的是每个人审讯的内容完全一样,因为任何众生来到地狱,大都 不服气,自认生前并没有作恶,这时,阎王就会呵斥说,我已派了「老、病、死」 三位化身使者到人间,让人们藉此体验到老病死的苦痛,认识到人生之无常、可 悲与脆弱,从而能够行善去恶、积功累德、精进修行,以免堕入地狱道,但多数 人却都不知道,还不停造恶业,也就很容易堕入地狱。 地狱道之苦,让人心惊胆寒,因此人们不免关心是不是人死了都会下地狱? 在《问地狱经》中,叙述了当人死亡神识离开身体时,在等待投胎转生的阶段称 为「中阴身」,中阴身会飘飘荡荡的来到「黑耳狱」,这里一片漆黑没有半点光 亮。中阴身进入到此地狱后,然后会吹起一股风,生前行善多者,应当受福报者, 所受的风有芬芳的气味,并吹成来生可能有的端正形象,而作恶多者,则被吹恶 臭风,吹成粗蠢的形象。而应受福报者,很快就转生其他地方了;而应受恶报者, 则会留在地狱中受报。 《净度三昧经》则是说人将死去的时候,因个人所造的善恶业不同,而有不 同的神鬼来迎接,有人生天,有人下地狱,所以,其实,人未必在死后即入地狱。 简说六道--饥渴难耐的饿鬼道 近年风行电视的灵异鬼片,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收视率常居高不下,但是 这些绘声绘影的描述,除了让人恐惧报应,并未能帮助人们真正了解鬼的世界, 进而体会人身的可贵。若知道做鬼的痛苦,或许就不会有人因一念嗔心而诅咒: 「我要做鬼来报仇。」 做鬼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之后都会变成鬼,其实会转世鬼道是因为前生 造作恶业,心吝啬而多贪欲,所以要受饥渴的苦报。虽然有的鬼也能享有人天福 报,但是十之八九都是只能接受苦报的饿鬼,饱尝饥渴馈乏之苦,故以「饿鬼」 为名。 在经典里所提到的饿鬼,多是镇日汲汲於饮食,但是却饱受求不得苦,不是 遇水成火,就是喉细无法咽食。据《瑜伽师地论》所载,饿鬼在饮食上会受到三 种障碍1.外障:此类饿鬼因为常受饥渴,所以发乱面黑,形容枯槁,唇口乾焦, 只能以舌舐口,虽然四处奔走求食,所见的池水却都变成脓血而不能饮用。2.内 障:此类饿鬼咽细如针,口大如炬,腹鼓如山,然而即使得到食物,却因喉细而 不能吞咽。3.无障:此类饿鬼饮食虽没有障碍,但是不论所受食物为何,皆会燃 烧成火,仍受饥渴大苦。 因为前世造作的善恶业不同,在饿鬼道所受的果报也会不同。若依鬼的生活 境遇贫富,大致可分为有威德鬼与无威德鬼两类;无威德鬼生活非常贫困,有威 德鬼则非常富足,民间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论》也 依福报的不同,将常受饥渴之苦的鬼称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的鬼则 称为「弊鬼」。 《顺正理论》一书中则另就鬼的生活贫富差距,细分为无财鬼、少财鬼与多 财鬼三大类。最穷的无财鬼,有被自己口喷的火焰烧伤的「炬口鬼」,口喷臭气 熏得自己呕吐不止的「臭口鬼」,以及口细如针无法饮食的「针口鬼」,他们无 法享用食物,常陷於饥渴之苦恼,即使能得到食物,在要食用时,也会化作火焰 而无法下咽。少财鬼则有浑身体毛奇臭的「臭毛鬼」,被自己根根如刺体毛刺疼 的「刺毛鬼」,身上长腐烂大肿瘤的「瘿婴鬼」,专门食用脓、血等秽物;最富 有的多财鬼,则有享福如同天人的「大势鬼」,虽以寻找他人弃食维生却可有盈 馀的「希弃鬼」,以及住在祠堂享用子孙祭祀的「希祠鬼」。 这些饿鬼众生会受到不同的果报,皆源於过去生造作的业因不同。在《饿鬼 报应经》中,大目犍连尊者便应众鬼的请求,告知他们受报的种种原因。比如有 的鬼因曾以火烧猪羊牲畜,所以全身疮烂而难以忍受者;有的则虽曾施予众生饭 食,却又不让对方吃饱,所以做鬼之后虽常得食而难饱足。 鬼比人多 虽然饿鬼道众生为饥渴生活所困苦,但是他们比起犹如囚禁刑房的地狱道众 生,则行动自由多了,所受的苦报也较小。他们的住处主要有二种,一是住於阎 浮提地下五百由旬的阎魔王界,由阎魔王统治,虽然生活困苦,却不是地狱道的 罪鬼。另一则是与人同住人间,有威德鬼住於好山林、宫殿、清净处,无威德者 则住於坟地等种种杂秽不清净处。 《长阿含经》便说:「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 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佛告比丘:一切树 木极小如不如人道苦乐参半易於修行,在慈悯鬼道众生的苦迫时,我们更应积极 布施广种福田修善因,并且珍惜得生人间,又能够闻修佛法的机缘。 简说六道--愚痴无明的畜生道 虽然很多人喜欢豢养猫狗等宠物,甚至有人专门搜寻、饲养各种珍奇动物, 但也有很多养过宠物的人,因无法忍受平均寿命低於人类的宠物死亡,而不愿意 再轻易尝试,深恐无法负荷生离死别的伤痛。 其实,畜生道众生可不止於那些可爱或凶猛的动物,举凡蚊蝇蚁类,甚至被 端上餐桌食用的海鲜、飞鸟、山珍等,也是属於畜生道。对佛教徒而言,基於「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念,对所有的畜生道有情,都会有同样不忍杀害的悲 悯心;更何况畜生道与人类一样,都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我们的宿世冤亲很可 能都在其中。 愚痴无明的苦趣畜生 畜生道有情对人类而言,虽有可爱不可爱之分,或有所谓有害、有益之别, 但整体而言,它们最主要的特质是苦多於乐的,就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所记 载的,它们不但生得杂丑的外形,也因为身上的骨、肉、筋、角、皮、牙、毛、 羽被人类视为「宝物」,而遭捕捉杀害;或被人类抓来负荷重担,以致饥渴疲累; 还有种种穿鼻、钩首、鞭挞、困绑的折磨,或甚至彼此互相伤害,置身弱肉强食 的情境惊恐惶惑。 因此畜生道众生在轮回的六道当中,被列入苦难悲惨的三恶道之一;此外, 也因为它们智慧不高,甚至仅有神经的反应,因此无法了解佛法,连修行的机会 也没有,只能等待临命终时,随宿世业力流转他趣。 若以品类及数量来看,畜生道是六道当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正法念处经》 中甚至指出畜生共有三十四亿种之多,早已超出人类所能想像的范围。而这些品 类众多的有情,彼此的相貌、体态差异极大,饮食、生活习性也都不相同,以活 动范围区分,可分陆行、空行及水行三大类,依生活习性来分,则可归类为昼行、 夜行及昼夜行三种。 畜生道有时也称为「旁生」,若从梵文音译,也有称为「底栗车」(tiryanc) 的。畜生之名是指它们常为人所蓄养,但事实上,其涵盖的范围远超过此,甚至 扩及天上、地下种种不可思议的天界、地狱、神异处。而旁生的意思,则是说它 们的形状有别於人的直立,而且行走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旁横不直的。它们的寿 命就与众多的种类一样参差不齐,有短如蜉蝣那样朝生暮死的,也有长如龙王一 样达劫者。 针对这麽繁复的种类,佛教经典里也分别记载了各种不同的业报成因。这些 因缘当中,有些属於畜生、恶鬼及地狱等三恶道的共通业因,也有单纯属於畜生 道的。例如《辩意长者子经》中就指出会堕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 犯偷盗罪、负债不还、喜欢杀生、不喜听闻经法,以及造作种种因缘阻挠他人办 法会等。 一念之间陷身畜生 而《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更明列十项堕入畜生道的原因,不外 乎因为贪、嗔、痴而造烦恼恶业,表现在身、口、意的行为中,包括毁骂、恼害 众生,对众生施不净物、行於邪淫等,都会得畜生果报。 另外在经典中也载有各类不同畜生所以投生的原因,不外乎与宿世所造的因 以及习气有关。例如《正法念处经》所记载,因学习邪见、邪法而生慢心的众生, 喜欢以邪见与人争论,因为怀著怨憎心,就会投生喜欢互相残害的畜生道。而那 些为情执所苦,或那些共同发愿要在来世常为夫妻的,就可能堕入鸳鸯、鸽子等 类,贪好爱欲。 此外一些性情怯弱,常怀惊恐的动物,也是因过去生惊吓他人在先,而得出 这样的果报。例如曾为强盗匪徒,带给人们极大的恐怖,一旦堕入畜生道,就会 果报现前,时时处於惊恐当中。 另外在《大智度论》中也有详细的介绍,例如喜欢系缚、鞭打其他众生的, 受马、牛、羊等果报;淫欲重无明多的,则受生於鸡、鹅、孔雀、鸳鸯、鸽子等 禽鸟类,它们身上长满羽毛,所以无法得到种种细滑的触感;嗔恚重的,多投生 毒蛇或百足含毒的虫类;愚痴多的,成为蚓、蛾、蚂蚁等;骄慢嗔恚的,变成狮、 虎、豹等猛兽;充满邪见而性情轻慢的,受生驴、骆驼等;悭贪、嫉妒、轻躁的, 则成猕猴、熊罴等。 而若以「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分类来看,无论是卵生的鸡鸭 鱼,胎生的牛马,湿生的腐肉虫、厕中虫或尸里虫,以及特殊的化生等,都有畜 生道的踪迹。 其成因虽各有差异,但主要是因为以残忍的手法伤害其他众生。如《正法念 处经》中指出的,为私利求取丝绢,而养蚕杀茧,或蒸或煮,让它们受大苦,就 会投入化生类。若因邪见及外道而行祭祀,特地去杀害龟、鳖、鱼、蟹、蚌蛤等, 会堕入湿生中,如蚊子、蚤虱。而那些未断贪嗔痴的众生,因修学禅定而得世俗 神通,却因起嗔心而破坏国土,除了堕於地狱受无量苦外,一从地狱出,也会堕 入卵生类。 至於受胎生身的畜生,则是因邪念私心,和合牛马,令它们交会而取乐,或 令他人邪行非礼,这些人命终后,也是先堕地狱,具足众苦,从地狱出,再受於 胎生中。 虚空界畜生的故事 事实上,对生活在五蕴烦恼苦中的人道众生而言,这些习气几乎都是生活中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的,因此造畜生因是很容易的,而这也更显示出修行的重要与 殊胜。 除了少数畜生有情与我们人道生活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中,彼此产生种种错综 的因缘关系,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在虚空界或地狱道的畜生,吸引著人们的好奇。 尤其是神异的龙王,不但佛典中载有许多它的传奇,佛法东传中国后,更成为中 国文学中的重要题材。 其中一则载於《增一阿含经.听法品》里的故事,因为描写龙王与佛陀弟子 之间互斗神通的过程,而为人所熟悉。故事里记载,龙王兄弟因为嫉妒佛陀及诸 修行的佛弟子受到天上梵众及人间帝王的欢迎,而大起嗔心,便以七头怪兽形在 界内刮风放火,阻挠大众听闻佛道。 於是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就被派去降伏它们。起初目连以威吓方式变成更 多头的巨龙与它们比赛谁的威力高强,后来发现这样会伤害界内所有有情众生; 於是缩小到龙王无法控制、伤害的程度,在它们体内、体外游移,在它们束手无 策之后,终於现出原形,使龙王兄弟臣服,而消除它们的嗔恚,皈依佛门,最后 并成了佛教的护法龙天眷属。 简说六道--苦乐参半的人道 人到底是什麽?在哲学、文学、生物学,乃至各中,对人类的讨论很多, 至於佛经中,关於人的名称,在《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中提到,人道以摩奴沙、 末奴沙(梵文manusya)为名,又称人间界、人趣、人道,或单称人,为欲界中 的有情众生之一。 而依佛经说法,人分别居住在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庐洲等 四洲。在《长阿含经》中叙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四周有七金山围绕,七 金山之外,则是浩瀚无边的咸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类, 之间完全隔绝,互不相通。而我们亦即地球上的人类,则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 名「阎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点。四大部洲的叙述,散见於《长阿含经》、《 楼炭经》、《立世论》、《俱舍论》、《造天地经》等经典中,各洲各有特点, 例如西牛货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为特点;东胜神洲的特色则是土地极广、极 大、极妙,所谓极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卢洲的人没有肤色、种族优劣之差别, 也没有忧悲啼哭,但这里是佛法中视为八难之一的地方,因为这里只有纯物欲的 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而我们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点,则是有无数的欲望,所以能造种种善、 恶业行,但也由於具有思惟能力、惭愧心,所以,能够修行,当然最重要的,还 是因为释类具有忆念、梵行、勇猛心三种特性。形诸於外的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宁可牺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种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则是展现出难行能行, 难忍能忍,难受能受的「菩萨道」精神。 人身难得今已得 而在六道中真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也唯有人,可见生在人道,是多麽 的可贵,所以《涅盘经》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更何况唯有人能够修禅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间 虽然充满了各种苦难,但是透过人身来修行,也可化烦恼为菩提,化苦痛为喜乐, 净土也可在人间展现。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以全球人口来说,目 前已超过五十亿人,不免要问:「人身会难得吗?」事实上,若从六道众生来看, 要投生为人还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经》有一个故事譬喻投生为人的困难,如 同有一只瞎龟在茫茫汪洋中,要刚好遇上一块浮木,这块浮木上必须又恰好有一 个小孔,这样的机会已是少之又少,而这只乌龟的头又要恰好从浮木孔伸出来, 这样的机会真可说是难上加难,经典中便以此来形容得人身之难得。 那麽如何才能投生为人呢?据《成实论.六业品》指出,投生人道的众生, 是因为过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业。关於受生人间的业因,在《杂阿含经》卷三十 七:「若行不善业则生地狱,后若转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天上, 后若转生人中可免诸难。」所以,《法华文句》说道:「五戒为人,十善生天。」 过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终生奉行,来生可得人趣之果报。 有关於人的故事 佛教对於人的由来,是以因缘法说明,至於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在《 世纪经》、《大楼炭经》、《起世经》中提到,地球形成后最初的人类,是从色 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由於贪爱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以后,身体 变重以致於无法飞行,从此就在地上安居下来。 简说六道--有福无德的阿修罗道 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 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 福如天人,德非天人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於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 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 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 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 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 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 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条列出十项业因, 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骄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 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 因业力的牵引,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 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 於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 者身在天道,诞生谈起。
大乘佛教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行六度分别...
佛教教义。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播罗弭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1、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总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2、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3、忍度(羼提波罗蜜):谓菩萨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5、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6、慧度(般若波罗蜜):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 )昧无知(无明)。六波罗蜜也。波罗蜜旧译为度,或译为度无极。菩萨六度之行法无穷极,故曰度无极。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渡生死海也。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盘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出六度集经]〔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出成具光明定意经,亦名六德行]〔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二、广戒〕,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之三业,谓或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恶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皆口戒也。复能思惟生死,常怀解脱,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嗔、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三、广忍〕,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嗔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广忍。(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四、广精进〕,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五、广一心〕,一心者,心不杂乱也。谓菩萨修行禅定之时,一心寂静,离诸散乱。于孝事父母,尊敬师友,断爱远俗,空闲寂寞,皆当专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诤、多作、多恼,或誉或毁,或利或失,于是等处,并当专一其心,不挠不动。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于一切时处,皆一其心。故曰广一心。〔六、广智慧〕,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证涅盘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六度相满者,谓菩萨修行六度之相圆满也。如尸毗王代鸽,即檀度满也。普明王舍国,即戒度满也。羼提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慈忍不动,血变为乳,即忍度满也。大施太子抒海,即精进度满也。尚阇黎鹊巢顶上,即禅度满也。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为七分,城邑山川均等,故能息诤,即智度满也。如上六人,皆释迦往昔所修之行,是为六度相满。(梵语尸毗,华言与。代鸽者,遍割身肉与鹰以代鸽命,身肉俱尽,不恼不死,自誓真实,感身平复也。梵语羼提,华言忍辱。梵语歌利,华言恶世无道。大施太子求如意珠济贫,得珠堕海,抒海取之,言欲酌海干而取之也。筋骨断坏,终不解废,诸天见而问之,答曰:吾生生不休。诸天愍之,助其抒海,海水减半,龙恐海干,令夜叉送珠还之。尚阇黎者,螺髻仙人,名此人得四禅定,出入息断,鸟谓为木,于髻生卵。定起欲行,恐鸟母不来,即更入定,待鸟飞去,方始出定。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有二义:一对治之故,二次第生之故。对治之故,对于善法有六事:一悭法,二恶业,三恚心,四懈怠,五乱心,六愚痴也。以此六法因缘之故,不得无上菩提。为欲坏六法之故,说六波罗蜜。次第生者,菩萨舍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学道,名为檀波罗蜜。既出家,受菩萨戒,名为尸罗波罗蜜。以护戒之故,虽有骂打,亦默受而不报,名为羼提波罗蜜。戒既清净,勤修善道,名为毗梨耶波罗蜜。以精进之故,五根调伏,名为禅波罗蜜。五根既调,知真法界,名为般若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