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78860六一合必看诸葛新闻,诸葛亮六七八

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诸葛亮有什么性格特征

1、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2、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3、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徐元直和诸葛亮为什么不一起辅助刘备

第1个因素就是和情谊挂钩的当时刘备也是对徐庶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彻彻底底的去上了徐庶的心而在三国时期的年代,其实中医还有情谊是非常之重要的,甚至是比他们当时的生命还要珍贵,这也就是为什么关于宁死都不会去辅佐曹操的原因,其实在当时如果没有情意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值得去被信任,那么还怎么去共事,从而打下江山呢?而当时徐庶在得知自己的母亲被抓走之后,出于孝心也是亲自去营救,在走之前也是非常担心刘备没有可用的谋士,所以说向他推荐了诸葛亮来帮助刘备继续打江山。而最让徐庶伤心的就是这刘备居然没有挽留自己的话语,而只是在问诸葛亮的才能到底有多厉害呢,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从而彻底伤了徐庶的心。这第2个原因就是当时徐庶走后,刘备三顾茅庐,已经是请诸葛亮出山,而诸葛亮当时已经是刘备的身边非常厉害的军师了,那么徐庶再回来算是怎么回事儿呢?而当时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也是很不错的。若是徐庶回来,那么能力也会在诸葛亮之下。所以说徐庶也是没有必要再回来了。然而这最后一点其实就是因为徐庶的母亲去世了,而正是因为徐庶在三国当中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所以说他不想因为自己而让家人转入到其中丢掉性命,所以也是不想此类事件再继续发生,而也正是这一点,所以说他也不会去再卷入纷争回到刘备身边。

诸葛亮是怎样出山的?

1、汉末,刘备 三次诚访诸葛亮 .邀请出山辅佐。第一次时,他出门了。第二次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第三次,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很诚恳,于是出山全力帮助刘备。2、诸葛亮,字孔明 ,号卧龙 ,徐州琅琊 阳都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3、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4、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5、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 ,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如果当时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计谋,结局会有什么不一样?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背景,是在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时候。当时,魏国皇帝曹丕壮年暴毙,幼主曹睿登基,国内不稳。而当时的蜀国,则是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稍显安定。正是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期间,魏延提出,率五千精兵,快速通过子午谷,偷袭长安。然后由诸葛亮率领大股部队,从斜谷通过赶来支援,彻底占领长安。按照魏延的计划,这一战之后,长安以西,将会尽归蜀汉所有。就算是输了,也只是损失五千兵马而已。但是,作为主帅的诸葛亮,却认为这个计谋过于凶险,所以没有采纳这个计策,依然选择从岐山正面进攻。后世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也一直被人们广为争论。之所以会被争论,最大的原因在于,后世很多人都认为,魏延的计策确实是可行的!如果当时诸葛亮采取了魏延的计策,说不定后来三国的结局就要被改写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当时坐镇长安的,是夏侯楙。夏侯楙本身既不勇敢,也无军事才能。之所以能成为长安的守将,完全是因为其宗室的身份,还有魏国内部争权夺利的妥协原因。在魏延看来,只要自己能带五千兵马,突袭到长安城下。以夏侯楙的能力,是绝对守不住的。更大的可能,是夏侯楙选择后退,和援兵汇合,再和蜀军进行决战。但那个时候,诸葛亮已经率领大军抵达了长安,完全可以彻底坚守长安。这样一来,长安以西就全都被蜀汉给拿下了。客观来说,魏延的这个计策,并不是没有可能成功。因为在数百年前,兵仙韩信就是用了类似的办法,走了陈仓古道,帮助刘邦走出了关中。对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难道在这之前,诸葛亮没有想到吗?恰恰相反,诸葛亮是想到了的,因为子午谷地势非常险要,如果执行的话,会非常的冒险,所以诸葛亮并不是怕魏延拥兵自重,而是怕他去了就回不来了。如果从地理上来说,从汉中出发,最终目的地是长安,要穿越秦岭,大致有四条路可以选,第一条道是陈仓,第二条道是褒斜道,第三条道是傥骆道,最后一条路就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在这四条道路中,最远的就是陈仓,而褒斜道则是四条路中,最经济的道路,此路又称为斜谷,那么为什么说这条路经济呢?汉朝的时候,对这条路进行过很多次的翻修,这就让这条路中的栈道非常的坚固,不仅如此,这条路的沿路有很多驿站,虽然此路的里程较长,但总体走起来还是很方便的。还有另外一点,魏延所提出的子午谷道,并非当时距离长安最近的道路,最近的是傥骆道,但这条道路的凶险程度要远超子午谷,傥骆道一路几乎都是荒山野岭、悬崖峭壁的,一不注意就会有点掉下去摔死。我们知道,道路险峻,无疑会出现一些问题。子午谷袭长安说白了就是一次真正的大冒险之举。虽然有出奇制胜的诱惑,但也有全军覆没的陷阱。要知道,与蜀国的衰退相比,魏国的强大却是与日俱增,曹魏的继承人是位明主,又拥有司马懿这样的超级谋臣相辅佐,以司马懿等人的眼光,末必看不到这一条进军路线,如果加强防范,设计埋伏圈等着蜀军往里面鑚,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而一旦失败,损失是无蜀国无法承受的。再加上诸葛亮也知道刘禅身边小人当道,如果他的伐魏大军惨遭失利,小人又会乘机向刘禅进谗言,到时候他本人也吃不了兜着走。再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子午谷袭长安成功了,魏国各地的军事力量明摆在那里,听闻有长安有难,一起来合救长安,只怕孤军深入的蜀军也要遭遇灭顶之灾。

介绍诸葛亮

内容太多复制不了。详情参见网址baike.baidu/view/2347.htm诸葛亮生平简介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诸葛亮年谱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初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建安23年 218年 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蜀建兴4年 226年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懿,大败魏将张郃。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是忠臣的代表,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光明的一面,智慧,忠诚,勇敢和在维护正统思想的执着。他和关羽都是在人们口口流传下来的故事中得到的升华,其中《三国演义》使大家对他广为知晓。诸葛亮的才能不光是军事上的还有上的。他所管理的蜀地人民富裕,安定。他努力辅佐刘禅,不忘刘备知遇之恩和托孤之责。这体现出他的高尚品德。还有在故事中他的传奇经历(比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新野,摆五行八卦阵等)都增加了他的神秘感。他在《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写照。扩展资料:诸葛亮的主要事迹:1、三顾茅庐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zhi葛亮正在襄阳城外dao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着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但是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2、锦囊妙计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理解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就应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能够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之后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3、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