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后代的取名规则,朱元璋金木水火土取名

为什么朱元璋的儿子名字全部带木字旁,孙子有个别不是带火字旁?

一个人的名字到底重不重要?名字真的会起到所期望的作用吗?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在自己、祖先和子孙后代的名字上煞费了苦心。 1.给自己改名字 我们都知道黎明前黑一黑,说的就是朱元璋小时候给财主家放牛的故事。那时候的他叫朱重八,一个不像名字的名字。出身贫苦人家,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元朝末年,25岁的朱重八毅然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深得郭子兴敬重与信任,便把养女马氏(马皇后)嫁给了他,但军中将士因顾忌他的名字”重八”难听只呼其“朱公子”。娶妻生子又升官,可唯一却为自己的名字所累。于是他第一次给自己改了个名字 :朱兴宗 ,意思是希望自己能够光宗耀祖吧。 二年后,郭子兴病死,朱兴宗率部投靠更大的“红巾军”首领小明王韩林儿。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兴宗因战功被众将奉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位吴王。 此时的朱兴宗已不满足耀祖了,而是心怀天下势如破竹了。他又一次决然的改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 !朱,即诛杀:元,即元朝;璋,玉制利器也。其含义及气魄令人不寒而栗。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春,颇具远见卓识并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为正副大将军率25万大军北伐元朝暴政。取山东,占河南,夺潼关,踏大都,攻汴梁,致元灭亡。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自此开创大明王朝数百年基业。 2.给祖先起名改名字。 朱元璋平定四海安顿好朝纲后,又遇到了头痛事!作为大明开国皇帝是要流芳百世千古的,其祖宗也都是要纳入皇室宗人谱的,可惜却没个像样的名字。 元朝统治腐败、简单、粗暴,特别是针对汉人。当时元朝有不成文规定,为了减少登记人名时的麻烦,所以汉人只能采用姓加出生日期做名字,否则不予登记。如此,朱元璋父亲即叫朱五四,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太祖朱百六,世祖朱仲八。 为了祖宗兄弟的名字进庙堂,朱元璋可是犯了难了。这时军师 说皇上啊,令祖名字不好听可以改啊!于是乎,钦颁御旨,昭告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太祖朱百六,封明德祖; 曾祖朱四九,封明懿祖; 祖父朱初一,封明熙宗, 父亲朱五四,改名朱世珍,封明仁祖。 大皇兄朱重五,改名朱兴隆,封南昌王; 二皇兄朱重六,改名朱兴盛,封盱眙王; 三皇兄朱重七,改名朱兴祖,封临淮王; 3.给儿孙起名字 朱元璋共有一后十五妃一氏为其生子计二十六人。马皇后诞下东宫太子朱标后,朱元璋以道家五行东为木,木必秀于林,林成森,寓意儿子们能开枝散叶,兴旺发达, 故令所有儿子均以木字旁命名;而为了防其后代混乱,便于识别,又令刘佰温为每一位皇子派拟二十个字的辈分排序,规定所起的名字第三个字必须依照上一辈的五行相生并按 其顺序为“火、土、金、木、水”起名。 比 如长房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而他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孙即后来的建文帝则名字是 朱允炆 ; 后来发起“靖难之役”夺取侄子皇位的四房燕王朱棣的后裔世系派字为:“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㷕” ; 朱棣的“棣” 字是“木”字旁,所以他的儿子应该是“火”字旁了。 朱棣的儿子,后来的明仁宗叫 朱高炽 ——“高”是中间字,“炽”是“火”字旁。 朱高炽儿子,后来的明宣宗叫 朱瞻基 ——“瞻”是中间字,“基”是“土”字旁,等等。 明朝末代皇帝,也就是崇祯,叫朱由检——“由”是20个字里的第10个,“检”则是“木”字旁。 朱元璋每个儿子都有20个字,他们子孙取名都是按照这个规则的。所以,朱元璋的后人非常好辨识。 最后,至于朱元璋的孙子为什么有的名字就不是火字旁,说的是朱厚照吧?难道他敢违犯朱元璋的规定吗?非也!《明史·武宗本纪》:“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讳厚照,孝宗长子也。”“照”字的“灬”部分,属于“火”部首。这就像“水”属于“氵”部首一样。此外,“炤”亦可通“照”。 这不奇怪,因为朱元璋在世时规定,朱姓皇族子孙的起名必须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 众所周知,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入皇觉寺为僧,后来参加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朱元璋建立大明、称帝之后,在位期间实施了不少明智的政策,史称“洪武之治”。 草根出身、文化程度不高的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这么优秀?因为他学习能力很强,善于纳谏,而且重视文化建设。 例如他特意颁布了朱姓皇族子孙的起名法则,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按这样的顺序循环取名: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核心原则是必须以“五行”为源,例如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名字都是以“木”为偏旁部首,例如朱标、朱棣、朱樉、朱棡、朱梓、朱杞、朱檀、朱柏、朱楠等。 再如,他规定,从孙子辈开始严格 遵照 字辈 顺序 。 为此他给儿子们度身定做了字辈。 按这个顺序,每一辈男性的名字里,用一个字就可以明确代表辈分。 例如 太子朱标的后代 字辈 是 :允 遵祖训,钦武 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 晟。 燕王朱棣的后代 字辈 是 : 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因而,明成祖朱棣的儿子属于“高”字辈,并以“火”字旁的字取名,就叫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 朱高炽的儿子是“瞻”字辈,火生土,就以“土”字旁的字取名,就叫朱瞻基、朱瞻埈、朱瞻墉等。朱瞻基的儿子,属于“祁”字辈,土生金,因而以“金”字旁的字取名,就叫朱祁镇、朱祁钰。 到了明熹宗朱由校这一代,名字里五行属“木”,于是就按照“木生火”五行相生的原则循环,回到“火”。而且下一代属于“慈”字辈,于是朱由校就给儿子们取名朱慈燃、朱慈焴、朱慈炅。 朱元璋对于朱姓皇族子孙的起名理念,在中国 历史 上罕见,法则很独特,也显得很有文化内涵。 但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这个原则后来遇到了尴尬。 随着朱元璋的子孙大量繁衍,开枝散叶,皇族人口数量倍增。 皇族在给孩子起名时,“朱”姓、辈分字是固定的,能发挥的只有姓名里的最后一个字。而最后一个字在考虑“五行”原则的同时,还要必须不重名、避讳。 由于皇族人口不断倍增,因此符合取名要求的汉字越来越少,成为稀缺资源,选择余地越来越小。到了后来,汉字字典成为摆设,朱姓皇族子孙的名字面临“无字可取”的尴尬局面。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最后,朱姓皇族子孙想出了一种解决办法:造字! 于是,人们就会看到,庞大的明朝诸王世系,他们的名字很独特。其中不乏生僻字、不知道发音。这些生僻字,大多就是造字的结果。 因而,早已成型、数量庞大的汉字体系里,在明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汉字。 按理说,这些临时造的字是朱姓皇族子孙专用的,加之生僻,一般人不用。这就会导致这些字只在明朝昙花一现,此后逐渐失传。 但是让这些造字者和明朝皇族子孙没想到的是,这些字在隔了几百年后派上了大用场。 19世纪中期,外国科学家们根据原子量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制成了由众多化学元素组成的“元素周期表”。随着新的化学元素不断被发现,这个元素周期表的成员不断增加。 清朝末年,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翻译了一批西方科学方面的书籍。 当把英文版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翻译为中文时,他发明了音译加意译的命名方法,命名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 也即,他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再给它加个与元素本身特性有关的偏旁部首。 气态元素的名字,都有“气”字头,例如氢、氨;固态元素都是“石”字旁,例如硅、硫;金属元素都有“钅”字旁,例如锂、钠、钙、钾等。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化学元素是个全新的产物。在翻译、命名过程中,徐寿也遇到了“无字可取”的尴尬局面。 最后,学识渊博的徐寿突发奇想,大胆采用了明朝皇族子孙的名字。 例如“锂”来自“内丘王朱效锂”,“铍”来自“唐山王朱诠铍”,“钠”来自“瑞金王朱在钠”,“钾”来自“长垣王朱恩钾”等。 所以,无论是朱元璋给朱姓皇族子孙制定的五行相生的取名原则,还是徐寿将明朝皇族子孙的名字引入“化学元素周期表”,都彰显了汉字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明老朱家的子孙后代取名字为啥必须要带上这几个字? 对于这庞大的帝国,朱元璋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并实施了安排和措施,颁布了法律和法令,不论是士农工商还是渔林农牧。在干完了这些之后的朱元璋考虑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制订了取名的原则和方法,他为二十四个儿子的后世各拟定了二十个字,除儿子全部单字木旁外,子孙后代均取双名,前一个字为朱元璋所取, 后一个字则必须为偏旁带五行的字,其顺序为 “火、土、金、水、木”; 如长房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而他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则名字是朱允炆;而后来靖难四房燕王朱棣的后裔世系派字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㷕”;而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就叫:朱高炽、朱高煦。朱元璋虽然对待大臣很严厉,但是对待自己的儿子却是好的很,而老朱家人口越来越多 开枝散叶也快,这就导致名字越来越不够用,但是老祖宗的规矩又不能破,于是随便找个字安排上五行偏旁就用上了,生生的起了一幅化学周期表的名字来。 这就是老朱家名字的由来,像提问者所说孙子有个别不是带火字旁应该是没有的。 意义就是,木象征着繁荣,双木成林,三木成森,有木才能植根,才能枝叶繁茂,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繁荣昌盛、永世不绝。 按照五行取得,木生火所以儿子带木孙子带火。朱元璋是一个思想很缜密的人,他花了六年的时间指导编撰了《皇明祖训》这本皇室典籍,又花了三年时间修改,改完之后又在十九年后重新更改,这本典籍涵盖了皇室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朱元璋把他能为后代考虑的事情都考虑进去了,细节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凡帝王居宫,要早起睡迟,酒要少饮,饭要依时进,午後不许太饱。在外行路则不拘。”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在细节上的执着了。 朱元璋规定了后代的子孙要以木火土金水五行进行取名,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父子也。”所以朱元璋的后代都是带有这些偏旁的,到明末这些偏旁的字哪怕是寻找生僻字取名字也已经不够用了,哪怕是,所以就人为的造了许多不存在的自创字,这些字晦涩难懂,也算是一个特色了。古代人起名都是严格按照顺序排的,常人如此,作为帝王家更应该遵守规矩,顺序是木、火、金、土、水,孙辈名字都有火,火字也有在底下的,人们习惯的叫四点水。 这种相生相克的起名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爷爷永远克孙子 古代都有一个辈分排名,木字辈,下来火字辈,现在城市比较没有讲究,但是农村还是有这些的,男丁才排辈分,一个男的,算一丁,

朱元璋为什么用五行给子孙起名,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曾经在待过一段时间,身边有一个易经大师辅佐,所以他对五行八卦之类的学问非常尊重。因此他在给自己的子孙在安排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安排。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方面。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侵润)、火(代表破灭)、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土(代表融合)。

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学说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八卦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之一。对于这类东西你可以不信但是最好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这些文化毕竟是先贤们的智慧结晶。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又曾经在待过一段时间,身边还有一个易经大师辅佐,所以他对五行八卦之类的学问非常尊重。为此他给自己的子孙在安排名字的时候,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安排。

朱家子孙名字都是以木、火、土、金、水为名字偏旁部首。难以想象,一个帝国的皇帝,非常崇尚易经文化,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却极少有人能够懂得其中奥义。朱元璋对于孙子要求是比较高的,他认为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只有利用好五行的规律,那么朱家王朝就能像五行一样永远循环的传承下去,绝不会中断。

朱元璋本人的名字里面并没有五行的偏旁部首,是因为当年给朱元璋起名字的义父郭子兴并不是特别相信五行的含义并且朱元璋并不是他义父郭子兴的传人所以也没必要去计较。然而在朱元璋这里,朱元璋比较相信五行之说,所以朱元璋的儿子们都以木字旁的字为名字,比如说太子朱标、永乐帝朱棣,他们的名字都是有木字的偏旁部首。朱元璋的孙子们都是以火字旁的字为名字,比如说建文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朱高炽是朱棣的儿子。

朱元璋的重孙们都是以土字旁的字为名字,比如说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的基字,其实就是土字底,所以没有违背祖训。朱瞻基跟其他兄弟不同的是,他的名字里,土字旁是在底下,而他其他9个兄弟的名字里,土字旁都是在左边,比如说郑靖王朱瞻埈、越靖王朱瞻墉等等,都是在左边。所以一时之间,不少人认为朱瞻基的名字是比较特别的。明朝很讲究嫡长子继承制,作为明仁宗的嫡长子,朱瞻基当然是要特别一点,其他孩子要么是小儿子要么是庶出,自然就普通一点了。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这里面的顺序其实不一样。我们在说到五行的时候,通常都会称之为金木水火土,因为这么叫比较顺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正确的说法不是这样。五行相生相克,里面的道理也比较深。既然是相生相克,那么就有生和克的顺序。所以五行的顺序和我们平常的说法是不一样的。按照生的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以按照生的顺序来看的话,我们说法应是,金水木火土。按照克的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所以按照克的顺序来看的话,我们说法应是,金木土水火。

所以说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延续的方法,自然是要严格按照生的顺序来安排。金水木火土,朱棣生朱高炽是木生火,朱高炽生朱瞻基是火生土,朱瞻基生朱祁镇是土生金,朱祁镇生朱见深是金生水,朱见深生朱佑樘则是水生木,形成了一个生顺序的循环。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是必须要完美的避开相克的顺序,也就是说儿子不能克父亲。这样的循环往复才能使子孙得以绵延不断。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明史》

这当然是玄学的一种说法,朱元璋对这件事深信不疑。所以他在生前,已经为子孙后代们都安排好了顺序。这就好像在玩数独游戏一样,朱元璋已经准备好了相应的偏旁部首,只要子孙后代们,按照顺序相继把这些孩子的名字都给填出来就好了。

五行除去相生相克的说法以外,五行还有性情的说法。例如木代表仁慈拥有博爱之心。火则代表为人谦和淳朴但性子急躁。土则代表为人忠诚,言出必行。金则代表为人仗义,性情刚烈。水则代表为人清和,性情偏善。这些东西也只是在给子孙起名字是的一些参考,起的名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要好。其实起名字只要不是起一些奇葩的名字比如李锁铛然、巨星、曹恐龙等一些比较独特的名字。子孙能不能有前途并不是在名字上能看出来的,关键还是看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明神宗朱翊钧,一辈子浑浑噩噩。导致自己的两个儿子朱常洛早逝,朱常洵重达300多斤。再看朱元璋教育下的朱标朱棣两兄弟,朱棣教育下的朱高炽,朱高炽教育下的朱瞻基那个不是明君。所以说教育是头等大事,有想起名字的心思还是多放点在教育上吧。

明朝皇帝太子的名字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朱元璋的儿子们以木为旁取名,相传是因为木象征着繁荣,双木成林,三木成森,枝叶繁茂,子孙后代方能繁荣昌盛、永世不绝。从孙辈开始,其名字中的第三个字则要严格按照“火、土、金、水、木”的五行顺序来指定。并且,朱元璋还为他后代预先取好了二十代的谱名,作为辈分排序,也就是说朱家后面二十代人的名字的第一个字均以此谱名为据,第二个字则以五行为偏旁,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为序,轮流循环使用。比如说,太子朱标后人的谱名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标之子是允字辈,火字旁,因此其子叫朱允炆,下一辈是文字辈,土字旁,所以其孙叫朱文奎。后来夺取帝位的朱棣后人的谱名则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朱棣的四个儿子分别为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由此往下,直至崇祯兄弟的名字分别为朱由校、朱由检,正好两个轮回。

子孙百万,取名全用自造字,朱元璋是如何给子孙定规矩的?

朱元璋没有什么文化,但他给儿孙定的起名的规矩是按五行八卦来定制的,是以金木水火土来起名,子孙的名字上都有一个这样的偏旁。

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管理家族后代的名字的?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农民皇帝,但是这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没读什么书,但是在起名字这件事情上,还是很讲究的。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他给自己的儿子们立了规矩,子孙的名字命名必须按照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的来,所以明朝时期的皇室后代们,仅仅从名字上就能够看出是朱元璋哪一位皇子的后代了。

首先,朱元璋给自己的嫡长子朱标的子孙后代定了“允文遵祖训...”等字,所以朱标的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允字,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就是这么命名的。而朱棣一脉则是用“高瞻祁见佑...”等字,朱棣的儿子都是叫朱高炽、朱高煦等,朱棣的孙子辈则有朱瞻基,曾孙辈则有朱祁镇、朱祁钰等,而后的明宪宗朱见深、明睿宗朱祐杬都是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规矩来起名字的。

据悉,当时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都选了几十个字,但是很遗憾的是,明朝并没能坚持到朱元璋选取的这些字用完。另外,朱元璋还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名字中,第二个字必须带有五行中的某一个项,例如朱棣的儿子们的名字都必须带火,例如朱高炽、朱高煦,朱瞻基的儿子们都必须带金,例如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是,所以说朱元璋对于自己子孙后代们的名字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以至于我们说明朝时期的皇室后代的时候,很容易看出谁跟谁是一脉的。

不过,朱元璋的这套取名方式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方便后面的朝代斩杀朱元璋的后代。当时李自成、张献忠、后金同时攻打明朝,很多明朝的皇室贵族因此遭难,而他们寻找明朝皇室贵族就是靠朱元璋的这套方法。

朱元璋子孙的取名根据是什么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经历坎坷,当过放牛娃做过和尚,最后参军。由于朱元璋作战勇敢,人又机智聪明,深受郭子兴赏识,之后一步一步的走上传奇的道路。今天我们不去讲老朱怎么传奇,而且去说他另外的一个神奇的事情,就是他的子孙们的名字竟然和元素周期表有关系。你应该感到很奇怪吧,说起来这两件事情好像风牛马不相及是吧。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众所周知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的发明,后来传入中国后,经过徐寿的翻译,才有了我们今天化学课上使用的元素周期表。

而朱元璋给后代规定的起名规律下,却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有了很高的重合率,比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钠、朱成钴、朱帅钾、朱帅锌、朱至镧、朱效钛、朱效锂”,是不是很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学者认为,这老朱家的子孙名字和元素周期表如此近似,是不是老朱家搞金石研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其实则不然,朱元璋给自己的每一个儿子都定下来二十字的家族辈分排序比如:长子朱标,嫡系:“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四子朱棣:“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元璋如此花费心思在儿孙的名字上面,只是想为了体现嫡庶的区别,维护皇位嫡长制的传统。即使老朱的太子朱标去世,他也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嫡子朱允炆。

奈何老四朱棣起病造反当了皇帝。自此之后明朝皇帝的排辈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

众所周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由于朱元璋祖辈身处社会底层而且文化程度很低,起名字都是按照日期来取。比如他爸名为朱五四,爷爷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五世祖朱仲八,都是用出生日期命名的名字,在元朝,只有最底层的百姓才这么取名。朱元璋登基当皇帝后,对这些名字深恶痛绝,生怕自己的后人也取出这样的名字。

较崇尚道教,大明王室子孙的取名方法,和“明”这个朝代都是根据古代玄术中的五行阴阳学说而来的。朱元璋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

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

晚清时期的化学家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对于如何将那一些外文字母,翻译成对应的汉字极为头疼,偶然之间看到了明朝皇子的这个家谱,极其惊喜地发现,原来汉字中还有这么多与金属矿物相关的字眼。

便直接借用明朝皇子们的名字,来翻译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也造成了元素周期表与明朝皇子们的名字,看上去很“巧合”的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