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逢七必变是什么卦,易经第七卦好不好

易经智慧: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精辟

  《易经》中所阐述内容的本质,其实就是宇宙间的变化,所以古人常常拿它来,而如今的人们,大多都通过这本书来学习人生哲理。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日子过得不温不火的,但却很受人羡慕。这样的人,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是,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却总是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在做事的时候,也是很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本是平凡的人,拥有了如此好的福气,而广受大家的支持呢?易经告诉我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中国古人从很早开始就研究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他们在定数与变数中不断的探索找寻,希望能够窥探出宇宙的奥秘。同时,又有一定的实际用途,可以方便靠天吃饭的农民适时的进行农业生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人的命运。一)、万物发展,有据可循"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古人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寻找出来规律。《易经》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变化莫测,但不论如何都有其内在的规矩。"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古人的智慧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譬如子平八字、六爻这些常见的方式,前者可以用来推算人生大体的轨迹,后者则可以具体到某一件事,只要心诚,加之师又有炉火纯青的技艺,就可做出精准的预测。中国文化里,除了和预测以外,古人还总结出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道德经》所提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的一就是阴,而二则是阳。三其实就是阴阳相合的产物,既符合道家所讲述的适匀的状态,又符合《易经》中所提到的万物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这个阴阳若是将它具象化,则可以理解为女为阴,男为阳,这是最容易让人想到的阴阳关系。男女交合,自然就会产生下一代,也就是"三"。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论是专制的社会也好,民主的社会也好,基本的组成单位都是个体的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是水,政权则是那个舟。其实阴阳涵盖的部分绝非人这么简单,地为阴则天是阳;月为阴则日为阳;母为阴则父是阳。如《易经》所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平衡不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整个自然都是一种最佳的状态。因此三生万物中的三,代表着的就是阴阳平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三"这个阴阳平衡的条件下产生的,他们背阴而向阳,并在激荡中不断的产生新的和谐之体。在中国古人的认知里,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由"三"得来的。这就是实际道理,阴阳交合所以才会产生下一代,就这样不断的延续下去,人类社会才有了发展。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也是在日月转动这个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是阴阳平衡。如果它们不再遵循这种规律了,那么地球上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无法适应,万物自会荡然无存。(二)、时间回圈,产生变数那么,逢七必变该作何解释,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易经》的思维方式,世间万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到了第六步就已经功德圆满。具体可以对应上文提到的"六爻",还有人们常说的六六大顺之类。这六六大顺,就是希望每一步都能走得很好最后达到最好。而到了有"七"这个序数的时候,它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亦或者具体到某个时辰,如果这个"七"是起始点,那么时间继续往前走,碰到与"七"这个起始点的差距数时,就一定会产生变化。因此,人们将其看作成是一种变数,如果学习复卦就会发现七是运数。运者动也,如此就不受规律的限制会产生变化,因此人们也把七视作成是一种劫数。比如近代的"九一八事变",它是公历9月18日,而传统的中华历则是辛未年八月初七,这个变,并非是都往坏处变,有时也会是好事,细细想来,这并非是虚妄之谈。通过古代王朝的兴衰,就可参透其中之理。"周公恐惧流言日",在周公的治理下大周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一番盛世,此时为公元前1043年;七百年以后汉武帝横空出世,他北击匈奴又挞伐西域,是无可匹敌的民族英雄。正因为有他,才有了汉族这个称呼;再过近七百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在今天的外国都将华人聚居区称为唐人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发现了七身上的奥秘,就连西方人亦是如此。比如上帝创造世界,会在第七天休息,因此一周有七天,到第八天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新的纪元。(三)、信则有,不信则无三生万物,是古人对阴阳和谐这种平衡的环境之追求,而逢七必变更多的则展现了古人对未知的"变"的恐惧,害怕它变,又害怕它变得不好。同时,它又不一定是那么的准确,虽然有些事情的确可以对上,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机缘巧合"。那么,在今天的人们应当如何看待"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一千古不变的定理呢? 可以不信,但一定要敬。它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即使没有那么准确,即使与现在的很多科学观点相悖但抛开其所谓的那一面不言,它们都是教人积极向上的。比如说"三生万物",这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又劝导人们一定要注重平衡。这个平衡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就像很多中医都不是治病更多的是调理,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循环来达到消除病症的目的;也可以是让人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不能轻易破坏否则就是毁坏了阴阳平衡。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很多,而逢七必变,则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也令人学会了变通。

易经第七卦,求问今年之内是否有工作调动,工作是好是坏?

归魂变游魂,官鬼又发动,多主工作要变动应爻父母酉金为要去的地方,得月相生合,日辰为金长生之地,动而又化出官鬼,回头又生,旺之无比,刚中而应,行险而顺,注意竞争者

六六大顺,逢七必变,传统文化中的数字6和7,有何寓意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是不是有的同学对数学比较头疼?也有的人不太喜欢学习语文,所以高中的时候就会进行文理分科,所以我们通常觉得,学理科的人,对数字比较敏感。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大家对数字都很敏感。 比如在选择车牌号码或者楼层的时候,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比较喜欢六和八,而通常都比较忌讳“四”这个数,甚至在很多高层建筑的电梯里面第4层的按钮都会用3A3B这样的标识来代替。 所以在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的数字都会有一些特殊的讲究,比方说“六”和“七”,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六六大顺,逢七必变,那大家知不知道:六和七,有何寓意,有什么神奇之处吗? 关于六和七,大家肯定会觉得六,会更吉利一点,因为六六大顺就是咱们经常用到的一句吉祥语,甚至在喝酒划拳的时候也会有“五魁首、六六顺”这样的说法,在民间的俗语当中,六的谐音是顺溜的溜,意思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非常的顺利和圆满。 六作为吉祥数字,最早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因为秦始皇一统六国,开创了“六统”,也就是统一全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还有统一车轨、统一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史书上记载说,秦始皇规定“数以六为纪、度以六为名”,所有需要用到数字的地方,都要与数字六建立联系,比如,一乘之马为六匹,一步之长为六尺,所以从秦朝开始,六这个数字就开始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六,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 和数字六相比,七,就显得有些神秘,一说到数字七,大家马上就可以想到很多和七有关的事物,比如一个礼拜有七天,雨后的彩虹、有七种颜色,人的生命,每七年就会发生一次周期变化,西方的天主教有七德和七罪之说; 还有,古希腊的哲学认为,世界的基本图形就是由正方形三角形还有圆形组成,这些图形中角的数量之和也是七个;而且在数学领域,数学家发现如果用123456其中的任何一个数字除以7,都会得到一个包含7的无限循环小数,所以7这个数字,无论是在东方世界或者西方世界,都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字。 那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逢七必变的说法主要是源自于周易,周易把世界的万事万物浓缩在它的六十四卦当中,六十四卦每一卦又分为六个爻,分别对应着事物的不同状态,也就是从开始到结束的这样一个过程,那有没有第七爻呢? 其实也是有的,第七爻就是循环到了事物的初始状态,又回到了第一爻,一切又会重新开始,所以不管第六爻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到了第七爻的时候,它都会产生变化回归到初始状态,因此就叫做“逢七必变”。 这种变化,与“吉”和“凶”、没有关系,而是提醒我们,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而任何的变化,都会遵循着某种规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千变万化中寻找机遇,所以数字七,代表的,就是变化和机遇。那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不知道您对数字六和七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易经》第七卦 师 地水师 坤上坎下

卦象歌曰:“……马到成功喜气扬,谋望诛事大吉昌,婚姻合伙无妨害。友谊出行也顺当,……”

该怎么理解:“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是古人研究自然界规律得出的一个结论,三生万物描述了世界的本源,并且很多地方七都是一个“必变”的数字。《易经》当中每个卦都是六个爻,轮到第七爻的时候,就开始了一个新的卦。由开始到结束只要六步就够了,六步就是“六六大顺”,可以进入其他大情况。

老子《道德经》就有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说的是宇宙的起源和根本,它是独一无二的。有了这个生生不息的定律之后,“道”生出的“一”是宇宙的终极规律,也就是现在说的太极。有了太极也就生出了“二”,就是阴阳,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合作,相生相息。有了阴阳,才有演变出的世间万事万物,这些都是道德经的核心。

“七”这个表示时间的周期的数字很奇特,在很多文化当中都有它的身影。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创造世界需要六天,第七天在那休息。基督教表达罪恶,也要举出7宗罪。"七大主教"、"七大美德"、"神的七大礼物"、"七大守护神"等等非常之多。“七”也可以代表着吉祥,佛教得7宝可得国泰民安。

在东方,“七”也很早用到,天上的星星也叫叫做“北斗七星”。神话故事里的“七仙女”、七言绝句诗、古琴里的七根弦,就算是女性的生理期,都会跟七有关联。历史上每700年就出现一次大的兴衰,这些在书籍当中都有记录可做比较。

这些是人类的智慧,在大致上掌握了规律的变化,已经非常了不起。不需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封建,可以当作一个参考。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指的是万物生成的原理。”一指道是本体,二是指阴阳,三是指器,即有形的物体。“三生万物,即是有形的物体化生万物”。

举个例子:一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是道生一;一整天分为昼夜,昼夜就是一天的阴阳两部分,没了白天或者没了夜晚都不是一整天了,就是一生二;有了昼夜对立和转化,才让人明白什么是昼什么是夜,才有了早中晚,也就是二生三;早中晚也只是一部分或者一个阶段,它们之间再变化,随后就有个凌晨、清晨、傍晚、十二时辰、刻、分等,然后它们再互相联系影响变化,万事万物也就出现了。

关于三的内容

儒道佛并成为三教,下面逐一说一说每个教内的“三”内容:

1、道教:

三清:元始、灵宝、道德天尊

三花聚顶:精、气、神

2、儒家

三尊:君、亲、师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三才:天、地、人。

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3、佛教

三宝:佛、法、僧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三尊:西方三尊、药师三尊、释迦三尊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学:戒、定、慧

《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便是伏羲,这便是八卦的由来。后人称其为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每一个卦都代表一个自然现象。而每一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符号组成。根据数学排列组合的原理,只能用三个阴阳符号,才能组成八个不同的挂。多一个或者少一个都不行。因此说八卦只能由三个阴阳要素才能组成。所以说三生八卦。而八卦生万物。也就是三生万物。

从现实来看也是如此。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也是三维世界。生活当中也是无三不成。比如一副图画,是由点,线,面构成。一座房子,必须要有长,宽,高。一个家庭,要由父,母,子女组成。一件事情,也是有开始,高潮,衰落等三个阶段所组成。

阴阳是由“人”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两个概念。那么人就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地球上生命有数千万种,而只有人才具有智慧。如果离开了人,那么一切都将没有意义。所以古人讲:天地人三才。才能构成我们人类眼中的自然万物。

“逢七必变”这句话来自《易经》

根据 易经的思维,一为太极为初始,二为阴阳,为男女雄雌,三为阴阳所生,就是后代,无数的阴阳和他们的后代就构成了万物。而万事万物都可分为六个阶段,对应《易经》的六爻,由开始到结束的六步骤,所以人们希望六六大顺,六步都好,而六步走完就已进入其他大情况,所以逢七必变,不论中西皆以7天为一周,可见其存在的必然哲理。

“逢七必变”,泛指行事每遇“七”之序数便易起变化。意思是指某特定时间单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时﹞若被建立为起始点之后,当时间继续前行,至与起始点有“七”数之差距时便会出现变化。

在中国的时间哲学中,就有“逢七必变”之理。“逢七必变”并可被视为其中一种时间回圈的作用。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历史上几次的大兴盛冥冥中似有规律。总体看起来,也的确是700年左右。

第一次在公元前8世纪周朝达成了封建的统一,是有史以来首度繁荣的盛世;

第二次在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把封建的统一变为郡县的统一,成为十分强盛的帝国;

第三次在公元7世纪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造成大唐盛世独步亚洲,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更是闻名于世;

第四次在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大明王朝复兴中华;

按此推论,接下来的第五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是在21世纪中叶,这恰与我们这个时代重合,在2040年左右中国将迎来又一次鼎盛,这是规律,更是信念!

从全球来看,近代也是逢七必变

1917年世界大战;

1921年7月党诞;

1927年清党政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

1947年解放战争……

在西方神话中,上帝造天地人用了6天时间,最后一天累了要休息,于是一周就定了7天。每周有七天,从一到日,而后又回到一。七天一转回,这不就“逢七必变”么?

举一个人体生理上的例子,女人的生理周期和“七”息息相关。在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在生理上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到七七四十九岁,便开始进入更年期。这是人体的“逢七必变”。

当然,你可能对此表示怀疑,但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多巧妙的事情。在1995年尼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五星连珠”的锦护膊,上面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而据美国专家推测,2040年将再次出现“五星连珠”的奇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