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不易就是任何学科知识本身,易经的三个易有哪些

什么是易学,《易经》是什么?

《易》:是《易经》的简称。多指根据万事万物的变化过程,提炼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易》是一种宇宙中相对性因果循环。易是指易经里“易”的含义有三个“变易”、“简易”、“不易”。《易经》基于河图洛书,历经上古(伏羲先天八卦)、中古(文王后天八卦)和下古(孔子注释)而成书。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谈》中,阐述《易经》有可能存在200万年以上《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易”字由日月组成,上面是“日”代表阳,下面的“勿”是月的变异代表阴,合在一起指阴阳更替。简介《周易》是中国最早的卜筮专著。它以特殊的体系和表达方式,为中国术数学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周易》产生的年代,过去许多学者一致认为是在商末周初, 由于商末周初时的卦有数字卦和画卦两种, 基本上可以确定《周易》诞生的年代,最早只能在周昭王之后,或西周中晚期,而绝不可能是在商末。《周易》记载的八八六十四卦,是在商周的数字卦及画卦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有两个:“—”和“--”,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部带有繇辞的卜筮书。现在通行的周易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易经,即易的本身, 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卦名、卦辞、爻题、及爻辞。第二部分称为易传,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个题目十篇文章。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三种,一是现通行本的顺序, 一是京房易传的八宫顺序, 一是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周易顺序。《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

《易经》中“易”的三义

听书摘录:(有书) 《易经》以“易”命名,“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曾仕强教授认为,“易”有三义: 第一个是简易。 第二个是变易。 第三个是不易。什么叫“简易”?以筷子为例。我们天天都用筷子,但却未必知道筷子中蕴含着的《易经》道理。筷子,必须成双入对,两根筷子正代表了一阴一阳,合起来就是太极。想想我们用筷子,往往是一根不动一根动,看准目标后,两根筷子两相配合,不动的那根是支点,动的那根来发力,轻轻一夹,美味佳肴就到手了,这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 很多初学筷子的老外用不好筷子,要么两根筷子都动,要么两根都不动,就是因为不懂得一动一静、一阴一阳的道理,最后自然也与美味无缘了。 筷子简单明了,方便携带,也没有如西方刀叉文化一般的繁琐规矩。我们用筷子吃东西,夹得起来就夹,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叉,这两招都不奏效,那就把盘子端起来,往自己的碗里拨一点。这样的三部曲,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简易”,就是不要把问题搞得太复杂。“简易”的道理在古代应用的非常广,比如古人用的笔——毛笔,结构简单,功能却幻化无穷。毛笔只需一只,用起来可粗可细、可书可画、变化无穷。“变易”和“不易”是相对而言的。“变易”就是瞬息万变。“不易”就是永远不变。世界上有变就有不变,它们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也有变,但变只是现象,变的背后一定有个不变,那就是自然规律。 而我们在生活里怎么应对这种变与不变呢?曾仕强先生认为,唯有站在不变的立场上来变,才不会乱变。关于变,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第一,我们会觉得世事无常,无力把握。但是《易经》告诉我们,变只是现象而已,变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宇宙再怎么变,它还是宇宙。我们在想到变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不变,想到不变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变,这才叫作“一阴一阳谓之道”。变与不变两者是合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 第二,我们总是更加重视“变”,轻视“不变”。身处“变”之中,我们不禁疑惑,“不变”真的一无是处吗?《易经》告诉我们,不是的!家是不应该常变的,否则你会不安定;规则是不应该常变的,否则这个社会会乱了套;世道是不应该常变的,否则就没有人为我们个体的努力保驾护航了。所以,当我们在变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变化背后那个不变的原则,这个原则或者是自然规律,或者是社会准则。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只能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可以“拥抱变化”,但这个价值观应该有一个前提,在合适的尺度里去拥抱积极的变化。 第三,我们倾向于用“善恶分明”、“好坏对立”的绝对视角来看问题。小孩看电视,最喜欢问大人一个问题,这是好人还是坏人?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太极,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可变阴、阴可变阳。所以我们要明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当下的困难应对地好,就可能变成成功的机会。某一个犯人改造的好,就可能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学着用变化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思考人生。

《易经》里的知识博大精深,其中暗含哪些?

易经里面的知识隐含了什么,这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每个人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都不一样,就看个人领悟了。

易经的哪三易

易经有三易分别是:简易,变易,不易

易经的作用和真正意义

可以根据专家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一)偏执于算命的先生认为,《易经》的"伟大价值就在于算命",它的精华是卜筮,"不运用《易经》算命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们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事件的产生都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支配着,因此,遇事都喜欢用特定方式向神请示事件的吉凶。占筮就是这种特定方式之一。占筮涉及的范围很广,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祭祀、战争、生产、婚丧嫁娶、商旅出行等等,都包括在内。(二)易学家说,《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国人文化的基础,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易经》的科学价值在"学",不在"术",其特点在于"义理"与"象数"的统一,它的精华在于它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易经》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它形式上是占筮书,而内容则广泛的记录了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到商、周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易经》成为中国人文化的基础。易学研究者认为,"易"字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易"包含三个意思:(1)"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简朴而平易的;(2)"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3)"不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所以,南怀瑾先生认为,《易经》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究,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三)现代学者杨树帆先生认为,《易经》符号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易经》被总结成书的时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实现思维工具化。古人没有技术手段,但采用了更为聪明的办法——使用符号,把思维注入符号编码系统中,从而心安理得的鸟瞰着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的第三思维。人类思维被哲学家、心理学家分为若干种形式,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抽象思维的逻辑思维,一种是被称为形象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人类依赖它对世界进行反向把握。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二爻阴阳逻辑层次,八经卦二元结构层次,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层次。二爻符号逻辑即二爻阴阳逻辑。阴阳二仪即太极,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演合,构建成八卦二元分类模型。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即所谓"小成之卦",或叫作"经卦"。八经卦将自然分为上下、尊卑、刚柔的二元对立形态,建立了一个认识自然的初步模型。六十四卦由八经卦两两相重而成,这是阴阳模型的最好图式,构成了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六十四卦时空场,是人的思维和预见能力对客观事物无能为力时,将经验编码并系统化为假定的未来时空场,在这个假定的时空场中,使思维借助符号的启发而延伸发展。《易经》六十四卦非常具体,假如生活中有疑问,在六十四个时空场中关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答案。

《易经》的三大原则是变易,不易,简易。

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世间万物,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之中,但是任何事物的本质东西不会变,这就是变易。 变易是万事万物一阴一阳变化的自然表象,坚持变易需要我们敏锐地知变应变。 一个人生下来从婴儿到少儿、青壮年、老年,时时刻刻每一天都在变,只是有的变化你看不清楚。如果一个人你一个月不见,见面后会发现瘦了好多,这就是变。 太阳也在变,上午温暖,中午大热,下午凉爽。月亮也在变,十五的月亮十六最圆,三十初一的月亮是月牙,但太阳还是太阳,月亮还是月亮。 人不管从小到大到老怎么变,这个人还是你,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小麦变不成玉米,玉米变不成水稻,本质的东西不会变,但都会经历发芽、长苗、抽穗的状态,这就是变。 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 “无常”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 ,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 世间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它就是事物变化背后永恒不变的基本规律,是事物本来特性,这就是不易。 变易中自有不变之理,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太阳永远东升西落,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这是不变的。《易经》的基本道理和一切事物的属性是不变的,这就是不易。 “不易”是《易经》的称呼,道家称它为“道”,佛家称它为“如来”,禅宗称它为“自性”、“本来面目”,哲学家叫它是“本质”、“规律”,科学家叫它是“功能”。 世间万事万物,有其事必有其理。 大道至简,无论多复杂的事物,当我们了解了它的奥妙以后,就觉得其简单而又平易,这就叫简易。 知道简易,就明白了简化才是正道;知道变易,便知万事无常,唯变化常;知道不易,才会去追寻真理,按真理办事。 简易是“以简驭繁”,变易是现象,不易是法则。 简易就是有智慧区别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把那些“可以改变的事”认认真真做好,并有勇气进行思维和行动创新。 同时要认识和尊重宇宙大自然的规律,有胸怀接受“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世间万事万物其道简易,其形变易,其规律不易。 我们要用简易的思维模式,选择和掌握不易的规律,以适应时代变易的需要。 易经是简单容易之经,不懂的人才把它变复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