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木刻版画,木质财神爷

木版年画艺术

木版年画艺术

摘 要:木版年画起源于中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木版年画因其文化内容的独特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传承至今。

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以朱仙镇木板年画、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为代表。

木版年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地方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社会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木版年画;地域特色;艺术价值;传承意义

“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年画”便是过年所张贴的一种吉祥图案,往往会有着某种民间传说、附带着神秘色彩或带有某种纪念意义,“年”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每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请神,祭祖等等,这些都是极富民间色彩的传统活动,木板年画也因吉祥的寓意而保存至今,为我们的年味增加了不少色彩。

一、木版年画的发展和制作简况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颗艺术魁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

确切产生年代有待考察,“过年”最早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唐代有了年画的雏形,中国各民族自古也有信仰图腾的习俗,而图腾雕刻在“木”上较为多见,由此,画与“木”也产生了不解之缘,古代对木的依赖和利用可见一斑,把画雕刻在木头上然后反印到纸上应该也可以说是图腾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就是木版印画。

木版年画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在宋代,因为宋代出现的雕版技术为木版年画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条件,促使了年画的不断发展。

而随着木版年画的广为流传,其功能和内容也不断丰富。

到了清代,木版年画发展到高峰时期。

内容题材也由最初单一的驱鬼逐渐增加了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多子多寿,迎春纳福等。

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对来年庄稼丰收的美好期盼。

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版年画多产于村乡之地,是一种独有的民间艺术,画中形象自然、大方、纯朴、简练,比较直观地表达了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

画面具有装饰性、趣味性和情节性、,色彩鲜艳强烈。

木版年画是完全由木刻雕版印刷的年画,或以木版印刷为主,兼以手工涂色的手法。

其制作有繁有简,大致分为两大步骤:刻版和印刷,其中刻版比较有难度,要求既要有坚实的美术功底,又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艺。

具体的制作流程:首先要挑选木材,古时一般用柳木,(坚硬,易于保存长久和进行多次的印刷不损坏);然后在木板上打上底稿,把握整体构图和内容的丰富性,运用娴熟的刀法技巧刻出图案。

对于印刷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各派的印刷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同一图案刻多版,每版重点对画中某一部分单色印刷,可以说是分步完成整幅画;而有的则是只雕一版图案线条,印出单色版图案后再人工用彩笔填绘,结合了多种技艺于一体,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也不乏有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风气之作。

二、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地域特色

木版年画的题材比较广泛,形式多样,各地的年画创作题材与手法都有所不同,可谓是各有千秋。

其中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以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堪称中国四大年画。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始于唐朝,宋朝得到发展,明朝达到全盛时期。

它凝聚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审美情趣,代表了中国年俗及民俗文化。

其中门神类和马神类年画是其传统木版年画的主要代表,其中门神类是最广为人知的。

门神类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秦琼、敬德”,其创作样式各异,多达20余种。

门神的表现题材和内容可分为:祈福纳祥类(图2-1)、祛灾类、文武财神类、戏文故事类、神话传说类。

神马类以灶君,天神爷,牛王、马王为代表,其中灶君的内容题材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重要类型,代表作品有《金钱灶》、《宝瓶灶》、《南天门灶》等。

朱仙镇木版年画用线简练粗犷,构图匀称饱满,富有张力,造型夸张古朴,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画中人物头大身小,造型可爱,把独有的地方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加之色彩以松烟、章丹、金箔等为原料研制而成的颜料,不仅色泽鲜艳透明,风吹日晒不变色,还具有药用价值。

鲁迅先生曾给予朱仙镇年画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

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的独有特色。”

(二)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公认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代表,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达到鼎盛时期。

并且与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年画齐名,在中国版画史上享有“南桃北柳”的赞誉。

当时,天津杨柳青镇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甚至到了家家户户都有画店的地步,店中画样不尽相同,吸引了各地商客,买者络绎不绝。

杨柳青木版画的题材广泛,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等。

清帝康熙之际,逐步向场面繁华、热闹,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历史及戏曲的题材增多。

但多半以汇刻精细,设色雅致见长。

杨柳青年画一般背景比较简洁,风格严谨,刻画极其注重人物神态表情。

其代表作有《连年有余》(图2-2)将这些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杨柳青木版年画还融合了宋元作画传统以及明代工艺美术、戏剧舞台和木刻版画的形式,把木版印刷和手工彩绘结合起来,创立了喜气吉祥、欢乐明快、极富感动题材的名作,独具艺术风格。

(三)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枝独秀,以独特的艺术格调和浓重的乡土气息而著称。

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

杨家埠年画约始于明代中后期,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内容题材比其它地方要多,像门神类、神像类、美人条、山水花鸟、金童子、神话传说、吉祥欢乐、男耕女织、小说戏曲等。

清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反映、讽刺幽默题材的作品。

如《义和团》、《炮打日本鬼》等。

杨家埠为增加木版年画的美感,利用大胆夸张的创作手法,摆脱现实中人物比例的限制,把美的部位重点扩大。

像《金玉满堂》(图2-3)里近1/4的面积都被娃娃脸占据。

除此之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特别注重完整的构图,包括构图匀称,形体完整等特点。

(四)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江南水乡独特的艺术,与北方年画的风格截然不同,它像连环画一般图文并茂,很适合装饰,而且形象都很突出,主次很明确直观,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桃花坞木板年画最早出现在明初,在清朝达到兴盛,影响范围非常广。

譬如日本的“浮世绘”就受其影响颇深,所以桃花坞木板年画又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它的内容一般有很鲜明的层次,而且丰富多采。

其制作过程有画稿、刻板、印刷。

我们熟知的年画如武松打虎、白蛇传、百子图、金鸡报晓图(图2-4)、耕织图等,都反映了桃花坞木板年画题材的多样性。

不仅如此,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尺寸也很多,大的有四尺,小的有二寸的,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掌握这门年画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随着当地的重视,桃花坞木板年画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成了苏州工艺美院的常设专业之一。

桃花坞的木板年画作为旧时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了文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

三、木版年画的时代特色和传承意义

木版年画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像朱仙镇、杨柳青、杨家埠、桃花坞、四川绵竹这些著名的年画产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年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不可缺少之物,少了年画就少了年的韵味,少了木版年画就少了传统的味道,木版年画相对于现在的科技手段印刷版年画,可以说是取之天然,归于自然,寄予人们信仰美好的意愿,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木版年画――这一跨越历史的艺术文化,反映了朴实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当代部分艺术文化的基础和发展方向,见证了历史文明的变迁,传承了经久不衰的技艺,简单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木版年画的价值与内涵远超过了艺术本身,优雅古韵的木版年画同时也透露着时代的气息。

随着时代的改变,木版年画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但是现代的艺术形式却替代不了木版年画的地位。

面对现在各式各样的新兴艺术,木版年画同样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木版年画的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现在有些传统的东西面临失传,继承人员匮乏,所以面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作为年轻的一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为传统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

四、结语

目前木版年画也有着让人担忧的问题,年画题材虽然很多但主要以老图样生产,缺乏创新;其次人才匮乏,除了一些老艺人和家族继承老作坊以外,几乎没有人能真正熟悉并掌握木版年画的技艺精髓,接班人更是寥寥无几。

这对我国的文化瑰宝木版年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沉重的打击。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中国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对一些绘画艺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传承了文化,而且显示了古老民族艺术的价值与内涵。

对于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力非.浅谈我国木刻画的发展历程[J].艺术理论,2010(9).

〔2〕王艳.剪纸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运用[J].陶瓷艺术,2009(8).

〔3〕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4〕王树村.中国门神画[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5.

〔6〕顾筠.试论中国年画的艺术韵味[J].广西: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

〔7〕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美术工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8〕向思楼.民间木版年画的造型美与色彩美[J].重庆大学学报,2002.

〔9〕李雷.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风格特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

〔10〕任红燕.木版年画色彩之美[J].决策探索,2009.

〔11〕王红英.论门神画及其艺术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2002.

〔12〕张士闪.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06.

财神爷供奉哪个神好啊?是关公,还是谁啊?财神爷塑像么材料的好啊?_百度...

贡财神赵公明,财神像的关键不在材质,在于做工精美。再贵重的材质,如果粗制滥造,你还会请吗? 关于材质,可以参考一下八字喜忌。八字五行喜木者,自然不适合请金属质地的财神,金克木,请金属质地的财神,不正好克自己吗?八字五行喜木者,自然要请木质财神、根雕财神。其他五行属性,以此类推。 请财神,最要紧的是,适合自己。一不要刻意追求价格的高低,量力而为可也;二不要刻意追求传统、拒绝现代,树脂财神、电子财神,没什么不好。财神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终南山人氏。相传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十个太阳,被后羿射下九日后,九个太阳坠落于峨眉山,变成为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独赵公明变为人,隐居九老洞中修炼得道。《封神演义》云:商朝末期,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兴兵伐纣。武王的姜子牙和纣王的闻太师,各事其主。搬动了天兵天将,许多神仙也参与了。出现一幕幕惊险激烈人仙混战的场面。在斗阵斗法中,闻太师被姜子牙攻破,损兵折将。正无计可施时,忽然想起峨眉山的道友赵公明,便亲自来迎请赵公明出山相助。赵公明随同前往,也未挽回局面,反受其害。后姜子牙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赵公明在峨眉山的修行洞府——九老洞,位于峨眉山中区的仙峰岩,洞内有一石床,传为赵公明修炼时睡过。人民便在此建了一座神台,奉赵公明神像,称财神殿。许多到峨眉山的人,都要到财神前祭拜。祈祷或许愿,想多点财气、财运和好运

急!!有哪位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里面有哪些人物以及故事?要详细点的...

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可以供木头财神爷吗

不可以供肉食,因为财神修五戒十善才得到仙位,其中就有慈心不杀,您供肉代表这个众生是为财神杀害的,减少财神的福报,您减少了财神的福报他还会保佑您?众生平等您可以摆放一排,或者观音在上。

山东木板年画 详细介绍其特点及历史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浑厚粗犷、造型夸张,装饰性强,构图饱满,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大门画、福字灯、四条屏、窗顶等。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明代就有“家家印年画,产户扎风筝”的盛况。明代年画绘刻工丽绢密,古朴雅致。初始,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题材比较狭窄,以刻印神像年画为主,迎合民间传统习俗的需求,主要绘制《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在给刻方面,一方面取法于木刻画,如《三代宗亲》、《神荼郁垒门神》等;一方面取法于小说、戏曲、科技书籍插图,加《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从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画业发展的画店有同顺堂、吉兴、太和、公茂、恒顺等。明末,因战乱遂遭破坏。清代前期,杨家埠年画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又有万顺、公兴、公义、公泰、永盛等30余家画店大量进行年画生产、使得年画品种增加,绘刻技术更加精熟,产生了加《张仙射狗》、《年年有鱼》、《刘海戏金蟾》、《博古四条屏》等绘刻稳健,具有节奏感的大量优秀作品。清代乾隆年间,是木版年画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杨家埠“画店百家,年画干种,画版数万”,是全国三大画币之一,年画的题材空前扩大,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的神像画更加齐全完备。年画的形式分为大门画、屋门画、炕头画等类别。此时画店众多,仅西杨家埠由杨氏一家开设的画店就有82家。清末,制作精细的杨柳青年画传入后,给杨家埠年画带来;中击,有些艺人不再沿例其本,开始创新。新出的年画开始多以戏曲故事与公案小说为题材,如《打樱桃》、《空城计》、《打渔杀家》等等。之后又创作出“发福生财”的吉庆画,加《五路进财,发财还家》、《摇钱树》、《大春牛》、《三大家》等等。这些作品给深受列强人侵、盗贼蜂起之苦的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鹤同春》、《榴开百子》、《五福捧寿》等。清末民初,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以变图存”的革新。大顺画店的杨九经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创立了东大顺画店。他支持刘明杰、杨毓珂、杨万东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师突破杨家埠年画的陈规,吸收其他绘画艺术的特点,新绘画样,如《四季花鸟》、《八仙条屏》等,线条顿挫有致,画面生动活泼。他们还吸收了国画的笔墨情趣,用单一的墨色,分为几层次印刷,印制成“墨贷”,如《山水四条屏》,古朴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销售。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六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兴盛时,刚进入秋季,各路画商就云集杨家埠。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肖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罗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平阳木版年画的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三星图》、《四美图》等。

木版年画《三星图》在2006平遥民间工艺美术节展览中荣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四美图》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

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平阳木版画以戏曲题材为多,这与当地戏曲繁荣有关。临汾自金元时期即成为戏剧摇篮,以戏曲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平阳木版画,在中国木版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木版画将动态的戏表现为静态的戏,将瞬间的美定格为永恒的美。

戏剧人物画中人物着戏装,是根据舞台演出时摹写而来,如《黄鹤楼》中,刘备穿蟒系带躬身向周瑜作揖,周瑜戴紫金盔,插雉尾,穿袍靴,足蹬瓷墩,左手端带,右手高举,怒容满面;赵云穿铠甲,手抱竹节;东吴兵将则手拿长矛立于楼口,背后江水滔滔,将那《黄鹤楼》剧中紧张精彩的情节,尽善尽美地刻画出来。

平阳木版画除了年画外,还有中堂、屏条、拂尘纸、灶君、门神、天地神画,以及窗花、灯花等画。拂尘纸画俗称“扑楞纸”,是张贴于炕柜、墙窑、碗架、桌边的画,既防尘,又起装饰作用,故形式都是横方型。还有纸灯画,是专为农民自制灯笼的张贴画。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晋南盛产麻纸,枣木甚多,是木版印刷的理想材料。历代不仅官府在这里设置出版机关,私人开设书坊也很多,木版年画也就成为平阳人的一种行业。元、明、清是平阳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印刷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年画外,还有中堂、屏条、拂尘纸、灶君、门神、天地神以及窗花、灯花等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印艺术世界。

平阳木版年画有三大特征:

一是神画多。作用之一是镇宅。如秦琼、尉迟恭门神画和钟馗年画等;作用之二是降祥纳福。如供奉灶神、财神、天地神、福禄寿三神等等;

二是戏剧人物画多。晋南是中国元代戏曲(元杂剧)的发祥地,商家迎合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戏曲的口味,把戏曲和美术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的同时扩大自己的销售;

三是民俗画多。过年过节,年年有余(鱼),人们图的是一个吉利,工艺美术家创作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年画以及供人观赏的中堂“四季美人图”、“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民俗年画,使年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因此,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但是民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华夏文明史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

平阳木版年画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延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现力。平阳木板年画,不受自然现象、客观文物的约束,而是采用集中概括、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运用注重人物传神、象征寓意的手法,力求使画面完整、造型夸张、形象生动、主题突出、装饰性强。在色彩运用上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对比,艳丽、明快,给人以豪放、健康、洒脱的感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