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事业成功的事例,晚年发家的名人
年龄大的人成功案例
对这种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到正规医院的外科去做手术矫正的。
晚年成名的古代诗人有哪些?
大器晚成的戎帅诗人——高适 文人多柔弱,是因为长期与文字为伍的职业习惯,将大量的时间用于阅读、思考和写作,长此以往,体力明显不如脑力。但诗人高适不然,他的肋下,有一柄长剑,可以一手持剑,拒敌于千里之外;一手作文,作诗于塞下军前。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高适《送兵到蓟北》 按照时下的写作分类,高适应该算是军旅题材作家中的佼佼者。实际上,高适留下来的边塞诗,仅占其诗作总数的二十分之一还不到,不过,一生中能有这样的战场经历,加之他的戎马生涯,被肯定为边塞诗人也就无可非议。唐朝诗人中,高适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诗人,他不仅获得了传统诗人梦寐以求的仕途高官,成为掌兵一方的封疆大吏,位至封侯。更重要的是,他以其裹挟风雷、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成为边塞诗派的一座创作高峰,遗风所及,啸响千年。 对于许多有抱负的读书人来说,少年家贫是件十分无奈的事情。高适的少年时代,家境并不如人意,他的父亲虽然“位终韶州长史”,因为种种原因,还是出现了“家贫”、“少落魄”这样的记载,显然家庭没有能够给予他更多的经济支持。大约唯有读书、习武两件事,不曾荒废。剑术练得好一点,文章也要渐有长进,这是那个时代许多孩子每日要做的功课。 二十岁时,仅有一柄长剑、胸怀王霸大略的高适,怀着飞天之梦,来到长安。但求仕无门。此后便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报效国家,可是连这样的愿望,也未能够实现。他所要忍受的是,是没有职业的而由此带来的窘迫生活。一贫数十载,他只得在游历中过着“混迹渔樵”的流浪生活,甚至“以求丐取给”。在这期间,令他难忘的事,大约只有两桩,一桩是和后来名传扬天下的李白、杜甫等人饮酒游猎,怀古赋诗。还有一桩,便是终年寄人篱下、刻骨难忘的贫穷困扰。 几十年的江湖行走,高适也曾拜访过无数官者、名人,始终没有得到高看,不过写作的名气也渐渐有了。一直等到五十岁,高适的才能终于被张九龄的弟弟,时任宋州刺史的张九皋发现,“深奇之”,立即荐举做了封丘尉这样的一个九品小官。 五十岁,已是天近黄昏人近老的光景,为生计所谋,他还是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不过很快,天马行空、志存高远的他就不适应了,对于“拜迎长官”、 “鞭挞黎庶”这样的职位,高适似乎并不感兴趣,甚至觉得很不得志,终于在一次酒后,下定了决心,飘然弃官而去。他像一柄尘封万年的古剑,耐心地等待着,酝酿着长剑出鞘、震烁古今的辉煌一瞬。 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两年,他背负着那柄长剑,来到了大将军哥舒翰的帐下,正式投笔从戎。 安史之乱,征战连年,兵刃相见,血流成河,几乎击碎了所有诗人的清梦。此时的杜甫,正困守长安,斥责战争。此时的李白,人在江湖,沽酒求醉。正是这场保家卫国的平乱之战,以及直接深入前线的军事体验,点燃了高适全部的才华。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边弩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老虏魂。…… ——高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哥舒翰对高适很看重,曾经在收复黄河九曲之地之后入朝,“盛称之于上前”,那么高适的才能,不止是在战斗中写几篇赞诗,而是频频献计,参与出谋划策了。他已经不是战争的观望者,而且成了战争的助阵者。 安禄山的虎狼之师来势凶猛。潼关一役,被朝廷深深倚重的哥舒翰不幸战败。兵败之后,高适挺身而出,诣阙献计,慷慨陈辞,坦陈时事。他说,哥舒翰大病缠身,监军诸将不恤军务,战士们的粮饷又被克扣,怎么能打胜仗呢?并建议长策远图,任人唯贤。这一番话,使唐玄宗茅塞顿开,龙颜大悦,并封高适为谏议大夫。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突发奇想,欲以诸王分镇各地,高适进谏认为不可。后来终至永王李璘起兵,欲据扬州。继位的唐肃宗闻听高适论谏有素,便召来寻计问策。高适陈述江东利害,认为永王必败。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奉命讨逆,率兵将至,永王兵败的消息已经传来,印证了高适的战事分析。 高适的一腔热血,被朝廷赏识。在谏议大夫的职位上,他敢说敢言,弄得“权幸惮之”。敢讲真话,为民请愿,却惹恼了一个大宦官——李辅国。李太监这个人,是大唐王朝中专权甚凶的一个,他曾经跟随高力士当仆役,最后当权时却将自己的师傅贬谪出京,就连宰相对他都要执子弟之孔,他拥立唐代宗后,更是不可一世,有一次当面对自己的主子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高适的谏言,有些显然得罪了李辅国,对付高适,李辅国也不用费神,只需多进几次谗言,高适就除官左迁了。就像武侠里的打斗,君子对付小人,按照套数,一招一式,希望以武功制胜;而小人对付君子,歪门斜道,不择手段,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到处煸风点火,恶人先告状,往往“赢”得很容易。面对这样道貌岸然的奸佞高手,高适只能发出“小人胡不仁,谗我成死灰”的哀鸣愤激之语。 不过战乱仍在,所以高适还要出来。再后来,他平息了梓州的判乱。所到镇守之处,“为政宽简,吏民便之”。 因为功勋卓著,被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又进封为渤海县侯。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适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 高适的成功,在文人圈子里,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与他同时代的墨客骚人,几乎没有人能有这样显赫的地位。他的好朋友王之涣、王昌龄,只是做到县尉而已,李白曾经得意一时,但到最后却沦为“罪人”;杜甫一生抑郁寡欢,在战争面前奔走逃亡,妻离子散。而且,唐玄宗对高适不仅予以重用,还“深嘉之”,在一道圣旨里说:“侍御史高适,立节贞竣,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瞻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真正是荣耀之至。 十年磨一剑。高适用十年的时间,施展着他横溢的才能,像一只鹤,轻盈地展开羽翼,一飞冲天。在跨马长征、安边定远的漫漫征程中,在军务闲暇之余,他也有满腔的诗情,融于笔端。但高适的作品,完全不同于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不同于推杯换盏的狂浪之作,不同于迎来送往的长亭离别。在他的笔下,诗歌是一声淋漓的呐喊,是一阵呼啸的山风,是一种骨质的阳刚。看吧,“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一支征战的大军整装待发了!“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一场战争即将来临!“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战斗已经打响了!“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战斗正打得难解难分!“泉涌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战士们奋勇杀敌,终于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作为带兵打仗的诗人,高适的诗,是驰骋沙场的急就诗,血泪交加的烽火诗。夜读其诗,耳畔隐隐会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厮杀声……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偶然的事件,偶然的求职,改变了高适的一生。年轻时的他,也想藏身于山水之间,赋诗于烟雨舟辑之上,但是,历史的选择,常常是不可由人自主的。在担任淮南节度使,奉命征讨永王李璘时,高适作过一篇《未过淮先与将校书》,作为一个军事首领,他事先考虑了对敌斗争中的心理障碍,于是移檄将校,要求摒弃私人感情,断绝个人恩义,服从国家利益。 他又何尝不知,他的好朋友李白,此时尚在叛乱的永王军中为官,两军交战,总会要相遇的吧,他此时是一个将军,诗人与好友,只能置于一旁。当日的携手同游,将如何面对?他的矛盾,大约是埋在心中的罢。对于国家的负责态度,使得他逾越了个人的情感追求,上升到了“义而知变”的理智境地。 高适的身边,一定少不了一把剑,长年悬于腰间,挂于帐下。那种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的兵器,是兵器中的君子,飘逸从容。他的诗作中有多处提到剑。如“二十解书剑”,“孤剑通万里”,“岂知书剑老风尘”,“击剑酣歌当此时”,“抚剑悲风对秋草”……剑为何名,不得而知,也许正是这柄剑,浓缩了将军才子——高适——毕生的追求、全部的理想和才情。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大全
并不是每一个怀揣着梦想的人,都能在青春年少就取得成功,也有那么一些人历经了磨难,坚持到了晚年才真正取得了成功!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1: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 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 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 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2:慕容垂 慕容垂从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369年晋将桓温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 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战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慕容宝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中。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3: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 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 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 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4:屈原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屈原还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他三位为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之一。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5:刘邦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 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一般说“从奴隶到将军”表示一个人的飞跃,而刘邦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更牛。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6:勾践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 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看了“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大全”的人还看过: 1. 古代成功的两个事例 2. 古代名人成功的故事 3.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 4. 古今中外名人成功励志故事16个 5. 关于古代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大器晚成的名人例子有哪些?
1、辅佐周朝的姜太公姜子牙出生贫寒,年轻时宰牛卖肉,也做过卖酒生意。他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之道,无一不通,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可是一直到了70多岁,他还是无所作为,怀才不遇。72岁才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这个记录历史上没有人能打破。2、晋文公重耳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 62岁的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一生主要成就包括强大晋国、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勤王败楚、称霸春秋。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31、唐朝大将郭子仪这样的一位英雄,前半生却一直默默无闻,53岁才升任从三品上的左武卫大将军,这样的经历实在是太普通了。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时一年他已经58岁了。他挽救了李唐社稷,大器晚成,正是时候。待他平定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时,已经66岁了,这时吐蕃又趁机攻入长安,但听说他正调集军队靠近长安,吐蕃立即撤离,他68岁时吐蕃、回纥入寇,又是他说服回纥兵联合击败了吐蕃。是李唐社稷延续一百多年的首功之臣4、汉高祖刘邦刘邦出身农家,秦朝时担任沛县泗水亭长的小吏,在陈胜起义后不久,刘邦也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拿下县城,被沛县父老推举为沛公。那一年他已经48岁了,51岁的刘邦成为汉王;56岁的刘邦成为大汉帝国皇帝。5、苏洵。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关于事业成功的例子3个
每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都付出了常人超乎想象的努力,也经历了难以预估的艰难。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事业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关于事业成功的例子篇1:比尔·盖茨 从退学建立微软,到成为世界首富,盖茨只用了20年的时间。此后,这个被美国人誉为“坐在世界巅峰的人”就再也没有从这个位子上下来过,一坐就是12年。 互联网仍然充满魅力 其实,盖茨作为世界首富的日子也是波折不断。在1998年股票市场的互联网泡沫出现前,盖茨的财富已经达到近1000亿美元。2000年网络股热潮开始消退,微软股价下滑了近63%,盖茨的身价也随之缩水了近一半。尽管盖茨依然保持着全球首富的位子,但是与第二名的差距已经是越来越小,那时人们纷纷预测,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盖茨迟早要让出“天下第一”的宝座。 然而事情发展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2003年以来,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带动了互联网业的回暖。且不说屡创奇迹的Google等后起之秀,微软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也很抢眼,盖茨的财富重新水涨船高。在过去一年里,盖茨的财富增加了近8%。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沃伦·巴菲特曾评价比尔盖茨说:“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言下之意,并不是微软成就了盖茨,而是其商业天赋成就了这个世上最富有的人。 对于理财,盖茨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对微软公司前途的信心使盖茨仍然把财富的绝大部分投在公司股票上,尽管他已经不担任公司的CEO,但是作为微软的首席架构师,他仍然主导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不过精明的他也会在好的价位适当地套现一些股票。股市交易记录显示,上个月盖茨就在公开市场出售了100万股微软股票,获得收入近2700万美元。 当然,像盖茨这样的聪明人是决不会把“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具有远见的盖茨早在网络股泡沫破裂之前就开始分散投资了。盖茨在1995年建立了一家投资公司,据了解,该公司管理的投资组合价值1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了收入稳定的市场,主要是国库券。 盖茨看好代表新经济的数字及生物技术产业,但在投资时并不排斥传统经济,尤其看重表现稳定的重工业部门。盖茨曾通过自己的投资公司收购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7.8%股份,后来这些股票几乎上涨了一倍;他对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投资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不到一年内股价就上升了大约1/3。此外,盖茨也喜欢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强的公用事业公司投资。而盖茨对科学创新的兴趣,也使他把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 自称善用每一分钱 曾经有人计算过,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可以怎么花,结论是:可以买31.57架航天飞机,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摄268部《泰坦尼克号》,买15.6万部劳斯莱斯产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但是事实上,富可敌国的盖茨夫妇生活很俭朴,唯一可称得上奢华的只有他们位于西雅图郊区价值5300万美元的豪宅。不过据到过盖茨家的人介绍,豪宅内陈设相当简单,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富丽堂皇。盖茨曾说过:“我要把我所赚到的每一笔钱都花得很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 在过去几年里,盖茨把他的大量个人财富捐献给了慈善事业。据统计,盖茨至今已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捐出近29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目前,以盖茨夫妇两人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其基金规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会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会的10倍。去年11月,他在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的时候,对在场的记者表示,名下的巨额财富对他个人而言,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他准备把这些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会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儿女。 世人对盖茨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成功的企业家,有人说他垄断行业、欺凌弱小;有人说他是“最慷慨的慈善家”,有人说他是一个虚伪的人———他的慈善之举只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公关活动;有人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首富,有人说他只会贪婪地在股市中套现,从微软用户的身上榨钱……但是就像美国人说的那样:“不管你是爱他,还是恨他,你都无法漠视他———这就是比尔·盖茨的魅力。” 关于事业成功的例子篇2:郭敬明 文笔好,有头脑,这是郭敬明被喜欢的理由。事实上,一旦跟这个精致小生面对面接触,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混合着文人气质和优雅范儿的作家兼商人,其成功并不仅仅源于幸运。 郭敬明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永远都是一副娱乐明星式的穿戴;即使是面对陌生人,也会彬彬有礼地问候致意。跟媒体打交道时,他会热情地滔滔不绝,也会精明地闪烁其词——在面对公众的任何场合,这个27岁的年轻人似乎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言谈举止也拿捏得恰到好处。 现在,郭敬明除了写书之外,主要精力放在《最小说》和《最漫画》的编辑上。他现在的工作室是一个300平方米的大编辑部,有Swarovski水晶灯,装潢极富现代感,穿着时尚的年轻员工们穿梭其间。 郭敬明每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舒适、小资的氛围里,编着童话般的畅销书和精美的漫画,赚着更多的钱,畅想着公司上市的那一天。 这一切来得太快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郭敬明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从《诗经·鲁颂》中摘了“敬明”二字,作为孙子的名字,意为“品德光耀”。 不过郭敬明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母都是四川自贡的工薪阶层,家里有些书,但并不多,父母也从未刻意培养他文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只是,郭敬明说:“如果我问他们要零花钱买课外书的话,他们从来不会拒绝。” 也许正是这种宽容的家庭氛围,让郭敬明可以自由地呼吸。他攒零花钱,买喜欢的《少年文艺》,还有安徒生,丹麦那个遥远国度的童话故事。 小时候,他的语文和作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使他有信心尝试着投稿。1997年读初中二年级时,他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孤独》。“那时候觉得写诗简单,当然现在知道不简单了,那时候就觉得诗歌短,而且也比较流行。” 那一次的投稿经验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但他又觉得诗歌的篇幅太短,讲故事的冲动让他开始写散文和小说,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而且还连续参加了两届。“因为我得奖那年是读高二,当时规定,如果是高三毕业生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并且得到一等奖的话,考大学就会得到一些照顾,但必须是高三。第二年我又参加了新概念作文比赛,但这个一等奖最后也没加分。” 高三那一年,他写出了《幻城》,最初只是一个短篇,很短,他当时根本没预料到,这样一个短篇,居然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2003年,在短篇《幻城》基础上写的长篇玄幻小说《幻城》出版了,2003年1月底上市至当年的12月,累计销售84万册(至今已卖出130多万册)。这一切,来得太快,让他有点猝不及防。 《幻城》带给他近百万收入,以及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知名度。 他说:“17岁的时候,自己无限勇敢。” 创业并非一蹴而就 坐在公司会客室沙发上的郭敬明,看上去更像个大学生,他身材瘦小,染成黄色的头发扫过额头,脸颊和肩膀与前两年相比越发清瘦了。这个看上去有点弱不禁风的小老板,已是中国最富有的作家之一。 身兼最世文化有限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副总编辑等多重头衔的郭敬明,常常在图书排行榜上占据半壁江山。短短几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成长,原来在静安寺和大连路的办公室都已容纳不下不断增多的员工——从最初几个人的工作室,到每年为长江文艺出版社贡献四五亿图书码洋的出版公司,郭敬明可谓春风得意。 然而,就像几乎所有创业者的发展轨迹一样,郭敬明如今的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 《幻城》的成功并未让他安于现状。在一款名叫《仙境传说》的网络游戏中,他结识了身在大庆的高三学生Hansy。Hansy擅长设计,自己有一个文学网站,郭敬明看过,很欣赏,因此成为好友。 某天,春风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常晶邀郭敬明一起吃饭。席间,郭敬明有意无意地说起:“我想有一个自己的平台,可以帮助朋友一起发表作品。”听者有心,很快,春风文艺出版社决定出资和郭敬明合作,在青春文学出版物上做一些尝试。 2004年6月6日,这一天,是郭敬明21岁的生日,也是他和Hansy、痕痕等5位朋友一起开始创业的日子。他们成立了“岛”工作室,英文名为“Island”。 《岛》系列的成功,为郭敬明赚得了事业历程中的第一桶金。他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因为比较喜欢出版这个行业,希望把我的理念推广出去,我觉得中国的出版业在很多方面其实还很传统,虽不能说落后,但缺少适量新鲜的血液。我希望能有更多更新鲜的东西出来”。 他说:“只要好的设计再加上优秀的文章,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阅读上的享受,就肯定能做好。”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尽管那时候并没有多少资金。 “岛”工作室的成员在上海闸北区租了一套14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公寓房作为工作室,吃住都在那儿。工作之余,吃饭、K歌,是郭敬明和朋友们最大的乐趣;但工作的时候就是工作,对于文字、插图和版式,郭敬明很苛刻,甚至追求极度完美,这让他的合作伙伴及员工都倍感压力。现任最世文化公司副总经理的痕痕至今还记得,一天晚上,他听到有人在啜泣,扭头一看竟是小四(郭敬明的昵称),他一边哭一边抱怨:“事情那么多,那么忙,而自己写东西的状态也没有,这一切何必何必……” 还好,《岛》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快从最初的四五万份飙升到每期20万份,给合作双方都带来滚滚的财源。当年,郭敬明就被中国《福布斯》选入名人排行榜,位列第94名。 郭敬明很快显露出一个优秀出版人所应具备的素质:敏锐的市场嗅觉,对图书视觉样式的准确判断,以及不可或缺的敬业精神。痕痕说:“当时我们只能一个人作图,一个人排版,小四约稿写稿,我审稿。常常通宵排版,通宵打印。 200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和郭敬明共同投资,在“岛”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郭敬明和他的伙伴们,也从吃住工作一体的公寓里搬了出来,搬进商务楼17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当年10月,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的《最小说》开始试刊。他说:“我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有成功的把握。” 2005年,他第二次被中国《福布斯》选进了该刊“名人榜”的第92名,这个排名比上一年前进了2名,让他很高兴。 他的图书赢得了粉丝们的尖叫,但有时也会听到负面的讥讽与批评。对于这些,他表面上云淡风轻不以为意,其实,压力都积在心里。他有一次跟痕痕抱怨说:“为什么别人只看到我的不好,却不会看到我做过什么?我做这些真的已经很累了。”说这话时,眼泪已经把眼眶撑满了。 有时候,他又会变成一个“暴君”。为了追求完美,他会撕下脸皮大声呵斥:“没有一篇稿子是满意的!”“这次的初审质量都非常差!”“看了开头就不想再看下去!”这种坏脾气,为日后的公司地震埋下了伏笔。 2007年,在《最小说》发行量节节攀升的同时,一场内部的风暴正在酝酿。柯艾公司的元老、时任柯艾公司美术总监的Hansy因不满郭敬明的一些做法而选择离开,连同原本在柯艾公司的晴天、不二等人一起创办了《Alice》杂志。2010年,《Alice》和世纪文景的合作以停止告终,Hansy重新回到了郭敬明身边,负责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杂志的设计。 一边争议着,一边接受着 从最初的5个人起步,到现在30多个员工、两个分部的规模,郭敬明的最世公司运营良好,事业蒸蒸日上。 《最小说》占据中国青春文学杂志市场1/3的份额,“郭敬明”这三个字,也已成为一个烫金招牌,而他手下的20多位作家也是背靠“郭敬明”这棵大树好乘凉。 虽然签了那么多作家,但郭敬明说他的选择标准还是很严格。“写得好是第一位的,在写得好的前提下,还需要好的机遇和平台。我们公司扮演的角色就是,把这个作品尽可能地推广出去,但这个作品是否受欢迎归根结底还要看作品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司虽然签约了七八十个作家,也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很受欢迎的原因。” 2010年,柯艾公司更名为“最世”,郭敬明的解释是:“因为经营的范围扩大了。”具体的“经营范围”,他并未详细透露。柯艾公司并未撤销,而是作为一个分部继续存在。 一般情况下,郭敬明上午会在大连路的柯艾分部,下午赶到公司总部。事实上,他现在在上海的时间一个月不过就是10天左右,其他时间都在外地签售,做节目。 2010年,郭敬明以2300万的收入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次席,自2006年以850万人民币入选该排行榜(排名第五)以来,这已是他第5次进榜,其中,2007年和2008年甚至荣登榜首。 从以江姐和恐龙闻名的自贡只身来到上海,财富对他来说,已经不成为一个压迫性的问题。他说:“8年前的自己,受不了分离,受不了孤单,受不了成长……”而现在,差不多什么都有了。他在生活上随性而为,身上从来不缺话题,面对争议,他已不像出道之初那样焦虑和紧张。 很快将“三十而立”的郭敬明正抓紧青春的尾巴,步步为营。这就是郭敬明,一个在商业和文学间扮演着多重角色的年轻人。他在商业上拥有不可限量的未来,拥有实现梦想的个人与团队,他当然也正在书写着一段中国青春文学出版的梦幻神话。 关于事业成功的例子篇3:李开复 李开复,Google(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著有《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他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各种问题,所著《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系列在大学生间广为流传。他所进行的主题演讲与创办的我学网(开复学生网)也深受好评,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开复老师”。 月薪过万、500强企业,就是职业理想吗 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月薪过万,或者进入全球500强企业。 我们常认为,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钱、名誉或者地位。而这又基于一种心理定势,那就是我必须有钱才能快乐。我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三十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 所以,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还有一些研究告诉我们,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后比那些只追求金钱的人会赚到更多钱。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树立理想时更应注重自己的兴趣、成就感。当初我从微软离开就是因为发现自己只是那个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工作激情逐渐消退。于是,我想自己该接受另一个挑战了。在Google这个富有创意的团队里,我看到了自我的价值、年轻的力量,这更符合我的职业理想。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求职者都记住一句话-事业比金钱重要,机会比安稳重要,未来比今天重要。 职业理想不是在一天树立的 很多求职者说,刚开始找工作时还有目标,现在是越找越没有标准,感到很迷茫。我想说的是,如果大学四年(甚至更长的求学时间)里没有培养起自己的理想,那么,迷茫是正常的。 求学十几年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这是家长为你们树立的“理想”。而现在大学毕业了,面对求职,没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了,于是迷茫产生了。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迷茫呢?当然是做人生规划,让自已有个目标。但是,这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理想不是一天就能树立的。 我一直建议大学四年的时间应该用来做人生规划,当然也包括树立职业理想。大一大二是理解自己的过程:你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解决。我大学时选了很多不务正业、奇奇怪怪的课,都跟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课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确立职业理想的基础。 到了大三大四,你们的疑惑就不该指向自己了,而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外界。比如我想做的这个行业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公司能提供相关工作机会?如果要得到这些工作机会,我需要做哪些准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就逐渐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且初步探索了一条通向理想的路。 先就业再择业,并不是理想向现实的妥协 鉴于紧张的就业形势,我建议求职者“先就业再择业”。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尚未重要到决定终生。一个人一生换上四五份工作是正常的,很多时候,职业理想需要一个曲折实现的过程。 很多人说:“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实现目标。做不到我也要拼命去试。”其实这不见得是件好事。我建议大家采用“两步计划”来实现职业理想。假如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不要一毕业就想马上实现,好像做不到这辈子就算完了。你应该告诉自己:这个理想很好,我实现它的可能性有多高。如果目前可能性不大,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让我能够离它更近一步。 在此,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在美国读大学的学生,他所在的学校不算很好,他的成绩还算可以。他立志进入Google工作,问我有没有这个可能。在问了他一些基础知识后,我发现他很聪明,但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我不认为目前的他有机会进入Google。因此我对他说:“现在还很难,但如果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他继续问:“我能做些什么事让这个可能性最大化呢?”于是,我建议他去读硕士,并向他推荐了Google很喜欢的一所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因为它的计算机学院教学务实,而且入学还算容易,学费也不贵。两年后他拿到了硕士学位,现在已经进入Google工作。 受挫的理想才是好理想 一蹴而就、没有经过挫折洗礼的职业理想,往往也面临着瞬间坍塌的危险。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遭遇过的三次比较大的挫折,以及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次是在1984年,那时候我读研二。我得到一个暑期工作的机会,为宾夕法尼亚州高中的60位高材生教授计算机。我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程。短短的六个星期里,他们要学会编程、人工智能,完成大三的80%的课程。我很用心地编写讲义、授课,指导他们上机。学期结束后,他们都学会了,然而我却被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老师,因为我不会与学生沟通。用心努力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当时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后来我遍访高人,学会演讲、沟通的技巧。演讲后来成为了我的一项特长。 第二次在1998年,当时我在一家公司与同伴研发一项叫做“三维浏览器”的新技术,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市场前景以及用户需要,最终彻底失败了。我苦心经营的部门被卖掉,团队中有100多名成员因为我的错误而失业。为此,我十分自责。但这个挫折让我知道做好一个产品必须考虑用户的需要。 最后一次是在2004年,当时我计划在中国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学习,但后来由于资金问题而不得不放弃。但我从中学习了很多理念,结交了不少朋友,而且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我的《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我由此更加明晰了理想:虽然我不能够改变教育,但我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和网站继续帮助学生。 举这些例子只是希望大家明白:从挫折中总结经验,能够让职业理想更清晰,并且更容易被实现。 墓志铭测试职业理想 我向大家推荐一种方法,可以检测自己的理想在何方,这个方法叫“墓志铭测试”:想象自己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你的墓碑上刻了一段话,当你的亲友来扫墓时,看到它就会想到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2004年,我想我的墓碑上应该刻着这样一段话:李开复,科学家,企业家,他曾经历三个顶尖的高科技公司,把繁杂的技术转换成为人人可用、人人获益的产品。但是,在我尝试办学之后,我发现我最希望的墓志铭变成了下面这段话:李开复,热心教育者,通过写作、演讲和网络,在中国崛起的时代里帮助了众多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称呼他:“开复老师!” 好啦,现在尝试想象一下自己的墓志铭,也许你就会明晰,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做哪些事情,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理想。 看了“关于事业成功的例子3个”的人还看过: 1. 名人奋斗成功的事例3个 2. 名人努力成功的事例3个 3. 努力奋斗成功的例子3个 4. 成功人士的励志案例3个 5. 努力成就成功的例子3个
大器晚成,关于名人晚年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老干妈的老总40多岁,50多岁才创业现在美国海外都闻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