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是什么人物,诸葛是指谁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又被称作“诸葛武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家、军事家。他的一生都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在未出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对天下的局势了若指掌,只待遇到明主,所以才能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对刘备说出对天下局势的分析,赢得刘备的重用。诸葛亮第二个特点就是忠诚,遇到心中的明主刘备之后,诸葛亮一直尽心尽力的辅佐他,帮助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使得原本弱小的刘备在纷乱的局势中赢得立足之地。刘备去世之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继续尽职尽责的辅佐后主刘禅,前后《出师表》中更是展现出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和尽职尽责。

三国演义的人物介绍诸葛亮

这是我之前回答另一个问题的,都是手打,现在转发给你,杜绝抄袭!诸葛亮在16岁时,就曾自比乐毅,管仲,周围的人都不以为然,为徐庶等人称其为“卧龙”。虽不至将门名望之后,确实为官僚贵族子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原本是诸葛亮避俗弃闲,向往清高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乱世颠沛,英雄相惜,诸葛亮以一纸“隆中对”,为明主刘备刻画了一个极富有战略意义的历史蓝图。时逢曹操北伐乌桓,诸葛亮看准曹操必将大举南下,奉劝刘备联合东吴,合力拒曹。待站稳荆州之后,合力入川,拿下益州,光复汉室指日便可。这个作战方针详尽,慎密,谨慎,着实。在关羽失荆州之前,刘备所有的战略方针都是围绕诸葛亮这一蓝图来执行,并且执行的颇具成效。 曹操号称百万,挥师南下,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当时,曹操曾密信诸葛亮,劝其投奔明主。诸葛亮以自贬之言,又借徐庶等名士的例子,婉言拒绝。诸葛亮随即开始筹划如何东结孙权,共拒曹操。在刘备兵败长坂时,诸葛亮身在吴地,并没有动摇追随刘备的脚步,面对鲁肃的示好,毅然拒绝。在与孙权谈判的过程中,亮以辩证法说明降曹与拒曹之间的厉害关系。明理让孙权自行决断,实在表达孙刘联盟的势在必行。并同时抬高刘备的身价,以博取谈判的资本。诸葛亮的大局观和远见卓识在孙刘联盟这一事件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备入川时,诸葛亮从大局出发,深明大义觉得是该庞统出马的时候,让“凤雏”担任军师。庞统和诸葛亮师出同门,且皆有旷世英才。自己则坐镇荆州,留守后方。此时,谁都不会想到庞统会战死落凤坡,法正会因病去世。当诸葛亮入川时,曾经再三叮嘱关羽,切勿主动出击曹仁,专心防御便可。其实,在当时情况下,诸葛亮对于关羽的性格把握的相当精准。事实证明,关羽确实违背了诸葛亮临行的意愿,主动出击的代价便是败走麦城,可见诸葛亮对于时局的洞悉,对于关羽的弱点以了然于心。可是二爷那时候估计连神都不放在眼里吧。 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曾经力劝,但刘备似乎是为报仇而昏了头脑,根本不听谏言。相反,对进谏不主战的大臣,都予以疏远。刘备在白帝城忧愤地死去,临终前曾任命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重臣,并暗授意于亮,若后主无才,“卿可取而代之”,并给刘禅写下明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史实上,诸葛亮到死都未有谋逆篡位之心,忠心可见天日。 诸葛亮在蜀国励精图治了几年后,开始准备履行先帝的遗训,意在光复汉室。其实,诸葛亮已经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的时代已经结束,只能独撑蜀汉大局了。诸葛亮总共进行了6次北伐,其中以第一次和第五次最为惊心动魄。当时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曾经力荐子午谷奇谋,但被诸葛亮否决,主要是考虑到地不利,会让蜀军蒙受损失。可见诸葛亮行事谨慎,态度严谨,虽然蜀军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马谡在街亭的失守,注定了此次军事行动的失败。其实街亭失守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南线赵云始终无法在箕谷打开局面,致使全军被迫撤退。诸葛亮坚持原则,信守承诺,严于律己。即使爱才马谡,也无奈挥泪斩首,以示朝中大臣,自贬三级,以正法度。在第5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在正面战场取得一定的战果,却收到后主诏书,要其即日撤退,亮不得已,班师回朝,在清点粮草时,却发现并未与李严的报告相吻合。于是,他便质问李严,李严无奈东窗事发,被贬为庶人。此次北伐,原本是一个大好的战机,蜀军在正面战场大败司马懿所率领的魏军主力,却因后方延误,导致不得不放弃既得的战果。诸葛亮必须拿李严问罪,却还是重用李严的儿子李丰,可见他对老臣的袒护,体现其重情重义的一面。 秋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吸取教训,大力开荒农田,以求同司马懿进行耗战。但蜀国日趋薄弱,国内大小事要及政务都要经过诸葛亮之手。诸葛亮虽殚精竭虑,但最终不可避免地积劳成疾。诸葛亮临终前向使臣李福告之,蒋琬继任,蒋琬之后由费祎担当。亮在临行前仍不忘将蜀国的命运进行妥当的安排,足见其对蜀汉的忠心耿耿。

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物

问题一:诸葛亮是什么人物? 诸葛亮在三国里面不及,曹操,郭嘉,司马懿,周瑜等 诸葛亮之所以名垂青史,不是智慧,不是靠聪明,如果这几点,他不如司马懿,诸葛亮统领10万大军,攻打1千人守城的曹军,12日竟不破,最后退走! 诸葛亮被三国演义严重神话了,什么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这是历史上根本不纯在得,赤壁之战的功绩要有诸葛亮的,也就是他去吴国达成蜀吴联盟,像舌战群儒,根本都不纯在,而后就是周郎的功劳了,周瑜是三国演义比较矮化的人物,他的气量不会跟一个败逃数里的蜀汉信差一般见识的!诸葛亮在这次连吴,立下了功劳,后来管理荆州农业,这期间他学习了大量农业知识,为日后刘禅朝,执政打下坚实的基础!刘禅也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无知 *** ,刘禅是昏君不错,但是在诸葛亮死后,撤销丞相职,后来灭国逃生都说明他不是 *** !(乐不思蜀)但是中国人得道德观念不容许这样,宁肯玉碎,不可瓦全. 诸葛亮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忠心,气节,未吞国库一两银子,为蜀地人民发展贡献力量,为了汉室复兴,鞠躬尽瘁,中国人民铭记这样的人,所以后来罗贯中编写了神话了诸葛亮! 我感觉诸葛亮不是最厉害的,只是个人观点哇!没有诋毁诸葛亮意思哇,诸葛亮已经是中国气节的标榜了哇! 问题二: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不贪权势。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 二、不谋私利。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诫子书》中,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 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无结党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做过好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不认识,诸葛亮知道也一定会奖赏你;凡事做过坏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是亲属,诸葛亮也会惩罚你”。诸葛亮就是这样严明执法,赏罚分明的。 五、谦恭待人。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六、治蜀有方。 诸葛亮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诸葛亮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七、勤政为民。 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国。 八、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综上所述,诸葛亮为报答刘备......>> 问题三: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 问题四: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在世人心中向来是智谋的化身:受任于败军之际,而能妙手回春,化险为夷;奉命于危难之间,而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容一笑,便能心生神机;挥挥羽扇,便能左右战局,简直到了神奇的境界。他那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千古之辩的“舌战群儒”、火烧赤壁的“借东风”、海纳百川的“七擒孟获”、谈笑间的“草船借箭”、无中生有的“空城计”……几乎达到了“算无遗策”的程度。 然而,这位舞化着智慧艺术的奇人,在历史上却更多地被人感喟着、遗憾着。感喟着那执著信仰、忠于托付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遗憾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未竟雄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喟叹?如果我们慎加分析诸葛亮的表现和行为,这种喟叹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寻找其必然的元素,我们认为是他“精于战术,短于战略;精于治国,短于用人”使然。 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是逆天而行,这也决定了诸葛亮一生的悲剧命运。 问题五: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来拿分了。 运筹帷幄、比之军事家更适合做家、公私分明事、必躬亲权利欲较大但忠心耿耿、能言善辩、会审时度势得人。 例子: 发明方面“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八阵图、全部出自其手。 方面“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品德方面“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军事方面三国志注引:“其(诸葛亮)用兵也,行如风,止如山,兵出之日,天下震动” 问题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的子嗣:先从兄诸葛瑾过继其次子诸葛乔为子,诸葛乔年二十五卒;亲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长子――大度容人注)。“景耀...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诸葛攀是诸葛亮义子诸葛乔之子――大度容人注)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京位至江州刺史”; 诸葛亮其妻名字:“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由此可知,诸葛亮之妻姓黄,但名字不得而知。所谓“黄月英”系民间传说,未载正史; 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 问题七:历史怎么评价诸葛亮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 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蜀汉四相之首。 谨慎,善治国,天下奇才,时之俊杰。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八: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不贪权势。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 二、不谋私利。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诫子书》中,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 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无结党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做过好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不认识,诸葛亮知道也一定会奖赏你;凡事做过坏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是亲属,诸葛亮也会惩罚你”。诸葛亮就是这样严明执法,赏罚分明的。 五、谦恭待人。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六、治蜀有方。 诸葛亮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诸葛亮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七、勤政为民。 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国。 八、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综上所述,诸葛亮为报答刘备......>> 问题九:诸葛亮是什么人物? 诸葛亮在三国里面不及,曹操,郭嘉,司马懿,周瑜等 诸葛亮之所以名垂青史,不是智慧,不是靠聪明,如果这几点,他不如司马懿,诸葛亮统领10万大军,攻打1千人守城的曹军,12日竟不破,最后退走! 诸葛亮被三国演义严重神话了,什么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这是历史上根本不纯在得,赤壁之战的功绩要有诸葛亮的,也就是他去吴国达成蜀吴联盟,像舌战群儒,根本都不纯在,而后就是周郎的功劳了,周瑜是三国演义比较矮化的人物,他的气量不会跟一个败逃数里的蜀汉信差一般见识的!诸葛亮在这次连吴,立下了功劳,后来管理荆州农业,这期间他学习了大量农业知识,为日后刘禅朝,执政打下坚实的基础!刘禅也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无知 *** ,刘禅是昏君不错,但是在诸葛亮死后,撤销丞相职,后来灭国逃生都说明他不是 *** !(乐不思蜀)但是中国人得道德观念不容许这样,宁肯玉碎,不可瓦全. 诸葛亮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忠心,气节,未吞国库一两银子,为蜀地人民发展贡献力量,为了汉室复兴,鞠躬尽瘁,中国人民铭记这样的人,所以后来罗贯中编写了神话了诸葛亮! 我感觉诸葛亮不是最厉害的,只是个人观点哇!没有诋毁诸葛亮意思哇,诸葛亮已经是中国气节的标榜了哇! 问题十: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的子嗣:先从兄诸葛瑾过继其次子诸葛乔为子,诸葛乔年二十五卒;亲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长子――大度容人注)。“景耀...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诸葛攀是诸葛亮义子诸葛乔之子――大度容人注)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京位至江州刺史”; 诸葛亮其妻名字:“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由此可知,诸葛亮之妻姓黄,但名字不得而知。所谓“黄月英”系民间传说,未载正史; 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

诸葛亮是谁?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蜀汉家,军事家。躬耕陇亩诸葛亮生于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是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父亲诸葛珪曾做过东汉的泰山郡丞,是一名普通的文职小吏。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在他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们姊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五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十四岁。公元190年,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即“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学业堂”。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立志改革。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还为未来的事业打下了基础。后经刘表举荐,诸葛玄做了豫章太守,但不到一年诸葛玄被杀,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陇亩”。直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离开。但在隆中期间,诸葛亮并非“苟全性命”,“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以便将来干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经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这时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决计火攻曹营。但万世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精通天文,料定冬至那天将有东南风,于是和周瑜商定冬至日发动进攻。果然冬至那天刮起了强劲的东南风,黄盖火烧曹船,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周瑜与曹仁争夺江陵。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一举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城。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十月,其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建都洛阳。其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汉称帝,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兼任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诸葛亮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在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时,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后葬于定军山,享年54岁。刘禅追赠诸葛亮丞相武乡侯印绶,追封谥号“忠武侯”。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的人。

诸葛亮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知人善任,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认为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王震: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伟大的家、军事家,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也就是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国的远大志向,是很值得尊敬的。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