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完整本,易经看哪个版本好

易经全文

,<易经.》是群经之首,特别难读:字词句梳理众说纷纭,意蕴阐释莫衷一是;读白文又劳而无功,事倍功半。这还得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如南怀瑾《白话易经》周振甫《周易译注》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就不错,值得学习。电子书翻阅很不便,还是买纸质书为好。

有没有关于易经乾坤八卦的讲解的很好视频

易经本是象数之学,义理随象数而产生,象数随时空而变化。它是一门研究万象如何在宇宙时空变换中运动的古老学问。时间与空间方位,是理解易经象数的关键。不理解象数的意义,不分辩时空与五行,就无法理解河图洛书,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易经易象。必须指出时空与象数,其意义都是在观察三才之象中发现和确定的,具有客观性。这是律历与易经的基本概念,是两者的精髓与实质所在。律历与易经所揭示的定则是:由天地合气而化生的万物,人体乃至一切人文现象,都与宇宙时空变换同步,具有一定的时空模式,而宇宙时空模式的变换,则是经由日、月、星、地运行周期的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这一宇宙时空模式,在现代完全有可能在自然界生物体的生化过程,特别是人体生化过程中得到验证,从而赋予科学的意义。 数学是随着古人测天量地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在理解易经中有重要意义。十个基本数字被视为天、地之数。一至五为五行生数,六至十为五行成数,每个数字都有具体意义,代表某一时空与物象。十干,十二支,十二月,二十八宿,五日一候,三候‘气,廿四节气,七十二候,六十花甲,三百六十日,五年一小运,十年一大运,等等,只有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才能理解易经象数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透彻理解须要克服许多障碍。我认为,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线索,可以做到“一以贯之”,从而把它的端绪寻找出来。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易传”是解说“易经”的,将其本身所蕴涵的义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中阐发出自己的观点而触入自己新的思想体系。“易传”作为一部人文哲学著作,但它毕竟是解释“易经”和筮法,又同占筮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易经”的卦辞、爻辞、爻象甚至筮法在“易传”里都有阐述,可以说“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占筮的理论著作。因为它有变易、不易、简易和交易这四大原则。“易经”是通过占筮中的卦辞、卦象、爻辞、爻象来表达其自然观和社会观,是论述宇宙和世界的大法则。古代学者有时分开讲,但大部分学者是合起来讲,张横渠是合起来讲的。横渠在系辞中写道:“欲观易先当玩辞、盖所以说易象也。不先尽系辞、则其观于易也,或近、或太艰难。不知系辞而求易,正犹不知礼而考春秋……系辞所举易义,是圣人议论到此,因举易义以成之,亦是人道之大且要者。系辞所以论易之道。既知易之道、则易象在其中,故观易必同系辞”。这几段话应该说是横渠先生学易观易的总纲,是他学易的体会总结。我们再看看横渠对系辞与乾坤的联系和阐发,才能看出他后面的宇宙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学说,变与化的辨证法等等。“易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尊与卑是乾与坤的既对立又联系的两个名词,是人的思想对宇宙这个“天”无法了解和探讨。所以古代人觉得天很伟大,就象人登到山顶四周一看,河流纵横,山峦起伏,心中总生赞美感和伟大感。我们每个人旅游参观座电梯登到某城市最高楼顶四周一看,就觉得我们人类也很伟大。这便是尊的真正涵意。人类不但感受到天的伟大,也感受到人的伟大。而大地是我们人类无法离开它而生活,离开了就不得了,所以我们人类亲近大地,热爱大地,卑在这里就是亲近亲切的意思。横渠将其引伸为,“先分天地之位,乾坤立则方见易,故其事无非易也。先言天地,乾坤易之门户也”。横渠将乾坤列为易之天地总纲是从孔子、周公、文王那里得来的。否则后天八卦不会将乾坤两卦列为六十四卦之首。这其中有很多思辩道理。我们人类从形象思维过度到直观思维再过度到抽象思维。说明凡是远大的、摸不到的都认为是好的,因为它能看见而得不到,在人的心目中地位就越高、对于很亲近的经常应用的就觉得不稀罕。如太阳与月亮之间,男与女之间就以乾与坤来代表。“乾坤定矣”怎么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这四个字,特别是看男女订婚结婚的出生“八字”,如果五行相合便说“乾坤定矣”很相配。卜卦先生写婚约乾运说男的多么好多么能干,坤运说女的多么秀气多么好,现在的婚姻介绍所也是如此,不过不用乾坤二字,用公元二字,但乾与公元都是大和开始的意思。乾与坤不过是两个卦的代名词,乾卦代表高远和阳纲,坤卦代表亲近柔顺。我们人类头顶高天,脚踩大地,表达了位置的不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只要我们掌握了乾坤两卦,其它卦就会迎刃而解。那么“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如何理解,动与静就是阴于阳,刚柔就是看得见的事物,动与静是物理世界的情形,是一动一静现象到了物质世界就有了刚柔现象。宇宙间任何法则,如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宇宙的运动,乃至人类思想感情,情绪的变化,世界大事的趋势,并不是盲目的,未来的前途如何?大家不知道。但是懂了“易经”或者懂了乾坤两卦;至少会知道大概情况。用张横渠的话就叫“断然不疑”。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真正涵义指的是空间与位置的关系。所以学“易经”一定要掌握时间与空间这个关系,这是现代的科学精神。怎样理解时间、空间与位置的关系。比如我们面前这座山,二百年前绝对没有多大价值,一片慌郊野外、而到今天就不同了,他可以开采各种矿物,也可以搞旅游,搞民俗村,还可以把它搞成自然保护区。这就是时间、空间与位置的作用。所以一个好的计划一定要恰到好的时间提出才能做到,他是双重作用促成的结果。“方以类聚”就是每个方位的人乃至个性,情绪都不同,物也是一样的道理。一群一群的分类现象,必然导致吉与凶在里面发生,也必将引出“吉凶生矣”。因为这一类人和那一类人的利益有了冲突,于是吉凶就分出来了。试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美国与伊拉克战争,均属这一类人与那一类人的各自利益导致了吉与凶。实际上他是将“易经”的应用原则告诉了我们。为此,横渠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阐发为“有形有象,然后知变化之验”。从中很明鲜的可以看出未来的变化可以通过学而知之。因为我们知道了变化的法则与原则。所以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易传”是一点一点向前引伸。我们人类居住的太阳系,都是由刚柔(乾坤)的法则互相磨擦而产生,宇宙间的任何东西都有刚柔这两个相反的力量互相摩擦而产生出来。比如古代的易字是由日和月而形成,也就是刚与柔的摩擦产生的,那么“八卦相荡”就是太阳月亮内的宇宙法则相荡而又产生了地球与万物。这个提法对不对,有待我们继续论证。如果再相荡下去如同打秋千那样一往一来就产生了六十四卦。乾与坤相荡就成了天地否,坤与乾相荡就又变成了地天泰。古人占卦是自己为了在智慧中急于解决问题,且又拿不定主意,或者为了战胜对方结果忧虑不决而找到的一种寄托。老子常说水最柔,但有刚强,但他最终会弱化,连骨头都没有,风一吹就干了。但不管是硬石、刚板、所深日久都会被这一滴一滴的水所穿透。但最软的不是水,因为水是有形的物体,最软的应该是空气,是虚空。但是虚空不是空无一物,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只是比喻说明刚柔相摩在宇宙的道理,弄明白这些道理,我们人与人相处,不管是国家集团、家庭个人、不可能没有摩擦。任何人也走不出这个圈子,出家人、修道院、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等。我们学习“易经”对于人事的处理就会掌握应用这个法则。比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战争,有人从中劝解以色列不要动武,等一等谈一谈再说,这一爻就便了,不生气了,再谈下去,以土地换和平,另一爻有变了,结果是巴勒斯坦搞性爆炸,以色列气炸了,另一爻又变了。但战争不是目的,它火发的很大,那是“火天大有”,让他发完以后综卦就变成了天火同人,这便是八卦相摩相荡的法则。另外:我们不要把乾与坤看得很神密,没有学过“易经”的人,认为是江湖人的秘语,几千年来老百姓都是把乾与坤用来代表阴与阳,男与女,太阳与月亮。“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实际上乾坤卦也代表了宇宙物理的形成,乾这个符号就代表了本体。等到有了宇宙这个世界形成后,它的符号就是坤,坤的作用与功能造作出万物。这里每句话前后连接包括很多,这是中国古文的简化,文字也很美,孔子写“易传”时还没有纸和笔,而是用刀在竹片上刻字,很麻烦,所以一个字就是一句话,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把这许多字合起来就是古文,也是语言与思想的合拢。现代好多人读不懂它,指责古代文人学者狗屁不通,有意搞神密。只是我们现在好多人没有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科学、哲学道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好好的研究。以上几段“易传”是用形象思维而阐发“横渠易说”与乾坤的关系。如果用直观思维描述是:天高高在上而呈现出尊贵之象,地平平在下而呈现出卑贱之形,乾坤两卦是仿照天地象形创制的,所以也就显示出一尊一卑的地位。天绕地运行不止,表现出阳刚雄健之势,地居下恒常不动,呈现出顺随柔弱之性,这种动静的常规引出了刚柔之间的区分。“方以类居,物以群分”,不同种类的人与物呈现出生死兴衰的不同结局,从而显示出吉凶之间的差别,天形成春夏秋冬,风雷云雨之象,地形成山河草木,飞禽游鱼之形。天地万物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展示出运动的变化功能。其中以乾象征男,以坤象征女,以乾作万物肇始之相,以坤做万物成功之母。以八卦象征雷霆风雨,日月寒署。用横渠的名言概括就是“乾坤所包者广”。为此“易经”是人们仿照自然、是从实践中将各种现象编制出来,是人们对这种自然和现象的生动描摹的产物,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外在关系、外在性质、外在功能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由于这种直接观察而形成认识并由此而创制出乾坤八卦以及卦辞、爻辞、爻象来。这就是我要将《横渠易说》与乾坤两卦进行合并联系论述的目的。二、象与气理的阴阳学说:《横渠易说》受孔子“十翼”的影响很深,其次还有王弼、孔颖达易学的影响。孔颖达的易学完善了王弼易学,再加上中国唐代将孔颖达《周易正义》册订为官方易学。王弼的易学最终用忘象取义来全释人事,并写了“明象”一文专门论述言、象、义三者关系,他把言指卜卦时的爻辞,象指卦爻象,义指爻象中的义理。通过这三者关系论证出有与无的关系。如人下江用网,人把鱼捕到后就不用网了,这就是王弼得义忘象的论断。也就是说得义理而忘象,得象后而忘言,最终必然把义理放到了第一位,象就成立了义理的表现形式。横渠从王弼的象理中受到了启发,并在“易说”中引伸写道:“象谓一卦之本……,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矣,故变化之理须存乎于辞”(系辞上)。“随爻象之变以通其利。……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有气方有象,虽未形,不害象在其中”(系辞下)。横渠认为卦象为一卦之本,其卦理存在于卦象和所取之物象中,只有玩味一卦之象,才能懂得象是由气产生。这就超出了王弼象是由无产生的形而上,把从中转换到理性哲学地位。系辞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地;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横渠受此影响,非常重视取象,得出象由气生的论断,又吸收王弼、孔颖达的义理,形成了横渠观易的特点。象由气生,然后阐发义理,论证出象外无理,并得出理作为物的规律存在于有形有象的个体之中,不能脱离物象而独立存在。横渠接着论述道:“易、一物三才,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也”。横渠所说的阴阳指阴阳二气,又指气所具有的两种对立统一的矛盾状态,故横渠易学为气学,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但是气属形而上还是形而下,仍然还有争论。横渠在“易说”中写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凡下形以上者皆谓之道,唯是有无相接与形不形处,知之为难。须知气从此自,盖为气能一有无,无则气自然出,气之生即是道之易也”……“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吸收了孔颖达所论证的“以道为本,以器为用,道是无体之名(指气),器是有形之质,形以道而立,有道方有器,先有道而后有形”。也就是说先有形而上,后有形而下。横渠的形上之道是指气而言,最后形成道不离器,气不离道。结论是由一阴一阳相互推移,气的运动变化就叫做道。这就符合了系辞上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横渠只是将气的升降与阴阳推移互变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气即是性能又是物质,而不能简单混淆为精神与物质的界限,同时也说明阴阳二气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性能。横渠还论证到:“乾卦纯阳,坤卦纯阴,此两卦中的阴阳爻位相互交易才有六十四卦的形成和变易”,(自注)如果没有乾坤两卦,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而乾坤两卦的并列又来源于天地形象的并列,天地以阴阳二气才是他的实体,乾坤而是他的功用。横渠将气(道)象理的谐合关系依次上升到“太虚即气”说。他在“太和篇”中写道:“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回归太虚”,将气贯穿于形上形下之间,将易学最终阐发为气学,成为一个独创的“易说”观。太虚在横渠眼里就是太极、是宇宙。他在解乾卦彖辞说:“乾卦六爻皆阳、无刚柔相杂,柔侵刚之象,爻辞皆无凶语”。以义理解说为天时节气的变化极其和谐。横渠受此感受,将气处于最高和谐状态称为太和。在此境中,涵有阳气轻浮而上升,阴气重浊而下降。阳动阴静互相召感便是气的本性,才能产生互相吸引,胜负、屈伸、聚散的运动形式。为此横渠继续写道:太虚不是气而是气的根,故太虚即气是体用相即的关系(自注),太虚、气、万物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在这里,他把气的性能本义引伸到哲学上有时属于物质性,有时属于精神,有时两方面兼而有之。气在“横渠易说”中表现了他的双重性,我们再看看阴阳与幽明的关系,系辞曰“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故知死生之说。”横渠阐发到:“天文地理、皆因明而知之,非明则幽也,此所以知幽明之故,不云有无之故”。他还说“凡天地之间、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离不相见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故,方某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阴与阳的聚散屈伸,幽与明的相离想见完全是一回事。并批评老子说:“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人虽信此说,然不能知以何为有,以何为无,如人之言曰自然,而鲜有识自然之为体”批评王弼继承老子有无的观点,说明有与无是大自然的幽与明,阴与阳的不同产物。横渠还写道:“大率知昼夜阴阳则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则能知鬼神,(系辞下)”。如果再引伸的话就是能知鬼神就能知生死。目前世界上就幽与明,生与死,鬼与神这三大问题仍然在拼命研究。特别是生与死、鬼与神成了某些对人进行精神控制的法宝而极力宣扬,如果我们以平淡的态度看待他,“易经”早就说透了,所以说“易经是人教”一点不过分。比如说幽是看不见的一面,是阴面,象电流里的阴电、用电笔试探也看不见,但不等于他没有功能,人能看见的是光明的,是阳面。但人是那里来的,有没有上帝,有没有宇宙的主宰。人只要明白了幽与明的关系就知道了生与死,这要读“易经”之后才能知道。庄子认为“生死一大疑”,但孔子回答得非常简单,“不知生、焉如死”。横渠的回答是:“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既回答生,又回答死。我们人类很可怜,人出生以后读书求学做事,真正成熟是50——60岁,思维功能最发达,真正成熟了,但成熟了却像苹果一样落地了,这就是”易经“原始反终的法则。但是通过“易经”的展望,人类以后绝对能活到三五百岁,这是我学“易”的预言,有待以后考证。界说人死之后还有另外一个生命,西方神学院目前仍在拼命研究灵魂学这个天堂。佛教在这方面到了极点,门票非常便宜,要想脱生有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想到极乐世界去有如来接待你,想下地狱有地藏王。只有中国道家敢于提出“修身养性,长生不老”这个口号。有待人类以后证实。尽管我们今天文化科技如何发达,生死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但是“易经”早已告诉我们“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说明人活在世上一百年,就是暂住一百年,死了就是退休,手续非常简单,“原始反终”。《横渠易说》对阴阳、幽明、生死、鬼神、论证的非常直观透彻。把贩卖灵魂学,鬼神论者在理论上形态上做了彻头彻尾地批驳。这就是横渠阴阳二气的学说。三、神与化的辨证法:横渠将阴阳二气推移变化不测称为神,神就成了横渠表示运动变化的本性。神与化是他从“易经”中得来的。他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传说卦),物虽是实,本自虚来,故谓之神(系辞上)。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功也,人能知之变化,其必知神之为也”。横渠继承了“易传”精神,把神解说是气所形成凝结聚合的固态物质,还把蒸发蓄积的气态物质都是神与气化的表现。用以说明神是气所固有的性质,神不在气外。横渠在乾称篇中继续写道:“惟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而谓之性”。将神与性又联系起来讲神的功能作用。这就是横渠沿着孔子”穷神知化的命题深入发挥,引发出“神天德”的观点。又由“体万物而谓之性”引发出人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命题来。这两大命题对以后哲学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我们暂不论这两大命题。从“神天德”的观点还可以得出神不但是气的本性,也是宇宙本性。他在太和篇中写道“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气在这里成了他认识宇宙的本源,说明变化是由气出来的,而万物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是具有多样性,不能用简单的公式来概括。比如说,横渠先生的墓地40余亩,一片橡树林,每年到秋冬之初,橡树根部便长出5——10公分长的灵芝草,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含有抗癌物质,还是化妆品的高级原料,我感到这种变化就是一种复杂的变化。橡树死了,以科学解说可以化生出细菌,然后长出木耳、蘑菇、灵芝以类。可橡树还活着,咨询专家说橡树本身产菌。那么菌是那里产生的?为什么在秋冬季才能长出灵芝草,读了“易经”才知道气有变化的多样性。所以神在横渠眼里,气是内在根据,而化是神的外在表现,气能引出变、变能引出化。这就是孔子、横渠“知几乎神”的论断。以笔者之见,那个将动未动,进出未进之时就叫“几”。一个人了解了“几”就了解了变化,了解了变化之事,可谓达到了通神的境界。当一件事情出现时就知道结果了,而不是什么头上放光,知道过去和未来的佛和仙。做为我们搞学问也好,搞也好,做其他事情也好,能达到“知几”,做事肯定大吉大利,即便是遇上很不吉利的困卦、否卦、井卦、睽卦、剥卦、赛卦、未济卦等也能化吉避凶。这就是横渠先生说的:“观其几者,善其几也”的认识观点。他在解乾卦中写道:“变言其著,化言其渐”,著是显著的变化,渐是逐渐的变化,即质与量变。横渠这个论证非常深刻。他接着写道:“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著变与渐化二者是相互关系的,著变能引起渐化,这是从粗糙进入精细,那么渐化过程中的裁断就叫做著变,说明隐微的渐化由著变而显示出来。所谓“化而裁之”类似与我们现在所谓的“渐进中的中断”,它是一个渐变过程的完结产生了质变,而新的一轮渐变过程并未终止。那么气为什么有变化的性能呢?横渠在说卦中写道:“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地之参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名一也”。(参两篇)说明气的本身包含了内在的对立,把对立而又统一叫做参。他继续写道:“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太虚)两仪而象之性也。在这里横渠已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变化的生生之体。一会儿为“一”,一会儿为“两”,有时“两与一”共存,并将天地人这个参在统一矛盾中论证出由阴阳、刚柔、动静、沉浮、升降、聚散的组成。从中得出“一物两体”的辨证法。所以两与一则是无处不有而经常发生。神与化的性能不但体现在宇宙和自然,而且也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全过程。这就可以看出《横渠易说》早已超出了王弼和孔颖达易学全释人事义理范围。这种见物多,穷理多的认识活动与横渠涉猎的“天文地理,医学兵法,井田礼仪”,中年又关心边防以及社会伦理等多方面多领域学科密不可分。他构建的“气学”是他多学科共同基础的结果。四、乾坤两卦的天人合一说:前面已将乾坤两卦与阴阳二气的关系以及《横渠易说》与乾坤的联系做了初步的探讨,现在我们再谈论以下横渠乾坤两卦的天人合一学说以及他对乾坤两卦的见解和应用。横渠解乾卦用了一千三百多字,这是前人很少见的,坤卦用了六百多字,其它卦大部分是一笔代过。所以《横渠易说》的核心在“易传”和乾坤两卦中,而乾坤两卦的关键又在乾卦上,乾卦的重点又在五爻上,五爻横渠用了近九百字的篇幅来阐明乾道变化、穷理尽性。坤卦顺着乾卦讲“厚德载物”、讲化生的德性。所以也很重要。横渠发挥乾卦系辞、爻辞象辞和文言作用。主要讲龙的精神,讲君子自强不息,讲元、亨、利、贞、讲利见大人与潜龙勿用的关系,讲终日乾乾和飞龙在天的关系。那么龙的精神是什么?简单的回答是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内在风貌和外在的品德精神,也就是龙德、龙德即大人之德。文王时代、孔子时代的大人就是圣人。横渠为此解说到:“云行雨施、散而无不之也,乾卦发挥于六十四卦,各使成象,万物皆始、故性命之各正。君子能与时消息,顺性命,躬天德而诚行之”。又以孟子比喻“始终条理、集大成于圣智者与位乎天德、大人造也”。而坤卦又顺其乾卦有厚德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的化生包容精神。在横渠眼里,“大人造了圣人、圣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也就是说圣人的德性与天地相合,同太阳月亮一样光明,只放射贡献而不索取。同春夏秋冬一样爱憎分明,并能掌握鬼神(阴阳二气)的神妙变化。这样的圣人既是平淡的,也是伟大的。人要从君子做起,终日乾乾,时刻不能放松自己修养的诚德,就能达到大人境界。又要穷理尽性,达到天的德性。这样,人人都能做尧舜,人人都能做孔孟。所以,义理派把元、亨、利、贞比喻为仁义礼智、象数派把元、亨、利、贞比喻为春夏秋冬,都有他自己的用意。为此,横渠在乾卦九五爻中大量引伸到:“大人成性则圣也化,化则纯是天德。圣人犹天地也,故不可阶而升,以圣人之教,末尝以性化则人,若大人则学可也。位天德则神,神则天也。大人与圣人自是一节之妙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直待已实到穷神知化,是德之极盛处也”。“人能以大人为心,常以圣人之规模为己任,久于其道,则须化而至圣人,理之必然”横渠为他的圣人修养分为君子——大人一—圣人三个阶段。“故用九,群龙无首,无首者牺牲之象也”群龙都能做到自我牺牲而保全人就是圣人之德,圣人之德也就是一贯之道,一贯之道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皆是自我牺牲而保全人的精神。所以龙德即是天德。因为“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正蒙大易篇)。“天道贯阳、地道贯阴、人道贯仁。天道贯阳而震卦居东方为春,以生万物。故易曰“天之大德曰生,万物无不受生,以人为最,是有好生欲求之性”。(同上)横渠以此将天之理与人之理相应合。将天之气与人之气相应合。这就是横渠先生的天地精神与道德精神相结合的天人合一学说。乾坤两卦也有不好的爻辞爻象,比如乾卦一爻“潜龙勿用”、如果那位先生为了寻仕途找工作或者做生意,到这一爻,文凭毕业证、营业执照都不要往出拿,因为“潜龙勿用”吗!不管你有多大能力学问和本钱也不行,历履表填写了也没用。至于怎么占筮,横渠先生没有说,孔子也没有说,只说是用者蓍草占筮。横渠常以孟子解说这一爻辞爻象。孟子当年满腹学问,投靠魏国梁惠王,梁惠王开始以先生待之,孟子要梁惠王推行孔子仁政,梁惠王一心要用武力称雄天下,所以很快对孟子就冷淡了,到了他儿子即位后,根本不理孟子,连孟子的供养都要限制,还以“哎:老头,你找我有什么事”?来嘲弄孟子,这就是潜龙勿用的时与位。还有坤卦的卦辞“两南得朋,东北丧朋”。说明有得到的,有失去的,把握不好就会向相反的事态发展。关键在于掌握坤卦“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和“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这六句真言。我们都知道,坤卦代表大地,大地精神是什么?更是奉献精神。我们人类头顶于天,脚踩大地,大地给我们化生出大到高山海洋,小到我们人类供养吃住日用之物,不管你继续挖煤开矿采石油,搞污染,还是灭绝其它物种;但是大地仍然默默无闻的给我们人类奉献。而我们人类给大地回报的是疯狂索取,是粪便,是破坏生态平衡。这就是坤卦大地的厚德载物和包容精神。因为它永远跟随乾卦这个“天”顺行。近三十年来,我们人类提出保护环境,提倡生态平衡,如果再不搞生态平衡的话,中国华北的沙尘暴肯定会刮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刮到日本半岛。横渠先生九百年前就提出“民胞物与”的观点是很深刻的。如果乾与坤一秒钟不按其规律运转,地球会立即发生爆炸,不需要我们人类用原子弹去毁灭它。这需要我们学易之人慢慢体会乾坤两卦精神才行。横渠先生在他的西铭里,将天地人合一发挥的细微细知“乾称父,坤称母,与之貌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易经全文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第一讲 乾卦 乾卦象征天,天的四种本质特征是:元、亨、利、贞。 1、天之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称为"元"。 2、天能使万物流布成形,无不亨通,称为"亨"。 3、天能使万物和谐,各得其利,称为"利" 4、天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称为"贞"。 总之,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译: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 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意译:龙潜在水中,暂时不能发挥作用。 《彖》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意译:初期阶段,应暂行潜藏。 乾卦的卦辞以天为象征,六爻的爻辞以龙为象征。龙是善变之物,能够潜水,行地,飞天,海陆空三栖,取龙为象,可以达到假象喻意,以明变化的目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意译: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健行不息。若:语助词。厉:危险。 意译:君子整天勤奋不息,甚至夜间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也无祸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意译:相机而动,跃起上进,无咎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译:飞龙上天,有利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五在所有卦里都是最吉之爻,此爻为"君位"。皇帝通称"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乾卦九五,刚健中正,纯粹而精,最为可贵。 上九,亢龙有悔。 意译: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意译: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常用占断用语: 1、亨:通达,顺利。 2、利:有利,适宜。 3、吝:遗憾,麻烦,艰难。 4、厉:危险。 5、悔:忧虑,困厄。 6、咎:过错。 第二讲 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意译:元始,亨通,利于雌马以柔顺坚持正道,君子有所往,如果争先前行会迷入歧途;如果随从人后,就会有人出来作主,有利。向西南走会得到朋友,向东北走会失去朋友,这时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攸:所。贞,坚持正道。) 坤卦以柔顺的雌马为象征,坚持柔顺便是正道。坤是纯阴之气,本质是阴柔顺从,乾为君道,坤为臣道。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踩着微霜,知道坚冰快要出现了。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正直,端方,胸襟阔大,方能担负起辅佐之重任。不用"修习",也能成功。"无为而无不为"。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蕴含美德,不显露,吉。辅佐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最后才会有结果。(章:文采、美德。)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扎紧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赞誉。 六五,黄裳,元吉。 译:穿黄色裙裳,大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龙在原野上争斗,流出青黄混杂的血。龙是本气阳的象征物,坤阴气极盛,转化为与乾阳抗争,血流遍野。 用六,利永贞。 译:永远坚持正道,以阴返阳为终结。 第三讲 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译:亨通,利于坚守正道,不宜有所前进,利于建立诸侯。(攸:所。) 屯卦意为"初生",象征万物始生状态。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 译:初生,阳刚阴柔开始结合,艰难也随之产生。在艰险中变动,如能坚持正道是极为亨通的。乌云与雷声混杂,大雨将至,象征"初生"状态。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候。 译:徘徊不前,利守正而居,利于建立诸侯。初爻是阳刚之爻,在卑贱的两个阴爻之下。在危险、风险面前,徘徊思考是正确的。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邅如,难行不进貌。班如:纷纷而来状。 译:创始艰难,彷徨不前。乘马的人纷纷而来,他们不是强盗,而是求婚者。女子守正不嫁,过了十年才出嫁。(字:许嫁。)六二凌乘初九,六二得六五之应的力量,一阴一阳,关系密切。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译:追逐野鹿没有虞的引导,只能盲目跟着猎物跑,君子放弃不逐,继续追赶会带来遗憾。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译:乘马纷纷而来,是求婚者。前往应婚,吉。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膏:恩译。) 译:艰难创业时,需要广施恩译。柔小者,守持正道可获吉祥。刚大者,即使守正道也有凶险。 上六,乘马班如,滋血涟如。 译:骑在马上盘旋不前,哭泣得血泪涟涟。 屯卦强调万事创始时期的艰难危险,不要轻举妄动,要善于积聚力量。 第四讲 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译:亨通。 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初次请问应该回答,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对先生的亵渎,就不再回答。利于守持正道。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开启,君子以果敢的行为来培育品德,人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品德修养上。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译:启发蒙昧,施加惩罚手段是有利的,使人免犯罪过。听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造成遗憾。刑人:罚人。桎梏音:木制刑具。说:脱。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译:包容蒙昧,吉;容纳昏暗,吉。儿辈能治家。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译:不要娶这样的女子,见到有钱的男子,就失身子,娶她为妻子是不利的。(取:娶。不有躬:失身。) 六四,困蒙,吝。 译:困在蒙昧之中,这是憾事。 六五,童蒙,吉。 译:童子蒙昧,吉。 九二,阳刚居中,启迪群蒙,是有道"师表"的象征,六五以"童蒙"身处,是好学,"君子"的象征。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以猛击来启发蒙昧,过于暴烈是不利的。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 《易经》的思维模式是辩证的,处处给人以启发。在施教方式上,一般说来是主张宽容的,但在必要时也不排斥严厉。 第五讲 需卦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译:需卦象征等待,信守正道,前途光明而亨通。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3140 译:云气上升到天空,象征等待,君子因此饮食娱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译:在郊外等待,利于保持恒心,这样不会有过错。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译:在沙滩上等待,有些小小的言语中伤,最终是吉祥的。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译:在泥淖中等待,可能招致贼寇到来。"寇"是危害的象征,九三靠近于水,濒临于险了。但是毕竟没有直接陷入水中,灾祸危险仍然在外面。如果自我去招致,那是咎由自取。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译:在血泊中等待,能从陷穴中脱出。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译:在酒食宴中等待,持正道吉祥。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译:落进陷穴。有不请而至的三个客人来,恭敬相待,吉。 需卦的提示:在险外,不轻进;在险中,静守待援。处险的基本态度是沉着,等待。 第六讲 讼卦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译:诚实,克制,警惕。中途停止是吉祥的,争讼到底有凶险。利于出现大人。不利于涉越大河。(窒:堵塞。见:出现。)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译:阳刚居上,坎险在下,阴险又刚健,就会与人争讼。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译:天向西转,水向东流,违背运行。产生争讼。君子在谋事时要仔细策划好的开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译:不长久纠缠争执之事,略有言语磨擦,最终是吉祥的。(永:长) 九二,不能胜讼,赶快回家,像犯人逃亡一样。他的三百户领地中的农户可以免灾。克:胜。逋:逃亡。眚:灾祸。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译:安亨旧有的俸禄,守持正道,以防危险,终将吉祥。辅助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德:俸禄。厉:危险。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译:不能胜讼,回心转意而归向正理,改变态度而安守正道,可获吉祥。复:回头。即:靠拢。命:正理。渝:改变。 九五,讼,元吉。 译:能够决断争讼,大吉。 上九,或锡之以鞶带,终朝三褫之。 译:或许会得到赏赐佩带,也必然在一天之内三次被剥夺。锡:赐。鞶带:大臣的佩带。褫:剥夺。 整个讼卦提示:忍让息讼是有益的。 第七讲 师卦 师:贞,丈人言,无咎。 译:师卦象征军队,守持正道,以贤明长者为统帅,无灾祸。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客民畜众。 译:地中聚藏水,象征民众。兵藏于民中。君子因此注意蓄民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译:军队出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军纪不良必有凶险。否臧:不善。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译:统率军队,守持中道,可获吉祥,无灾祸。君王多次赐命嘉奖。 六三,师或舆尸,凶。 译:军队可能会载尸而归,凶险。 六四,师左次,无咎。 译:军队撤退驻守,没有灾祸。左次:撤退。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译:田地有禽兽,捕捉是有利的。没有灾祸。刚正者可以率兵出征,平庸小子必将载尸败归。守持正道可以防凶。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译:国君颁发命令,封赏功臣,分封诸侯,大夫。小人不可以用。开国:册封新的诸侯。承家:封为大夫使之承家继业。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译:国君颁发命令,是为了评定功勋。小人不可重用,因为重用小人必然使国家发生动乱。 师卦,可称为古代兵法的总纲。兵者,凶多吉少,用兵当慎之又慎。 第八讲 比卦 比:吉,原筮,元永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译:比卦象征亲附,吉。要经过考虑观察再俾决定,有尊长之德,可以长久不变,能坚守正道,无灾。不安顺的邦国也来亲附了,后来者危险。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译:地上有水,象征亲附。先代君王因此卦建万国,亲近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译:心怀诚信地亲附,没有过错。充满诚信如同美酒盈缸,终究会有意处的吉祥。缶:盛酒的瓦器。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译:有开始阶段的亲附,会有意外的吉祥。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译:从内部亲附,坚持正道必获吉祥。 六三,比之匪人。 译:想亲附而不得其人。(匪:非) 六四,外比之,贞吉。 译:在外部亲附,坚持正道可获吉祥。 九五,显心。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译:光明正大的亲比是吉祥的,由于九五处正中,舍弃违逆者,容纳顺从者。听任前面的禽兽逃掉。对属下的邑人也不特别告诫。吉祥。 上六,比之无首,凶。 译:比附于人而没有良好的开端,凶险。 比卦指出:不论是亲附于人,还是为人所亲附,都要正而不邪,心怀诚信,充分有利条件,得到吉祥的结果,做任何事业都需要合作,必须协调好人际关系。 第九讲 小畜卦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译:小畜卦象征微小的蓄聚。亨通。从西方吹来的浓云密布,却不降雨。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译:风流行于天上,象征微小的蓄聚。君子因此蓄养文明之德。(懿: 蓄养美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译:返回于本位,会有什么害处呢?吉祥。 九二,牵复,吉。 译:被牵连而返回本位,吉祥。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译:车轮的辐条散脱,夫妻反目失和。(说:脱)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译:心怀诚信,就能免去伤害,脱出惕惧,不会有过失。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译:心怀诚信,紧密合作,充满至诚之心,并且推广影响到它的近邻。(挛如:结合紧密。)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译:密云已经降雨,阳气已被畜止,高尚的功德已经圆满。妇人应该坚守正道以防危险,要像月亮将圆而不过盈。此时,君子如果继续前进,将有灾祸。处:被畜止。载:积满。几望:将圆。征:前进。 小畜,就蓄聚的主体看,量"小"者,"阴"者。作为从属的"阴"只能在适宜的限度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蓄积作为主导者的"阳",促使阴阳的和谐统一。 第十讲 履卦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译:履卦象征行走。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老虎却不咬人,亨通。(咥:咬。) 初九,素履,往无咎。 译:以质朴的态度行事,继续前进必无过错。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译:行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安静恬淡的人坚持正道可得吉祥。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译:恬淡人生,紧守正道,没有扰乱自己的内心世界。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译:独眼却自以为能看,跛脚却自以为能行。跟着老虎行走被虎咬,有凶险。这是一介武夫,只能郊力于大人君主。眇:一只眼盲。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译:跟在老虎后面行走,保持恐惧谨慎,吉。 九五,夬履,贞厉。 译:果断地办事,守正道以防危险。(夬:决)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译:回顾行动的历程,考察吉凶的征兆,自己省悟,大吉。祥:吉凶的征兆,旋:转身。 履卦强调慎行防危的行为哲学。

徐醒民讲易经视频全集有多少集

徐醒民讲易经视频全集有79集。徐醒民教授把周易从头到尾讲解一遍,教材以周易集解纂疏为本,详细细致的讲解,读易简说就是教我们如何研究周易。

白话版《易经》全文是什么?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x0d\x0a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x0d\x0a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x0d\x0a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x0d\x0a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x0d\x0a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x0d\x0a【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x0d\x0a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x0d\x0a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x0d\x0a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x0d\x0a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x0d\x0a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x0d\x0a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x0d\x0a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x0d\x0a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x0d\x0a“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x0d\x0a《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x0d\x0a《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x0d\x0a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x0d\x0a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x0d\x0a《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x0d\x0a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x0d\x0a《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x0d\x0a1、《易经》卦象的核心:\x0d\x0a《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x0d\x0a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x0d\x0a2、事物的两个方面:\x0d\x0a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x0d\x0a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x0d\x0a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x0d\x0a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x0d\x0a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x0d\x0a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x0d\x0a《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x0d\x0a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x0d\x0a“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x0d\x0a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x0d\x0a“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x0d\x0a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x0d\x0a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x0d\x0a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x0d\x0a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x0d\x0a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x0d\x0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x0d\x0a《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x0d\x0a1、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x0d\x0a《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x0d\x0a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x0d\x0a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x0d\x0a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x0d\x0a《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x0d\x0a《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x0d\x0a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x0d\x0a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x0d\x0a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x0d\x0a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x0d\x0a2、“时”指与时势一致:\x0d\x0a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x0d\x0a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x0d\x0a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x0d\x0a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x0d\x0a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x0d\x0a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x0d\x0a《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周易原文及译文

周易原文及译文如下:

易经全文及注解(完整版)

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译《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亢龙有悔。

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