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改变虚弱,易经如何改命
为什么我接触易经以后完全感觉不到饥饿和困意,甚至走路也在吃饭也在...
身体的原因,你把因果弄反了!是你感觉不到饥饿和困意,看了易经才会这样!营养不良很容易幻想和做梦
易经治病的口诀
内容如下:
易经口诀古伏羲,观天地,绘河图,演太极,画八卦,文明启。实为阳,虚为阴,成三才,天人地,类万物,涵数理。乾三连,乾为天,乾为父,乾为刚,西北方,色白金。坤六断,坤为地,坤为母,坤为顺,西南方,黄土地。
易经口诀的寓意
震仰盂,震为雷,震长男,震为动,东方木,阳升起。艮覆碗,艮为山,艮少男,艮为止,东北方,土性依。离中虚,离为火,离中女,离为艺,正南方,红色里。坎中满,坎为水,坎中男,坎为曲,正北方,色为漆。兑上缺,兑为泽,兑少女,兑为口,正西方,首饰金。巽下断,巽为风,巽长女,巽属木,东南方,色为绿。
易经治病挺神奇的,有种观点认为:病都是由喜、怒、悲、思、忧、惊、恐的不同心情所造成,那么,治病的过程就是救人的过程。而百病都可由心而治,那么就会大大地减少开刀,手术的比例,为广大民众减少许多费用,这无疑是广大民众的福音。
掌握了易学的场的效应,使方子所选出的场和病人的那个场产生了共振,而且合于中医的子午流注的方法,这样就解决了本质问题。 当代易医领域里的另一高手,是现为中美易经学会副会长的黄鉴大师,他的易医方法也是以组场的方式,按照先天八卦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簿,水火不相射的原则为人治病的。
学易经的好处和坏处
学易经的好处有很多,可以让人长见识,开阔思维,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做人做事会低调谦逊……而坏处笔者觉得几乎没有,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件好事,正能量的事情,除非有一种情况,学习易经学偏了,没有学到里面的精髓,整天研究没用的或者非主流价值观的东西,那么就会误导人的。医者,易也
前言:古人云:“医者,易也”;“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其实这是对中医师提出的至高境界。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今之人,恰恰相反,不知阴阳,不懂术数,饮食无度,起居无常,工作繁忙,形与神衰…… 何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古人认为,一切活动都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遵守人世间的“术数”。所以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劳作顺应自然界的阴阳;贤人“君子事天,以果决其行”,就是行为遵守人世间的“术数”。所谓“术数”,指的则是相命(算命)、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拆字、起课、堪舆等等这些。从本质上来讲,中医也是术数分支,都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依据。 说到“术数”,不得不谈《周易》,历代医家都推崇《周易》,故云“医者,易也”,“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本人也听过不少与“术数”、“周易”的故事,甚至家人也曾患病,本人中药未能解决疾苦,找当地知名的乡下郎中看诊,用某种“特殊”(非药物)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着实令我震惊和“疑惑”,同时也更加感觉传说中的“术数”、《周易》“玄”。 带着以上疑惑,过去的两年时间,本人学习《周易》,研究命理学,对这方面的认知大有转变,并非大家认为的“玄学”。《易经》中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卦象”,或者说是“象”,何为“象”,这在《易经》中最形象具体的解释就是“六爻”,而这“六爻”所代表的深沉含义才是“象”的精髓。而“术数”中“象”的表现更是多种多样(远不止易经中六爻这么简单),我想,下面这个典故可以很好的解释什么是“象”: 话说姜子牙,70岁了还没成名,也没有个正业,只会算命看相。有一天,以砍柴为生的武吉进城卖柴。姜太公看到武吉说“你这个人啊,左眼青,右眼红,一个月内会有杀身之祸”。武吉当然不开心也不相信。姜太公说“你别急,如果我说错,你不用付我钱,今天立下军令状,如果我错了我就再也不干这行了,如果我是对的,你还得找我,因为只有我能救你”。武吉说“好”(两人的争执引起了不少人围观)。结果不到一个月,武吉又到城里来卖柴,正好这个时候周文王(西伯侯)出门打猎,大家都让路、回避,武吉回避时柴火倒了,当场把旁边的人压死了,随即就有人喊武吉杀人了。文王的士兵过去抓住武吉,文王在地上画个圈说“武吉你站在里面,等我打猎回来我再来处置你”(这就是“画地为牢”的出处)。武吉在里面当然是不敢动,这才想起此前姜太公此说的话,佩服姜太公料事如神,暗中决定去找姜太公救命。趁无人看守的时,武吉就跑去找姜太公“你一定要救我,我还有70岁老母要养”。姜太公说“好,你现在回家,在你家厅堂,挖个洞,穿上你最漂亮的衣服,躺在里面,头尾点两根白蜡烛,让你妈妈在你身上撒点米,睡一个晚上。第二天起来后该干啥干啥”。武吉照做,第二天照旧砍柴去了。文王打猎回来,下人说武吉跑了,文王一(文王八卦,就是他创立的):嗯,这个武吉已经死了,卦上显示,他深更半夜看路看不清楚掉在悬崖里面尸骨无存,大家不用去追了。就这样,武吉活下来了。后来整个事让文王知道了,欣赏姜子牙的才华,于是请姜子牙入朝为官,就这样姜子牙大器晚成。 在上面这个典故中,“象”出现了3次。一次是武吉的“面相”,姜子牙看到武吉的面相,断定1个月之内有灾;一次是周文王的“卦象”,卦象显示武吉已经遇难了。这两个“象”都是准的,因为武吉确实“死”过一回,而武吉“假死”的这个场面也是“象”,是姜子牙用来化解武吉这场劫难而做出来的“象”,是逃过这一劫的关键所在。不得不说姜子牙确实是术数高人。 前面提到家人生病,本人处方下药并未好转,后看当地土郎中,用“特殊”方法治好了,应用的正是“象”。家人三伏天怕冷,需要穿两件毛衣,并且在家关门闭窗都畏寒,从中医角度来讲,这是明显的阳虚,本人用了大量的温补药、活血药、通经络药,却没有改善,甚是疑惑。后来找当地的土郎中看,说是受到了“惊吓”,治疗方法:找自己一两件不用的衣物,买些冥币、冥纸,一起烧了。就这样,治好了这个病,着实惊呆我了,百思不得其解(感觉有点反人类、反科学)。但是了解《周易》后,现在看来,完全可以理解,运用的正是“象”:人生在世谓之“阳间”,人生离世谓之“阴间”。三伏天怕冷,加衣避风仍觉冷,这是阳气将绝,人无阳气则不属于“阳间”人,所以这有生命危险,但因为是“惊吓”得来的病(实际身体没有器质性病变,如果身体有器质性病变这个方法应该无效,不然医院可以关门了),治疗方法就是“将计就计”、“顺水推舟”,让人“离世”的“象”出现一次(就像姜太公让武吉做的一样),就这样,神奇般的好了,逃过了这一劫。在国内,相信大家都听过或看过类似的“故事”,现在应该也都能理解了。 所以“象”,即可以预知事情,也可以解决问题。“象”在相学界、命理界、甚至中医界的运用都是非常广泛的:《难经》说“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将望诊排在第一位,所谓望诊,望的就是病人所呈现出来的“象”,一望患者就知道所患何疾,称为神医(扁鹊被称为神医,在《扁鹊见蔡桓公》中可见一斑)。中医还说“有诸内者,必形于外”,还有中医的“藏象学说”等本质上都是“象”的运用。所以说中医与相学、风水学、命理学等一样,是“术数”的一种,一点都不为过。就是因为“象”可以预测很多事情,同时也可以用来化解很多事情,所以很多“懂行”的人,每年年初会去“医院”、“法院”等地方走走,让这个“象”出现一次,以期整年平安。 讲一个“象”在本人临床上的应用案例:一位58岁的中年男性来诊,问怎么不舒服,患者右手掌撑开,按在胸骨处说“这个地方痛”,这个“象”一出现,我就知道大概率是“心脏病”了,就知道病情的严重性,再简单问诊后立即转心内科专科治疗,后续证实确实是冠心病。当然,这种时候如果让他回去“烧个纸”、“诈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他是有器质性病变的(冠状动脉闭塞)。这是“象”在医学上的应用:用“象”来帮助诊断,用“医”来治疗。 如果说“疾病”是人体身心在某段时间、某个时刻出现的不适,那么“命”就是命理学上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在生命不同的时间所出现的不同事情的总和,也就是“象”的总和。如果说“医生”治疗的是人的疾病(当然包括未病先防),那么“命理师”治疗的则是命主命运上的“劫难”(当然包括通过算命提前发现劫难而化解)。中医治疗疾病时应用的手段是望闻问切(其中望诊望的就是病人所呈现出来的“象”),而命理学探究“命”的方法靠的是“象”(“象”完全由生辰八字决定),通过命主在不同时期呈现的“象”来推断命主在该时期的状态,而解读这个“象”靠的是命理师功力。同一个“象”,在不同性别、职业的命主上意义不一样,并且同一个“象”,不同的命理师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像中医师看病一样,同一个疾病,不同的中医师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处方下药。所以这就让算“命”变得很复杂,找不同的人算会有不同的说法,因为它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说标准在每个命理师心里。既然这样,那么,人应不应去算“命”呢? 我们知道“命”是与生俱来的,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定下来了,那么同一个时刻出生的人“命”都一样?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的一生,先天之“命”只占了1/3。《易经》讲“天地人”三才(即天机道、地脉道、人间道),各占1/3。天机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命”,是上天赋予的,这个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你无法改变你的生辰八字,无法改变你的出生背景,但是“地脉道”、“人间道”是可以改变的。 “地脉道”讲的是阳宅地理、阴宅风水、出行等方面,这指的是“命运”中“运”的部分,而“人间道”讲的是读书学习、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性格性情、医疗、教育、工作、三观等方面,也就是大家同通常说的“尽人事”方面。这两者都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活着的意义,不然如果出生就决定了“命”,那人们折腾啥? 理论上来说,通过改变“地脉道”的1/3和“人间道”的1/3(1/3+1/3 2/3),就可以做到“逆天改命”(2/3 1/3)。但通常情况是,“命”是怎样的命,人的“地脉道”和“人间道”往往也是朝着先天之“命”那边发展,这就叫“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知天命,逆天难”。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医疗”等都是在改善我们的“人间道”,做好了人间道,再结合“命”、“运”的成分,达到2/3或3/3,事就成了,这就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先天“命”上、后天“运”里都没有你想要的(占2/3),那“人间道”上即使再努力终究是徒劳(占1/3),所以这个世界从来不是“努力就一定有收获”(因为2/3 1/3);如果先天“命”上、后天“运”里都有你不想要的,你还是会“得到”,这就是“在劫难逃”。所以算“命”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象”,预先知道你的先天“命”里有什么“劫难”,有什么“好运”,这样你可以通过改变“地脉道”、“人间道”,去避开这个“劫难”,或者去实现你的“好运”。 之所以很多人会去算“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象”提前预知自己将来会发生的事——主要指劫难,再通过改变“地脉道”和“人间道”来化解这个劫难,这就是算命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以通过算“命”来提前知道命主做某件事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来“提醒”命主这件事(如独自创业、合伙创业、投资、官运、财运、婚姻、外出移民等等)可为或不可为,也就是所谓的“以果决行”。 古人讲“医者,易也”、“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其实这是对中医生提出的崇高要求:不仅要会治病,还要会治“命”。尤其是对一个中医师来说,要懂得《易经》,因为毕竟“医疗”只属于“人间道”,至多占1/3,如果还能懂得《周易》,能熟练的应用《周易》中的“天机道”和“地脉道”,就会有更多的治疗手段(如上述非药物疗法),就可以“治愈”更多的人、更多的疾病,包括身体上和心灵上的“治愈”(比如上述家人病案)。 过去的两年时间,本人学习《周易》,探究命理学,不得不惊叹,古人真的是智慧,同时也深感国学的博大精深。在认知方面,犹如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窗”,发现了“新大陆”!易经解(八十一 阴阳论)
第十三章 易经的阴阳观念是从哪里来的,伏羲最早对天地日月白天黑夜的观察是基础,然后对生命体的阳性和阴性的观察,最后上升到对天道对立统一的认识。这是最为质朴的认识论基础。后来又是怎样发展和运用的。 六十四卦的变化的体系的根据是什么, 三百八十四条爻辞的编排规律何在? 六十四卦的卦辞的内涵是什么? 这是我们在理解完易经后需要迫切解读的问题。可是易经本身不能提出合理的解释。易经的《十翼》为什么这么来解释易经,本身就是一个谜团。 它们不能满足我们的思考和提问。古人的阴阳观念是宇宙论的基础。所以它的创设必有其方法论的意义。古人发明这套阴阳系统必然有其实践活动的检验。这种检验应该是对自身生存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检验。 对人体自身阴阳的认识和检验的总结在另一本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下面让我们转向《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念的解读,以期在其中找到易经阴阳观念的组合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关于阴阳的文章有三篇:分别是《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第七篇 阴阳别论》。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黄帝说:阴和阳这两个分别,是根据天空和大地运行轨迹来总结的;也是观察万物变化后得出来的基本结构;是一切变化的起点和终点;是万物产生和消灭的萌芽和终结;是神明藏身的地方,所以治理病症一定要从最初的地方寻找原因。 所以阳的物质累积成为天空,阴的物质累积成为大地。阴的物质一般表现为平静,阳的物质的表现是躁动,阳气渐旺之后阴气也随之增长,阳气渐少或者被扼杀之后,阴气也就潜藏起来了。阳可以让物质气化,阴可以让物质凝结成形。寒冷到了极点会产生热,热到了极点也会产生寒。寒冷可以让气体凝结变混浊,热会让混浊的气体变得清澈起来。 人体的清气如果滞留在身体的下部,就会产生吃饭后拉肚子的症状。人体的混浊的气体如果滞留在身体的上部,那么身体就会发生肿胀的毛病。这些现象其实是人体内部阴阳物质走到相反的地方去了,病痛的产生其实是阴阳顺逆的变化造成的。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所以,观察的结果是:清澈明亮的物质组成了天空,混浊暗淡的物质组成了大地;大地蒸腾的气体上升,形成了天空中的云彩,天空的气体冷却凝结就会形成雨雪,雨雪的组成物质是从大地蒸腾的气体里来的,云彩是天气把升腾的地气凝结而成的。根据天地气体的变化规律,人体自身的气体变化规律也是具有相同的原理,人体内部清澈明亮的物质从人体的上部的孔洞排泄出去,混浊暗淡的物质从人体下部的孔洞排泄出去;清澈明亮的物质从皮肤毛孔排泄出去,混浊暗淡的物质就会周游人体内部的五个脏器,然后通过下部孔洞排泄出去。清澈明亮的物质充实人的四肢让它们充满活力,混浊暗淡的物质就充实在人体的内部六个脏腑来为四肢提供阳的物质。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如果从外在事物来分辨阴阳的话,水这种物质可以代表阴,火这种物质可以代表阳。阳如果是气的话,阴就是可以用舌头辨别的滋味。味道只能通过有形的物质来保存,有形的物质受阳的作用就会化为气体,气体的本质是精阳,精阳是要发展变化的物质。精阳需要消耗气体来维持自身,事物的形状需要把味道凝结起来,事物发生变化就会产生精阳,气体凝结就会产生形状。味道一旦被释放就会损害物质的形体,气体形成需要消耗精阳,精阳可以把物质转化成气体,气体又会因为变成气味而被消耗。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属于阴性质的味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人体的下部孔洞排泄出去,属于阳性质的气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人体的上部孔洞排泄出去。味最厚是完全的阴性,(老阴)味道薄的状态是阴里边的阳性,(少阳)。气最厚是完全的阳性,(老阳)气体薄的状态是阳里边的阴,(少阴)。味道太厚了,就会产生宣泄,味道薄的话人体就会通畅。气体太薄了也会产生宣泄,气体厚了,就会产生热气。火很旺的体质会过多消耗气体,火小的的时候就会源源不断的将阴质转化为气体。气味里边,辛、甘的气味会让人体内部的物质发散,称为阳的气味,酸、苦的气味能使人体内部的物质宣泄,成为阴的气味。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人体内部阴的物质超过了阳的物质,那么阳产生病变,如果阳的物质超过了阴的物质,那么阴产生病变。阳的物质超过了阴的物质,产生热病,阴的物质超过阳的物质,产生寒病,寒病发展到严重的时候,会转化成热病,热病发展到严重的时候会转化成寒病。 人体的寒病会损害人体的形体,热病会过多消耗人体的气。气受到过度消耗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形体受到损害就会产生肿胀的病变。所以如果人体先感觉到疼痛在发生形体的肿胀,这是热先消耗了人体内的气然后再损伤了人的形体产生的肿胀病。如果人体先发生了形体的肿胀然后才感觉疼痛,这是人体先受到形体的损害然后再发展到人体内部气的消耗从而产生的疼痛病。 人体内部有风,人体内部就会产生被扰动的病变,有风并且热性超过了平衡,身体就会产生肿胀的病变,有风又干燥超过了湿润的话,身体会产生发干的疾病,有风又寒性超过平衡的话,身体会产生浮肿的疾病。有风又湿气超过了干燥的话,身体会产生便溏和拉肚子的疾病。 天空具有四季变化和五行六运的变化,用来控制万物的出生、成长、收获、秘藏;产生了寒冷、暑热、干燥、潮湿、风的气象变化,人体内部有五个脏器承担转化五种气象,从而产生欢喜、愤怒、悲伤、忧虑、恐惧五种感情。所以欢喜和愤怒的感情会损耗气,寒冷和暑热损耗形体,暴怒损耗阴,暴喜损耗阳。厥是气上行,气脉充满离开了形体。欢喜和愤怒的情绪不加节制,寒冷和暑热超过了限度,生命之气就不会稳固。 所以阴厚重了就会产生阳的转变,阳厚重了就会产生阴的转变。所以说:冬季被寒气损伤了气机,春天一定爆发成发烧的病症。春季被风损伤了气机,夏天一定会爆发吃饭后拉肚子的病症,夏季被暑热损伤了气机,秋天一定爆发成两天爆发一次的疟疾。秋季被潮湿损伤了气机,冬天一定爆发成咳嗽的病症。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的圣人,讨论锻炼人的形体,解剖识别人的脏腑器官,将人体的经络血管找出头尾来,领会贯通六个纬度,使得气流血液都能正确地走它的路,每到一个关键点的时候,气血需要从哪个个地方发出,都给它们设置一个名称,骨与骨之间的小筋络和凹洼地方,都有它们的来处,区分它们所在的部位和气血的逆向和顺向,各个部位都有它们自己的顺序和原理,四季的阴阳变化,全部都有结构脉络,体外和体内之间的相互照应,都有一个表面和里面的分别,这个说法可以相信吗?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岐伯回答:春天风从东边吹气起,东风吹拂的时候,树木开始发芽,木树木产生酸的味道,酸的味道在人体内是从肝脏产生的,肝脏产生出很多血管,这些血管联络到心脏那里,肝脏对人的眼睛产生影响。 它在天空中称作玄,在人的思维里称为道,在大地上称为变化。变化产生五种基本的气味,人类思维的道可以产生智慧,天空的玄可以产生神灵。神灵在天空中产生风,在大地上产生树木,在人的身体内产生各种经络组织,在脏器方面就产生了肝脏,颜色方面产生苍色,在音调方面产生角调,在声音上产生了呼呼的声音,在动作上产生了抓握这个动作,在人体的孔洞上产生了眼睛,在气味里面产生了酸味,在人的意志品质上产生愤怒这种情绪。 愤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脏的功能,悲哀的情绪会可以压服愤怒的情绪,风这种状态会损伤血管和连结组织,干燥可以压服风,酸味会损伤连结组织,辛的气味可以压服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夏天太阳从南方逐渐升温,加热,加热就会产生火,火的灼烤产生苦的气味,苦的气味凝结成心脏,心脏会泵出血液,血液由脾脏来产生,心脏连接的外在器官是舌头。 它在天空称为热,在大地上称为火,在体内称为血脉,在脏器方面称作心脏,在颜色方面称为赤色,在音调方面称为徵,在声音方面称为笑声,在情绪变动上称为忧虑,在孔洞上称为舌头,在气味方面称为苦,在情志上称为喜悦。喜悦会损伤心脏,恐惧可以压服喜悦,热会损伤气体,寒冷可以压服热,苦的气味损伤气,咸的气味可以压服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产生潮湿,潮湿生成土,土产生甘的气味,甘味促进脾脏功能,脾脏促进肌肉的生长,肌肉又促进肺脏的功能,脾脏连接孔洞为口。 它在天空称为潮湿,在大地称为土,在人体称为肉,在内脏称为脾脏,在颜色称为黄色,在音调称为宫,在声音上是唱歌,在气机变动上是哕(呕吐声),在孔洞上就是口腔,在气味上是甘,在情志上是思虑。思虑会损伤脾脏,愤怒可以压服思虑,潮湿会损伤肌肉,风可以压服潮湿,甘味损伤肌肉,酸味可以压服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产生干燥,干燥产生金,金产生辛的气味,辛的气味凝结成肺脏,肺脏对皮肤毛发产生作业用,皮肤毛发影响肾脏,肺脏连接孔洞在鼻孔。 它在天空称为干燥,在大地上称为金,在身体上就叫做皮毛,在内脏里叫做肺脏,在颜色上叫做白色,在音调上叫做宫,在声音叫做哭泣,在气的变动上叫做咳嗽,在孔洞上叫做鼻子。在气味上叫做辛,在情志上叫做忧虑。忧虑损伤肺脏,喜悦压服忧虑,热损害皮毛,寒可以压服热,辛损害皮毛,苦可以压服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寒冷从北方生成,寒可以让气凝结成水,水产生咸味,咸味形成肾脏,肾脏促使骨髓生成,骨髓又会促使肝脏的生成,肾脏连接的是耳朵。 它在天空中称为寒冷,在大地上称为水,在人体内称为骨头,在内脏里称为肾脏,在颜色上称为黑色,在音阶上称为羽,在声音上称为呻吟,在变动上称为战栗,在人体孔窍上称为耳朵。在气味上称作咸,在情志上称为恐惧。恐惧伤害肾脏,思虑压服恐惧,寒冷损伤血液,干燥压服寒冷,咸损伤血液,甘压服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空和大地,是地球万物的上方和下方;阴阳,是血气上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左右,是阴阳运行的轨迹;水和火,是阴阳的外在表现;阴阳,是使万物能够开始产生。所以说:阴在里面,阳来守护它,阳在外面,是阴来驱动它。(波粒两象性)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皇帝问:阴阳变化的法则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阳压服了阴人的身体就发热。皮毛的空隙就会关闭,喘气很粗,坐立不安,没有汗但身体发热,嘴巴牙齿干燥心情烦闷好像被人冤枉一样,这时如果肚子胀满的话就会死亡,能够在冬天存活不能在夏天存活。 阴压服阳人的身体就会寒冷,有汗出,身体觉得清凉,抽搐觉得寒冷,寒冷就会气逆,气逆就会肚子胀满死亡,能够在夏天存活,不能再冬天存活。这两种状况就是阴阳压服对方的突变情况,是病态的外在表现和能否治愈的状况。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黄帝问:怎么调理这两种病症呢? 岐伯说:能够掌握七损八益的方法,这两种病症就可以调理。不懂得七损八益的方法,就会导致人体早衰的节点。一个人年龄到了四十岁,阴就达到了省体气血的一半了,起居饮食就开始衰弱了。到五十岁的时候,身体就发胖变沉重了,耳朵和眼睛就不够聪明了。六十岁的时候,阴就萎缩了,气血就衰败了,人身上的九个孔洞都不通畅了,身体下部虚弱,上部还实在,眼泪鼻涕不受控制流出来。 所以说:懂得这些规律,则身体保持强壮,不懂得这些规律就,身体就会衰老,所以是同样一种东西叫做不同的名字罢了。智慧的人观察相同的规律,愚蠢的人观察到不同的变化,愚蠢的人精力不足,智慧的人精力有余,精力有余人的耳朵和眼睛就聪明。身体轻便强壮,衰老了还能恢复强壮,本来强壮的人更加健康,因为这样,圣人做不显示自己强大的事,喜欢恬淡的技巧,让自己的欲望和情志守护在空虚没有实在的中道,所以年寿命运可以延续无限,直到天地的尽头,这是圣人调理自己身心的法则。 天空在西北方位不够厚实,所以西北方位属于阴性,反应在人的头部就会出现右边的耳朵和眼睛不够左边的耳朵和眼睛聪明。大地在东南方向不够厚实,所以反应到人体的躯干就会出现左边手脚不够右边的手脚强健。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属阳,阳的精气上升,与人体的上部合并,阳气合并在人体的上部,人体的上部强盛下部就空虚不足,所以就会导致左边的耳目聪明和左边的手脚不够方便。西方是太阳下降的地方,属于阴,阴的精气下降,与人体的下部合并,阴气合并人体的下部,人体的下部强盛上部就空虚不足,所以导致右边的耳目不聪明和右边的手脚强健。如果人体被风邪所感染的话,在身体的上部,右边的风邪特别严重,在身体的下部,左边的风邪特别严重。这是由于天地的阴阳分配不平衡造成的,所以风邪会在虚弱的部位集结。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所以天空是精气,大地是形体,天空有八种变化规律,大地有五种变化原则,所以,天空和大地可以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成为万物的父母。清的阳精上升到天空,混浊的阴精凝聚成为大地。这是天空经常变动而大地保持静态原理,神明提供变化的法则,所以万物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年结束后,第二年又重新开始,以至于没有尽头。只有贤人在上配合天的变化规律来保养头部,在下配合地的变化规律来保养脚部。在中间配合社会变化的规律来保养五脏六腑。天空的气跟肺气相通,地气跟屁相通,风气与肝气眼睛相通,雷气跟心脏相通,谷物的气跟脾脏相通,雨气跟肾脏相通。六经是人体的大河,肠胃是人体的大海,九个孔洞是人体的水和气出入的地方,以天地为阴阳的判别原则,阳气所激发的汗水,用自然界的雨水来命名。阳气所激发的呼出的气体,用自然界的风来命名。呼出的气体发出爆裂声,就用自然的雷来命名,反逆的阴气反而显出阳气的迹象。所以治疗的时候如果不按照天空的精气的法则来操作,不用大地的原理来比对,那么治疗就会造成灾难和祸害。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所以不正之风来临的时候,快速得跟暴风雨一样,所以善于治疗的医生先治疗皮肤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肌肉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筋脉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六腑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五脏的风邪。等到治疗五脏的风邪的程度,治疗效果一半生对一半死。所以天空的不正的邪气,人体受到伤害后会一直传导到人体的五脏。喝水吃事物使身体受寒受热的疾病,受到伤害会传导到六腑。大地的潮湿之气伤害人体会传导到皮肤肌肉和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所以善于用针治疗治病的人,从阴的方面来引导阳,从阳的方面来引导阴,从身体右边来治疗左边的疾病,从身体左边来治疗右边的疾病,以我方来知道对方,通过表象变化来推知内部的变化,通过观察人体的超过正常水平的迹象和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迹象,见到微小变化就会知道过头的指征,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法则在治疗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坏的结果。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于诊断的医生观察病人的颜色神态用手把按病人的脉象,首先判别是阴病还是阳病。再仔细弄清楚是阳气的清还是阴气的混浊,然后知道哪个部位和程度,再来听病人的呼吸的气机,听病人说话的声音,从而知道他的痛苦程度,再观察病理规范,从而知道病情的主要矛盾,再按病人的存关尺的脉象,观察他脉象是浮脉,沉脉,滑脉,涩脉。就会知道病情将会往那个部位发展。用以上的综合信息来治疗,就不会造成治疗过度,用以上的方法来诊断,就不会产生遗漏病情的考虑不周的结果。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所以说:治病刚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针刺皮肤来治疗,如果一下子邪气很强的话,等它变弱了就病好了。所以乘着邪气很轻的机会把它给放出体外,因它的沉重就因势利导来减弱它,然后等它衰弱了在给放出体外。如果病人的身体不强壮,用阳气来温养他的身体,精气不足的话,用滋味食品来补充它。邪气很高,乘着它的势头跨过它,邪气减弱了,引导它,让它慢慢衰竭。身体的内部气机过满的话,就用药在身体内部来宣泄过多的气机。内部有邪气的话,就浸泡身体让它皮毛打开发汗;如果邪气停留在皮肤,就然皮肤出汗将邪气带出去。如果冷而发颤了,就要盖上被子保存热量。如果是实症,就要让它散开宣泄出体外。认真判别病症的阴阳,来判别它的柔顺还是刚逆,阳刚的病要从阴柔来治疗,阴柔的病要从阳刚来治疗,使人体的气血安稳,各自遵守它发展的方向。血脉实症,适合打开它让它宣泄,邪气虚弱时,适合控制并引导它转变。
易经八卦体质之(二)阳虚体质
二、坤卦体质之阳虚体质 从坤卦卦象“☷”来看,三爻都是阳爻"--",属性纯阴,缺阳。因此,坤卦体质即为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阳气不足、阳虚生里寒的表现,人体一般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怕冷,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且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食欲不振;性格内向,不喜欢动,喜欢安静。阳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过食寒凉之品、忧思过极、房事不节以及乱用清热解毒,苦寒之药,抗生素等而致阳气损伤。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痹症,关节炎,哮喘,慢性肠炎,男子阳痿,女子痛经。 这种导致阳虚体质的阳虚证可见于人体各个脏器。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须辨证施治。 1.心阳虚证(倦怠、不爱动,喜欢安静) 证候: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治则:温补心阳。主方:保元煎等。 2.肺阳虚(手脚冰冷,口干不渴、易患感冒) 又称肺气虚寒证,是指阳气亏虚,肺失温煦,肺阳不足,气虚卫外不固而出现的证候。多由内伤久咳、久哮、肺气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吐涎沫,质清稀而量多,短气息微,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口干不渴,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迟缓或迟紧。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或合并慢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治则:温肺益气,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主方:胡桃人参汤等。 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下肢自汗,迫阳气上浮为耳聋。治则:燥湿化痰。主方:理饮汤、回阳升陷汤。 肺阳虚容易导致脾气虚,大肠的消化功能以及蠕动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便秘,主要的症状就是感觉到有便意,但是很难正常地排出到体外。治则:健脾益气。主方:甘草干姜汤合四君子汤进行加减。 3.脾阳虚证(肠鸣、小腹寒、泄泻) 证候:食少,大便溏薄,肠鸣,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进寒凉菜饮食加剧,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或有齿痕。治则:温中健脾。主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4.胃阳虚证(喜热饮、胃痛、胃胀、胃酸、食欲不振,不消化,说话没力气) 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脸色苍白,口臭,胃脘冷痛,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者过用苦寒,或脾胃虚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常见症状有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痞满,口淡不渴等,胃阳虚要忌食生冷食物,多食用温补容易消化的食物进行调补,如小米汤,炖鸡汤。治则:温中健胃,主方:理中汤,小建中汤等。 积食选用保和丸脾胃患病一般表现为胃痛,总有饱胀感、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呃逆、烧心等症状,老百姓多称之为“脾胃不和”。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大便不调等可用香砂和胃丸来调治。该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加理气、消食、祛湿中药组合而成,功效健脾开胃,行气化滞,适用范围较广。但是,同时伴有口臭、恶心、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明显实热证患者及有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等阴虚患者不适用该药。 5.肝阳虚证(胁肋隐痛、指甲不荣、眼花视物、不明粗糙无华、意志消沉、多疑善虑)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两肋不适、面色发青、脚趾甲钝、受威胁肿胀。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以舒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肝阳虚,疏泄无力,水液内停可见水肿、臌胀;血行不畅可致男子阳痿不举,举而不坚;可致妇女月经不调,经迟,崩漏。肝疏泄胆汁,助脾胃运化,木不疏土,胆汁排出不畅,则出现纳呆、便溏、黄疸。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为将军之官,主谋略。肝阳虚,则见意志消沉、多疑善虑。肝主藏血,血舍魂,肝阳虚,肝血不温,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即为当归四逆汤所治证)。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筋失其温养,则其人动作迟缓,不耐劳作,膝胫酸软,不为休息所减,或见爪甲不荣,粗糙无华。肝开窍于目,肝阳气不升,气血不能上布于目,则视物不清,或不耐久视。肝阳虚证,每易兼他脏症状,如脾失健运、肺失肃降、心失温煦、肾阳不足,则又当细辨。意见建议:建议平时应该多注意休息,饮食清淡,忌寒凉刺激食物,避免过度劳累。治则:疏肝理气。主方:吴茱萸汤、吴萸四逆汤等。 6.肾阳虚证(畏寒怕冷、尿频、阳痿 )证候:腰背酸痛,形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多尿、遗精,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无力。治则:温补肾阳。主方: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补阳必补阴,同时增加六味地黄丸)。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浮肿、尿少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收涩固精。由于阴阳互根,“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温阳的同时加少量补阴之品,如枸杞、熟地、桑椹。阳虚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应以益气温阳散寒为治则,还应针对脏腑辨证,分别温补心、脾、肾之阳气。常加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健脾益气。 阳虚证在临床表现上是交错相伴,且复杂多变的。因此, 阳虚体质证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益气温阳散寒。因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脾为阳气化生之源,尤应益脾肾之气、温脾肾之阳。平素注意调护改善阳虚体质,防止发病。对于出现了阴虚体质的人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 ,饮食上要多吃些令身体温暖的食物:粮食类的面粉、高粱、糯米等;肉类的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肉、麻雀、公鸡等;鱼类的草鱼、鲫鱼等;菜类的韭菜、芥菜、香菜、南瓜、生姜等;坚果类的核桃、松子、腰果、花生;水果类的荔枝、龙眼、桃子、大枣、核桃、桔子、樱桃等。也要适当吃些熟萝卜、白菜、芹菜、青菜,以免进补过度而上火。单独吃青菜的时候需要用些热性的调料,如:生姜、大蒜、胡椒等。黄芪、枸杞可以作为炖菜煲汤的配料。身体虚弱的老人可以用虫草、人参少量多次补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老医生开处方”,“朝食三片姜,赛过人参汤”。 2,不要熬夜,晚上阳气要进入各脏腑中休息补阳,熬夜会透支阳气而伤阳致虚。 3,避免受风寒湿邪,《黄帝内经》讲“无厌于日”,人需要微微发汗,阳气生发。夏季如果人常处在空调房里不出汗,阳气生发不出来,久而久之会造成阳虚。阳生阴长,相互依存。冬季养阳,“阳杀阴藏”,互根互用,减少运动,汗多伤阳,晚上温水泡脚;脚下更需要穿暖和些;“脚下一份见凉,头顶一层霜”,脚下若不护暖,寒气会从涌泉穴进入则伤肾,久而久之会造成阳虚。 4,“动则生阳”,养阳气,就是使气血流动通畅。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强度,如选择瑜伽、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活动。 5,常用艾条灸命门、关元、中脘(腹胀证)、足三里,天枢穴(大便糖稀)以温补脾肾,强壮身体;冬季可以灸督脉。[按语] 有些人发胖就是由于脾阳虚引起的;多次减肥,多次反弹也容易造成阳虚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