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吗,湄洲岛妈祖庙很
妈祖显灵的传说故事,天后显灵的故事
其一:甘泉济师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莆田平海镇,等待乘风东渡。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其二:佑助收艇传说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风船行很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风,战舰上小艇被风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风停息后,命令出海寻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湾中,艇上人报告说:昨夜波浪中见船头有灯光,似人揽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为感动,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宫,重塑妈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妆楼、朝天阁,并请回妈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其三:澎湖助战传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第二次率兵东渡攻打澎湖,军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战,个个英勇向前,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后来清兵强攻澎湖七昼夜,并统一。当时清兵出战攻澎之日,妈祖派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助战,即妈祖"澎湖助战"的神话故事。其四:托梦建庙传说宋绍兴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东五里处的白湖这个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地立庙,随后验其地果然是吉地,于是建庙,第二年庙建成。宋绍兴三十年,海寇侵扰,百姓到庙里祈祷,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敌畏惧而退。后来又来侵犯,再次显灵威,很多敌寇被官军擒获。其五:圣泉救疫传说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无药可治,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第二天群众前去控掘并取水饮用,果然。消息传开后,远近人都来取水,络绎不绝,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这口井被誉为"圣泉".其六:神女搭救传说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风,帆船差一点覆没,急忙呼神女搭救,喊声刚刚结束,大海突然风平浪静起来,洪氏躲过了灭顶之灾。其七:神女救船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其八:保护使节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中,3次是船队遇到海寇掠夺和受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1次是船队为苏门答刺国生擒;3次是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和险情。每次都说得到妈祖神灵庇护而脱险。其九:天妃神助据记载,永乐七年,钦差尹璋出使,同年钦差陈庆等往西洋;永乐十三年,钦差内官送甘泉于榜葛剌国,同年太监王贵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钦差内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钦差给事中陈侃等人往琉球册封;嘉靖三十七年,复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其十:庇佑漕运据记载,道光六年(1826年),江南有一只千余艘的漕运船队,一日船队抵达黑洋,遭到风暴,得到妈祖神灵护助,整个船队二、三万人安然无恙。 其十一:官员脱险据记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史孟劭前往巡视,在海上遇到飓风,得妈祖神佑而脱险;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漳州镇总兵奉命南巡时,河流横急,遇到险情,得妈祖显应而平安无事。其十二:庇佑致胜参考有关资料:1)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师提督万正色驻守崇武,夜梦神妃佐风,于是进兵,迫郑军舍厦门入;2)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钦差大臣福康安等赴台,返回至大担时迷失航向,得神火引导而顺返;3)乾隆五十二年,张均等率水兵剿海贼,遇风得神助,脱险并擒贼五十余名;4)嘉庆十一年(1806年),官军在鹿耳门赖妈祖佑助,击败蔡牵;5)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侵华英军驻进上海潮州会馆,裸卧天后神前,夜里梦见受到棍击,个个惊喊救命。其十三:使节脱险据有关资料,康熙二年(1663年),张学礼等往琉球国,归舶过姑米山遇风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册使汪辑等出使,归舟遇飓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使海宝等奉命赴琉球册封存,归舟遇旋风;乾隆二十年(1755年),册使全魁于姑米山遇台风;道光十九年(1839年),册使林鸿年等赴琉球途中两次遇风暴。均得妈祖显灵庇佑而脱险。其十四:旱情解难据记载:1192年夏,闽地干旱严重,瘟疫蔓延,群众向妈祖祈求保佑,祷天即下雨;嘉定十年(1217年),兴化大旱,百姓祈求于妈祖,神示梦下雨之时,果然;宝祜元年(1253年),莆、泉大旱,两地共祷于神,旱情即除。其十五:神助修堤据记载,1239年,钱塘江决堤,江水漫到艮山天妃宫时,水势倒流不前,百姓借势筑堤,大家都说是神力I御;宝祜四年(1256年),又得妈祖神助建筑浙江钱塘江堤。其十六:神助擒寇据记载,乾道三年,海寇侵扰,官兵数次围歼都无法得手,后凭妈祖神助获胜。嘉定十年,海寇再次犯境,官兵又得妈祖神助,擒蔻首而胜。景定三年(1262年),海寇作乱于兴、泉、漳之间海域,官兵得到妈祖神助,在莆田湄洲一带海域擒获海寇。其十七:神助宋师传说嘉定元年(1208年),金兵聚集在淮甸一带,宋廷兴师北伐,向妈祖祈祷神助,宋朝军队三战三捷,解了合肥之围。其十八:护助剿寇传说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都巡检姜特立奉命征剿温州、台州一带海寇,临战前官兵乞妈祖神灵护助。战时隐约看见神在云端之上,于是乘风进兵,擒获贼首,大获全胜。 妈祖传说小故事清朝历史学家赵翼记下了一个很有趣的闽南、的妈祖传说。若遇海难向神明呼救时,称"妈祖"妈祖就会立刻不施脂粉来救人。若称"天妃"则妈祖就盛装打扮,雍容华贵地来救人,所以会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称"妈祖"不敢称"天妃"希望妈祖立刻来救海难中的渔船。而的妈祖传说,大概都是妈祖用裙摆挡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军空投炸弹,也有妈祖让孩童起死回生等传说。传说妈祖每次在海上救难后,都要给每位遇险者一碗热气腾腾,芳香扑鼻的兴化寿面,吃后不但会驱寒暖身,而且能逢凶化吉。久而久之,兴化寿面即被称为"妈祖平安面".且闻名遐迩,成为保佑平安吉祥的首选食品。每逢亲友来访,寿诞喜庆,逢年遇节,家人团聚,都要吃"妈祖平安面"以求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的医神保生大帝诞辰。保生大帝民间俗称"大道公"宋代福建同安县白礁乡人,因其精通医术、救人无数,被尊奉为神。1、在闽台两地流传的妈祖与保生大帝斗法的故事,被用来解释闽台两地农历三月刮风下雨的现象。2、「保生大帝」吴,俗称「大道公」,农历三月十五日为保生大帝诞辰,故又称为「大道公生」。可是这一天,不知为什么,每一年都会刮起大风,故又称为「大道公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不知怎么每到那一天,必然下起雨来,所以俗称「妈祖雨」。故事是这样的,大道公与妈祖,在还没成仙之前便互相较劲,看谁的法术厉害。由于两人旗鼓相当,皆神通广大,各种法宝全使尽了,依然分不出高下,天上诸神看他们这样斗下去也不是办法,便居中协调,双方言和,才结束了这场恶斗。可是双方面心里都还是有点不平衡,大道公心理想:「好!她三月二十三日诞辰,我就施法下雨,把她脸上的胭脂水粉,洗个干干净净,看她出糗!」而妈祖婆心里也想:「哼!说好不斗了,还那么狠,难道我怕你不成?三月十五日他诞辰那天,我就刮起大风,把他真人帽吹掉,让他变成四不像!」就这样,每年三月十五日必刮大风,三月二十三日,则大雨不断。3、人世间难免会产生纠纷,而神界也不例外。在民间相传着这样一段传说:传说神界的单身贵族大道公与妈祖曾有一段友谊史,保生大帝得道后见妈祖端庄贤淑,便展开追求攻势,共同谱下一段"友情".一日,妈祖乍见母羊产子之苦,毅然慧剑斩情丝与保生大帝断绝往来,大帝无端被抛弃非常懊恼,乃在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v境时施法下雨,淋洗妈祖脸上脂粉;保生大帝拉不下面子,就决定下场大雨将妈祖脸上的粉洗下来,让她也体会没面子的感受。妈祖不甘示弱,也在保生大帝诞辰(农历三月十五日)神驾出巡时作法刮风,要吹落大帝头上的帽子。因此每逢妈祖诞辰便经常下雨,而保生大帝诞辰则常会刮风,此即民间气象谚语:"大道公风,妈祖婆雨"的由来。4、保生大帝和妈祖生前都没结婚。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相传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大都会下雨。其中有妈祖、保生大帝斗法的趣闻。妈祖上轿出发时,在路上中看见羊妈妈痛苦地产下一只小羊,心想结婚生子实在太辛苦,就断了出嫁的念头。因此,几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诞辰日都刮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都会下雨。保生大帝和妈祖斗法的趣闻是汉族民间的一种幽默。也是,汉族民间对自然气候的一种神话的解释。在今天的科学看来,显得有些不科学。但是,我们不妨把它作为传说,让汉族民间的保生大帝和妈祖更有人性。其实农历三月正值梅雨季节,刮风、下雨乃自然现象,转至神界的法力交战,而两位神只呼风唤雨的能力,是海洋文化的表徵。
妈祖灵签解签:第87签 八七签.上签 故事大舜耕历山 大田多稼庆年丰...
累计9年占羌
妈祖娘娘真的有显灵造福吗
天妃娘娘,又称妈祖,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 林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妈祖逝世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祖庙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扩建,日臻雄伟。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近年来,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妈祖新殿,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如今及东南亚各地的众多妈祖庙都由莆田湄州及泉州天后宫等“分神”而立。莆田湄洲岛的上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北港的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为我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成神】 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后屡显灵应于海上,渡海者皆祷之,被尊为“通灵神女”,庙宇遍海甸。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一千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曾有过的。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宋代以前提到妈祖的显圣,始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徽宗)赐顺济庙额。”其后宋·妈祖的加封原因皆为“神雾神济兴、泉饥”,“以神助火焚强寇”(《湄洲屿志略·卷二·封号》)。 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封号由2字累至64 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乐封“天妃”,立庙京师,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后”。 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间对妈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来,在莆田民间保留了不少有关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具体特点。其信奉礼俗及妈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渐被民间吸收,形成许多俗例。妈祖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国家祀典就达36次,其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后来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澳门的英文Macau就是妈祖的简称。 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们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宫、双慈亭、安澜厅、中兴公厝、纷阳殿、提标馆等。 福建、、广东及东南亚的林氏宗亲都称妈祖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等。据统计妈祖为世界三大信仰之一。 、、澳门的民间信仰大部份是从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一带传去的。如关帝圣君、观音菩萨、清水落石出祖师、保生大师、妈祖娘娘等到。妈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渔民和航海者奉为海上保护神,为其在同胞心目中占着重要不得地位,影响也最为深刻。一千多年来,特别是自宋徽宗以后历代帝王对妈祖的确良褒封,加上朝的护国庇民、元朝的漕运保泰、明代郑和与王景弘下西洋及清代施琅平定等,使妈祖信仰在台、港、澳的传播更加广泛。女人拜妈祖庙求什么
属于沿海地带的澳门,这里同其他的沿海城市一样,经常有人出海,所以他们都很信奉妈祖,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bai和海外华人供奉的海洋保护神,有了妈祖的保佑,出海才能平平安安。在澳门,就有一座妈祖庙,现在成为妈祖阁,妈祖阁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最古老的一座,也是澳门的文物中原有建筑物保存至今历史最长的。来澳门旅行,妈祖阁是一定要打卡的,特别是对于想去赌场来一吧的,都会来这里摆一摆。妈祖阁每一天的香火都非常旺,很多人来澳门,先到妈祖庙祈求自己赌运发达,据说拜了以后逢赌。当然啦,小赌怡情,可不要花钱大赌,否则连妈祖娘娘也救不了你的。关于妈祖显灵
我是湄洲岛的,听过外婆说的很多妈祖显灵的故事,尤其是在海上。故事发生在1975年,说是一次出海遭遇台风来袭,当时岛上人都以为业,闻风云突变,望海上惊涛骇浪,很多妇女都知道丈夫在海上,生命危在旦夕,次数百千妇女携老幼登高望海,看看自己亲人的船在海上随巨浪沉浮,不断有渔船被浪卷起撞碎,海上还有遇难者的尸体,陆地上的人只有跪下不断祈祷,求妈祖保佑海上的亲人。后来有灵异显现,说是有18艘击鼓船前头有红色火光燃起,似乎在为18艘船指引,船上的人都不在畏惧,船如车行于平地,丝毫不摇摆,安全上岸。
妈祖到底是神是佛??
妈祖,中国人自己的神灵,也是历代褒封最多的的道教神灵!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故二十四史中会特意列出一部分名为《礼仪志》记载这个朝代的祭祀制度和祭祀哪些神明。这些神明多是儒道共尊的神灵,少部分是儒家独尊的神灵,这些神灵的名字在祭祀时以儒家的神名为主,但在宋元明清这些神明有不少是道教的神名。因妈祖无比,在民间信众甚多,许多都宣称妈祖是本的神灵,但从国家官方给的敕封封号及祭祀礼仪场所来看妈祖是国家承认的道教神灵。历代妈祖的封号,散见於《四明续志》、《铸鼎余闻》、《天妃庙记》、《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等。而记载最详尽可信的,当为湄洲贤良港天后祖祠刊印,妈祖裔孙林清标於乾隆戊戌年所敬辑的《敕封天后志》一书。今据《敕封天后志.卷上.历朝褒封》载录於下。十三岁时,有一位老道长玄通经常往来她家,对她说:“你具仙性,应得渡入正道。”于是授以“玄微秘法”,她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并能预知祸福。十五岁时就能为乡民治疗疾病、扶贫济困。十六岁,窥井得符,神授符箓,“遂灵通变化”、“悟诸要典”;妈祖十六岁开始细心研读天文地理知识,尽悉奥妙,对海上的气候变化未卜先知。每逢风暴来临之前,她便预告昭示乡亲,从而避免了很多海难。她还常常渡海来到湄洲岛,在父亲设在岛上的寓所“熏修”,验证自己对海上天气变化的判断等。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后有仙班簇拥着,把铜符授给她,女伴们都骇得跑开,妈祖则受之不疑,不一会便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时常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无不奇中。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远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妈祖历代多有加封据《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经》记载天妃发愿:“自今以后,若有行商坐贾,买卖求财,或农工伎艺,种作经营,或行兵布阵,或产难不分,或官非挠聒,或口舌所侵,多诸恼害,或疾病缠绵,无有休息,但能起恭敬心称吾名者,我即应时孚感,令得所愿遂心,所谋如意。吾常游行天界,遍察人间,以致地府泉源江河海上,一切去处,令诸所求,悉皆遂愿。”老君赐妈祖珠冠云履,玉佩宝圭,绯衣青绶,龙车凤辇,佩剑持印,前后导从,部卫精严,黄蜂兵帅,白马将军,丁壬使者,柽香大圣,晏公大神,有千里眼之察奸,顺风耳之报事,青衣童子,水部判官,佐助威灵,显扬正化。世间若有男女恭敬信礼,称其名号,或修斋设醮,建置道场,或清浄家庭,或江河水上转诵是经一遍,乃至百遍千遍,即得袪除灾难,殄灭邪魔,疾病自痊,官灾永息,行兵临阵,凶恶自离,囚狱之中,自然清泰,贼寇不侵,恶言无害,田蚕呎百倍,牛畜孳生,财禄盈余,经营获利,行商坐贾,采宝求珍,海途平善,无诸惊恐,求官作事,遂意称心。尔时,天妃听宣法音,立十五誓言,“一者誓救舟船,达到彼岸;二者誓护客商,咸令安乐;三者祛逐邪崇,永得消除;四者荡灭灾屯,家门清静;五者搜捕奸盗,屏迹潜形;六者收斩恶人,诛锄强梗;七者救民护国,民称太平;八者释罪解愆,离诸报对;九者扶持产难,母子安全……但能起恭敬心,称吾名者。我即应时孚感。令得所愿遂心,所谋如意。吾常游行三界,遍察人间,以致地府泉源,江河海上,一切去处。令诸所求,悉皆遂愿。是时老君闻天妃誓言,乃敕玄妙玉女,锡以无极辅斗助政普济天妃之号。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中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家人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了香,念了经,与诸姐说:“今天要登山远游,实现自己的心愿,但道路难走而且遥远,大家不得与我同行,”诸姐笑着安慰她说:“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须多虑呢。”妈祖于是告别诸姐,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只见湄峰顶上浓云四合,一道白气冲上天空,仿佛听见天空有丝竹管弦奏起的仙乐声,直彻云天,彩虹辉映,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俯视人世,若隐若现。忽然彩云布合,不可复见。湄洲人仰头望去,无不欷嘘惊叹。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们时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于彩云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当地的望族。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有些失望。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易经》载:“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