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多少年前的,周易距今已有多少年

周易是谁写的 什么年代?

《周易》有十卷,分《易经》《易传》两个部分,是由八个纯卦相互组合出64个卦,每卦有卦辞和爻辞。这些卦和爻辞都是经文,所以称为《易经》。《易传》是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解读。而要说的是八卦分先天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是伏羲(氏族时期一个部落首领)做的,后天八卦才是周文王著的。也可以说是他发展的。

谁知道易经多少年了?

《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三人合著,成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因此距今约2100年。

《周易》是怎么回事?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2]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想学易经先看什么书好

一、背诵卦名,即八卦分宫次序歌; 二、读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听曾仕强的《易经讲座》; 三、背诵孔子的《十翼》,研读朱熹的《周易本义》; 四、要定位方向,即理、象、数,辩读音听《中国儿童经典导读系列》,要读《黄金策》。

易经的诞生

《易经》诞生在大概距今4、5000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道德经》(应为《德道经》)是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易经》和《道德经》都应该诞生于“乱世”,也就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大转折的过渡期。春秋战国大家都知道,是由夏商周的“联邦制天下”转向“帝国制”的过渡期,当时地球气候突然异常温暖,刺激了农耕产出量,随之人口增长,各个诸侯国之间出现有限空间内的对土地的激励竞争--最高阶段即诸侯争霸战,天下大乱,这种外部气候大环境突变刺激下的多个形成的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突变”,认知升级。类似的也同样发生在后来的明清小冰河期,气候突变,刺激激发产生了欧洲多国竞争的极致状态-战争,诞生了西方近现代科学。认知突变发生的条件:外部大环境突变(往往是气候周期性变化)+多形成的生态系统。 《易经》有可能的就是当时对天文气象的记录“系统化”,如山西陶寺的天象台俯视图非常像阴阳鱼,我记得有人曾经对照着一年的“节气”画出图,说明最早期的《易经》真的有可能就是古代天象学,发展到后来的人类将天象必然的和“人事”结合,来“卜算”战争、生产等等。这都是正常合理的早期认知发展路径。如果那《易经》和《道德经》比较,我想可以类似<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之比较,都是人类在思想大爆发巅峰期的认知升级。

《易经》的起源

最近对玄学很感兴趣,无意间微信读书推了《张其成讲易经》这本书,这算不算吸引力法则,于是一拍即合,先看懂最本源的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 先来说说《易经》的文化地位,书中用三个唯一来概括。 《易经》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500年左右,当时正值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最牛的思想和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释加牟尼、孔子、老子、毕达哥拉斯几乎同时登场,之后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再然后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世界的四大文化的经典出了其三,印度文化的《吠陀经》,西方文化的《圣经》,中国乃至亚洲文化的《易经》。最后一个是伊斯兰文化的《古兰经》 《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儒、道、佛都共同信奉的书。《易经》在儒家被称为五经之首,《易》、《诗》、《书》、《礼》、《春秋》。道家信奉的三玄《道德经》、《庄子》、《易经》。明代大师王阳明也在易学里玩出了心学的思想。《易经》里也有讲因果报应,所以佛教也信奉《易经》。 《易经》是中国科学史上唯一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都产生重要影响的书。 接着来说说《易经》的作者。 传说三皇的伏羲创造了八卦,神农氏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最后是周文王作《周易》,所以也称“三易”。但前两部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是《周易》,那《周易》是如何诞生的呢? 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商纣王暴虐无道,姬昌是商朝末年一个叫周的诸侯国的首领,也叫西伯侯,因为实行仁政被商纣王嫉妒,就为一些小事被囚禁在了一个高台之上。关进去的时候82岁,到89岁才放出来。 西伯侯百无聊赖,就天天观天象地理,用草棍排列图案,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六十四卦。西伯侯推演出六十四后,惊叹它卦蕴含着宇宙万事万物的大规律,便记录了下来。《周易》一部分是经文,叫卦爻辞,一部分是传文,解释经文,其中一部分文字也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写的,成书西周初期,距今有3000年了。 在西伯侯演绎这六十四卦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商纣王得知姬昌在推演,想试探他测的准不准,就派人把他的大儿子伯邑考杀了做成肉汤送过去,西伯侯知道那是他的儿子,但为了保住性命,还是忍痛吃了下去。商纣王一看西伯侯这都算不出来,就放松了警惕,把他给放了,最后商朝覆灭。 除了《易经》本作,孔子也曾经为《易经》著书。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子喜欢读《易经》。有一天孔老夫子突然看懂了,感慨着说:“原来《易经》不是讲算命的,而是讲天命的。”这一年孔子五十岁,于是有五十而知天命的说法。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注解,便有了《易传》一书。 至此,《易经》这本书经过三皇的创作,又经由周文王推演了经文,孔子作传文,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悠久的著作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