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风水局,风水四大局详解如何用
风水四大局是如何定的
以财和丁来定,所以一共四种组合旺财旺丁,旺财不旺丁,旺丁不旺财和损财伤丁。
风水学中的四灵
风水学中的四灵
风水学中的四灵,古代中国人民认为四象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又称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位天神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星神崇拜,下面我们看看风水学中的四灵相关内容。
风水学中的四灵1风水学中的四灵
白虎方为财方,为女人方。要想财运旺可选择白虎方有吉砂的住宅,但白虎方倘若高大,也容易妻夺夫权,女人当家。要想有贵人生扶,发展事业追求官贵名气,就要选择青龙势旺之格局。屋前拥抱的空间称为朱雀,也称为明堂,明堂要相对低陷一些,要宽大,明亮,宽大容万马。前面见水为朱雀水,主旺财。目前城市不见明水,宅前有宽大的马路,有车水马龙之象,为虚水,也可旺财,但屋前最好也要有关栏,这样才能称得上藏风聚气。太过空旷,气则见风则散,不利聚财。倘若马路上车辆行驶太快,没有停车的机会,也容易把财带走,有财不聚。倘若宅前没有关栏,气场就无法再明堂凝聚及流转。
青龙一般代表贵人、事业,拥有镇压的力量。有事业顺利得心应手,得贵人生扶的诱导。右为白虎,据名寻意。白虎为凶方,主小人,血光为阴方,一般白虎不能压青龙,即右边的山脉或建筑群体不可高于左手方。同样,右边的建地或道路也不宜高于左方为宜。倘若白虎,青龙不协调就会阴阳失和,多犯小人,事业阻隔不顺,是非多。
明堂前面要有水又有藏风聚气,才为吉上之格局。屋后所依的地方称为玄武山,要高大雄伟壮观,没有尖峰恶煞为吉。靠山,好像站在你身后的长者,做你的坚强后盾,支持你,维护使你有了安全感。倘若您的住宅外形然不具备后边的玄武山,也可用天然的石头做假山,上边书写“山”字也可起到玄武山的效果。在办公室内也可在后背墙位而座位背后摆放大型的高柜,以作靠山。当然以上四灵山诀只是对峦头而言,其真正的吉凶还必须结合玄空理气而论。如八运的.上山下水之局,就是适合坐空朝满才能旺财。所以对于风水的吉凶,一定要活学活用,既要合阴阳八卦,合乎峦头刑煞,又要合乎理气学,才能真正起到趋吉避凶的效果。
必须要看好风水,再买房
最近几年人们十分喜欢亲水住宅,其实古人早就有依水而居的习惯,因为古代人们朴素的思想观认识,有水通风的地方适宜人们居住,所以水是人们选择住宅的必要条件,这和我们现在提出的“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是一样的,并且水面能增加周围环境中的湿度和负氧离子浓度,可清洁空气减少飘浮在大气中的尘埃,吸收地面的热量、调节环境温度,有利于人的健康。反之,过于靠近高压电线、大型变电所、强力发射天线、高亮度泛光建筑的住宅,因各种辐射、电磁场的影响和干扰、光污染,就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烦躁、失眠不安等异常。而位于快速交通要道、高架道路附近的房屋,因经常面临大量的嘈声、废气等刺激,对人的健康就较为不利,所以此类建筑不太适合作为住宅使用。
此外,家中若有老人、儿童、体质虚弱、慢性病患者,不宜购买街沿巷口,或处在整幢建筑中突出部位的房屋,因为这类房屋位置外露、无遮无挡,受外界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如雨水冷风侵袭、冬季或夜间时,室内温度要比其他部位房屋低许多,而到了夏季则室内又特别炎热,使得机体发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古人选址建房古人选址建房遵循山环水抱,藏风聚气,重在耐寒热,坚固得光、造型美观,在实用上顺应自然、以实用为上,在养生方面,遵循宇宙养生学之理、优选天场、地场相互作用对人体气场产生的效果。今人选房购房,注重坐向采光、进气和布局。今人与古人的时代环境不同,今人要在拥挤的城市,被动地选择一栋楼房的其中一个单元房,而单元房又是固定不变的格局。楼栋与单元房的建筑重在质量美观与实用,忽略了风水布局和气场养生的真正价值。整体单元以不对称不平衡阴阳失调为主,其次为缺角少棱,进气、出气布局不合理,导致五行不全。一个阴阳失调、五行欠缺不全的居室,倘若人们久居其中,受其煞气的侵害干扰,势必会受其害。正如一个人经常偏食一样,体内缺钙,日久会导致腰酸、背疼等症状。购房优选,重在阴阳五行平衡、布局合理,符合自己命局喜忌。社会发展以及易学风水的应用实践证明:人们逐步意识到购房选房应以风水气场养生为上的重要性。
风水学中的四灵2在漫长的演变中,四灵也被指为阳宅四周的山水河流,所以就有风水学家认为,四灵是应四方之气而生,如果能柔顺俯伏,拱护穴地在中心位置,则为大吉之象,主宅地子孙荣贵。
为了能确定这四象位置,风水对所形成的四灵有以下要求:
1. 四灵的形状要清秀圆润。山要草郁林茂,山上树木葱绿,清雅秀丽;水要看得清澈,无污浊,有迂回弯曲之势,温润明亮,整体形状丰圆饱满。并且这四灵相互之间必须能够配合相呼应,不分上下,而龙要高虎要环抱,山与水能相映,不可缺一,否则很难达到藏风聚气之要求。
2. 四灵的情态看来能驯服而又生动之感。整体来说要蜿蜒翔舞,顾主有情,左呼而右抱,前朝后拥,趋揖朝拱,欲去还留之势。如果看来是两两相冲突,挑衅反背,则这四灵就成了四凶象,这就会给主多难,祸凶灾殃不断。
所以明白四灵,就能对宅地迎吉避凶,好的四灵能很好地达到护主之形,逢凶化吉。
四象在风水中是如何运用的?
在中国风水文化中,四象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古代风水学中四象指的是什么
四相,也就是四生位,耍小聪,出了错,因错就错,四相变成了四象,然后又解释为东南西北四向!家居风水布局 有关五行与四象
纵览整个风水学相关的知识,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讲究都是要根据五行和四象这些门类的常识来进行辩证和分析的,古代人留存至今的智慧结晶在现当代的风水情况下依旧适用,其中作用最深远的莫过于家居风水内部的格局和设计了。
五行的典籍介绍
汉朝时期的董仲舒,曾经在《春秋繁露》中记载五行为:“左青龙(木)、右白虎(金)、前朱雀(火)、后玄武(水)、中央后土”;《周书·洪范》篇中更具体地说明了五行的性质及排列次序:水、火、木、金、土。为了将“五行”的相生及方位的“中”居中,可以把“五行、五方、五色、四象”的内容顺序作如下排列: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黑;四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水、北、黑色、玄武;金、西、白色、白虎;土、中、黄色、帝王;木、东、青色(蓝色或绿色)、青龙;火、南、赤色、朱雀。这样看会更加明晰。
五行学说理论是什么
从五行学说的角度出发,有相生、相克或相互制约的作用。相生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互存,维持了事物的总体平衡,因此形成了五行 学“生与克”这类理论说法。
四象的风水寓意
四象在风水当代表着老阳 、少阴 、少阳 、老阴四个符号。阴阳最基本的取象是天地,有了天地空间万物才能生成。四象的最基本取象是四时,春夏秋冬,有了四季万物才能变化,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在四季中的运动形式。比如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顺应了风水四象的原理,如建于明清时期的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最上层铺有五色土:东为青色土(青龙色),西为白色土(白虎色),南为红色土(朱雀色),北为黑色土(玄武色),中间为黄色土(象征黄种人)。另外,这些土是四方的府县精选运来的,表示四方朝贡,国运昌盛。
风水入门知识之四象篇
四象一词最早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属于阴阳学说范畴。先哲在天文学中也有四象一词,不过,这与《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下面 风水入门知识 带你了解四象。
先哲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把每个七宿联系起来想像很像一种动物。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角像龙角,氐房像龙身,尾宿像龙尾,它们连起来像一条腾空而起的龙,于是先哲称东方为苍龙。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翮,它们连起来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于是先哲称南方为朱雀。
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像一只缓缓而行的龟。因位于北方,故称玄。因身有鳞甲,故称武。合称玄武。
西方有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像一只跃步上前的老虎。白虎是已经绝种的大毛虫,《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盂山“其兽多白狼、白虎”。
这四种动物的形象,称为四象,又称为四灵。
“四象”作为方位,先秦的《礼记·曲礼》已有记载:“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疏》:“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这里,朱鸟即朱雀。“左东有西”的概念与我们看地图有区别。现在的地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古人的地图是倒过来的,下北下南,这样就成了“左东右西”。风水先生将“四象”运用到地形上,以“四象”的形象及动作譬喻地形,又附会吉凶祸福。《三国志·管辂传》记载:“格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间其故,辂曰:林木虽茂,开形可久。碑言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这就是根据四象处于四危状态,判断毋丘俭二年之内灭族。
郭璞在《葬经》中也宣扬这一套,他说:“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有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音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形应,忌夫湍流,谓之悲泣。”
“四象”对民俗有很深的影响。如果我们到北京中山公园去看社稷坛,就会发现坛中的土色各有不同。由于东方是青龙。土色为青;西方是白虎,土色为白;南方是朱雀,土色为红;北方是玄武,土色为黑。中间的土色是黄的,象征人。这些土,是明清时期由四方的府县专程运来,表示四方朝贡,天下祥和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