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消灾祈福仪轨,消灾祈福经
佛教开壇义轨
普佛开坛仪轨念普佛一般在大殿举行,可以纳入早晚课诵的内容,由寺院的维那主持,全体僧众都参加,请求念普佛的斋主也参加。普佛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生者举行的消灾普佛(即阳普佛),另一种是为亡人举行的往行普佛(即阴普佛)。消灾普佛 僧众齐集大殿,维那礼佛三拜,起引碧,唱《香赞》:“香才燕,炉焚宝鼎中,旃檀沉乳真堪供,香云缭绕莲花动,诸佛菩萨下天宫。”三称“十方一切诸佛诸菩萨!”念诵八十八佛名号,再唱《药师佛赞》:“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迟。”唱赞完毕,绕佛开始。斋主随僧众而行,口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等佛号。绕毕归位,对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大乘常住三宝等各顶礼三拜。维那至香案前,拈香三瓣,展具三拜,斋主也拈香长跪,听维那宣读《疏文》。《琉文》的主要内容如下:伏以琉璃光灿,照群生而无灾障;彩结花联,庇诸子而有庆祥,奏为立坛祈福迎祥消灾延寿事。坛中呜钟击鼓,梵叨雅咏。称念药师如来万德洪名,持诵灌顶神咒释结真言,燃点佛光普照吉曜心灯,奉献香若果品酥酡妙 供。以此微忱,上报四恩,下祈祯祥。今则法会告成,虔具《疏文》,上呈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莲座。天运某年某月某日吉时,代宣祈福沙门某某和南具疏。读毕,僧众唱《药师佛赞》:“药师佛,延寿王,光临水月坛场。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难消灾障,忏悔檀那三世罪,愿祈福寿绵长。”最后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命了。普愿罪障悉消除,时时常行菩萨道。往生普佛 在大殿内为亡者设立灵位。僧众齐集,同唱《香赞》。接念《弥陀经》一遍,诵《往生咒》三遍,唱《弥陀佛赞》:“乐邦教主,接引弥陀,四十八愿度婆婆,九品涌金波。宝网交罗,度众生出爱河。”唱赞完毕,绕佛开始。斋主随僧众而行,口念“南无阿弥陀佛”。绕毕归位,对释迦牟尼佛三拜,阿弥陀佛十二拜,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各三拜。维那至灵位前,拈香三瓣,展具三拜。斋主也拈香长跪,听维那宣读《疏文》。《疏文》的主要内容如下:伏以慈门广群,大施接引之功;苦海无涯,愿仗津梁之济。奏为立坛超度某某往生莲域事:坛中呜钟击鼓,梵呗唱赞,称念阿弥陀佛万德宏名,讽颂往生西方净土灵章,燃点济幽利显光明佛灯,奉献香若果品酥酡妙。 供。以此微忱,上报四恩,下祈超度。今则法会告成,谨具《疏文》,上呈南无阿弥陀佛莲座。天运某年某月某日吉时,代宣度亡沙门某某和南具疏。读毕,僧众唱《弥陀佛赞》:“弥陀佛,大愿王,慈悲西舍难量。眉间常放白毫光度众生,极乐邦。弥陀圣号若宣扬,同愿往西方。”
消灾经全文?
消灾经全文的话,建议在百度文库上面可以搜的到。还挺好的,用来领让人身心舒缓。
佛门仪轨的基本内容及中心义理
世俗的礼俗遍布在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也有一时一处的典礼,如婚礼、葬殡祭礼、就职礼等;佛教也如此,生活细则称为清规戒律,一般典礼仪式则比较庄严隆重称为佛事。现就佛事一般常用内容法式列出,并说明其义,此常用诸式,随各佛事繁简作用而增减,并以主要本法为中心结合而成,今就各仪节了解佛教一般通用之义理。佛事仪节通式表1、 请师: 请主持和尚及诸师入坛2、 洒净: 主法者以甘露水清净道场3、 请圣: 请诸佛菩萨龙天护法莅临神力加持4、 请众: 普请六道众生及有缘者共聚道场修行5、 供养: 以香花灯涂果馔乐等供养诸圣贤6、 忏悔: 大众向诸圣及怨亲陈白悔过,净涤身器7、 三皈: 大众虔诚恭敬皈命三宝8、 说法: 主法者说明的因缘道理行持态度9、 行本法: 大众同修此堂佛法仪式之主要功能祝福延生坐禅起观放生施甘露食广修供养礼佛除障羯摩除罪授戒10、 宣疏: 将此功德信士,及义理秉宣周知11、 遣众送圣: 圆满恭送诸圣及六道众生回本位12、 发愿: 大众发四弘愿13、 回向: 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或庄严佛土佛法的仪式是根据经典而来,有依戒律而定,有依各种禅定方法所作,有的是对种种空性道理作说明,有的是为众生忏悔消灾祈福及驱使鬼神,以得到世俗利益。依经典的精神思想制作,不管是祈福、忏悔或修戒定慧的原理原则,不出佛法的基本理论:一.法界无尽的理论,二.如来藏缘起,三.万法唯识,四.性空缘起,五.业感缘起。1. :华严重重无尽的道理以华严的道理来说,所谓仪式的进行,其实是参与仪轨的行者(生命),把整个无穷无尽的山河大地、无穷无尽的空间,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事事无碍的法界、因陀罗帝网的珠网,重重无尽、交互含摄的整个宇宙,做为所修行仪轨的道场。而修行者的一念之动、一个唱念、一个心念、一个举手投足的动作,就牵动着整个无穷无尽的宇宙空间的转换─这是对修行者最深、最可贵的相应。2. 如来藏缘起:如来藏的妙真如性退而求其次,它可以相应着所谓清净的本心。一个行者在修行仪轨时,如果他所依据的是如来藏妙真如心的道理,则他在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举心动念之间,都是在与他的真心相应,因为他是以一个清净的本心做为他修行的道场。因此,他一念当中,整个心性 - - 一个清净、湛然不动的妙真如性─会因此而转动。3. :唯识所现的道理如果他所相应的是唯识的道理,那么在他一起念、一举手、一投足当中,无穷无尽唯识所变的境界,将随着行者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之间,而整个山河大地如梦幻般的转变。这是把唯识所现的整个无穷无尽、如梦幻影像般的山河大地、佛国刹土,做为他修行的道场。4. :妙有兼容相即的中道之理如果行者行时,所依据的是中道实相之理,则在仪轨中,行者是将一妙有真空、本无如幻的无尽山河国土,做为道场。而在行者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间,无非是妙有幻显之法,亦即将身心与山河国土全体融溶,等视为一妙有幻显的法体,此妙有幻显之法,能随行者心念而幻现出国土山河、有情生命。所以行者若能与此中道之理相应,则无边无尽的山河国土,诸趣众生都能随其心念而迁移动转。5. 业感缘起:因缘果相依相因的道理再者,如果行者所相应的是无穷无尽的业感生命,则在行者行法仪之时,将随所造作的语言施设、心念起灭,而与无尽有情生命及善恶诸法相应。在与法仪相应的当下,一切恶业将如汤销冰、如阳照雪、涣然而泯;一切善法则如祥云萃集而弥覆身心国土。这是因为行者将三界做为修行的道理,而动转一切三界的善恶业果所致。以上是就仪轨与佛法相应之理所做的说明。而其实,在行者所相应的诸佛理中,原都只是一味,但是随众生机感不同,个人根性不同,于佛理契入浅深圆顿有别,故说有所依之理的差别。然虽所依之理有别,但施行仪法时,都是在法性中,相应于不同的法界及有情,如十法界之十种生命: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仙)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其中,或有相应于圣界之一或四、或有相应于圣凡交融,或是十法界皆相摄于中。此所相应的法界之所以不同,是视所行仪轨之作用而定;而作用不同,其仪轨的施设亦因之而异。佛法仪式是根据经典义理而来,目的无非是积集福慧、消灭罪障,而其灭罪生福慧的根据则散见于各经典,有的依戒律;在大乘佛教常用的忏法,其斋天、仁王护国,这些经典有的对天神鬼神祈允,不完全是与业感相应;用法义修持,祈求善神的回护,令天龙、鬼神、护法来保护我们,但它还是以大乘的思想做为基础。另焰口的仪式虽属密宗典籍,理论基础是缘起、一切唯心所造,虽用了咒语、手印,但重点在于观想及法性融合,所以可说佛门仪轨离不开佛法谛理思想。总说佛法仪轨的目的可归纳如下:1. 发扬、赞美佛菩萨功德之事。2. 上求佛道、下益众生之事。3. 显宇宙真理之事。五.念什么佛经能为灾区减灾
可以说所有的佛经都会为灾区减灾祈福。但是如果说更加契合更加殊胜的那么就应该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和《仁王护国经》(也叫《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或《仁王经》)、《法华经》和《金光明经》,《仁王护国经》是一部非常好的为国民祈福消灾的经典。与《法华经》和《金光明经》被称之为护国三经。一句佛号不是说就是万能的。念佛人如果没有大信心大愿力的话没什么作用。念经祈福也是一样的。必须坚定大信心而且愿力一定要深要切。这样无论念哪一部经都是功德无量。佛教大年初二仪轨
大年三十,作尊胜佛母千供。 新年初一,道果传承上师会供。 初二至初十,依于喜金刚作修供和作息、增、怀、伏等四程羯磨的火供。 正月十日开始,四天八关斋戒。在此之后,连续十天修习惹那林巴的极密伏藏法《大悲秘集》红观音十天甘露大法会。 四月初一到初十、依于彩粉坛城,修供大日如来法会,并举行四种羯磨之火供。此后开始夏季修供:依于喜金刚布画坛城修法七天,修无量寿佛五天,修大日如来五天,修不动佛五天,期间为萨迦特殊的消灾祈福超度法会。 五月五日至十五日,举行吉祥布萨(纪念第二世宗萨仁波切圆寂而举行&"心愿顿成&"及&"除一切障&"两法合修的大法会,期间修持莲师殊胜甘露丸)和祈祷教法兴盛仪轨。 五月十六到七月初一,结夏安居等期间的会供,平时需在新旧派护法神殿中,举行酬?仪轨。此阶段,由堪布讲解显密宗和五明学科知识。僧人必须安居禅房中,完成萨迦派共同规则要求,修诵伏魔金刚、喜金刚、大日如来等法,最少诵修所规定的遍数。
进烧香,有什么规矩的啊
2.烧香 : 上三炷香 带者恭敬心 至诚心 3.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佛教的香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佛家用香辅助修持 。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4.参观游览要懂规矩 名寺名庙,分布较广,它们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但旅游者在游历时有四忌需牢记心头,以免引起争执和不快。 一忌称呼不当 对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二忌礼节失当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 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失当 游历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五忌孩子失礼 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5.应怎样拜佛 一般人拜佛总喜欢站在佛前中间的位置上,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丛林(寺院)里的规矩只有住持和纠察才可以在中间的位置上礼拜。其他人应该站在左右两边才对。 拜佛时应先于佛垫前边站好,两脚距离应前八后二(寸)为宜,两手当胸合掌,然后问询,问询时背与腰的角度应在90º与120º为宜,两手作弥陀印(左手掌与右手背相叠)或观音印(左手背与右手掌相叠),头部抬起时,两食指相对呈一定角度,两拇指并齐至于两食指中间,两食指向上置于眉心为宜,然后放下,合掌,并开始礼佛。 礼佛时上身要慢慢靠向拜垫,两腿渐渐向下弯曲,先将右手按住拜垫中间,待左手伸至前方后再将右手移至右前方,此时两膝自然置于拜垫边缘,头部也自然置于两手之间,既所谓五体投地也。五体投地后,两手翻掌向上,并稍微伸出头部1-2寸,表示蒙引之意。 直立时应先将两手翻掌向下,再移右手至拜垫中间,左手离开拜垫后当胸作半合状,腿徐徐直立,然后右手离开拜垫与左手作合掌状并站直身体。如是三拜后,再行问询,算是跟佛菩萨告别再见之意,这样整个拜佛仪轨才算圆满。 其实,拜佛不是目的,学佛才是目的,心中敬佛才是真正的拜佛,我们拜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无限慈悲心,学佛身处烦恼而常具有的清静心,学佛为救度众生而宁下地狱,常住庄严的地狱大无畏牺牲精神,所以当我们置身佛前准备拜佛时,口中就要默念佛菩萨,脑里观想佛菩萨形象,此所谓身、口、意三业相应。这样拜佛的功德才算圆满,才能起到“礼拜一拜,罪灭沙河”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