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生辰八字,曾国藩八字龙归大海
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他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如日之升 如鼎之镇:曾国藩事略
本文根据萧一山著《曾国藩传》(海南出版社. 1994年第1版)及曾国藩相关家书、日记等资料总结而成,期从前人修养之道有所借鉴,以资进德。一. 出身 曾国藩生于清朝嘉庆16年10月11日(公元1811年11月26日),原名子城,字伯涵。21岁时,取“涤其旧染之污,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意思,改字涤生;28岁置身翰林后,抱有澄清天下之志,改名国藩。 他出身农民家庭,祖上五六百年都以农为业。到他父亲一辈时,才开始读书求科名。他父亲一共应试17次,到43岁补入秀才时,曾国藩已22岁。 二. 求学 曾国藩的父亲虽屡考不中,但从小对他教育颇严,8岁时就叫他读五经,还常常在枕边叫醒他来背诵《诗》、《书》。在父亲的督责下,曾国潘不到两年就把五经读完了。然后开始学习八股文,以及《周礼》、《仪礼》、《史记》、《文选》等著作。 23岁那年,也就是他父亲补入秀才的第二年,曾国潘考取秀才。24岁时,考中举人。25岁时进京参加会试,没能考取,归途中借钱买了套《二十三史》带回家研读。28岁那年,借钱进京再次参加会试,考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随后以朝考一等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三. 修身 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讲求理学慎独功夫,通过坚持写日记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进行反省,通过不断的反省来砥砺品行、增进道德。 例如,他梦到别人获利而觉羡慕,醒来后就痛加自责,认为自己太卑鄙(昨夜梦人得利,甚学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十日记);早上醒来赖床,就骂自己是禽兽(醍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旦之气安在?真禽兽矣!——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写日记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三省吾身"、"进德修业"。 曾国藩还制定了一个课程表,列出了自己的十二项功课,分别是: 1. 敬:整齐严肃,无事时宁静安泰,应事时专心致志,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 2. 静坐:每天静坐半个时辰,体悟天性中本真的的仁心。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赖床。 4. 读书不二:一本书还没读完,不去看其它书,每天以读十页为标准。 5. 读史:每天细读十页。 6. 谨言:说话谨慎。 7. 养气:气藏丹田,心怀坦荡,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对人言说的。 8. 保身: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时刻像养病一样保养好自己的身体。 9. 日知所亡:每天写《茶余偶谈》二则。 10. 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 11. 作字:早饭后练字半个时辰。 12. 夜不出门:晚上不出去应酬玩乐。 通过践行上述十二项功课,曾国潘从德(敬 、谨言、养气)、智(读书不二、读史、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体(静坐、早起、保身、夜不出门)三方面对自己进行全面的修养锻炼,而且他也秉持恒心力行之,终成一代大家。 四. 齐家 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在政界、文艺界、教育界、考古界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成就。如曾纪泽(外交家)、曾广钧(曾任广西知府、梁启超誉为诗界八贤)、曾昭抡(化学家 、中科院院士)、曾宪植(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等等。 家族人才的涌现,和曾国藩严谨治家、悉心培育“耕读孝友”的良好家风有很大关系,他所著的“家书”也成为经典,影响了无数国人。 曾国藩曾将治家之道归纳为“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简述如下: 书: 读书。 (1)作用: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2)方法: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蔬、鱼、猪: 种菜、养鱼、养猪。曾国藩列出这三项,大概是因其本出身农家,希望家人能保持克勤克俭的作风。 早: 早起。“起早亦养身之法,且系保家之道”。“黎明即起,醒后不粘恋”。 扫: 打扫。洒扫庭院,保持环境的整洁有序。 考: 祭祀。祭奠先人,慎终追远。 宝: 善待亲族邻里。“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 五. 治军 曾国藩本是一介文人,却以书生领军,历经磨难而战胜声势浩大的太平军,立下赫赫武功。这既是时势造英雄使然,更是曾国藩卓越领导能力的体现。 曾国藩编练的湘军,具有六大特色: 1. 在素质上 ,因来源于乡间农民,具有健壮朴实的特点,未曾沾染军营浮华习气,比较容易训练。 2. 在编制上 ,曾国藩颁定营制,使湘军各有定制,组织有序。 3. 在训练上 ,曾国藩仿戚继光束伍成法,逐日操练。此外,尤重精神训练,让湘军逐渐成为有主义、有纪律的军队。 4. 在精神上 ,曾国藩选择营官非常慎重,培养了一批“忠义血性”的将领。他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则万不可以带勇。带勇须智深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 5. 在粮饷上 ,曾国藩也特别顾虑周到,保障兵士的生活。 6. 在团结上 ,因湘军每一营兵士都具有同乡、同族等关系,所以深具齐心相顾、团结互助的精神。 六. 治国 曾国藩的治国之道主要有 “致贤”、“养民”和“正风气” 三端。 风气要正,须先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使之各得其用,起到领导表率作用,此即“致贤”。同时改善人民生活,使之安居乐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即“养民”。 总之,是教养兼施,让治者与被治者都发展他们的技能,配合一致,殊途同归,然后风气可转,社会自然欣欣向荣。 此外,19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开始侵入中国,曾国藩面对国家外患,主张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以炮船的科学机械来建设新事业。他曾在安庆设军械所,试造轮船,并曾派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出国购买机器。 因此,曾国藩也是洋务运动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七. 结语 曾国藩出身普通农家,却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事业。一方面,与他小时候家庭的教育有关,这为他奠定了学问和人格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却是他本人的努力所造就,正如梁启超在其所编辑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一书序言中所说: 可见,人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就看你“心”如何想,“行”如何为了。 附:曾国藩相关家书日记原文
王阳明临终八个字
作为儒学大成,王阳明备受推崇。王阳明最为出名的心学是“知行合一”,提倡人的言行和心理要统一。当初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由于朱熹是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而王阳明则是“真圣人”。因此笼获不少“粉丝”,像是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等人,都将王阳明的心学推崇为最高箴言。王阳明临终遗言八字,也同样受到后人无数拆解。历史上,无数人都想知道王阳明的8字遗言,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生平息战乱的王阳明年岁已高,拖着病体预备回乡。但没想到归途之中,病重难医,王阳明预感大限将至,托付给弟子八个字,便在船上溘然长逝。这短短八个字,就成了他一生最后箴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离世时,王阳明虚岁五十七岁,在现代尚属壮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短短八字,却寓意深远,感情浓烈,发人深省。世人不断揣摩其中含义,但要论真实见解,只属王阳明一人得知。世人想从他的遗言获得启发,还得从了解王阳明一生推崇心学学起。作为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是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者。他毕生所推崇的儒学大道,言简意赅,就是四个大字“知行合一”。 因此,“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字最常见的理解,就是代表了心学的精髓。而追溯王阳明的人格宏旨,此句被后人反复斟酌,疑似所传有误,最受质疑的来源是王阳明《中秋》诗句所言:“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而王阳明真实遗言,最可信的是其弟子黄绾所记载:“无他所念,平生学问方见得分数,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 其实无论两者究竟孰真孰假,“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所代表的意义,永远还是与王阳明的终生成就有关。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做到了先知觉后知,启迪众生,匡扶升学,所有的成就,已经足以让他成为万世师表,为后人所称道。而他所创造的“知行合一”等心学,时至今日,也依然足以警示后人。仔细阅读,“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所说的,不就是王阳明自己吗?八本堂的秘密——解读曾国藩的家训之二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后人评价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历经百余年而长盛不衰,曾氏家族人才辈出,这和曾国藩的家教家训有着密切的关系。 曾国藩的家训如今保存在“八本堂”中,为何称为“八本堂”呢? 清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其在家的四弟曾国潢写信,信中写道,他曾经与九弟曾国荃论治家之道,一切以其祖父曾星冈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前四字为书、蔬、鱼、猪,后四字为早、扫、考、宝。 书。曾国藩对这八个字的解释:书,不可一日不读。曾国藩认为读书对人生有两个关键的作用:一是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个是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立足于社会。 无一日不读书。精神世界强大、现实世界才会强大。 曾国藩是一个“笨小孩”,传说晚上背《岳阳楼记》到深夜,窗外的小偷都听会了,曾国藩还没有背会。会试看了三次才中第。虽然天资不好,但很勤奋,每天早上坚持练习临帖半小时,每天还要读书至少一小时。在剿灭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国藩也不忘写信督促儿子们读书写文章,要求儿子每月要写信写文章汇报读书情况,曾国藩亲自批阅儿子的作文,并邮寄回家。 蔬,鱼,猪。对于家庭妇女,以及家庭成员,家训中习惯,不仅规定都要学习种菜,养猪,养鱼技术,每月过门的媳妇要给自己男人还有曾国藩做一双布鞋,做一身衣服,作为每月考核要求。每天坚持做针线,纺花织布。这些是要考核的。 早起。曾国藩认为人要养成早起的习惯,不仅是早起能给人带来朝气和活力,还能为学习提供时间。要求下属同样早起。然后一起吃早餐。一次李鸿章想睡懒觉,就对手下说,自己有病不能起床,曾国藩对手下人说,少荃没有来,我们先不要吃饭,大家一起等等他。 手下人回去对李鸿章一说,吓得李鸿章赶紧穿上衣服跑去请罪。曾国藩说道,少荃,做人要诚啊。然后拂袖而去,吓得李鸿章再不敢贪睡了。 扫。黎明即起,要亲自动手打扫卫生。不仅有住室卫生,还有思想上的卫生。曾国藩常反思自己的过错,通过日记形式反思。对待下属,他总是“扬善于厅堂,规过于密室”。 考。指的是要对祖先经常祭奠,要恭敬。 宝。对待乡邻,有升迁,升学,孩子满月,结婚,乔迁之喜,一定上门道喜恭贺。邻居有老人过寿,更要亲自登门拜寿。家有病人,要赠送补品,时常探望。邻居家如有丧事或者出现不幸之事,要常去谈话抚慰。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础。 曾国藩把家庭开会的地方称为“八本堂”。提醒家人牢记“八字家训”,所以曾家数百年保持昌盛不衰,与此有直接关系。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耕读传家,五代以上。道德传家,可以十代以上”。我们要在家庭中树立家规意识,传承良好家风家训,让家国情怀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让良好家风在社会中传播发扬。带使命下凡的人八字,八字带什么说明有阴德
带使命下凡的人八字
他是明朝历史的一个人物,明朝也出过朱元璋、、张居正、戚继光等英雄,但如果要给他们排个名的话,王阳明首数之一,其他人都只能称作是英雄豪杰、文儒雅士等,但王阳明则属于另一层境界的— 。
王阳明
王阳明的家族相当有背景,他出生在余姚王氏,是著名人物王谢巨的后人,就连书王羲之都是他的祖宗。其父王华是当朝状元,担任礼部左侍郎。
王阳明出生前就很神秘,正常一个人从母亲的肚子出生只要十个月,但他的母亲怀了足足十四个月才把他生下来,在王阳明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到下凡,只见他佩玉,从云中抱出一个孩子交给他的祖母,因此家里人给他取名为:“王云”。
所以王阳明出生前就叫王云,王云到了5岁时他还不会张口讲话,家里人都嫌弃他资质愚钝,此时,一位得道刚好路过王府,看到王云非常惊奇,并问起了这孩子有没有名字,家人们说:此孩叫王云。惋惜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认为:云这个词,戳破了王云的身世,以至于这个孩子5岁都不会讲话。后来在的指点下,他的祖母将他改名为:“王守仁”。奇怪的是,改名之后的王守仁不但会开口说话,而且还能将祖父的 背得滚瓜烂熟,王守仁不但不愚钝,而且还能过目不忘,简直就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
王守仁不仅天赋高于超人,而且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一个人,15岁时就敢觐见皇帝,提出平定漠北的战略,幸亏被拦住。王华见儿子有杀敌的志向,就亲自带上王守仁出居庸关、山海关,感受一下边关将士的艰苦。
经过一段塞外生活的时间,王守仁不再提出要带兵征战的想法,不是王守仁害怕了,而是王阳明对于兵器、排兵布阵早就熟悉了,对于他来说,简直不要太简单,一点难度都没有。
他决定不当什么大将军,要做就做一个高难度的目标,那就是 。王守仁跟其他历史上的 不一样,他认为要做 就从小做起,并且最终成真正的 ,王守仁立下目标,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体现了他行守承诺的品质。
所谓 就是掌控高级智慧的一类人,而这中间的一个过程叫“悟道”。所以王守仁首先学习的对象就是朱熹,当时中国普遍流行程朱理学,王守仁也是按照朱熹的去。朱熹的叫格物致知”。
朱熹
“格”是“感而通”的含义,这个词的含义在今天已经不常见了,说白了,朱熹就是要求人去亲身体验、感受人的世间万物中 的道理,就是说你今天懂一点道理、明天在懂得一点道理,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你就悟懂道理了。
于是王守仁首先去“格”他家的竹子,他在家里一直“格”了几天几夜,发现什么都没有明白,反而让他淋了一身的雨,他因此感冒头疼。王守仁意识到朱熹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他整天干一些的事情,可他人世间的事情没有耽搁。
王守仁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考取了进士,在朝做官。当时,朝廷昏庸无道,时值太监刘瑾专权,朝中大部分的人都是他的党羽,而年轻热血的王守仁竟然上书皇帝,参了刘瑾一本,公表刘瑾是明王朝的奸臣小人。
刘瑾火冒三丈,自然对王守仁不客气,将他贬到贵州的一个龙场驿做了驿丞,相当于现在招待所的所长。因为受到儿子的牵连,他的王华被贬做官,贵州省今天经济都不算很好,更别说几百年前的明王朝,当时贵州是一个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的一个地方,王守仁连官服、的地方都没有,基本生活都很难维持,于是王守仁找了一个天然形成的溶洞,就在里面进行办公。
任职期间,他走访当地土人、诚邀他们一起生活,亲自教会他们读书写字,侍从生病、思乡时,他也亲身慰问,细心照料,经常跟随从、乡里乡亲谈天论地、讲笑话。闲暇之时,他就反复,并且研读《》,他还因此把这座溶洞命名为“玩易窝”。
深夜无人之时,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叨:“ 若此,哪有其道”。就算孔孟、朱熹遇到我这种情况,怎么去寻求其中的“道”呢?王守仁年纪越来越大,但官越做越小,对自己的前程很茫然,所谓“”格物致知”,“格”的什么样的“物”,“知”要怎样“致”呢?
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怎么还跟原来没学一样,什么成果都没。幸运的是,在一个的晚上,一道雷电划过天空,王守仁豁然贯通懂得全部道理。
原来这就是道的所在,于是王守仁概括为四点:之一,心即理”“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就是说一切智慧 于人的内心,本身就有智慧,不必去外界探求。
二,“致良知”。就是回归自己的内心,向你内心的深处求取智慧
三,“知行合一”。领悟智慧同时,要更多地把智慧积极投入到实践当中
四,“人皆可以为尧舜”。任何人的心都是有智慧的,只要你愿意去尝试,你就可以成为向尧舜一样的大 。
于是王守仁把所悟之学通过授课的方式传授于人,不曾想,一学,心学”就流行天下。他因此名扬四海,刘瑾诛杀后,朝廷也重新召他回朝,对他委以了重任。
阳明洞
1519年,宁王王朱宸濠起兵谋反,没想到王守仁仅仅用了35天就平定内乱,这些都是“心学”的成果。后来,王守仁传道讲学的洞就叫“阳明洞”,称王守仁为“阳明先生”,王守仁也被叫作王阳明。
以上就是与带使命下凡的人八字相关内容,是关于王阳明的分享。看完八字带什么说明有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阳明出生日期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即公元1472年10月31日)太夫人郑氏娠十四月生文成公于余姚,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即公元1529年1月9日)辰时卒于南安,享年五十七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