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终极价值是什么,易经的地位与意义

易经的作用和真正意义

可以根据专家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一)偏执于算命的先生认为,《易经》的"伟大价值就在于算命",它的精华是卜筮,"不运用《易经》算命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们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事件的产生都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支配着,因此,遇事都喜欢用特定方式向神请示事件的吉凶。占筮就是这种特定方式之一。占筮涉及的范围很广,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祭祀、战争、生产、婚丧嫁娶、商旅出行等等,都包括在内。(二)易学家说,《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国人文化的基础,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易经》的科学价值在"学",不在"术",其特点在于"义理"与"象数"的统一,它的精华在于它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易经》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它形式上是占筮书,而内容则广泛的记录了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到商、周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易经》成为中国人文化的基础。易学研究者认为,"易"字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易"包含三个意思:(1)"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简朴而平易的;(2)"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3)"不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所以,南怀瑾先生认为,《易经》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究,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三)现代学者杨树帆先生认为,《易经》符号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易经》被总结成书的时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实现思维工具化。古人没有技术手段,但采用了更为聪明的办法——使用符号,把思维注入符号编码系统中,从而心安理得的鸟瞰着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的第三思维。人类思维被哲学家、心理学家分为若干种形式,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抽象思维的逻辑思维,一种是被称为形象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人类依赖它对世界进行反向把握。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二爻阴阳逻辑层次,八经卦二元结构层次,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层次。二爻符号逻辑即二爻阴阳逻辑。阴阳二仪即太极,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演合,构建成八卦二元分类模型。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即所谓"小成之卦",或叫作"经卦"。八经卦将自然分为上下、尊卑、刚柔的二元对立形态,建立了一个认识自然的初步模型。六十四卦由八经卦两两相重而成,这是阴阳模型的最好图式,构成了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六十四卦时空场,是人的思维和预见能力对客观事物无能为力时,将经验编码并系统化为假定的未来时空场,在这个假定的时空场中,使思维借助符号的启发而延伸发展。《易经》六十四卦非常具体,假如生活中有疑问,在六十四个时空场中关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答案。

走近易经

走近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经晶,不仅被古人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且在近现代被称为人类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易经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无数圣贤哲人研究和运用《易经》,纷纷从不同角度吸取了宝贵营养,获得了有益启迪。《易经》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点和起点,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根和魂,正是有《易经》存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才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 《易经》是阐释易道的经典。“易”字,上日下月,日月运行,周流不息,变化不止,但其两者却相互感应、互相协调,以一定规律高效运作,弥久不衰,体现了变化与稳定之间的对立统一。走近《易经》、学习《易经》、理解《易经》、运用《易经》,对提高人类思维层次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易经思维模式 1.系统思维。《易经》共有六十四卦,每卦由上下两个单卦组成,每个单卦又分为三爻,全卦共有六爻。从卦位看,初爻、二爻代表地,三爻、四爻代表人,五爻和上爻代表天,天人地三者形成了一个人与空间和谐相处的二维系统。从爻象看,爻位可代表地理环境,爻序可代表时间变化,爻象可代表人物层次,三者组合,形成了时空人三维系统。此外,卦位可代表内在、隐性的因素,卦爻可代表外在、显性的因素,两者组合可形成一个以时间为轴线的、明暗因素相互交织的多维系统。从爻位关系看,除初爻与上爻外,其余四爻的每爻均与下爻、上爻、以及同位爻发生顺、乘、应、斥等多种互动关系。所有这些系统和关系均需从系统论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2.发散思维。《易经》最大特点在于以阴爻、阳爻两个一维符号为基础,以三个或阴爻或阳爻组成的三维符号为载体,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种宏观和微观的双重高度,以及“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广阔又深邃的视野,囊括了各类具有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等含义物象的集群,形成了八个具有典型和特殊意义的单卦,然后将两个单卦上下相叠,演化为代表六十四个不同场景的运行模式。六十四卦的形成原理,决定了在分析、理解《易经》时,应当以类象为根,由此及彼,发散思维,方能高度契合六十四卦的具体模型,从而有效掌握其发展机理和运行规律。 3.中道思维。根据《易经》中六十四卦的爻辞分析,初爻多卑、二爻多吉、三爻多凶、四爻多惧、五爻多尊、上爻多亢。由于二爻与五爻处于上卦与下卦的中爻,或柔顺持中、或阳刚持中、或既中又正,体现了中正安舒的自然精神,所以多吉多贵多尊。 4.易变思维。有哲人讲“天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化是天下万事万物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不仅每个易卦从初爻至上爻层层传递,不断变化,而且整个六十四卦排列的卦序象意也呈现波浪式前进方式,体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基本运动规律。运动就是变,有变才有发展。 二、读易方法 1.归藏推演法。《易经》六十四卦主要由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个单卦两两相叠而成,其中乾、震、坎、艮四卦为阳卦,坤、巽、离、兑四卦为阴卦,阳卦除坎卦下行外,其余均上行;阴卦除离卦上行外,其余均下行。八个单卦两两相叠,形成辟、阖、往、来四种形态的卦象。辟卦为上下卦背向而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多吉;为异性卦,一般多凶。阖卦为上下相向而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多凶;为异性卦时,一般多吉。往卦为上下卦共同上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先凶多吉,表现为“悔”;为异性卦时,一般多吉。来卦为上下卦共同下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先吉多凶,表现为“吝”;为异性卦时,一般多吉。 2.爻位合参法。《易经》六十四卦的共同特点之一是爻变位不变。从卦位看,初爻、三爻、五爻为阳,二爻、四爻、上爻为阴,但从卦爻看,或阴或阳,周流不虚。立足爻位合参,爻与位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 (1)得位:爻与位阴阳同性为得位。从正面意义上讲,得位多数表现为外在与内在一致、才德与位置相配、行为与素质相当、行为与环境相和谐等;从负面意义上讲,爻与位同时为阴,有时表现为过柔、过阴、过慢和过暗等;同时为阳,有时表现为过刚、过强、过急、过快等。 (2)不得位:爻与位阴阳异性为不得位。从正面意义上讲,阴阳异位,有时表现为以阴化阳、以阳化阴,阴阳互补,刚济并济;从负面意义上讲,不得位多数表现为外在与内在不一致、才德与位置不相配、能力与素质不相当、行为与环境不和谐等。 卦爻与卦位之间得位与不得位只是判定吉凶时的一种参考因素,而不是决定和核心因素,具体吉凶应视情况而定。 3.关联推演法。《易经》六十四卦的共同特点之二是爻与爻之间存在多重关联,除初爻与上爻仅存在两重关系外,其余四爻一般存在三重关联关系。其关联形式一般表现为顺、乘、斥、应四种形态。 (1)“顺”为居下阴爻顺承居上阳爻,一般有顺从、服从、跟从之意。 (2)“乘”为居上阴爻乘凌居下阳爻,一般有欺凌、压制之意。尽管如此,但由于阳爻代表阳气,阳气上升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因此阴爻不能始终乘凌阳爻。只要时机来到,阳气终将与阴气相交,实现亨通顺利,所以“乘”仅代表前进中的一种暂时性、间歇性困难。 (3)“斥”为同性相互排斥。“斥”主要表现为上下卦同位爻之间的相斥,代表一种不相应、不接纳、不配合、不帮助等相互排斥关系。 (4)“应”为上下卦同位爻之间的阴阳相合。“应”一般具有支援、帮助、响应等含义。阳爻以下应上,一般代表损下益上,而阳爻以下应上,一般代表损上益下。无论损上益下还是损下益上,都是为了保持一种利益平衡、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环境。阴爻以下应上,一般侧重于以一种柔顺、服从的态度获得资源和帮助等,以便脱危解困或实现发展,而阴爻以上应下,一般侧重于以一种谦虚礼让的姿态怀柔一种潜在或优势资源,以便消化矛盾,获得支持,促进稳定。 (5)“比”为上下两个以上同阴或同阳的爻相连。“比”主要代表一种竞合关系,其中阳爻相斥可引伸为公开、良性、积极、主动、激烈等情形的竞合关系,而阴爻相斥可引伸为私下、恶性、消极、被动、持久等情形的竞合关系。 4.类象推演法。《易经》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组成,而八个单卦分别代表八类正反两面的物象集合,而这些物象是解释六十四卦象辞和爻辞的主要依据。 5.卦位推演法。一是《易经》六十四卦中,阳爻为动,阴爻为静,分析卦爻时,阳爻变为阴爻,从而引发相应单卦发生爻变和全卦嬗变,爻变必将形成新卦象,进而产生一种新的发展过程;阴爻一般原则上不变,总体保持本卦象意。二是易卦上下卦各分三爻,其中初爻主要与行为相关,二爻主要与素质相关,三爻主要与态度相关,因此理解易卦各爻时,其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5.周期推演法。《易经》不仅表现出小周期发展轨迹,而且还呈现出波浪式大周期发展轨迹。小周期主要为各卦六爻的运动形式,大周期为从乾卦到未济卦共有六十四个发展阶段的运动形式。 6.卦象转换法。《易经》每卦除了本卦的象意外,还隐含有变卦、大象卦、错(对)卦、综(覆)卦、复杂卦(交互卦)等。 (1)变卦为阳爻变阴爻,本卦因变爻而形成一个新卦,新卦可作为变爻象意的一种补充性解释。 (2)大象卦为三个卦爻以上的连续卦爻组成的卦象。由于大象卦形与某个单卦的卦形相类似,所以其类象视同于某个单卦。比如复卦一个阳爻在下,五个阴爻在上,而震卦一个阳爻在下,二个阴爻在上,均为阳爻居下、阴爻居上,所以复卦可视为大震卦,从而具有震卦一般象意。 (3)错卦,又称对卦和旁通卦,是指本卦按爻位依次阴阳互换的易卦。错卦代表两个易卦立场相同,目标一致,但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从而导致所见不同。 (4)综卦,可分为大综卦和小综卦。大综卦是将本卦从上向下按爻位依次进行颠倒所形成的易卦,即上爻变为初爻,初爻变为上爻,其他各爻依次颠倒。大综卦代表换一个方向看本卦,所以错卦为正对,相当于逆向思维;大综卦为反对,相当于换位思考。小综卦是将上卦或下卦按爻位依次进行上下颠倒,但另外一卦保持原状不变,代表单方进行换位思考。 (5)互卦,又称复杂卦、交互卦。互卦分为上互卦和下互卦,其中下互卦由二爻至四爻组成,上互卦为三至五爻组成,上下互卦相叠,组成一个新卦,代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为本卦前进中一种发展过程。 三、易卦判定依据 《易经》六十四卦中既有“吉凶悔吝”、“厉”、“灾眚”和“无咎”等明确含义的断辞,也存在没有明确断语的中性爻辞。如何判定卦爻的吉利和不利因素,实现趋利避凶,在以卦意为总纲的前提下,主要有以下方式: 1.中位。《易经》六十四卦每卦上下卦的中爻,即二爻和五爻为中位。中位多吉多尊,为第一层次判定因素,体现为平台作用。 2.相应。上下卦同位爻阴阳异性相吸为相应,阴阴或阳阳同性相斥为不相应。相应或不相应由于代表长期、远期、总体发展趋势,所以相应为第二层次判定因素。 3.爻位。得位与不得位代表自身一种状态。从六十四卦分析看,得位不一定吉,不得位不一定不吉,关键在于该爻所处的大势或局势。时势造英雄,英雄顺时势,只要大环境、大趋势好,具体个体能顺势而为,无论优劣往往均能从中受益,只不过具体个体的素质层级不同,其所呈现的受益程度却不尽相同,所以爻位可为第二层次判定因素。 4.承乘。阴爻从下向上顺承阳爻为承,阴爻从上向下乘凌阳爻为乘,顺承由于代表近期、短期、局部发展动向,所以为第三层次判定因素。 5.相比。二个以上的阳爻或阴爻次序相连为相比,相比为一种竞合关系,代表周边一些环境因素,所以相比为第四层次判定因素。 上述划分方式,仅代表一种趋势性的、大致的、侧重性方向,但判断时,仍需结合具体易卦具体对待,比如有小数易卦并不遵从上述规律,反而打破常规,呈现出反向的吉利或凶险因素。比如履卦、同人卦、大壮卦、夬卦、革卦和丰卦等易卦第四爻所呈现的象意。这些爻象如同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金星一样,在九大行星全部围绕太阳公转这种基本规律下,唯有金星却在自转上呈现自东向西的独特方式。这些行星在运行方式上的同中有异、有机组合,正好维持了整个太阳系、乃至银河系的相对平衡。 四、易卦基本释义 1.元:有大和始之意。象征事物初始阶段,对应春天,有植物发芽之象,所以代表创造万事万物的本源与动力,可引伸为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和人生目标(发展愿景)。 2.亨:有亨通、顺利之意。象征事物成长阶段,对应夏天,有植物生长之意,所以代表促进万事万物顺展的途径与渠道,可引伸为实现阴阳和合、上下交流、内外沟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3.利:有利益、有利、适宜之意。象征事物收获阶段,对应秋天,有植物开花结果之象,所以代表保证万事万物取之有道的尺度与界限,可引伸为实现天人合一、持盈保泰、和谐平衡的基本义理。 4.贞:有正固、坚定、诚信之意。象征事物收藏阶段,对应冬天,有植物落叶过冬之象,所以代表保证万事万物善始善终的意志与精神,可引伸为确保万事万物保持元亨利状态的信念和定力。 5.吉:有所得。 6.凶:有所失。 7.悔:后悔、悔恨、遗憾,以致内心郁闷。一般与不得位相关联。 8.吝:举棋不定、七上八下、提不起放不下,以致内心沉重,忧郁不快。一般与不得位相关联,通常求财时悔轻吝重,求官时悔重吝轻。 9.厉:祸患、危险。 10.灾:灾害、祸患。 11.眚:损失、过失、疾苦和病患。 12.无咎:没有过失、无所归罪。 五、易卦决策方法 1.主客取舍。静为主,动为客。《系辞》讲:“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当爻辞显示不吉时,阳爻本动则应千方百计克制不动,阴爻本静则创造机会自行主动;当爻辞显示为吉时,阳爻本动则应顺势而动,阴爻本静则顺势而静,因此为主为客主要依据象意而定。 2.物象转换。利用易卦的错(对)卦、综(覆)卦、复杂卦等综合进行分析,以便从中找到相对吉利的卦象,从而综合运用吉利卦象所代表情感、行为等方面物象含义,采取相应的行为和措施。 3.谋略制胜。易卦的上卦为客,下卦为主,主客相叠,相互博弈,可以引伸出阳谋和阴谋两种方式。例如中国谋略经典《三十六计》基本来自于阴阳之道和《易经》卦象中所隐含之意编写而成。 六、易卦图     1.八卦图    2.六十四卦分宫卦象次序图  3.十二消息卦图     七、六十四卦卦序歌 1.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2.上下经卦变歌 讼自遁变泰归妹,否从渐来随三位。 首困噬嗑未济兼,蛊三变贲井既济。 噬嗑六五本益生,贲原于损既济会。 无妄讼来大畜需,咸旅恒丰皆疑似。 晋从观更睽有三,离与中孚家人系。 蹇利西南小过来,解升二卦相为赘。 鼎由巽变渐涣旅,涣自渐来终于是。

易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易经的最高境界是无咎。易经中说明趋吉避凶是人之常情,却未必成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和意义。《易经》所追求的实则是无咎,而非大吉大利。因为有得必有失,大吉大利与凶险祸患是一体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人们,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相倚,不断变化的,只有无咎,才是永恒。《周易·系辞下传》中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谓易之道也。”无咎是没有凶险,没有大的过错,或是就算有过错,也没有关系,才叫做无咎。无咎才是《易经》指导人生的最高境界。无咎者,善补过者也。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传》。谁人无过错,只是大小而已。无咎的状态不是不犯错误,而恰恰是犯了错误以后,能够及时反省和改正。《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称赞爱徒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就是不重复犯错误,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周易》上同样说,“震无咎者存乎悔”。要达到无咎的状态,必然要善于反思悔过,如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反思悔过是改过的前提,一个人在内心贞正的反思、悔过,根本不可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正。要真正达到无咎,就要随时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能检查出来自己每一方面的错误,随时随地检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和毛病。

历史上易经的作用

《易经》最大的作用,是为中华文化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辩证、系统的思维方式。《易经》提供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象征。《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中包含了影响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智慧、精神特征。尚刚进取、因时通变、重视变革、忧患处世、贵和尚中、德法结合、天人合一、人本民本等等社会精神理念,都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的精神财富,渗透在中华文化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各个层面。一定意义上说,《易经》就是中华文化的纲领。这种作用是其它任何典籍都不能代替的。《易经》是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的教科书。《易经》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思维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中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维方式。《周易》采取的“取象比类”的方法,既具有概括性,又带有具象性,相比与其它辩证法、系统思维,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易经》的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通过《周易》的古经部分和解释古经的《易传》这两个部分展示出来的。《易经》已经通过卦爻辞以及卦爻辞揭示的卦象关系,表达了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易传》则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进一步挖掘。

易经的价值观

从易经来看,天地本无是非真假善恶,更没有普世的是非真假善恶。因为有了问卜之人,才有了是非真假善恶。 易经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易经的价值观以问卜者为核心。 易经价值观的取向有:吉,凶,悔,吝,无咎,险,难,安,危,利,害······ 吉,凶,悔,吝,无咎,险,难,安,危,利,害,不具备普遍的意义,不是绝对的外在价值标准,也不会用一个价值标准去度量所有的人,而是: 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 因时而异, 因地而异的。 比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对于秦王,对于荆轲,对于燕太子丹,对于秦国和燕国,每一个角色的吉凶悔吝险难安危就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易经明确赞美的是天地,是圣人,是君子,是大人: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元、亨、利、贞。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易经价值判断的起点是问卜的人,终点也是问卜的人。 天地,圣人,君子,大人,是易经树立的良好榜样。 人不是孤立的,就会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仁义礼智信勇严等,从易经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问卜之人实现价值追求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修身养德,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人为了实现价值追求,就需要修身养德。可惜世人更关注果,而不是更关注因。 也许正是因为易经没有脱离具体的问卜之人的价值主张,被视为卜筮之书而不是治国之书,易经才有幸免于秦火之劫。 在整个易经之中是有隐含的价值主张的,就是: 敬畏天地,效法天地,顺乎天道,应乎民心。 只有如此,人方能得善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也是对世人的警示和劝诫。类似这样的警示,在易经每一卦中到处可见。 易经六十四卦除去谦卦,每一卦都会有凶/悔/吝/咎,只有谦卦是没有任何不好的。 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地中有山,谦。 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虚,不是人的天性,谦虚是对人天性的驯服。从易经的角度来看,谦,是人最为难得的美德。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易经的价值主张是宽容的,不加强制的,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去选择:你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你自己决定。 易经总体上是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还时时提醒人们要谨言慎行居安思危。这一切都是基于两个基本判断: 一,世界是变动不停的,没有任何恒久不变的状态; 二,趋吉避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中国历史上的《周易》有何价值呢?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现今,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pan.baidu/s/18Og3MQvk5oQWySZCDLw9Gw

 提取码: 4wm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