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阳谋,诸葛亮的阴阳之术

诸葛亮如何施计清除了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

诸葛亮什么计也没有施,是李严自已作死,试图陷害诸葛亮,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把自已赔进去了。也许是蜀汉在夷陵之战把老本赔光了,也许是刘备手下人才极度匮乏,刘备在临死前托孤时,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个托孤大臣就是李严,李严是南阳人,先后在刘表及刘璋手下从事,刘备攻打益州时,刘璋派李严出战,结果李严一转身就投降了刘备。

李严的投降博得了刘备巨大的好感,同时也由于李严颇有些才能,官职一直亨通,升得很快,从投降之初的裨将军,到平定成都之后的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再到打击盗贼有功的辅汉将军,最后到刘备托孤之时的尚书令,在刘备时代,李严可谓一路高升。不知道蜀汉向来有这样的传统,还是刘备手下多是性格高傲之人,像关羽,像魏延,都是这种恃才自傲之人,简单的说,就是仗着自已有能力,就看不起同僚,与人处不好关系,李严也是这样的人,继承了关羽和魏延的毛病。

李严任郡守时,与郡功曹杨洪不和,导致杨洪辞职,都督江州时,李严又与牙门将王冲不和,导致王冲叛逃曹魏。蜀汉政权中,没有人能与李严合得来,这也是日后诸葛亮弹劾李严时,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在弹劾李严的奏章上签字。当然了,李严性格高傲也好,与他人不和也好,都没影响刘备将李严设定为托孤大臣,这是因为蜀汉的生态决定的,以荆州派为首,以东州派为辅,打压益州派的基本国策。刘备一向看人看得比较准,可是在临终前,确实看走眼了李严,李严作为托孤辅臣,却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诸葛亮是丞相领尚书事,头号重臣,总管蜀汉政务,坐镇成都,李严是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掌蜀汉全国兵权,留守永安。

如此一文一武,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实际一想,却显得很奇怪。辅政大臣有在外驻守的吗?诸葛亮陪着皇帝刘禅在成都坐镇,李严掌握着全国的兵马在外驻守,要是李严真有能力和野心的话,带兵进入成都逼宫,让诸葛亮交出政权 ,不是很容易吗?事实上李严并没有太大权力,也没有太大的野心,南征南中是“文臣”诸葛亮指挥的,北伐汉中也是诸葛亮主导的,掌管军事的李严,却跟诸葛亮换了个身份,从事诸葛亮最拿手的工作,督办粮草。身为辅政大臣的李严,实际上沦为诸葛亮的陪衬,除了与李严的性格高傲有关外,就是与李严的能力低下有关,当然李严也是有点才能的,但其才能与地位严重不匹配,导致李严的地位一落千丈。

李严劝诸葛亮加九锡也好,让诸葛亮划一个巴郡给他当太守也好,无非就是想打击诸葛亮,顺便捞点地位和利益上的好处,李严是没有野心的,但其手段确实太过低下,以我们开上帝视角的眼光来看,李严就是幼稚,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幼稚的人物一大堆,又何止李严一个。李严最终栽倒在督运粮草的问题上。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在前线已经用卤城之战大败司马懿,想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时候,后方的李严来信说:丞相,我们没粮了,退兵吧。于是,诸葛亮无奈的退兵回来,李严看到诸葛亮退后回来,结果故作惊讶的说:丞相,你怎么退兵了?粮草还多着呢?这还不够,李严又给皇帝刘禅去了一封信说:丞相退兵是在使用诱敌深入之计。

这也就是李严的水平了,诸葛亮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于是联名上表弹劾李严,这简单是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嘛,而在这封上表中签名的人有:刘琰、魏延、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费祎、姜维、胡济、杜祺等人,李严可算是得罪了蜀汉上上下下的官员,各个派系都有,这就是诸葛亮清除托孤大臣李严的方法。这不是诸葛亮的阴谋,而是阳谋,光明正大的联合一批人上书皇帝,谁让李严之前作死的,陷害不成蚀把米,把自已的官职也赔进去了。

不过诸葛亮算仁慈了,并没有杀李严,只是将李严贬为庶人,削去所有官职和爵位,也没有连累李严的家人,李严的儿子李丰仍在蜀汉为官。诸葛亮死后,李严听到消息,认为再也不会有人起用自已,郁郁而终,诸葛亮罢免了李严,李严还一厢情愿的希望诸葛亮起用自已,不知道是李严太过自信呢,还是诸葛亮太过仁慈?

诸葛亮读易经吗?诸葛亮的神算真的是自己的头脑聪明吗?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两方面分析. 1: 如果具《三国演义》所描述,他有奇门五行之术,可演八卦之阵,那么一定读过,因为八卦之术就出自《易》其兵法之“诡道”也如书中,“阴阳实虚”之理。 2: 但是,如为陈寿《三国志》所记,孔明仅为一个杰出的家,在战争中只是起“后勤”工作,并无亲自指挥战争,多处理内政和外交工作,那么他有没有读过《易经》,就不得而知了。

“空城计”算阴谋还是阳谋?

算阴谋,秘计,诡计。即引导对方犯大家公认的错误,方法是基于事实的谎言。指的是使用设计、计划、策划、谋划、制造、制作、控制、操控、算计、计策、计谋、主意等方式方法,而达到某些目标、目的、结果、效果的行为概述。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喊:“庞德公救我”,庞德公是何方神圣?

据传说庞德公是一位会起死回生之术的方外之人,诸葛亮这样喊就是希望有人能够救自己,才会这样喊。

三国诸葛亮临死前就除了最后一个计谋对付司马懿,是哪个计谋?

死诸葛走生仲达——偷梁换柱之计策。三国时期,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书·宣帝纪》

做人应如三国中的诸葛亮,你可以不喜欢我,你就是奈何不了我,你赞同吗...

说起三国的风流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绝对是那个最靓的仔。

他的对手阴险狡诈,但是面对他却无可奈何。

这并不是因为他比对手更阴险,而是他棋高一招,更善于使用阳谋。

所谓阳谋,就是我背地里并没有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

虽然你明知我对你不利,你不喜欢我,但是你就是拿我没办法。

例如赤壁之战之前,曹操想联合孙权攻打刘备。

诸葛亮的对策,是让孙权把曹操打回老家。

然后刘备抓住机会壮大自己,先灭掉东吴,而后再灭曹操。

和曹操打上一架,然后被刘备灭掉,对于东吴来说,这算哪门子的好主意?

所以当时东吴的谋臣们,多数都打算让他们的主子孙权投降曹操。

但是诸葛亮却完全没有使用任何阴谋诡计,而是在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之下,让整个东吴接受了和曹操打一架的馊主意。

诸葛亮这次阳谋的完美展现,就是舌战群儒。

来来来,掌声响起来,让我们看一下诸葛亮是以什么样的神操作,完美说服整个东吴的谋士圈的。

情绪稳定,沉着冷静

其实东吴的谋士们,都知道诸葛亮的馊主意。

所以对他是压根一点儿也喜欢不起来,恨不得用唇枪舌剑把诸葛亮扎成一个筛子。

张昭最先拿起了武器,他问诸葛亮:

“听说先生您在隆中那个破地方天天睡大觉。却自认为是管仲、乐毅这样的能人,请问您真的吹过这样的牛吗?”

听听!这话说的可真不好听。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因为张昭又补了一刀,他说:

“您没出山之前呢,刘备还是挺威风的。不过自从用了您呀,就没打过胜仗。用了您之后,还不如不用呢!”

言外之意,这是说诸葛亮是个大忽悠。

出山之前把自己说得多么好,出山之后连累了人家刘备,丢人现眼。

末了张昭还加了一句:“我这个人说话直,您别介意啊。”

话都说这么难听了,还让人不介意呢。

大家见张昭开了个好头,也都不甘落后。

谋士步骘就骂诸葛亮说:

“我看你呀,徒有虚名,不过就是个耍嘴皮子的说客!”

谋士陆绩倒是没骂诸葛亮,但是嘲笑刘备就是个摆摊卖鞋的小贩,哪里比得上曹操?

人家曹操是曹相国曹参的后代,是妥妥的贵二代。

言外之意,其实你诸葛亮也不过就是个天天种地的农民。

就算是现在进了城跟了刘备,也不过就是个农民工。

听听这话气人不?

这还没完呢,严畯、程德枢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他们说诸葛亮这都是强词夺理,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也不知道有没有看过书,敢不敢列个书单呐?

看看东吴这些谋士们气焰多么嚣张,说话多么难听!

这些话要是去骂周瑜,周瑜说不定当时就要骂街,或者气得当场吐血。

但是诸葛亮呢,不但一点不生气,还动不动就微微一笑,对答如流,一字不乱。

倒是把对方说得要么恼羞成怒,要么垂头丧气,要么张口结舌。

可见,运用阳谋的第一条便是:

面对攻击,不能被别人轻易挑动情绪,而是要淡定,控制自身情绪的走向。

擒贼先擒王

东吴的谋士这么多,诸葛亮如果每个人都挨个怼一遍,那既浪费时间也未必效果很好,那么还是主攻那个最厉害的吧。

东吴最厉害的谋士就是张昭,资格老,地位高,能说会道。

张昭说自从用了诸葛亮之后,刘备倒了大霉。

从新野逃到樊城,再从樊城跑到当阳,又从当阳退到夏口。

诸葛亮却说:

“新野那种偏僻小县我主公不过是暂时容身,不可能真的留在那里。”

主公本来兵力非常少,但是我先后用了火烧和水淹等计谋,让曹仁那样的猛将都差点被吓死。

就算是管仲、乐毅打仗,也到不了这个水平。

至于樊城和当阳的败仗,那是因为我主公太仁义,一定要带着几十万人民一起撤退,不忍心抛弃他们。

再说了,胜负本是兵家常事。

像咱们的高祖起先也经常被项羽打败,最后在垓下一战成功,这是韩信的功劳。

国家大事不能靠耍嘴皮子,作为重要的谋士,一定要有主心骨。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先是解释了败仗的原因。

原因当然不在诸葛亮,反而是诸葛亮让刘备有了更多的胜算。

然后,诸葛亮用汉高祖类比刘备,把自己比作韩信。

意思是说来日方长,你就等着看我们崛起吧。

最后呢,则是暗搓搓地把张昭给骂了一顿。

意思是:大敌当前,你们的队伍人心不齐——文官想投降,武将想打仗,最高领导孙权拿不定主意。

你这个东吴第一谋士不去统一思想,反倒在这里跟我耍嘴皮子,真是可笑。

这一番话说的张昭是哑口无言。

搞定了张昭,诸葛亮对其他人都是速战速决。

所以说搞阳谋,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做到这样,大局面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

攻心为上

诸葛亮似乎长了一双透视眼,对东吴谋士们的内心看得清清楚楚。

对于张昭,诸葛亮说他只会耍嘴皮子,关键时刻计谋不足。

这不由得让作为东吴第一谋士的张昭觉得好有道理,无言以对。

东吴的另一位谋士虞翻问诸葛亮:

“曹操现在有百万大军,一口就能把你们给吃了,你就不怕吗?”

诸葛亮说:

“曹操那多数是乌合之众,就算是百万人马也没什么,我们可不会那么胆小。”

虞翻听了,翻了个白眼儿,冷笑说:

“哎哟,你可真能吹呀。你们从当阳跑到夏口这儿,然后又跑到我们东吴来伸手求救,还说自己不胆小呢。你骗得了自己,可骗不了我。”

诸葛亮说:

“现在我们在夏口,是因为有别的打算。你们东吴倒是有兵有粮,还有长江的天险呢。就这样,还非得让你们的主子投降曹操。你倒是说说,这到底是我们胆小还是你们胆小?”

一听这话,虞翻就心虚了,然后一句话也不敢说了。

东吴的另一位谋士薛综说:

“大汉要完了,人家曹操现在已经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你想用鸡蛋碰石头,我看是等着被灭吧。”

诸葛亮回答他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说:

“人生在天地间,既要尽忠又要尽孝。你本是汉朝的臣子,却为逆贼曹操说话,真是既不忠又不孝。你这样的人,没资格和我说话,闭嘴吧你。”

不忠不孝这四个字对于身为文人谋士的薛综来说,那得投下多大的心理阴影啊?

怪不得薛综听完,当时脸就刷地一下红了。

诸葛亮的这一番心理战,以毒攻毒,让对方的形势急转直下。

旁敲侧击,指桑骂槐

诸葛亮说的句句在理,但还是有人不服,他们就在其它方面挑诸葛亮的刺。

比如严畯说:

“诸葛亮你强词夺理,说的都是些没见识的话,你读过书吗?敢把你读过的书列个书单吗?”

言外之意就是:诸葛亮你不过是一个耕地的农民,你能看过几本书呀?没看过书就想在这里指点江山呐?

我们知道,诸葛亮不可能没看过书。

相反,他看过的书不仅非常多,还非常专业,根本不是这些东吴谋士所能比的。

那么诸葛亮是不是要给大家开书单了呢?

诸葛亮可没这个兴趣。

要知道,一本本的书列下去,然后再每一本稍微讲一下,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于是他说:

“做事之前天天到书里去扒拉金句,那是酸腐文人干的事,这样的人能够兴邦立业吗?”

再说了,姜子牙还是个渔翁呢,就像张良、陈平这样的能人,也没见他们列过什么书单。

我们这些干大事的人,怎么能跟你们这些儒生一样,天天舞文弄墨呢?

一句话说的严畯垂头丧气。

不过程德枢还是不服,他说:

“诸葛亮你就吹吧,我看你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怕是列出书单来被文人雅士笑话吧?”

诸葛亮不客气地说:

“文人有两种,一种是以文救国,一种是就知道瞎说。那些文章写了一大摞,但是话从来说不到点子上的人有什么用呢?”

一句话说的不止程德枢答不上来,其他谋士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所以说,对于对方设的圈套,不一定非要硬钻出来,更高明的办法是不钻进去。

诸葛亮舌战群儒奠定了东吴抗曹的思想基础。

东吴的谋士们明明知道,自己是和曹操对抗的主力,人家刘备大部分时间只要观望就可以了。

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只能这么做。

这就是诸葛亮阳谋的高明之处:你可以不喜欢我,但是你就是奈何不了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