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旷世秘传,易经的奥秘1

四库全书里的旷世奇功在哪?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二百多年前创修的《四库全书》(1773年)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本次出版的《四库全书精编》,精选《四库全书》之精华,以便于读者诵读为宗旨,所选之文,趣味清源,神采焕发,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数千年道术学艺文章之精华,几尽荟萃于斯。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名人学士,如戴震(汉学大师),邵晋涵(史学大师)及姚鼐、朱筠等亦参与进来。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鸿才硕学荟萃一堂,艺林翰海,盛况空前,历时10载。至1782年,编纂初成;1793年始全部完成。耗资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 乾隆三十八年(1773后)三月,《四库全书》馆设立不久,总裁们考虑到这部书囊括古今,数量必将繁多,便提出分色装潢经、史、子、集书衣的建议。书成后它们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装潢,即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以便检阅。 因《四库全书总目》卷帙繁多,翻阅不易,乾隆帝谕令编一部只记载书名、卷数、年代、作者姓名,便于学者"由书目而寻提要,由提要而得全书"的目录性图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总纂官纪昀、陆锡熊等人遵照乾隆帝的谕令,将抄入《四库全书》的书籍,依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逐一登载。有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问题,则略记数语。此书于乾隆四十六年告竣,共20卷。它实际上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 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分类,始于西汉刘向的《七略》。到了西晋荀勖,创立了四部分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门。隋唐以后的皇家图书馆及秘书省、翰林院等重要典藏图书之所,都是按照经、史、子、集分四库贮藏图书的,名为"四库书"。清乾隆开"四库全书馆",使成编时,名为《四库全书》。因为有了《四库全书》的编纂,清乾隆以前的很多重要典籍才得以较完整地存世。 《四库全书》誊缮七部,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另三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浙江三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 中国近代,由于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书。 1948年, *** *** 撤离大陆,前往,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时,将《四库全书》中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带到,文渊阁《四库全书》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由于《四库全书》由乾隆敕编,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书籍。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于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七、八万块。同时大兴"文字狱",《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文字狱"。 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称为善本。 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为秘本。 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大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弥足珍贵。 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倍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贵。 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 残本:在流传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如运输、转卖、转抄、争执等)而残缺不全的书本为残本。 补本:对前代前人的著作有所增补,加以已意而写成的书。 续书: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做继续的描写,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 保留本: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一般是传家世代收藏保留,视为至宝。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记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纪昀(1724-1804),字晓岚,河北献县人,著名学者。他朝夕筹划,校勘鉴别,进退百家,钩沉摘隐,与陆锡熊一起完成了《四库全书》总目的总纂,成为我国学术考证、典籍评论及版本考核、文献钩稽的集大成之作。纪昀亦是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处称"阅微草常",其藏书呈献四库全书馆后,收入者达105种,1868卷,入存目41种。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学问渊博,识断精审,思想邃密,是乾隆朝最著名的思想家,汉学代表人物。因博闻广识而破例允许他以举人身份供职于四库馆,担任《永乐大典》的辑校工作。《四库全书》的主要纂修官。 陆锡熊(1734-1792),字健男,耳山,上海人。《四库全书》总纂官,卓有成效,受恩赏尤多。乾隆52年,清廷发现《四库全书》中有诋毁朝廷字句的书籍,乾隆帝大怒,令陆锡熊和纪昀负责重新修正,并由他两人分摊费用。时值隆冬,陆锡熊患病,终因心力交瘁,死于重校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任上。可见朝野对《四库全书》之重视与严谨。 永?(1743-1790),乾隆帝第六子,号九思主人。乾隆末年被封为质亲王。喜作诗文书画,著有《九思斋诗钞》。《四库全书》馆正式成立后,乾隆帝为了表示对该项文化工程的重视,同时也为了加强对编纂工作的监控,命永?与永璇、永?,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于敏中为最高执行官即总裁,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宜。 本套《四库全书精编》为豪华精装版,16开,50册,5箱,黄胶纸精印,仿红木箱装。 本书目录 经 部 《易经》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孝经》 《尔雅》《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史 部 《国语》 《史记》 《汉书》 《晋书》 《宋书》 《梁书》《陈书》 《魏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史通》《战国策》 《后汉书》 《三国志》 《南齐书》 《北齐书》《旧唐书》 《新唐书》 《列女传》 《越绝书》 《水经注》 《岛夷志略》《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吴越春秋》 《风俗通义》 《华阳国志》《建康实录》 《贞观政要》 《资治通鉴》 《天工开物》 《东周列国志》 子 部 儒家《荀子》 《说苑》 《帝范》 《政训》 《潜书》 《新序》 《盐铁论》 《潜夫论》 《近思录》 《郁离子》 《传习录》 《 *** 语》《孔子家语》 《温公家范》 《袁氏世范》 兵家《孙子兵法》 《吴子》 《司马法》 《尉缭子》 《孙膑兵法》 《六韬》《三略》 《握奇经》 《素书》 《将苑》 《李卫公问对》 《虎钤经》《守城录》 《练兵实纪》 《纪效新书》 《何博士备论》法家《管子》 《商君书》 《韩非子》农家《齐民要术》 《农桑辑要》医家《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洗冤集录》数理天文类 《周髀算经》 ………… 集 部《楚辞》 《诗品》 《曲品》 《南戏》 《花间集》 《柳永词》《晏殊词》 《东坡词》 《秦观词》 《放翁词》

开卷有益:读《易经》的好处

昨晚失眠了,原因:易经闹的。古人讲: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什么是刚日、柔日,也就是阳日、阴日的意思。古人认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把年月日时都分了阴阳,有一定道理。我的体会,刚日读经,即精力充沛、神清气爽时读经,才能读顺畅有收获;阴日读史,即心情郁结、精神倦怠时读史。史是什么?人与事,故事性强,可以调节身心、理顺情绪。古人还讲:夜不读易。说法是易经很神奇,环环相扣,读顺了容易陷进去。不信有这么邪乎,昨晚读了几条孔夫子的卦辞,还真就失眠了。看来不听古人言,是要吃大亏的。失眠也有好处:背了几句口诀和卦辞,写了一篇笔记。  读易经的好处三点九个字:长知识,明得失,判大势。  关于长知识。读易经两三天,把很多基本概念及其关系记清理顺了。比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九宫等,以前掌握得很零碎,现在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哪天在酒桌上谈起来,张口能说“东方甲乙木”“一数坎兮二数坤”等等,并能说出个道道来,应该能唬住人哈。记得女儿上小学时,一天拿来一道数学题问我。一看是九宫格,把数字1至9填到格子里,纵向横向和对角三个数相加都等于15。《射雕英雄传》里,黄蓉教瑛姑排过这个,记了个大概: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给女儿一讲就做对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读过易经,在九宫格里填上数字和对应的卦位,然后给女儿讲讲其中的道理岂不更好,起码形象瞬间就高大上了。  若干年前读过一本关于唐伯虎的传记,记住了一句话:胸有典坟,乞丐风流。年轻时多次引用,以为典坟是经典成堆的意思。读了易经就知道理解错了。典坟指五典三坟。五典是五书经,三坟是三易,及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前两本已失传,只剩周易了。   关于明得失。易经一个主要内容是预测吉凶福祸,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规律原理,挺管用的。比如,古代行军打仗,走到山谷里,旁边有湍急河流,懂点易经就知道要快速通过;再加上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卦象就是风雷卦、天雷卦,也叫骸骨卦、棺椁卦,就是血光之灾的征兆,要死人的,此时如伏兵四起,就死定了。这些地方和天候被称为死地绝境,行军打仗也好,外出行路也好,都要算准避开的。再比如,风水学是从易经中来的,我们现在常听到的,建房盖楼选地点时,前有河,背靠山,面朝南,东有林,西有关的绝对是好地方,所谓“四守之地”嘛,坐得稳当,住得长久。但缺点也很明显,易因过于安逸而丧失斗志和上进心。所以成都、关中等地虽然物阜民丰,但人心思稳、没啥斗志,强敌打到门口一般都投降了,不作什么抵抗(例如:子婴、孟昶)。这的人到今天也吃不了大苦,不敢出门拼搏折腾。再比如河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系“四战之地”,自古以来老百姓饱受兵灾之祸,所以脑子比较好用。易经就讲的这些道理和规律,所以是很科学的,影响国人至深,可以说遍布日常生活。稍稍懂点就会耳聪目明思路通。  关于判形势。易经的易什么意思?孔子曰:变动不居。也就是变幻不定。但孔圣人还讲了“道不虚行”“在天有象,在地有形”,是可以认识、掌握和利用的。我们知道,领袖和主导、甚至制造形势,大商巨贾也有这个能量;高人、精英们善于把握和利用形势,所以事干的很大;主流人群紧跟形势,捡点小鱼小虾之类的,一辈子紧紧巴巴;还有部分人跟不上形势,当官的,经商的,那个行当都有,一旦跟不上,要么被踢了出来,要么被甩了下来。易经,就是告诉你变数及其发展趋势,至于如何应对,自个看着办了。总之,学通了人生的步履就会比较从容,不会连滚带爬地一路栽跟头。  这就是读易经的好处,不一定全,但显而易见。

在很小的时候有位老人要给我传授易经相关的书说明什么

在很小的时候有位老人要给我传授易经相关的书说明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中国的一部旷世奇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更是把它奉为经典。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悟透了这个规律,人就能保持平常心,学会用规律去顺应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人到了中年,经历了许多,也体验了很多,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刻。下面分享一个中年人的3条人生感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永远改变不了,一个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人。很多人家庭婚姻不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总想着改变对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当看到父母舍不得扔东西时,他们出手干预;当看到丈夫躺着休息时,他们怨声载道;当看到孩子成绩糟糕时,他们咆哮不断。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家庭产生了矛盾,大家看谁都不顺眼。改变别人,对于双方来说,往往都是折磨。与其尝试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把家里尽可能收拾干净,自己多做一些运动,平时多看一些书。也许,你的改变,就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家的风水。2.不要想着依靠谁,靠自己才最有底气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中,有一句台词特别感人,也就是那句“我养你啊!”很多男人也经常对女人这样说,不少女人也信以为真。可是,这样真的很危险。曾经遇到过一些问题夫妻,他们明知道对方是人渣,可却不敢离开。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多年没有工作了,现在出去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只能选择跟对方委曲求全。俗话说,爹有娘有,不如自个有。只有靠自己,才是最有底气的。3.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没钱更容易痛苦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一个人可以不富有,但一定不能贫穷。贫贱夫妻百事哀,当一个家庭没钱的时候,是最容易爆发争吵和矛盾的。所以,如果你现在有赚钱的机会,一定要牢牢抓住,有钱之后,很多事情都会变得顺利。网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有钱了,父母也就健康了,夫妻也就和谐了,孩子也就孝顺了,就连朋友也变多了。这话不一定都对,但确实有些道理。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神秘的作品,蕴含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睿智。儒家和道家都深受其影响。孔子、老子同生于春秋末期,都有共同的爱好——尊崇《易经》。不仅仅是孔子。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谊医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问旁边的学生,他写完遗嘱后,是否还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老人想了一会儿,只留下最后一句话:“中国将来会发光的。关注《周易》这位老人就是冯友兰先生,他被称为现代理学家。《周易》,一部三千年的经典著作,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它回答了“人从何而来,往何处去”等古老的哲学问题,符合人们潜意识中的忧患和希望,为解决诸如好运、厄运等重大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财富高低。有人说古代文言文晦涩难懂,但大多数人确实看不懂。向您推荐这本白话图文易经,这个版本不仅完整地包含了原文内容,而且用白话解释了那些深奥的语言,通俗易懂。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让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后,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开朗。关键能将里面的智慧实际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当你有疑惑时,可以问《易经》

1. 《易经》在你脑中是什么印象?2. 你想不想了解自己未来的命运? 中国人大概没有没听过《易经》的,但是能看完并应用的,实在凤毛麟角。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此书难懂,堪为“天书”,内容包含了文字与符号,若没有获得正确的教导,没有经过长时间学习,是很难入门的。其次,大家通常会把这本书和算命联系在一起。《易经》确实有预测未来之用,卦辞爻辞中都出现了关于吉凶的判定,但却不是江湖术士的封建。这实际上是一部先秦儒家的重要经典,是智者对人间的细微观察,涵盖了世间万物的变易更替之道。古代有“易历三圣”之说,起初,伏羲氏画了八卦并且完成了六十四卦;之后,周文王被关在羑(音“有”)里七年,写下了每一卦的卦辞与爻辞;然后到了孔子,他作“十翼”,也就是现在的《易传》部分。我们今天看到的《易经》又名《周易》,包括经与传,但就像我们前面所说,作者及内容的创作并不限于周朝。现在学界的共识是,周文王的工作可能得到其子周公的帮忙,而“十翼”则是孔子及其后代弟子的合作成果。《易经》有两个主要的内容:象数和义理。象是卦象、数是数字,这是用来占卦的;义理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大多记载在《易传》之中。《尚书·洪范》的九畴中提到天子“稽疑”,也即考察疑惑,意思是说,当天子要做决定时,必须仔细考察五方面:三方面属于人事,两方面属于天意。 人事的三个方面涉及天子、负责大臣、百姓。首先,天子自身所处的位置最高,看得最广,要先想清楚自己的看法。接着,根据事情的属性,询问负责此事的大臣。最后要探询民意,古代部落的人较少,可以具体得知每位百姓的想法。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事情在计划时都很周全,实际执行中却会出现不同的变量,结果是南辕北辙。那么,如何知道天意呢?有两件事可做。第一种是龟卜,用龟壳或牛骨刻字,用火烧烤,看哪边先裂开,答案就在那一边。这种方法是将结果刻在甲骨上,现在称为“甲骨文”,后代还可以通过这些记录去理解古人的事迹。但是这种方法有缺点,容易受到人意的干扰。因为是要先刻字的,所以刻深一点的那边,火烤之后就可能先裂开。第二种是用《易经》占筮,完全不受人为操纵。占筮使用50根蓍草,这种草目前在河南还找得到。无论古今中外,所有可靠的预测未来的方式,共同特点就是其结果不可能出现人为操纵的因素。这样一来,获得的信息才具备偶然性,而偶然性的信息中就蕴含了重要的内容。人的思维大多是由前因推到后果,但是,许多事情却不在因果关系之内。从时间上的前因去寻找后果,可能会忽略一个重点,那就是同时发生的事中具有的内在关联。占筮也即象数,是古人在运用《易经》时分量最多也最具体的,这被称为“帝王之学”。帝王如果有疑问,就会找专门的卜官进行占筮。采用这种方式,没有人可以控制占筮的结果,人们只能对结果加以解释。所谓占卦容易解卦难,解释结果就有人为操纵的空间了。结果是否准确,就要看解卦人的功力如何。想要精进解卦能力,需要不断从后来的验证结果,去检讨前面的解释是否正确。 《易经·系辞传》中提象数时,以“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来形容《易经》的作用。我们成长之后,是自己生命的领导者,要独立做决策。父母也许不在身边或无法给出我们需要的意见,老师与保护者也已经渐渐离开了。当一个人境界越来越高时,周围可以商量重大问题的人就越来越少,所谓曲高和寡。这个时候,《易经》就可以给我们提供最熨帖的建议。《易经》教我们察知几微,一叶而知秋。“几微”强调提早发现征兆,这样永远都可以提早一步,避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遗憾。人若仅从可知的理性来看世界,是不可能全面掌握所有信息的。从过去的因,推到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推到未来的果,这是单线思考。《易经》则可以让我们了解“同时发生的事情的内在关联”,而这恰好是荣格提出的“共时性原理”。西方心理学家研究的共时规律,正好可以解释《易经》的神奇之处。不过,《易经》的学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孔子说自己“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岁时研习《易经》,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以目前的资料来看,孔子之前一定读过《易经》,只是还没有运用得纯熟,是从五十岁之后,才开始有深刻的心得。连孔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呢?想要学懂《易经》,唯有不断勤勉精进了。

几千年前古人写出的《易经》,为何现代人很难参透?

仅仅在几千年内,从物种发展和进化的角度来看,进化出足够的智慧差异是远远不够的。毫无疑问,现代人在信息丰富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方面远远超过古人。

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曾是天地之刺。当他是北京官员的时候,他几乎冒犯了这个城市的有权有势的人。后来,当他觉得这不可能时,他读了《道德经》。就像阳明先生在隆昌的启蒙一样,读过《道德经》的曾国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那以后,他的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经》成了他的枕头书。湘军成立后,他遇到了困难,经常通宵学习《道德经》,从中学习。每次你读它,你会得到更多。即便如此,曾国藩不敢说他理解《道德经》。

我们经常觉得古人非常强大,但事实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例如,孔子是圣人。孔子还说他的理论来自尧、舜、禹、汤和周文王,所以他们也是圣人。此外,后来关公也是一个武圣。中国历史上有七位圣人。难道在后世没有圣人可以成为圣人吗?这表明朝廷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神话、神话、理论和神话中代代相传,最终使这些神话人物和事物脱离现实,变得深不可测,为后人所无法企及。

从西汉到现在的2000多年里,每当儒家思想盛行的时候,《易经》总是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盛大仪式被引进。因为后人没有生活在周文王时代,也因为每个时代的环境不同,文化身份不一致,后人无法用古人的思维理解《易经》。这样,后代会认为它是多么神秘,科学的科学和宇宙中无所不能。

失传3000年的《易经》,现身贵州老人手中,专家说了什么呢?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典文物,其中最为出众的,当属“世历三古、人更三圣”的《易经》,作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阐述了天地之间万物变化的规律,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但若是对《易经》稍有了解的就会知道,《易经》分为三部,即上古时期的《归藏》、《连山》和秦汉时期的《周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归藏》、《连山》两易据说在魏晋之后就失传了。

然而,在1993年考古发掘中,专家在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的王家台15号秦墓中,发现了384枚秦简《归藏》,其中文字记载约有四千,符合史料中《归藏》有四千三百字的说法,随着专家的研究,专家发现王家台15号墓出土的《归藏》是战国晚期秦人的手抄本,晚于《周易》。那么,《周易》、《归藏》、《连山》三易已现其二,《连山易》真的失传了吗?

2004年,贵州省荔波县在抢救民间水书时,征集到一本在水语中被称为“连木桑”的手抄本(水书是指水族的文字编纂的书籍,又称“泐睢”, 其书中文字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哲学等信息)这本“连木桑”共有五册,是由水族的78岁老人谢海潮所提供的。

据老人所说,这本“连木桑”就是失传已久的《连山》,不过这本却并不是原本,而是手抄本,这几册《连山》在他的家族世代传承,每一代人都会誊抄一次,然后把上一代人誊抄的《连山》烧掉祭祖。

老人言语之间有理有据,但仅凭老人一己之言也不能断定。于是,专家对这五册“连木桑”进行研究后发现,水语中的“连木桑”翻译成汉语,正是《连山》!不仅如此,专家还发现,谢海潮老人提供的五册《连山》中,有22个符号与河南二里头夏墟中发现的24个夏陶符号相同,从文字符号成型时间来分析,初步断定了老人家族中世代誊抄的《连山》始作于夏朝。

至此,事情才变得明朗起来,原来,我们一直认为失传的《连山》,居然成了一家族的秘传古册,也难怪《连山》从未出现在世人眼中。而《易经》三易都现存于世,对我们来说,便是天大的喜讯!作为中华第一经,《易经》所概括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我们数千年之久。

近代著名教育家南怀瑾曾这样评价《易经》:我始终怀疑“它”是某个发达文明留下的,而不是我们这个时期的产物,因为“它”所记载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实在是太高明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曾高度赞扬《易经》: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