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缺乏什么意识,万年历中的破土是什么意思

隆中对体现诸葛亮才干的具体分析

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干正面: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侧面;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亮的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诸葛亮到底是忠于汉室,还是仅仅忠于刘备呢?

笔者认为诸葛亮既不愚忠于刘备,更没有忠于汉室,而是通过择主刘备来实现的。儒家思想是东汉时期正统的思想意识形态,对于当时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奋斗的最高目标。东汉末年,之所以有很多士人隐居山林,并不是不想“治国、平天下”,而是情势所迫,非不为也而不能也。诸葛亮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二,从诸葛亮当时言行来看,他常以管仲、乐毅自居,这两人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家和战略家。诸葛亮的朋友庞公德、徐庶等都将其称作“卧龙”,认为他胸怀大志,将来必能干一番大事业。其三,诸葛亮结交的朋友也不是南阳周边的农夫,而是所谓的“名士”,如庞统、石广元、徐庶、崔州平等人,这些人在一起时主要是切磋学问、纵论天下、品评时局、等待机会。其四,从东汉末期的形势来看,当时汉献帝沦为摆设和玩偶,各方诸侯凭借自己的实力割据一方,凭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他早就判断出东汉王朝气数已尽,即使神仙来了都无法挽救东汉灭亡的命运,如果诸葛亮真忠于汉室,他怎么会在卧龙岗蛰伏数年而不出仕为官呢?从当时诸葛亮拥有资源条件来看,他要想单独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他拥有的经济资源很少,不过有几间草庐、几亩薄田,最多就是一个不愁吃穿的农户而已,要凭这些资源单独招兵买马几无可能。其次,诸葛亮也没啥资源,他有一个叔叔诸葛玄曾在刘表手下做过小官僚,而且在诸葛亮17岁那年还病逝了。再次,诸葛亮也没有多少人脉资源,只在隆中结交了庞公德、徐庶等名士,这些人对诸葛亮的品德才学都十分敬重,他也因而获得“卧龙”的美名;其实诸葛亮积累最多的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和谋略,这是他实现“治国、平天下”志向的核心资源。当时有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等军事集团存在,诸葛亮单凭自身力量很难实现其宏大志向,只能通过寻找所谓“明主”,与“明主”合作实现其抱负。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从儒家正统意识形态角度看,诸葛亮不会助纣为虐与之合作。何况当时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谋士众多,有郭嘉、荀彧、程昱等,诸葛亮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实现理想,需要付出巨大的竞争代价。江东孙权手下谋臣大多为江东人士,地位稳固,孙权与这些谋士都有深厚的感情。孙权手下的谋士大多中年以上,27岁的诸葛亮与之相比并无多大竞争优势;何况诸葛亮与孙权合作有附庸割据之嫌疑。刘备是汉室中山靖王之后,他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与诸葛亮的正统意识形态相契合;何况刘备手下谋士奇缺,仅有的徐庶还被曹操用诡计逛走;诸葛亮选择与刘备合作,马上就有施展才能的平台。而且刘备当时处境艰难,正是需要诸葛亮发挥能力的时候,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刘张关三顾茅庐后,对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谋略啧啧称奇。诸葛亮自从跟了刘备,有了刘备集团这个载体后,自己的伟大抱负基本实现了,通过联吴抗曹、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最终名垂青史。如果诸葛亮愚忠于刘备,在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倾巢而出攻伐孙权,他完全可以制止这种愚蠢行为,就不会出现刘皇叔抱憾死于白帝城的悲剧。诸葛亮更不会在刘备死后,天下大势已定情况下,多次出祁山讨伐曹操。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虽然实现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如果万一成功了呢?如果诸葛亮仅仅忠于刘备,那么在刘备死后,就可以凭借蜀地天险采取守势,保存实力。而不是六出祁山讨伐曹操,最终落得损兵折将、实力大损的结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诸葛亮忠于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诸葛亮的最大弱点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就是诸葛亮,他英俊潇洒,足智多谋,品格高尚,有经天纬地之才,天下少有敌手,不仅军事方面是一流人才,也是中国著名的家,他有着天下最强的大局观。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也有缺点。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辜。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缺点有两个。第一,太过谨慎。《孙子兵法》内容中提到,防御要用“正”,进攻要用“奇”,而诸葛亮作为进攻方,应该多使用奇谋,让曹魏防不胜防,比如曹操的奇袭乌巢,赤壁之战周瑜的苦肉计,包括邓艾灭蜀的暗度阴平。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曾献过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不能用,所以诸葛亮太过谨慎,错失了良机。第二,诸葛亮不懂得知人善任,刘备临终前,就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值得大用,但是诸葛亮不这么认为,任用他守街亭,最终导致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的过失?

不会用人,事必亲躬,以至到了最后身边只剩下了几个可怜的老将。

三国名人诸葛亮有哪些弱点?

我认为:诸葛亮虽然聪明能干,也为蜀汉三分天下及巩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他也有弱点、有短板,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军事谋略、尤其是战术谋划、领兵打仗是他的弱项。诸葛亮比较擅长的是从宏观方面对一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进行规划;且比较善于治国理政和在后方担当前线“足食足兵”之重任。

他的角色类似于刘邦之萧何、曹操之荀彧及朱元璋之李善长,而非张良、郭嘉及刘基,更不能同韩信及徐达等人相比。再说直白点,诸葛亮在军事谋略、战术谋划及领军打仗方面并不行,这些恰恰都是他的弱项。因而刘备在世时,入川之战先带的军师是庞统,庞统死后则是法正;汉中之战带的也是法正;夷陵之战时,既便庞统、法正等人去世了,刘备也仍然是让诸葛亮留守成都、待在后方,而以马良等人随行参赞军机。当然 ,刘备也更不会让诸葛亮充当征伐大军之主帅的哈!

二是事无巨细,不愿放权,或者说不轻易相信下属。无论是在蜀汉朝堂,还是几次领兵北伐时,诸葛亮都是大权独揽;甚至事无巨细,他都要将各种决策事项及稍显重要的事务抓在手上(北伐大军中对将士处以20棍以上的杖责不就是要通过他嘛?!)。这一方面说明他不愿放权、权力欲比较重;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不轻易相信下属,或者说是认为这些下属能力或品行有问题。

三是任人唯亲,缺乏五湖四海的大局观念。诸葛亮当政后,最为看重并启用的是荆州系人士、特别是其中关系较为亲近者,如蒋琬、杨仪、马谡等人;再就是他亲自招降并培养的葛氏嫡系,即姜维等人。而对于东州派首领、刘备临崩前委以军政大权、且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等人则进行排挤、打压和逐步收回军政大权。当然,对于益州本土人士,他也更不会重视和重用。

其实,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说轻点,是“角色意识”淡薄;说重点,就是缺乏自知之明。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治国理政、安定后方,练军养卒及足食足兵,他的角色和适合履行的职责应当是萧何、是荀彧,是大管家、是总后勤部长,而非其他;而军事谋略及带兵打仗则是其弱项、是其短板;但他却缺乏“角色”意识、更无自知之明,偏偏要领军打仗,且自兼大军统帅、首席军师及执法官、督察官等职务;最终,六次北伐、连年征伐,均是无功而返,劳民伤财,白白消耗了蜀汉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