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多少年前的,易经距今多少年

《易经》的起源

最近对玄学很感兴趣,无意间微信读书推了《张其成讲易经》这本书,这算不算吸引力法则,于是一拍即合,先看懂最本源的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 先来说说《易经》的文化地位,书中用三个唯一来概括。 《易经》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500年左右,当时正值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最牛的思想和宗教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释加牟尼、孔子、老子、毕达哥拉斯几乎同时登场,之后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再然后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世界的四大文化的经典出了其三,印度文化的《吠陀经》,西方文化的《圣经》,中国乃至亚洲文化的《易经》。最后一个是伊斯兰文化的《古兰经》 《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儒、道、佛都共同信奉的书。《易经》在儒家被称为五经之首,《易》、《诗》、《书》、《礼》、《春秋》。道家信奉的三玄《道德经》、《庄子》、《易经》。明代大师王阳明也在易学里玩出了心学的思想。《易经》里也有讲因果报应,所以佛教也信奉《易经》。 《易经》是中国科学史上唯一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都产生重要影响的书。 接着来说说《易经》的作者。 传说三皇的伏羲创造了八卦,神农氏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最后是周文王作《周易》,所以也称“三易”。但前两部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是《周易》,那《周易》是如何诞生的呢? 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商纣王暴虐无道,姬昌是商朝末年一个叫周的诸侯国的首领,也叫西伯侯,因为实行仁政被商纣王嫉妒,就为一些小事被囚禁在了一个高台之上。关进去的时候82岁,到89岁才放出来。 西伯侯百无聊赖,就天天观天象地理,用草棍排列图案,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六十四卦。西伯侯推演出六十四后,惊叹它卦蕴含着宇宙万事万物的大规律,便记录了下来。《周易》一部分是经文,叫卦爻辞,一部分是传文,解释经文,其中一部分文字也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写的,成书西周初期,距今有3000年了。 在西伯侯演绎这六十四卦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商纣王得知姬昌在推演,想试探他测的准不准,就派人把他的大儿子伯邑考杀了做成肉汤送过去,西伯侯知道那是他的儿子,但为了保住性命,还是忍痛吃了下去。商纣王一看西伯侯这都算不出来,就放松了警惕,把他给放了,最后商朝覆灭。 除了《易经》本作,孔子也曾经为《易经》著书。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子喜欢读《易经》。有一天孔老夫子突然看懂了,感慨着说:“原来《易经》不是讲算命的,而是讲天命的。”这一年孔子五十岁,于是有五十而知天命的说法。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注解,便有了《易传》一书。 至此,《易经》这本书经过三皇的创作,又经由周文王推演了经文,孔子作传文,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悠久的著作之一。

易经讲的主要是什么内容?

《易经》中只有古经部分的内容是周代的,传的部分则是春秋时代学者试图解释《周易》古经的作品,两者不能混淆。

古经部分内容的主体是卦画,是符号。其中文字的部分则是这些符号的属性。比如,卦名是该卦画的名字,卦辞则是该卦画总体加象征,爻辞则是该卦画中每一爻的意义和象征。

所以,《周易》古经部分的内容其实就是六十四符卦画,《周易》讲什么也就归结为六十四分别代表什么意义的问题。

谁知道易经多少年了?

《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三人合著,成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因此距今约2100年。

易经主要讲什么意思

问题一:易经讲是什么呢? 易经讲的是什么。为什么只讲八卦图。 易经,就是讲八卦图。原易经中,前象后辞。可以认为,易经就只八卦图的注解。 易经,是用哲学来解释天地四方,古往今来。你也可以把他说的对象看成是人本身。 易经,经过阴阳结合,一共推演出64种大的状态,又经过各卦象结合,没个打的卦象有6个小卦象。所以一共是384种卦象。者384种卦象,对应一切事物的运行状态。 所以,易经就是八卦图,是一本从哲学方面记录事物运行状态的书。具有很高的价值。 易经与算命。 八卦,是伏羲发明的。流传几百年后,夏朝,商超都对其有改动。当时的周西伯倾其毕生所学,一为避难,一为讲自己的所学传于后人,一为提醒朝廷,一为造反,便修改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后至孔子作象辞。而成为完整的著作。这也是易经书中有很多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的原因,是因为周西场位于虎穴,不敢直言。一共经历了2500年左右,为我们今天看见的易经最终形态。又流经了2200多年才到今天。 其中,无数高明人士对其注解,增加新的血液。在汉朝时,易经,分为术数合易理两部分研究。术数,即是算命之类的。 因为易经中记录的是各个状态,只要能够定位你现在的状态当然能够指导你的行为,所以它能够算命,是正确的。 问题二:《易经》讲的是什么? 易经 》是一个复杂的哲学系统,现在流传的《易经》中的大部分内容,传说是由周文王所著,所以称为《 周易 》,通俗的说法一般认为《易经》是基于 六十四卦 的占筮用书。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其内容涵盖了 哲学 、 、 历史 、 军事 、民俗等诸多方面。是 儒家 和 道教 的重要 典籍 。 在古老的《易经》中,只包括六十四个卦象符号,其后的注解传说是文王所写。而《季传》的作者传说是孔子。在古老的传说里,《周易》只是《易经》的一个部分,完整的《易》还包括《连山》、《归藏》等。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 成书过程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现在一般认为是 战国时期 或秦汉时的著作。不是一时一人所写,其中的内容基本反映了 周朝 时人的观点。 内容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 《易传》:又称十翼,是对《易经》得注释,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周易用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象征各种事物。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或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卦。 问题三: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易经》概述 一、《易经》名字简释: 易的释义:基本有四种,1、金乌,大日,生命;2、变易、变化;3、简易,化简为易;4、日月为易。 经的释义,也为三个:1、通“径”字,路径;2、经典;3、方法。 综合起来,易经就是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理解和应用。 是古代人对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总结之经验。 二、《易经》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足,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 综合一下,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变,圣人修易传于文王,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传至现世。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连山、归象、归藏无传。 中华易经网 zhyj01/ 问题四:易经主要讲的什么意思? 《易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精华的经典总结,集、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之大成。传说成书于周文王,后经演《易》者专撰,独向“卜筮”发展,强化成一部专门进行预测的工具书。《易经》主要讲的是“阴阳”二者“生生不息”的变化及规律。 问题五:《易经》主要讲的什么? 《易经》概述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易经》与三《易》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连山易》相传为宓戏所作;《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岐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 问题六:周易写的是什么意思,想表达什么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鼎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这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长存于世,正在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独特的超前预测、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学仪器无可比拟的,可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感应器,它本身就有预测信息的功能,而且分工细而严密。摇卦时铜钱平放于手心,人的易场力作用于铜钱,使之按照感应易场发生运动,于是铜钱的变动就反映了相应事物的阴阳变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乾坤辟阖,阴阳为道 《周易》开篇即为乾、坤二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要素,乾坤为阴阳的总根源和代表。《周易・系辞》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谓在阴阳的交互作用下,乾坤定位,万物化生,宇宙间变化万千错综复杂,都是基于乾坤开合,阴阳运化的结果。孔子在《系辞》中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宇宙万物的生化模式,与胚胎的细胞分裂过程十分相像,揭示了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化生过程十分相似。老子的一,相当于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三者,为阴阳之和。孔子和老子的宇......>> 问题七:浅谈什么是易经,易经主要讲什么 《易经》,易就是变化,万物是动态有联系的发展的,易经的64卦,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古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智慧《易经》开篇揭示了“阳”元素的特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易经距今多少年

你好自殷末周西伯羁羑里而作《周易》,选用蓍草,作筮法,至今已是三千多年了。《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

答:未知;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尚未有定论。研究它的作者将会对易学的研究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企盼有志于此的学者专家,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解谜定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