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乐天知命,孔子知命论

谈谈(二十五)|乐天知命,论时代的双子星:孔子与颜回

圣人本是圣人 , 神佛 , 本是神佛。----李率 能找到同时代,跟自己同一高度的人,(的机会)很少。这个,不是“德行”(所谓)的问题,而是, 高度 , 悟性。天才 , 能够和与自己同时代的人 , 相交之机会 , 很少 , 当然 , 这个也是 ,‘ 天命 ’, 所决定的了 , 一样 。 说,努力“没用”,实际上,也是因为, 这个世界上 , 人世间 , 在各个时代 , 都会有 ‘ 天才 ’ 的存在 , 他 ( 既 ,‘ 天才 ’ 的成就 , 与 , 他必须所要实现的高度 ……) 并不是说 , 一般人 , 普通人 , 以及 , 绝大多数人 , “用功” , 既 , 能实现的了之了 , 一样 ,‘ 天才 ’, 有他存在的意义 , 无论 , 他存在的时间 , 有多“短” , 或 , 有多“长” (皆, 相对而说 ……), 他都是在 , 尽他的 ‘ 使命 ’, 来 ( 人世间 ) 演一趟 , 来 ( 人世间 ) “玩儿”一圈 ……演完了,玩儿完了,人家,既,亦,也就‘ 归位 ’了,道理,一样。 故,从广义上来说,从宇宙,全体,之角度,来看,之话,那么, 每个人 , 都有自己 ‘ 本来的位置 ’,来人世间,不过是“ 尽尽义务 ”,以及,是叫:“ 做做样子 ”…… 样子 , 做好了 , 义务 , 尽完了 , 人 , 不也就达成 ‘ 使命 ’ 了吗 , 说是 , 一样 。 愈早明白(既,上述,这一点),愈好,愈早明白,愈早成佛罢,一样。 所谓:“成佛”,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叫法,或,称呼,“佛”(所谓),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老大个儿,坐在庙里,有着类似印度人的‘发型’……穿着单薄的‘袈裟’,或者什么,“衣服”,盘着腿儿……我不能说,那(就)“是”佛,我亦,也不能说,他“不是”(既,‘佛’),你觉得,他(既,雕塑,造像)“是”,他既是,你觉得,他不是,那既不是......或者,可矣换句话说,你认为,这个‘造像’,“好”,那你既拜他,没关系……或者换句话说, 你认为 , 一个矿泉水瓶子“好” , 你拜他 ( 既 , 水瓶子 ……), 吾觉得 , 无可 , 无不可 , 一样 ,不是。 有甚么区别。 水瓶子 , 有水瓶子的 :‘ 德 ’, 造像 , 有造像的 :‘ 德 ’,所谓,“ 普行恭敬 , 常行下心 ”,既是说, 我们人 , 要 :‘ 普敬一切 ’, 因为一切 , 都有他的 :‘ 德 ’( 在其中 ), 是也 , 而已了 , 一样 。一切,都有他的:‘德’,敬这个,不敬那个……或,敬那个,不敬这个……这就是,叫:对立分别,有罪,是也,而已了,一样。 故, 普敬一切 , 是对的 ,我管之,称呼为,是叫:‘ 恒敬 ’,所有,都要:‘敬’,恒敬,‘恒’,乃德之纲也,之一条,‘ 孝 , 恒 , 俭 , 爱 ’, 德之纲也 ,坚持,是一种美德,有了:‘德’,人自然,会变的:‘清’,俭朴,孝顺,有恒心……‘ 恒敬 ’, 为 : 清 。孔子,为甚么说,要有:‘礼’,礼,即是:普敬一切,但是,这个‘礼’,要辅以,叫:‘仁心’,既,子曰:“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论语·八佾》) 一样 ,‘ 乐 ’, 是用来调节情绪 ,‘ 礼 ’, 是用来 : 普敬一切 , 既 : 积德 , 行善。 因为,不仅是人,一切,都有他的:‘德’(蕴含在其中……), 积善 , 成德 ,嘛,一样。但是,这一切,都要有,‘仁心’的“辅助”,或者说,叫:‘中心思想’罢,道理,一样。 1. 甚么,是:“仁”呐,‘ 仁为静 ’( 既 :‘ 静为仁 ’),一样,故,‘ 清静 ’ 二字 , 都是孔子 , 所赞成的了 , 一样。孔子赞成 ‘ 清静 ’,这和他喜欢颜回,极为欣赏颜回,有很大关系。因为,吾以为, 颜回 , 是和孔子 , 同时代 , 且 , 肩并肩的 , 两个 , 已知的 , 说是 , 叫:天才 …… 历史上 , 未知的天才 (们),(有) 可能 , 灿若星河 ,但是,狭义上来说,就,我们已知的,情报来看,之话, 颜回 , 是和孔子 , 同时代的天才 , 之一。 且,他(既,颜回)和孔子的‘高度’,吾以为,是(基本)相同的了……一样。可矣,换句话说,这么来说,既: 吾认为 , 颜回 , 是完全 , 活成了 , 孔子的 , 另外一种样子 , 是也 , 而已 , 一样 。颜回,既是孔子,孔子,即是:叫“颜回”了,一样,此二人,乃春秋末年,那一时代的狭义上的,既,已知的,叫: “天才双子星” ,像是一个螺旋,并排上升,齐头并进,后者(既,‘颜回’)甚至,还有赶超之势……最终,此二者,几乎同时,“消逝”在茫茫的,时间(长河)之中,颜回,是后来者,但其成就(既, 指个人内在修为 、 修养方面 …… 等 )却, 绝不亚于孔子 ,这,亦,也算(某种)后来者,居上罢,一样。 颜回 , 活成了孔子的 , 另外一种样子 , 这是 , 吾 , 所深信不疑的。 颜回,不是对孔子,有帮助的人,既子曰:“ 回也 , 非助我者也 ……”(《论语·先进》)颜回,既是孔子。或者说,颜回,代表了‘儒门’的,另外一种,‘存在,与表现形式’罢, 那 , 即是 , 叫做 : 清静 , 无为 , 是也 , 而已 , 一样。孔子 , 是赞成 ,‘ 清静无为 ’ 的 , 既 , 像是他 , 赞成 ‘ 颜回 ’, 一样 , 颜回所代表的 , 即是 , 叫 : 道 , 安贫乐道。 所谓,安贫乐道,无非是,‘乐天知命’也,‘知命’,即是:无为嘛,扫地,没觉得,自己在“扫地”,写文章,没觉得,己在,是叫:“写文章”……一样,不过是,顺应天命(在“为”)而已,罢了,一样,故,‘知命’者,无为,无不为,故,‘ 名 ’ 曰 , 叫 :‘ 无为 ’, 道理 , 一样。 乐天知命(所谓),既是,叫:清静无为,一样(道理),故, 颜回所代表的 , 孔子 , 是认可的。 2 . 孔子,和颜回,应该说,是:一个时代,思想,所能“放出”的,整体。 孔子为 :“ 进 ”, 颜回为 :“ 守 ”, 可进 , 可守 , 这 , 既是 ‘ 儒门 ’ 的精髓 , 是也 , 而已了伐 , 一样 ,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境遇,选择,不同的‘人生态度’,孔子和颜回,不愧,为那一时代的:‘双子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足迹,与,宝贵的道路,对于,像我这样,有志于‘道’的人来说,之话,沿着他们的道路走,既,子曰:“ 不践迹 , 亦不入与室 。”(摘自《论语·先进》)则,“ 可以无大过矣 。”(出自《论语·述而》)了罢。而,‘清静无为’,则,亦,也成为了,本该是,‘儒门’的,最高深,之,一修行方法,而已,是也了,一样。故,‘儒门’,与‘道’,必有:通点,而,孔子与颜回,则,成为了那一时期,华夏民族,思想史上,之绝唱,与,‘双圣’了罢,一样。 故 , 圣人 , 本是 , 圣人 , 颜回是“佛” , 孔子 , 亦 , 也是 : “佛” , 重要的是 , 你能不能 : 乐天知命了 , 一样 。 3 . 乐天知命 , 既 : 清静无为 , 道理 , 一样 。 ----文 李率 己亥年 正月初三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菜根谭》一书中说:释氏之随缘,吾儒之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惟随遇而安,斯无入而不自得矣。       意思是说:佛家比较重视缘分,就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儒家重视素位,就是安于本分不胡思乱想。随缘素位这四个字是为人处世的宝囊。因为人生道路很漫长,如果凡事都要求完美,那么就会遇到很多纷扰。只有安了本分,顺其自然才能获取欢乐。     当一个人的能力撑不起野心的时候,就要明白:只有安于本分,安心于各种环境,顺其自然才能获取欢乐!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有谁知道“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吗?

30不豪40不富50将衰寻子助。 知天命就是你这辈子基本就这样了 。富就富了,穷就穷了,一辈子基本定格了。 如果没到50岁,不屈从于命运,大可以比划比划,折腾折腾。说不定还有一点“谋事在人”的幸运也未可知。如果到了50岁,穷也好富也罢,基本上歇菜了。 50岁以后,基本上就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充分的认识到这点,富就富的开心,穷就穷得坦然,接受现实,随遇而安方为上策。否则,徒增烦恼,枉添怨愁。 世上不乏老来得运之人,但数之聊聊终归各例,并不普遍。所谓“好运”只不过是“机会”恰巧碰上“努力”罢了。 正值中秋,突然想起一句话:“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要先说一下什么是“命”?我们经常问别人,你信命吗?人有命吗?回答是肯定的。命就是生命。是人生中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那一部分。你来到世上,是经过自己的同意而来的吗?不是,那你为什么来到世上?这就是命。因命得生,就是生命。故,命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都不是命。我们平时所说的命,其实是“运”,生命的运转,就是命运。命是先天的,运是后天的。所以,运是可以改变的。易经所说的“利见大人”,就是运,运气好了,就会有贵人相助。 我们曾过说过,不要相信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其实不是否认命的存在,还是说,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有所作为,也就是说,人是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改变运程。但改变的运,而不是命。所以,运又和时间空间相关联,而称为时运。一个人暂时的不走运,可能是时机没到。时机来了,就会兴旺发达,称为走时运。所以,命运是人生中的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宿命论。宿命论是为维护现有的 社会 秩序麻痹人们思想的观念。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安于现状,不为生命中所遇到的不公平不合理去斗争去反抗。 对待命运,中国传统儒家的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乐天知命。也就是说,人不要因为先天的条件比别人差而报怨。要随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达则兼济天下,也就是运气好了,为世所用,为时所用,则造福天下百姓。运气不好,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也要乐观向上。修养自身,达到人格的完善。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表达的是他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也反映了大体的生命规律。他的原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的“十五志于学”,不是现在所说的启蒙教育。而是“在明明德”的大学之道。它指的是人格培养的开始。孔子这段话说明,人格修养是终生的事业。从十五开始,直到七十,才能达到至善之境。孔子的现实是,很少人能活到七十以上的,人到七十古来稀。也正因此,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达不到人格完善之境。 而立,是人能自立于 社会 。在修身上,表现在正确人生观的建立。不惑是在正确的人生观之上,不断巩固的阶段。知天命,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过程。知天命的外在表现,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人生达此境界就可霍然开朗,洞达明悉了。通俗的说,就是活明白了。这个阶段就是陶渊明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卑不亢,不埋怨父母,不羡慕别人。 在知天命之上,还有更高的境界。人到六十之时,就达到耳顺之境。耳顺之意是说,听到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不会觉得不舒服。这是在生命的洞达之后产生的一种包容心态。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个境界是对不同于自身的生命体验的理解与尊重,霍达与包容。 在耳顺之后,到七十的时候,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至善之境。所谓的“矩”,就是规矩,规矩的建立,是经验的总结,是有益于人生,趋利避害的。人生到此境界,无论怎样随心所欲,都在规矩之内,都是有益的。这是人生至善之境。 孔子总结的这个人生修养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在于天命,它说明人生要达到至善之境,要把各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全部看透,之后才能洞达明悉,才能止于至善。 孔子的这个修养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现实中五十依然糊涂,七十还活不明白的人比比皆是。可见,圣人之言,看似简单,要做到,没那么容易。这是一个好问题。孔老夫子“满口之乎者也”,他说的许多话我们大都听不懂,好在几千年来一批一批的大神们不断地阐释,我们大约摸也明白了一二。可就是这个“知天命”,他老人家没讲清楚,他的弟子三千多人,居然没一个人敢站出来,请老师回答。既然木有老先生的直接回答,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代代都学会了不懂装懂。尽管不知道孔子曰的啥,不知道天命究竟是谁的命,但依然摇头晃脑的自欺欺人。那这就好玩啦,既然都不知道,我们就可以随便瞎说啦! 01语出《论语》 《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 啥意思哪?孔子是说啊,我十五岁时开始立下志愿,开始刻苦学习。 有意思啦吧,你十五岁之前都干嘛去啦?你不知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吗?哦,当然啦,这都是以后您的弟子们鼓捣的事,与你无关啦。看看现在的孩子,没上幼儿园就认识许多的字,个别的孩子幼儿园一毕业就认识三千多字,比你的弟子人数还多。你如果也这么早就刻苦,是不是就更了得啦?!话说回来,您是不是觉得没必要这么早就如此辛苦的去学习,到了十五岁立志也不晚哪?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是说已经毕业啦,学有所成,能够立身、立业、立家啦。 四十岁时明白了 社会 、自己、责任,经历了许多事情,有了相当的阅历,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遇到事情就不会再迷惑啦。 五十岁时懂得天命。 六十岁已经看透了人生、生命、名利,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 到了七十岁能够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顺着心愿做事,而不会超越 社会 所认同的所有规矩。有意思啊,不是想干嘛干嘛,而是无论干嘛,都遵守规矩啦。我们时时在感慨,坏人变老啦,马路上跌倒没人敢扶啦。孔老夫子在今天跌倒的话,是叫人扶哪还是不叫人扶哪? 这些我们大多都似懂非懂,但还是懂点。就是这个“知天命”不知道老先生到底想曰啥。 02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的意思是说懂得天命,这似乎木有异议,而天命究竟指的啥哪? 为此,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人说这多指学有所成。这个恐怕不行,三十而立啦,五十才学成,如果是出出书赚点稿费还行,若是找工作就有点晚了吧,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啦。 有人说是指“知道了命运轨迹、人生定位、未竟责任”,这个似乎是靠谱些。因为到了这个年纪,应该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似没头的苍蝇到处瞎撞,今天搞实体,明天搞虚拟。就是说不能再瞎忙,应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看看那些需要尽到的责任和义务还没有完成,抓紧时间去办理。 也有人说“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个解释很好,因为经过几十年的经历,知道了不是努力就有好的结果,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好结果。成功需要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有一点出现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但这不是说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命运,靠天吃饭,而是明白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 03现在我们习惯说三十岁是而立之年,五十岁是天命之年等等。你这么说别人一般会知道你多大啦,这也没啥问题。 现在比较有意思的是,许多的人把孔老夫子的人生轨迹拿来感慨自己的人生。 孔子是谁啊?不能说两千年出一个吧,起码是五百年出一个的圣人。不是据此就可以说,我们不能与他比较,而是不能根据他的人生轨迹来设计我们的人生。我们一个普通人应该有我们自己作为普通人的人生规划,人生目标。 三十而立,如何立哪?就今天的学制,读博士也该毕业啦。用孔子的话说人到了三十岁没有名气也就不可怕了,也就是说这人也没多少戏啦。几人读博士,几人在这个时候能有名气哪?(当然网红不算,但不包括自媒体创作者哈)立业不好说,但成家还是必须的。不能总叫父母逼着催婚,这个是个大问题,是该引起重视。既然读过书,就算孔老先生的弟子,这个就该学习老先生,听老先生的话,早早把婚结啦。 五十岁知天命,这个老先生之所以不解释清楚,或许是因为说了也没人听,听了也不会有人信。是不是这样?只有自己到了这个年纪才明白,不说也明白,只不过明白了也就晚了。正因为明白了就晚啦,才会真的明白。“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或许是说的这个道理。

乐天知命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一:乐天知命是什么意思 【乐天知命】意思: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乐天知命】出处: 《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示例】: 近来我在林下,倒常教他做几首诗,吟咏性情,要他知道~的道理,在我膝下承欢便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近义词】:听天由命 【反义词】:自力更生、战天斗地 问题二:乐天知命什么意思 名称:乐天知命 拼音:lè tiān zhī mìng 出处:《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释义: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用法:褒义 谓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示例 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矣。(三国魏・李康《命运论》) 问题三:乐天知命什么意思 就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几十几十古稀之年,不惑之年,乐天知命。 问题四:乐天知命什么意思 【拼音】:lè tiān zhī mìng 【释义】:天:天意;命:命运。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出处】:《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问题五:乐天知命是什么意思啊 【解释】:天:天意;命:命运。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出处】:《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示例】:近来我在林下,倒常教他做几首诗,吟咏性情,要他知道~的道理,在我膝下承欢便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近义词】:听天由命 意思应该是:安心于目前的状况,听天由命。 问题六:一个人对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是什么意思 你好!这人的意思其实是想“顺其自然,听天由命,无论怎样安排,他都能愉快地接受” 问题七:乐天知命下一句应是什么? 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 问题八:乐天知命 故不忧 出自哪里? “乐天知命故不忧”出自《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意思是说:《易经》之道和天地之道相似。乐观地对待自然趋势而知道命运不可更改,所以能没有忧愁苦闷。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也就是“无忧”。孔子为什么“无忧”?因为能“乐天知命”。正如张尔岐先生所说:“其于天理之当然,乐之而不厌,与命数之适然,知之而不疑,则利害得丧皆不足以动其心,何忧之有?”能够乐观地接受天道自然来修养自我,知道自强不息地做好自己当时该做的事,对过去的事不采取后悔的态度而是为不断地完善自我修养而努力,对未来的事不采取憧憬梦想的态度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当前的事,尤其是以实践仁道、推行仁道为己任而不求名利富贵,还有什么得失,还有什么忧虑呢?这种境界正和“猪”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啊!你看猪,生来面对着被宰杀的命运,只是早晚问题,它们却是不折不扣的乐天派,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玩耍,好不自在,从不忧愁。 问题九:乐天知命的意思 就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几十几十古稀之年,不惑之年,乐天知命。

孔子的三重境界

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仲尼第四01总第051篇孔子一生历经三重境界:中兴之时,“乐天知命之无忧”;周游之时,“乐天知命”之大忧;晚年之时,“无乐无知”亦无忧。  有一天,孔子在家里小坐,子贡见他面带忧虑,不敢询问,便出来告诉了颜回。于是颜回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孔子听到了琴声,果然把颜回叫了进去,问道:“你为什么独自怡乐?”颜回说:“老师为什么独自忧虑?”颜回始终遵循的,其实正是老师昔日的教导。颜回说:“我过去听老师说:‘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天命,所以没有什么忧虑。’”这就是孔子的第一重境界:“乐天知命故不忧”。主张修养自身,活出自性,任由逆顺,知道事物的来去变化是必然的,并非任由自己改变,所以没有什么变故能够扰乱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忧虑。孔子以此身体力行,教导众人,弟子三千,形成了自己的修身治世思想。整个上半生,好学乐教,直至担任鲁国中都宰、大司寇,诛杀少正卯,一路走来,可谓意气风发,无所畏惧。之后再到周游列国,期望伸展自己治国安民的抱负。 然而,此时此刻,听完颜回的回答后,孔子的脸色却变得凄然,说:“我有说过这话吗?你把意思领会错了。这是我过去说的话,请以今天的话为准。你只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天命,所以就没有优虑’,却不知道天命背后还有更大的忧虑。今天我告诉你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此时,孔子周游列国已回到家乡,境界得到了升华。他接着对颜回说:“过去我整理《诗》《书》,订正《礼》《乐》,准备以此道治理天下,惠及后世,并不只是为了修养自身、治理鲁国就满足了。然而,即使是当今的一个鲁国,国君和大臣一天天丧失秩序,仁义道德一天天衰败,人情事故一天天刻薄。这些学说在一个国家的今天还行不通,又能对全天下和后世怎样呢?我这才知道,《诗》《书》《礼》《乐》对于治理乱世,并没有什么直接作用,却不知道改革它的办法。‘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天命’的忧虑,就在这里啊。”此时的孔子已经感觉到,并非知使命,义无反顾地履行使命,通过主观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使命了。而保障履行使命的方法及其行为是否合道,才是更重要、更难以解决的问题啊。 有人说,改变自己的人是神,改变别人的人是神经病。别人或社会,终归是通过其自身的内在力量而改变的。作为外在力量,我们可以教化、感化、引领它,却难以直接改变它。这就是孔子一生的第二重境界:“乐天知命”之大忧。孔子之忧,忧在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治世安民,忧在“治天下、遗来世”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孔子周游期间,曾多次窘困落魄,狼狈不堪,人称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自谑“如丧家之犬”,可谓矢志不移,又乐观坦荡。然而,周游列国失败回到家里之后,却有些凄凉、失落、忧郁。到了晚年,重新走进读书、治学和教学状态(如读《易》韦编三绝),才得以重拾快乐和富足,并得到了更高地升华。晚年的孔子,在追思、学习古人时,得到了新的感悟,获得了认知上的更高境界,即“真乐真知、无乐无知”。 孔子继续对颜回说:“虽然如此,现在我还是明白了,我们以前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自己的使命,并不是古人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自己的使命。无所乐,无所知,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知,才能达到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可忧愁的事,没有不能做的事。这样看来,《诗》《书》《礼》《乐》有什么可抛弃的呢?为什么要去擅自改革社会呢?”此时孔子认为,主动申明并大力推行自己的理想,通过“有为”而“外治”,并非履行使命的最佳方式。而“顺物之性”,顺应自然,“无所追求”(不强调和彰显自我),亦无所忧愁,通过“内修”、“内治”,“无为而治”,从而自然引起别人和社会效法,才是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更好途径。然而,颜回把这一领悟告诉子贡时,子贡却一头雾水,回家深思了七天,不睡不吃,以至于骨瘦如柴。颜回再次过去开导他,才又回到孔子身边。看来,孔子晚年的领悟,对孔门弟子来说,是多么地颠覆啊!

乐天知命 故不忧 出自哪里?

“乐天知命故不忧”出自《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意思是说:《易经》之道和天地之道相似。乐观地对待自然趋势而知道命运不可更改,所以能没有忧愁苦闷。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也就是“无忧”。孔子为什么“无忧”?因为能“乐天知命”。正如张尔岐先生所说:“其于天理之当然,乐之而不厌,与命数之适然,知之而不疑,则利害得丧皆不足以动其心,何忧之有?”能够乐观地接受天道自然来修养自我,知道自强不息地做好自己当时该做的事,对过去的事不采取后悔的态度而是为不断地完善自我修养而努力,对未来的事不采取憧憬梦想的态度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当前的事,尤其是以实践仁道、推行仁道为己任而不求名利富贵,还有什么得失,还有什么忧虑呢?这种境界正和“猪”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啊!你看猪,生来面对着被宰杀的命运,只是早晚问题,它们却是不折不扣的乐天派,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玩耍,好不自在,从不忧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