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条件差,没有别人的先天条件

先天条件比普通人差,就要付出百倍努力才能追上

达尔文进化论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大自然的法则中,生物界每时每刻都在演化,此消彼长。每一秒钟都有一种物种在地球上消失,每一秒钟都有一种新物种诞生。 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同样也是如此。最初的周口洞人到现在的身为智人的我们。自然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基因重组,产生基因多样化,进而产生生物多样化,也包括我们人类。 有些人天生就是身材高大,有些人天生就身材矮小,有些人天生就高颜值,有些人天生就是相貌平平。 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人们看到的都是身材高挑,颜值高的大众,现在的人们也的确随着生物圈的进化而进化得比以往更加高大,身材也比几十年前更好。人们的普通身高均比几十年前更高。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人们往往更加喜欢关注身材高大的人儿。这是不是人类就没有小矮人呢?高矮总是相对概念。大自然各界和谐共处,才是大自然的力量神器之处。大自然总会为各种可能提供存在。即存在即合理。 有巨人症就有侏儒症,有身材高挑就有身材矮小。没有了彼此的烘托对比就不存在差异。 对于放眼都是俊男靓女,大众身高都达到平均平均线的环境下,样貌普通又身材矮小的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是不是就要被淘汰? 可以想象,随着成长的开始,样貌普通身材矮小的人儿,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 人之所以为人,也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 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先天条件落后于普通人的人儿,需要在后天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追上普通人。 客观条件不能改变,那么能做的是接受,而不是对抗客观现实。即使对抗也是徒增伤悲,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能做的是付出百倍努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在第一印象没有给人惊艳,那么可以采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策略。革命往往在悄无声息中诞生。 在自知先天条件比平均线落后,就需要后天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补上那段距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不然,等待着的是被淘汰,沉沦在平均线下。 在平均线上的人都在努力保持优势,平均线下的人儿要追上去怎么能不努力呢?怎么可以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弥补那段距离呢?没有不劳而获,不可能一下子就超越平均线上人。有的话,也就是白日梦。 社会只有三样东西公平,时间,体重,还有选择。每人只有24小时,体重可以自己控制,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选择也是选择。选择努力还是选择自暴自弃,选择什么积极乐观心态,还是悲观消极心态。 必须理清一点,选择从来无对错,只有后果。 愿大家如在先天条件落后平均线下的情况下,能付出百倍千倍努力追上。

先天知识

最先提出主体认识能动性是康德,当然他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带有主观唯心局限,我们知道他为了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形成了一套繁琐的认识论,在通篇《纯粹理性批判》中发明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为了避免经验论完全凭感性判断来获得知识,康德殚精竭虑在独断论的启发下将纯理性思维超验的幻觉判断,发掘出先天知识作为人们所固有的先天能力。他认为先天知识是人认识中客观存在的(实际上仍然是主观的认识),为了避免陷入独断论的泥潭,他特别强调一切知识的获得开始于经验,但一切知识又并非来源于经验。康德花费很大心机来自圆其说看似自相矛盾的提法,按照他的思维逻辑是,经验知识里包含着先天知识成分,这些先天成分,不是外来的因素夹杂在里面,而是经验知识里的构架,没有这个构架先天知识不能形成。反之没有经验材料,那些构架的先天能力也是空的。并对先天知识进行了规定: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而这个先天知识和后面的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及先天综合判断是支撑他整个的理论基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是康德认识论的总问题。康德把数学几何自然科学的命题作为不证自明的普遍必然的先天综合判断并已成为事实,一切知识都是判断的形式,由于一切知识的获得开始于经验,那么一切知识就是经验判断。而经验判断里有先天和后天成分,后天成分是经验性的判断,称为知觉判断,不能成为知识是纯后天的。康德将判断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是同语反复是必然的,不是知识是先天的命题,综合判断不是必然的,利用分析判断(先天知识)与经验相结合,而经验判断本身是综合的,但经验判断里面的知觉判断与分析判断有相似和不同之处,虽然都不是知识,但一个是后天的一个是先天的,把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结合起来,构成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知识的提出是他的整个理论的基础,那么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在经验知识里包含着先天知识的成分。当然他为了避免过于独断,设置了一个先天构架的概念来调和经验论和独断论。他把数学自然科学等作为主体先天认知的基础并将先天知识判断成为可能,并把它作为批判哲学的起点,也就是他称为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对象必须符合知识”。从积极的角度看,颠覆了以往各派哲学认识论的局限,第一次把主体认知的能动性引入到认识领域,将主体被动认识客体事物变为主动认知客体的能动作用。但这种能动性是以先天知识为前提的,虽然康德一直强调一切知识开始于经验,但如果没有先天构架,先天综合判断将无法实现。按照他的说法,这些构架包含着我们的先天能力和固有的知识结构形式,是独立于经验之外人所固有的先天形式。他把这种主观唯心论用调和的方式建构了庞大的哲学批判学说,仔细分辨可以看出他的先天知识的概念,不过是把人们认识过程间接接受的知识结构设定为先天固有的,从根本上看数学自然科学的一些抽象的公理规律依然有着感性经验的基础,所以看康德的文本很容易造来混乱。其基本思路是,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主体为知识提供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的内容是经验的,形式是先天的,这样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他把本来主观的先天性说成是客观的,而具有普遍必然性,这样就可以让对象符合知识。这是康德认识论的一大创造,混淆了主客观的界限,但也为主体能动的认识事物提供了参照依据,同时这种认识形式也是消极的,限制了认识事物的范围,只能认识事物符合主体对我们的表现,而不能认识事物本身,也就是他称为的自在之物。

蜀汉先天条件不足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北伐仅仅是因为责任吗?

自曹刘相继去世之后,在战略的天空中呈现出月落星稀的景象,假使说还有一颗闪闪发亮的"将星"仍然留在黑暗的长空中,那就是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正式当国,这是223年,他逝世于234年,这11年可以算是诸葛亮的时代。不过,他的处境很恶劣,所接管的是一个非常脆弱而且危机四伏的国家。当时荆州已经完全丧失,所剩下的只有一州之地。经过连年用兵,累遭失败之后,国家的军事实力已有很大的消耗,外交方面则完全处于孤立的地位。同时,内部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中已有分离分子出现,而在边区更有南蛮的叛乱。所以,真如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形容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而刘备又临终托之以大事,可以想见诸葛亮此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如何巨大。但他还是表现出其意志的坚定和智慧的高远。从历史记录上来分析,他的决定和行动都足以证明他有资格列为世界级的一流战略家。诸葛亮几乎是立即就做出其基本战略决定,而且在他当国期间,此种基本路线也能始终维持不变,凭这一点即应认为他具有高度的战略天才。他所作的决定有二:(1)联吴制魏;(2)以攻为守。"联吴"本是《隆中对》中的基本观念,诸葛亮对于这一点有极明确的认识,但是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而使这种路线未能坚持,结果才有"关羽毁败,秭归蹉跌"等一连串的不幸事件发生。到了此时再来重弹联吴的旧调,不仅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而且心理上的障碍也非常难以克服。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大权,在经过了几年的准备之后,诸葛亮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诸葛亮从开始第一次北伐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诸葛亮只要有机会就进行北伐,失败了回国准备一段时间后卷土重来。一直到诸葛亮去世,蜀汉的北伐才告一段落。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如曹魏,属于三国中先天条件最差的一个国家。蜀汉的先天不足主要在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口方面,蜀汉在灭亡的时候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人,去掉增长的人口,在诸葛亮时期,人口应该不到90万。这么少的人口能够维持的生产力和兵员也是有限的,蜀汉地广人稀,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在出征的时候,诸葛亮不仅面临着兵少的问题,还要面临着少粮的压力。诸葛亮有两次北伐都是因为粮食不足撤退,蜀汉由于军队数量少,只能稳步前进,在战场上主动性也下降了很多。第二点是蜀道难,进出蜀汉的道路都很难走,这些崇山峻岭间接地增加了蜀汉的防御能力,却也让蜀汉外出打仗的能力大大下降。诸葛亮无论是出兵还是运粮,都需要走很长时间,军队的战斗力因为长途跋涉也受到影响。第三点是蜀汉缺乏大将,诸葛亮北伐时期,除了一个魏延,蜀汉就没有几个能拿出手的大将。关兴和张苞是小说虚构的,赵云在第一次北伐后就去世了,姜维是后来投降的,前几次北伐的时候还不能够完全信任。除了这几个人,蜀汉基本上没有大将。曹魏这时候的人才还是很多,郝昭,郭淮等人都是后起之秀,司马懿和曹真属于曹操时代留下来的名将。这样看来,诸葛亮北伐的形势并不乐观,那么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孙策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北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诸葛亮从来不会想要一蹴而就。一伐的目的是夺取凉州,即使这个目标实现,一来会把战略线拉得过长,而且在上整合难度较高,二来凉州一带过于贫穷,一直需要靠内地的财政供养,以益州的赋税既要供应北伐又要供养凉州,非常艰苦。

什么是先天综合命题?

先天综合命题,在康德的著作中,较多的还是称之为先天综合判断。先说综合判断。所谓分析判断,就是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的判断;与此相对应的是综合判断,也就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的判断。来看康德所举的例子,“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性的”是一个分析判断,而“物体都是有重量的”则是一个综合判断。如果我们来分析一下“物体”这个概念的定义,“物体=由物质构成的、具有广延性的东西”,我们会发现,“有广延性”这个谓词是我们关于物体的概念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只要分析一下物体的概念,就可以得出“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性的”这个判断,所以这个判断是一个分析判断;而“有重量的”这个谓词并不是我们关于物体的概念的一部分,是我们附加上去的,我们必须借助经验,或者借助所谓“先天的知识能力”,将主词与一个并不属于主词的谓词相结合,因此这个判断是一个综合判断。再说先天判断。一个判断,如果我们不须借助经验就等得到,它就是一个先天判断。比如“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性的”就是一个先天判断,我们做出这个判断不是凭借经验,而仅仅是凭借矛盾律;而“物体都是有重量的”则是一个经验判断,因为“有重量”这个谓词与物体这个主词无关,我们之所以会得到这个判断,是因为我们在经验中看到的物体都是有重量的。判断是我们一切知识的形式。问题来了。分析判断虽然必然是先天的,但是因为分析判断只是分析已经有的概念,不能为我们带来新的知识;而综合判断虽然可以为主词带来了新的东西,但来自经验的判断不能保证其普遍必然性,所以也不能算是科学知识。只有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判断,也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知识。这种判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有哪些,来源是哪里,是一个重大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知识大厦根基是否稳固。康德整本《纯粹理性批判》,其实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康德认为,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先天综合判断;而真正的形而上学知识如果存在的话也有关是先天综合判断。不好意思,打字打得非常累了。这是我根据我以前阅读《纯粹理性批判》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时所写的笔记,以及我和其它哲学爱好者讨论时的内容整理出来的。不知LZ清楚了没?没时间再写下去了。更没有能力回答后一个问题。要把康德的认识论和道德哲学联系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没有先天条件比较差,但是后天却成功的人

没有先天条件,后天努力成功名人的例子:

一、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屡考屡败,也不算有开赋吧,但他发奋图强,扬长避短,搜罗各种鬼怪传奇,写成一部名著。

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是也被老师赚笨,退了学,结果自学成才,一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

三、美国前总统林肯,个子不高,说话又结巴,学历不高,但通过不懈地的努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领袖。

四、爱因斯坦,一个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却在12岁时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把全身心献给了宇宙和人类,两个妻子先后离他而去。他一生充满坎坷和奇迹,却为全世界带来欢乐和进步。

五、在二次大战期间,丘吉尔已经60多岁了,但他却能够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年一年地指挥英国作战,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六、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挤出一小时来研究一种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权威人士把他写的关于蜂鸟的书称作自然历史丛书中的杰作。

诸葛亮在蜀汉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北伐的原因是什么?

自曹刘相继去世之后,在战略的天空中呈现出月落星稀的景象,假使说还有一颗闪闪发亮的"将星"仍然留在黑暗的长空中,那就是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正式当国,这是223年,他逝世于234年,这11年可以算是诸葛亮的时代。不过,他的处境很恶劣,所接管的是一个非常脆弱而且危机四伏的国家。当时荆州已经完全丧失,所剩下的只有一州之地。

经过连年用兵,累遭失败之后,国家的军事实力已有很大的消耗,外交方面则完全处于孤立的地位。同时,内部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中已有分离分子出现,而在边区更有南蛮的叛乱。所以,真如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形容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而刘备又临终托之以大事,可以想见诸葛亮此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如何巨大。但他还是表现出其意志的坚定和智慧的高远。从历史记录上来分析,他的决定和行动都足以证明他有资格列为世界级的一流战略家。

诸葛亮几乎是立即就做出其基本战略决定,而且在他当国期间,此种基本路线也能始终维持不变,凭这一点即应认为他具有高度的战略天才。他所作的决定有二:(1)联吴制魏;(2)以攻为守。

"联吴"本是《隆中对》中的基本观念,诸葛亮对于这一点有极明确的认识,但是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而使这种路线未能坚持,结果才有"关羽毁败,秭归蹉跌"等一连串的不幸事件发生。到了此时再来重弹联吴的旧调,不仅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而且心理上的障碍也非常难以克服。

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大权,在经过了几年的准备之后,诸葛亮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诸葛亮从开始第一次北伐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诸葛亮只要有机会就进行北伐,失败了回国准备一段时间后卷土重来。一直到诸葛亮去世,蜀汉的北伐才告一段落。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如曹魏,属于三国中先天条件最差的一个国家。

蜀汉的先天不足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方面,蜀汉在灭亡的时候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人,去掉增长的人口,在诸葛亮时期,人口应该不到90万。这么少的人口能够维持的生产力和兵员也是有限的,蜀汉地广人稀,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在出征的时候,诸葛亮不仅面临着兵少的问题,还要面临着少粮的压力。诸葛亮有两次北伐都是因为粮食不足撤退,蜀汉由于军队数量少,只能稳步前进,在战场上主动性也下降了很多。

第二点是蜀道难,进出蜀汉的道路都很难走,这些崇山峻岭间接地增加了蜀汉的防御能力,却也让蜀汉外出打仗的能力大大下降。诸葛亮无论是出兵还是运粮,都需要走很长时间,军队的战斗力因为长途跋涉也受到影响。

第三点是蜀汉缺乏大将,诸葛亮北伐时期,除了一个魏延,蜀汉就没有几个能拿出手的大将。关兴和张苞是小说虚构的,赵云在第一次北伐后就去世了,姜维是后来投降的,前几次北伐的时候还不能够完全信任。除了这几个人,蜀汉基本上没有大将。曹魏这时候的人才还是很多,郝昭,郭淮等人都是后起之秀,司马懿和曹真属于曹操时代留下来的名将。

这样看来,诸葛亮北伐的形势并不乐观,那么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孙策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

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

北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诸葛亮从来不会想要一蹴而就。一伐的目的是夺取凉州,即使这个目标实现,一来会把战略线拉得过长,而且在上整合难度较高,二来凉州一带过于贫穷,一直需要靠内地的财政供养,以益州的赋税既要供应北伐又要供养凉州,非常艰苦。

诸葛亮并不是认为趁曹魏这次不备,自己就能立下不世奇功。即使按魏延的外星方案吞下了整个西北加关中,曹魏政权依然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因为关中平原是处于一个三面被包围的地形,十分被动,加上连年战乱的关中地区生产力尚未恢复,在战争后勤方面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诸葛亮的北伐并非所谓只是为了延长蜀汉国祚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是很明显的知其可为而为之。许多人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忠义而强行夸大了曹魏的强大,洗刷掉了诸葛亮行事合理的方面,只能说诸葛亮的责任实在太重,没有帮手的他已经没有条件再继续承担下去,偏偏刘备留给他的帮手又是个拖后腿的。如果压在他身上的担子没有这么重,再给他足够的时间撑到曹魏起变化(例如公孙渊起兵、曹叡病故),到时候人们讨论起他的北伐又会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论调。

诸葛亮坚持北伐,是因为他想要趁着自己在世的时候,尽量的给蜀汉创造更好的机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才能都很高,他明白自己一旦去世的话,那么蜀汉再想有一个像自己这样的人,就很难找到。因此诸葛亮才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依靠着自己的能力,来消灭曹魏,即使不能消灭曹魏,也能够打下来一些领土,增强蜀汉的国力。

诸葛亮的想法确实是考虑了蜀汉的国情,当时曹魏占领的地区都是农业发达地区,未来人口增长的速度肯定要更快,因为曹魏本身人口基数就大,土地面积也更大,能够养活的人口也更多。假如蜀汉和曹魏都和平发展的话,过不了多长时间,曹魏的国力就会远远的超过蜀汉,到时候蜀汉更没有机会。

而且曹魏在年轻一代人才上的优势也让诸葛亮感觉到了威胁,蜀汉在北伐的时候,已经没有几个年轻的将领,一直到了蜀汉灭亡的时候,除了后来的姜维之外,将领们还是廖化和张翼等刘备时期的老人。官渡之战之前,廖化就跟随着关羽,官渡之战到蜀汉灭亡64年的时间,廖化的年龄估计有九十岁。张翼在汉中之战的时候,就已经是将领,汉中之战离蜀汉灭亡已有45年的时间,张翼的年龄也差不多七十岁。如果不是这些老将们身体足够好,蜀汉后期人才更是少得可怜。

曹魏真的有那么强吗,强到蜀汉毫无翻盘机会?没错,曹魏论国力是远强于蜀汉,但曹魏和蜀汉并不是打擂台赛,你们不要无视其他的力量啊,曹魏的威胁并不是只有蜀汉,北有鲜卑,南有吴国,曹魏和蜀汉从来也不是在单挑,算上曹魏面对的其他威胁,曹魏对蜀汉的优势也就没那么大,所以蜀汉对曹魏是完全有机会翻盘的。

要看到,北伐让曹魏不得不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常备防御力量,来对付诸葛亮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冒出来的进攻,这让关陇地区的军事主将权威与日俱增,如果恰好这个主将不是自己人,那曹魏本来就很脆弱的基本盘会更加不堪一击。第一次北伐前,长安守将是不成器的夏侯惇儿子,等诸葛亮冒出来之后,曹真,司马懿等重量级人物会长期趴在长安,很容易形成个人。

曹魏被诸葛亮的猖狂行为搞的很头疼,诸葛亮一死,曹睿就开始上马大型宫廷建筑,可见确实是被蜀汉憋了多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