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人体健康活动的联系与区别,易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易经》对中医起作用?

中医的基础理论就是源于《易经》的阴阳、五行……。易经对中医起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路,可以说,易经是中医的父母,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医。

简谈易经中的中医养生智慧

中医“阴阳平衡”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讲到中医 养生 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所谓“法于阴阳”,就是应乎天时,敬畏自然,遵从自然的规律,日常生活起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尽量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于术数”,就是选择正确的 养生 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例如导引、按摩、心理 健康 、合理饮食起居、坚持运动、控制烟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易经 养生 是从易经六十四卦 养生 的角度总结出来的,十二消息卦形象地反应了我们自然界中阳气的消长规律。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 养生 观,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和易经归根结底就是阴阳二字。易经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易经的 养生 观强调:动则养阳,静则养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谓天下无物不阴阳,世上尽在五行中。中医中药也是一样,取象比类,例如花朵位于植物顶端,所谓诸花皆升,可以治疗头面疾病,例如菊花、薄荷,藤类植物取象人体的关节、四肢,可以治疗肢体、关节疾病,例如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取象四肢的桑枝、桂枝,可以通利四肢。动物的骨、肉、内脏,多为血肉友情之品,可以补虚损。管径中空,可以通利孔窍,例如芦根、蒲公英。核桃形象似脑,能够补肾益脑,地龙形似血管并且柔软可以治疗血管硬化。生在水湿之地的可以利湿。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中医的 养生 就是养精、气、神。养护元精最重要的就是节欲保精,减少消耗。古人推荐经络按摩,现代人觉得简单,往往忽略,中医提倡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来保健,肾藏精,主先天,先天的穴位推荐两个:第一个穴位是下丹田,中医叫“关元穴”,第二个穴位是“命门穴”。用掌心“劳宫穴”位置来按摩这两个穴位能起到保养元精的效果,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心藏神,坚持按摩,可以心肾相交而精生神满。保养后天的穴位推荐足三里,因为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保健要穴,坚持按揉,增强人体免疫力,增强脾胃的功能。还要做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耳朵不要把听力用到极限,眼睛不要长时间观看,坐不要太久,睡不能睡到身体疲倦。 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虚经常会有,怕冷、四肢发凉、少气懒言、疲倦乏力。阴虚是指,精血津液亏虚以后呈现机体的一种虚性亢奋,典型的就是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等。天为阳,地为阴,补阳选择百会穴,补阴选择涌泉穴,阳虚体质的,可以经常在白天晒太阳,让自然界阳气从百会穴进入人体,阴虚体质的可以按揉我们的涌泉穴。 2023年03月26日 鸿玉汉唐中医 养生

易经河图洛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

八经卦就是奇经八脉,《易经》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就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真实反映,它是人体经络的结构方程式。 督脉为乾,主持元阳,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统帅阳经。 任脉为坤,主持元阴,主一身阴气,为阴脉之海,统帅阴经。 冲脉为坎,主一身阴血,但有一点元阳居其中。 带脉为离,系腰身一周,内系胞宫为阴,外系筋脉,主一身强力,故二阳在外。 阳跷脉为震,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阳入于阴,故多一阴。 阴跷脉为巽,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阴入于阳,故多一阳。 阳维为兑,阳维维于六阳经,故有二阳。 阴维为艮,阴维维于六阴经,故有二阴。 人体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一、督脉循行图 督脉穴 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循行图 任脉穴歌 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二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中医与易经的关系

中医学与 《易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源于《易经》而异于《易经》。《易经》是总的世界观的学说,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的专科学术。中医学借助于《易经》的思想方法理论框架,又独创性地构架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张景岳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此老之语,通过自身学研中医的体会,道出了医理,易理之间的差别。张景岳的这段话把医易之间的关系解释得很透彻,中医学完全在易学的理论框架下形成的,其理论基础点仍是易经的四条理论基点:物质观、全息论、阴阳系统论和易变精神。

中医与易经的关系

中医学与 《易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源于《易经》而异于《易经》。《易经》是总的世界观的学说,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的专科学术。中医学借助于《易经》的思想方法理论框架,又独创性地构架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张景岳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此老之语,通过自身学研中医的体会,道出了医理,易理之间的差别。张景岳的这段话把医易之间的关系解释得很透彻,中医学完全在易学的理论框架下形成的,其理论基础点仍是易经的四条理论基点:物质观、全息论、阴阳系统论和易变精神。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