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卦的图像,先天十六卦图
《周易》笔记3,六十四卦的由来
又传说炎帝神农氏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背景: 炎帝,古人认为也是三皇之一,地皇,也是一个对部落首领的尊称,大概对应了仰韶文化后期。炎帝大概是伏羲部落衰败之后熟练掌握了用火技术的部落首领。曾经有许多个氏族的首领,都被尊为炎帝,领导了农业革命的神农氏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氏族。传说炎帝神农尝百草,最终形成了汤药的体系。 中国古人的认知体系里,用先天视角(不把人的主观因素考虑在内的情况,叫“先天”)看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视角,是时间静态的视角,就是把人抽离出来,取一个时间点来观察事物去观察事物。这和现代牛顿科学体系里站在客观的第三者角度观察对象的思维是一致的,这叫“天道”规律。而用后天视角(人的主观因素被考虑进系统中的情况,叫“后天”)观察事物,要看整个变化过程,同时观察者也要被考虑在被观察的系统之内和被观察对象形成互动的复杂系统关系。所以用后天的视角看事物都是“一分为三”的(“二生三”),这就是“人道”规律。这是中国哲学体系里独有的视角,与二十世纪发展出的量子力学中观察者会影响被观察者的系统,以及现代复杂科学中的反身性现象是同样的思维方式。 古人从长年对天象的观察中归纳出规律,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把根本大法都叫“易”经。阴阳是有运动冲动的,阴阳会相交,相交而会产生第三因素。当第三因素被阴阳产生,或者观察者从系统外被考虑到系统中之后,会让原本静止的系统发生变化,这种后天视角体系通俗的用三个符号来代表,就是天地人三才,或者用“开、阖、枢”表达。 “天地人”通常用于描述静态系统,天地就是阴阳,代表系统原本存在的两个相对的因素,人代表阴阳相交而生成的第三因素,或者“后来”进入系统而居中的观察者,而人进来之后也把原本静态的系统给搅动了,就像鲶鱼效应。“开、阖、枢”用于描述动态系统,开就是要关门的状态,阖就是要开门的状态,开阖代表处于正要变化的阴阳;枢是门轴,代表阴阳相交的部分,也是推动阴阳转换的第三因素。用上图中的门来打比方,没有门轴,开的门就是开的,关的门就是关上的,系统是静止不变化的,这就是“先天”,只能一分为二;有了门轴,原本静止的系统就可以动起来了,开了的门可以关上,关了的门可以打开,阴阳就开始变化了,这就是“后天”,一分为三。这种思想后来就发展成儒家最核心的心法:执两用中(《尚书》),或者叫中庸。大约在神农的时候,先天思维与后天思维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三阴三阳”系统(称之为“”):也就是先把万物一分为二,成为阴阳,再将阴阳各自一分为三,形成了厥阴(阴处于封闭状态,阖)、少阴(阴开始释放,枢)、太阴(阴完全释放,开)、阳明(阳处于封闭状态,阖)、少阳(阳开始释放,枢)、太阳(阳完全释放,开)、六种状态。这套系统,只在中医典籍中有提及,显然是因为适合被用于描述人体的缘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利用这套体系建立的中医汤药辨证系统,使得汤药治疗的效果至今仍在新冠疫情中发挥威力(相传《伤寒论》是张仲景参考了《汤液经》而来,而《汤液经》则是从《神农本草经》而来)。三阴三阳系统与四象系统的关系如下:用八卦来占卦,毕竟太简单,很多事情远远不止细分成8种类型。远古的时候,先民可能用过八卦、十六卦(见下图,今人托名伏羲而做,邵雍称其为“十六互卦”)、三十二卦(第二图,邵雍称其为“三十二互卦”)、六十四卦等多种排列体系来进行占卦,但最后只留下了简单的八卦和复杂的六十四卦两套体系。后人也曾经推演过其他排列的占卦体系,例如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中有128卦、256卦、1024卦三种体系,西汉焦延寿的《焦氏易林》中有4096卦体系,甚至有人用三进制推演的八十一卦体系(西汉杨雄的《太玄》,下面第三张图),以及五进制的五十五卦体系(北宋司马光的《潜虚》,下面第四张图),但都因为要么太复杂,要么解释力不够,要目不符合先民对世界的认知体系而没有流传。八卦里上中下三个爻的体系,非常符合三才的后天思维方式。将后天思维与先天思维结合:八卦可以理解成先将万物一分为三,形成天地人三爻,在这个基础上,引进阴阳再把天地人爻各自一分为二,形成了六个爻来表达的卦,就成了六十四卦的系统,这种系统和古人的认知体系比较一致: 六个爻,也可以看成上三个爻组成一个三爻卦,下三个爻组成另一个三爻卦,这就相当于是在八卦的基础上再加一套八卦,就形成了64种排列,如下图: 六十四卦的系统里,每个卦由六个爻组成,上三个爻下三个爻分别可以看做一个八卦中的卦。在《周易》里,如果用八卦的视角解读,是从上而下看,叫上卦、下卦,或者外卦、内卦;如果用六爻的视角解读,是从下而上看,但不叫“一二三四五六”爻,而叫“初二三四五上”爻(初是时间概念,上是空间概念,表明这六个爻可以代表时间顺序,也可以代表空间结构),其中阳爻不叫阳,用数字“九”代替,阴爻不叫阴,用数字“六”代替(从数字卦传统遗留下来的)。 例如上面这个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体系里,卦名叫泰卦。用八卦视角看,上面三爻组成了八卦里的坤卦(代表地),下面三爻组成了八卦里的乾卦(代表天),所以就叫“地天泰卦”。如果用六爻的视角看,就是从下向上看,分别是“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注意初爻和上爻的读法与中间四爻的读法不同)。 据传神农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64卦。神农氏在这套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当时的认知水平,把所获得知识都附会到这套体系中,用以解释当时遇到的种种疑惑,因而这套系统就成了包罗万象的皇家秘法(这与当代人希望用科学或数学模型来解释当代种种现象的内在追求是一致的,也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只是中国没有把实验科学和形式逻辑摆到足够高的位置,结果最终与现代科学擦肩而过)。神农又被称作列山氏、连山氏,因此他创立的这套64卦体系(包括了64个符号,名称,以及对符号做出符合当时认知水平的解读,即卦辞爻辞),就被称为了《连山易》,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易学典籍。
河图洛书之谜 河图洛书哪里出土的?疑似伏羲所创作
历史上留下很多未解的谜团,由于历史久远,这些谜团很难查证,河图洛书之谜就是其中之一,而河图洛书哪里出土的又有众多猜测。有人说这两幅神秘图案是伏羲所为,但至今已无法考证。这两幅图案是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术数的来源,是中华文化,关于河图洛书之谜有待科学家做进一步探索。 河图洛书的来源 《河图》、《洛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这是中华的文化,是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术数之源。传说是伏羲目睹龙马背负石图,从而演算八卦得到《河图》《洛书》一直无人得见,直到宋代才出现。这是否是伏羲所著原图,由于历史久远,其真实性,很难考证,河图洛书之谜至今未解。 “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 河图洛书在宋代初年才被发现,出土于河南洛阳,它们始传于宋代华山道士陈抟,他提出的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载有《龙图序》一文,讲到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图、洛书二个图式。但是,陈抟在龙图三变之后,没有提到河图、洛书的名称。河图洛书之谜究竟是何人所创作? 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所传《龙图易》,着书《易数钩隐图》,于是,河图洛书才为世人所知。当时,对采用“图十书九”,还是“图九书十”有过争论,最终定位于图十书九,一直延续至今。 上一页 0 /2 下一页
六十四卦卦象次序口诀,八卦中有哪六十四卦
提起六十四卦卦象次序口诀,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八卦的口诀和卦决是什么?另外,还有人想问六十四卦有明确的排列顺序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六十四卦排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八卦中有哪六十四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来知德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怎么样?感觉他是易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好像又没...
周易集注来知德,易学著作今存《易经集注》(本名《周易集注》)十六卷。《易经集注》侧重取《系辞》“错综其数”以论象。自序曰“像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像者也,非真有实理也”,“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己,何以弥纶?故象犹镜也,有镜则万物毕照。若舍其镜,是无镜而索照矣。不知象,《易》不可注也”,“注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以见圣人作易之原。又画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画八卦所属相错图,又画八卦六爻变自相错图,又画八卦次序自相综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文王序卦正综图,又画八卦四正四隅相综文王序卦杂综图。又发明八卦正位及上下经篇义并各字义,又发明六十四卦启蒙,又考定《系辞》上下传,又补定《说卦》传以广八卦之象,又改正集注分卷,又发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后加一圈方训释本卦本爻真意”。此亦足见其著书之宗旨。"四圣"是按世上万物之象来定的八卦,《易经》本以物象出现,来夫子重点研究事物的本质,以象数为宗,强调理、气、象数相统一,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以象数阐释义理,以义理印证象数,纵横推阐,按图索骥,为学《易》者,洞开了门户;为《易》林找回了孔子《易》原璧,使失去了一千多年的象数,又回到了"四圣"原处,故震惊《易》林,《周易集注》被称为绝学。“八卦图”来氏所谓僭于前之图为《梁山来知德圆图》\,谓“此圣人作《易》之原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尚乎其中”、“盖伏羲之图,《易》之对待;文王之图,《易》之流行,德之图,不立文字,以天地间理气象数,不过如此,此则兼对待流行主宰之理而图之也,故图于伏羲、文王之前”。实则此图乃胡一桂《文王十二月卦气图》和韩邦奇“维天之命”、“圣人之心”二图的进一步演化图。与韩邦奇二图比较,只不过是把中间圆圈变小而己。此等无“鱼眼”之图皆来源于十二月卦圆图。所列《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即本朱熹之说将《先天图》内方图“拿出放外”只余圆图者,所列《伏羲八卦方位之图》及《文王八卦方位之图》即是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之图,所列《孔子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则是《周易本义》小横图之演变图。所列《来知德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则是本《京氏易传》八宫世系所出卦变图,而《来知德八卦所属自相错图》又是本《八卦变六十四卦》所得八宫世系之卦,谓之“自然相错”之图,所列《来知德六爻变自相错图》为八纯卦初爻变至上爻变所得卦图,谓“因乾坤相错,故六爻变亦相错”、“因兑艮相错,故六爻变亦相错”、“因离坎相错,故六爻变亦相错”、“因震巽相错,故六爻变亦相错”。所列《来知德八卦次序自相综图》即为取“相综”之义将《周易本义》大横图六十四卦重新组合之图,如上体本乾下体本乾一至坤八之序所得八卦,与下体本乾上体本乾一至坤八之序所得八卦,配为“相综”,“四正之卦”出四图,“四隅之卦”出四图。此图“相综”者五十四对,“相错”者二对(《大过》错《颐》、《中孚》错《小过》。所谓“八卦次序自相综”之图名并不严密)。所列《来知德八卦所属自相综图》则又是八纯卦一个爻变至五个爻变所得五卦配“相综”之图,有所谓“文王序卦杂综”四图。《来知德八卦四正综四正临尾二卦图》则是以八纯卦十六卦“相综”之图,有所谓“文王序卦杂综”二图。来氏所列诸多“错综”图,实不出孔颐达所说“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复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大过颐、中孚小过之类是也”(见《周易正义·序卦》)范围。来氏所谓之“综”,即是《屯》与《蒙》类之“覆”,来氏所谓之“错”,即是《乾》与《坤》类之“变以对之”。准此,来氏演变而出《伏羲文王错综图》等诸图。此外,还有《来知德八卦正位图》及其“易学六十四卦启蒙”中准朱熹《易学启蒙》“考变占”篇三十二图演变而来之六十四卦“六爻变”之卦变图。至清康熙甲寅(1674年)高雪君“重刻瞿唐来夫子易注”时,于来知德诸图之后增“来图补遗”,列《太极图》、《伏羲卦》、《伏羲八卦方位》、《阳直图消息盈虚》、《阴直图消息盈虚》、《天上月轮图》、《文王八卦方位》、《一年气象》、《大混沌》、《天地形象》、《帝王图大混沌》、《历代文章大混沌》、《以周家论小混沌》、《一日混沌》、《历代人才大混沌》、《天下混沌三教》等图。(皆为就十二月卦圆图衍出之图)。曰:“《易注》成梓后,始访得先生日录诸稿中有太极诸图,明白精透,晰理如列眉。不知当日先生自叙中何以不及此?今为编入,一以见作者精研之深,一以见述者大成之集。裨益后进,不厌其多。”(见今巴蜀书社一九八八年影印之《易经来注图解》)高雪君所增补诸图,以来知德“注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之说考之,皆似后人据《梁山来知德圆图》衍出之图。以其中之《伏羲卦》图(见下图)即可明了此图原本自十二用卦圆图衍出。从《梁山来知德圆图》之由来,有人谓似本章潢《图书编》所列之“古太极图”(有“眼”之“黑白鱼”互绕之图)演变而来,其实则不然。章潢所谓之“古太极图”即为赵撝谦列于《六书本义》卷首之《天地自然河图》,亦即如高雪君于《易经来注图解》卷末“周易采图”所列《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见下图),将是图中间挖空之后并不得《梁山来知德圆图》(`黑白相绕方向相反)。高雪君所列之图乃本杨甲《伏羲八卦图》演变而来,就其所列《先天画卦图》(见下图)正推之即得《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反推之则得杨甲《伏羲八卦图》。以其所画弧线曲度分毫不差分析之,则高雪君似已明白此图乃本杨甲《伏羲八卦图》推来。否则以赵撝嫌所列原图之弧线曲度,绝对不能得到高雪君所列之图形(此图三环半径之间成比例关系)。来知德自谓“《易》自孔子没,而亡至今日矣”、“四圣之易,不在四圣,而在我矣”、“德因四圣人之《易》千载长夜,乃将纂修性理大全去取于其间,更附以数年所悟之象数,以成明时一代之书”、“一部易经,不在四圣,而在我矣”,可见其自诩亦过高。又其自谓依十二月卦圆图衍得之图为“此则兼对待流行主宰之理而图之也,故图干伏羲、文王之前”,亦是有些不甚自量。来氏所谓“其注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则有涉于反对卦变说。所述卦变以“卦综”释卦名及《彖》辞凡二十九例。与俞琰《周易集说》比较,除俞氏所释十九例之外,来氏又多出《讼》反《需》、《同人》反《大有》、《大有》反《同入》、《贲》反《噬嗑》、《解》反《蹇》、《益》反《损》、《困》反《井》、《丰》反《旅》、《涣》反《节》、《履》反《小畜》七例。其实来氏之卦变说乃本俞谈而来,只不过以反对卦为“综卦”而已。其后清儒江永将来知德之卦变厘定为二十二卦,删其不易晓处有七。至焦循于《易图略》“论卦变”,则谓“凡传称外内刚柔往来上下,皆指旁通,以为卦变,非也,以为反对,亦非也”、“说《易》者,沾沾于卦变反对者,何也?以《象》传有往来上下进退之文也。荀、虞以来,大抵皆据以为说,传文不可强通,故不能画一耳”,把一切以反对之义释《彖》传卦变者都否定了。江永于《河洛精蕴》曰:“屯、蒙倒转似翻车,不止上下,安得谓之综?其易卦变为卦综,自是来氏之谬”。来知德自谓“综字之义,即织布帛之综,或上或下,颠之倒之者也”,又谓“综者,高低织综之名”,然织布帛亦止高低,仅有上下之动,来氏以卦综释《彖》辞,却不是上下进退之动,仅是上下卦“翻车”而己,难怪江永要称其谬了。来氏自谓其卦综说为自得,而俞琰义又谓其反对卦变说,是“自秦汉之后唐宋以来,诸儒议论,绝无一语及此”,此皆自诩太甚。其实,以反对卦变说释《彖》辞者,已先见于朱震《汉上易传》。当时蜀中之人,一般以来知德“圆图”和诸多“错综”图,为出于来氏之发明。究其本,则前人已有类似之图和相关议论。特别是其以“卦综”说释《彖》辞之举,亦不是来氏开其端,来氏只不过以“反对”为“卦综’’而已。此即是说,来氏《周易集注》所论“象数”之精华部分,客观上看大都不是其本人之发明。然而,来知德居于穷乡僻壤阅二十九年方成此书,亦当有其自晤而得之成分。易道广大,可谓“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也正因其易学著作中以象数为本,多衍出易图、多言及卦变,我们方将其书列为易图学要著,从中可见明代中后期易图学的发展和演变情况。明来知德易学图式。其图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黑白二路,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说明气机生生不息、循环不绝之理。“非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中空以圆,用来象征太极,共阴阳渊由自微而显,则显而著,均与自然消息而合。来氏作《美圆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合,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其源出于古太极图。清杭辛斋《易楔》:“此本瞿塘氏之图,亦从古太极图研索而出者也。”图中以居中的黑白二条线代表原古太极图中的两点。来氏认为:“此图为圣人作易之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寓于其中”。体现伏羲六十四卦阴阳消长之理,反映伏羲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及一年气象、一日气象、天地形象、帝王文章、人材等混沌状态.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伏羲八卦方位的图式。其图中空,以圆象征太极,白线居于黑中,黑线居于白中,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中分太阴、少阴,白中分太阳、少阳,说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精义。来氏认为:“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后圣许多爻象。如一阳上加一阳为太阳,阳自然老之象;加一阴为少阴,阴自然少之象;一阴上加一阳为少阳,阳自然少之象;加一阴为太阴,阴自然老之象。太阳上加一阳为乾,加 来氏太极图一阴为兑;少阴上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上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上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皆阴阳自然生八之卦。”(《易经来注图解》)说明伏羲八卦体现太极自然之妙。来氏图解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文王八卦方位的图式。以白路为坎卦,黑路为离卦,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理。认为诸儒依据邵雍解释文王八位,通说穿凿,解之反晦。“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节是也。”“盖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难晓,难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属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一阳复,自复而临,而泰,而大壮,而夬,阳以渐而长,至乾为纯阳;黑路,为一阴姤,自姤而遯,而否,而观,而剥,阴以渐而长,至坤为纯阴。说明其太极图完全体现伏羲六十四卦而列之。”(《易经来注图解》)说明文王八卦体现四时、五行之理,而与其太极图合。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一年、一日之象的图式。一年气象图将二十四节气配以太极图,说明一年之气象。来氏认为“万古之人事,一年之气象也。春作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不过如此。自盘古至尧舜,风俗人事,以渐而长,盖春作夏长也。自尧舜以后,风俗人事,以渐而消,盖秋收冬藏也。”一日气象图将十二辰配以太极图,说明一日之气象。来氏认为:“万古之始终者,一日之气象也,一日有昼有夜有明有暗,万古天地,即如昼夜。”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河图的图式。《易经来注图解》认为:“河图虽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实皆阳上而阴下;虽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实皆阴左而阳右;虽曰以五生数统五成数,其实皆生数在内,而成数在外;虽阴阳皆自内达外,其实阳奇一、三、七、九,阴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渐盛。不可分裂将其几点置某处。阴阳左右虽旋转而无定在。阴阳合于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气,故不可拘执河图虚中五十无位之说。”河图阴阳数排列符合太极之理。文王六十四卦太准了,六十四卦图?
提起文王六十四卦太准了,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六十四卦图?另外,还有人想问周易中的64卦的具体解释(不要文言),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求大侠给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辞?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六十四卦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易经》八卦属性及64卦卦辞(内涵64卦方圆图)
一、乾宫八卦(属金):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二、坎宫八卦(属水):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三、艮宫八卦(属土):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四、震宫八卦(属木):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五、巽宫八卦(属木):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六、离宫八卦(属火):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七、坤宫八卦(属土):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八、兑宫八卦(属金):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易经 64 卦卦辞第一卦乾:元,亨,利,贞。第二卦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安贞,吉。 第三卦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第四卦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第五卦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第六卦讼:有孚,窒。惕中吉。 终凶。 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第七卦师:贞,丈人,吉无咎。第八卦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 不宁方来,后夫凶。第九卦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第十卦履:履虎尾,不□①人,亨。第十一卦泰:小往大来,吉亨。第十二卦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第十三卦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第十四卦大有:元亨。第十五卦谦:亨,君子有终。第十六卦豫:利建侯行师。第十七卦随:元亨利贞,无咎。第十八卦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第十九卦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第二十卦观:盥而不荐,有孚□若。第二十一卦噬嗑:亨。利用狱。第二十二卦贲:亨。小利有所往。第二十三卦剥:不利有攸往。第二十四卦复:亨。 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第二十五卦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第二十六卦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第二十七卦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第二十八卦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第二十九卦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第三十卦离:利贞,亨。畜牝牛,吉。第三十一卦咸:亨,利贞,取女吉。第三十二卦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第三十三卦遁:亨,小利贞。第三十四卦大壮:利贞。第三十五卦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第三十六卦明夷:利艰贞。第三十七卦家人:利女贞。第三十八卦睽:小事吉。第三十九卦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第四十卦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第四十一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第四十二卦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第四十三卦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第四十四卦 姤:女壮,勿用取女。第四十五卦萃:亨。 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第四十六卦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第四十七卦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第四十八卦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yù井,羸léi其瓶,凶。第四十九卦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第五十卦鼎:元吉,亨。第五十一卦震:亨。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第五十二卦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第五十三卦渐:女归吉,利贞。第五十四卦归妹:征凶,无攸利。第五十五卦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第五十六卦旅:小亨,旅贞吉。第五十七卦巽:小亨,利攸往,利见大人。第五十八卦兑:亨,利贞。第五十九卦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第六十卦节:亨。苦节不可贞。第六十一卦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第六十二卦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第六十三卦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第六十四卦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易经》的64卦,就是人生的64个主题,64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