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运六气来看今年冬天的气候,2023年五运六气分析

今年冬天为什么这么干冷?

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这个气候特点就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什么会寒冷干燥呢?这里我们就要用到地理知识啦~干燥,基本上是对于降水量的形容,降水量200mm以下为干燥。北方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到达北方已是强弩之末,故夏季降水较多但南多北少,冬季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不容易成云致雨,降水自然就少啦~除了地理知识之外,还有就是——北方处于内陆,接触的“水”比较少,靠海的地段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水的蒸发出的水蒸气也少,空气就更加干燥啦~2.北方的冬天为什么冷其实不止北方,在冬天整个北半球都是冷的。在冬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的高度角小了,太阳光是斜着的照耀着大地,地球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阳光照射的数量减少了,也就是说太阳能到达地球的能量密度小了,地球从太阳那里获得的能量少了,所以冬天冷。而冬天的北方比南方离太阳直射点更远,所以气温也就更低了

中医五运六气

八字与中医五运六气长安耕者  中医五运六气  -11-30四柱八字算命与《易经》曰:“易道之大,无所不包。”古人观察自然,研究天象,将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代人八字,归纳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运用天干推算出“五运六气”来判断和防治人体疾病。四柱八字算命与“五运六气”出于《黄帝内经》,内容记载得非常淸楚,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程。“五运六气”不但能预测人生疾病,最主要能预测年时,什么年关流行那些疾病,引导人们怎样去预防某些疾病,应验率很高。“五运六气”是以每年的天干配以五行合化来测定天象变化,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以阳干代表某种五行过盛,用阴干代表某种五行的不足,说明每年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应提前预防。①甲年:土运太过,湿气流行,肾水受克,要注意生殖、肝胆、泌尿系统疾病。②己年:土运不足,风气流行,脾土受克,要注意肝胆,脾胃,神经方面疾病。③庚年:金运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克,要注意肝胆,心脏循环系统疾病。④乙年:金运不足,火气流行,肺金受克,要注意心肺,呼吸系统疾病。⑤丙年:水运太过,寒气流行,心火受克,要注意血液循环,脾胃方面疾病。⑥辛年:水运不及,湿气流行,肾水受克,要注意肾和脾胃功能疾病。⑦壬年:木运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害,要注意肠胃、呼吸系统疾病。⑧丁年:木运不及,燥气流行,肝木受克,要注意肝胆、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⑨戊年:火运太过,暑气流行,肺金受克,要注意呼吸泌尿,生殖方面疾病。⑩癸年:火运不足,寒气流行,心火受克,要注意心脏及泌尿。四柱八字算命与方面疾病。关于“五运六气”的测病方法,是按各年岁运的气候变化规律来推定的,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最好能将《黄帝内经》和张介宾著的《类经图翼》等书共同参考,自能明白。如果能在这些书上下一番苦功,能和易理配合起来使用,那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才。根据以上诸节所述,人生最美满、最幸福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身体健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创造一番事业,才能有美好家庭,才能长寿。人有旦夕祸福,马有改纲之症,任何人也不能保证永远健康无病,任何人都不一定在什么时候遭受疾病的侵袭和痛苦,所以防治疾病是人生的首要大事。八字预渕正是给人们提供预防疾病的信息指南,它可预示人们,人身在什么时候,什么部位,容易产生什么疾病,病因在哪里,于是怎样去预防疾病,怎样才能保护身体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五篇之《五常政大论》2.5

静顺之纪 (1),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2),其化凝坚,其类水(3),其政流演(4),其候凝肃,其令寒(5),其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6),其谷豆,其果栗、其实(7),其应冬(8),其虫鳞,其畜彘(9),其色黑(10),其养骨髓(11),其病厥(12),其味咸(13),其音羽14),其物潘(15),其数六(16) (1)静顺之纪 “静顺之纪”,指水运平气之年。六十年中岁运是水运而又属于平气之年的只有辛亥年一年。 (2)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 此节是谈水运平气之年的气候及物候的一般变化及表现。“藏而勿害”:“藏”,指闭藏。这是指冬天里天气严寒,冰天雪地,草木不生,蛰虫匿伏的自然景象。“藏而勿害”,意即水运平气之年,冬季里虽然也是一派严寒的自然景象,但它是正常的闭藏现象,无害于万物来年春天的萌芽生长。 “治而善下”:“治”,指正常秩序,亦指安定;“善”,指好;“下”,指地之下,此处是指闭藏。“治而善下”一句,意即一年之中物化方面的生长化收藏现象正常与否,最重要的在“藏”,即冬天藏得好,第二年的春天才能生得好,夏天才长得好,长夏才化得好,秋天才收得好,冬天才藏得好“善下”者,闭藏正常也。此句是承上句“藏而勿害”而言。 “五化咸整”:“五化”,指五谷之化,亦即五谷生成;“咸”,有均或皆之义;“整”,指完整无伤。此句是承上句“治而善下”而言,意即水运平气之年,由于冬藏正常,所以第二年五谷生长收成均皆正常良好,完整无伤。 “其气明”:“明”,指静顺明。“其气明”指水运平气之年,冬令气候及物候变化均皆正常。 “其性下”:水的特点是“就下”,此仍指水运平气之年,冬藏正常。 “其用沃衍”:“沃”,指灌溉;“衍”,指溢满。“其用沃衍”,意即水运平气之年,由于冬藏正常,所以水源不竭,灌溉,滋润植物。 (3)其化凝坚,其类水 “化”,指物化,即生长现象;“凝坚”,指冻结,此处是指生物停止生长处于闭藏状态。全句意即冬天里天气严寒,万物生长现象停止,这好象水遇寒冷,凝结成冰一样。 (4)其政流演 “流演”,张介宾注:“演,长流貌,井泉不竭川流不息,皆流演之义。”“其政流演”,意即水运平气之年,由于冬藏正常,所以水源不竭,奉生者多,所以第二年再生长良好。 (5)其候凝肃,其令寒 “候”,指气候,亦指自然景象;“令”,指季节。全句意即水运平气之年,冬天里表现为正常的寒冷现象,出现天寒地冻,草木不生,蛰虫匿伏,好象生机暂停的自然景象。 (6)其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 指水运平气之年,人体肾的作用相应正常。由于肾开窍于前后二阴,所以人体的前后阴的作用也相应正常。“肾其畏湿”,是附带说明肾与脾的关系。因为从五行概念来说,肾属水,寒属水;脾属土,湿属土。水与土的关系是相制关系,即土可以克水。 “肾其畏湿”,意即肾所不胜者为脾,亦即肾的作用正常与否,与牌的作用正常与否密切相关。 (7)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 “豆”,指黑大豆;栗,指板栗;“其实濡”,指果实中水分多而粘稠者。王冰注:“中有津液也。”全句意即水运平气之年黑大豆、板栗、及果实中含水多而稠者生长收成良好。 (8)其应冬 指水运平气之年,其气候、物候变化主要表现在该年冬季。 (9)其虫鳞,其畜彘 “鳞”,即鳞甲,此处指“鳞虫”。主要是指鱼类。“彘”(zhT音知),就是猪全句意即水运平气之年,鱼类及猪的胎孕生长均皆良好。 (10)其色黑 “黑”,就是黑色。此处是指黑色谷物。“其色黑”,意即水运平气之年,黑色谷物例如黑大豆等谷物生长良好。 (11)其养骨髓 意即水运平气之年中生长的各种相应谷肉果菜之类动植物,例如前述之黑大豆,猪,板栗以及其它含汁液较多而又粘稠的果实均有补养人体骨髓的作用。由于肾主骨,生髓,所以这些动植物也有补肾的作用。 (12)其病厥 “厥”,其义有二,其一指气血严重失调而引起人体生理功能逆乱现象。《伤寒论》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其二,指手足冷,《伤寒论》谓:“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均指严重的疾病表现,列在静顺之纪文中不好理解,疑系后文错刊于此。 (13)其味咸 “成”,即咸味。“其味咸”之义有二:其一“万水百川归大海”,海为水之大者,海水味咸,因此以“咸”为水之味,以咸代表水;此处是指水运平气之年,属水类动植物生长良好。其二是咸入肾,属水属的动植物与人体肾脏的生理补益及疾病治疗密切相关。 (14)其音羽 “羽”,为五音中之最高音,意即“水为万物之始”,“肾为作强之官”,水运平气之年,水源充足,肾藏不蝎,自然气候、物候及人体生理活动均处于高能状态,好象五音中的羽声,高亢激越,响遏行云一样。 (15)其物濡 “濡”,此指粘稠多液。“其物濡”,意即水运平气之年,其相应产物粘稠多液。 (16)其数六 “六”,为水的成数。水的生数为一,加土数五即成六“其数六”,意即水运平气之年,水的生和成均皆完全正常。 【原文】 故生而勿杀(17),长而勿罚(18),化而无制(19)收而勿害(20),藏而勿抑(21),是谓平气。 (17)生而勿杀 “生”,指萌发;“杀”,指杀灭或不生长。“生而勿杀”,指春天里气候温暖,生物萌芽生长现象完全正常。 (18)长而勿罚 “长”,亦生长之意;“罚”,指生长不好。“长而勿罚”,指夏天里,气候炎热,生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19)化而勿制 “化”,指变化或生长成熟;“制”,指约束。“化而勿制”,指长夏季节中,生物生长变化完全成熟,没有不足或受到约束。 (20)收而勿害 “收”,指收敛,收成;“害”,指损害。“收而勿害”,指秋天里,气候由热转凉,自然界由绿树浓荫变为黄叶飘零。“收而勿害”意即秋天里气候转凉,物候转收,这是正常现象,只要不是太过,也就不会损害正常物化,影响以后的再生长。 (21)藏而勿抑 “藏”,指闭藏;“抑”,指压抑。“藏而勿抑”,即闭藏是冬天里的正常现象,只要不是太过,也不会损害正常物化,压抑以后的再生长。以上“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几句是对上述五运平气之年的总结。意即所谓“平气”,也就是各年中的生长化收藏等物化现象正常良好。 【述评】 本节介绍了五运平气之年各个具体年份中气候及物候的一般变化及正常表现,以及其与动植物的生长,人体有关脏器的相应关系从上述所介绍的具体内容来看,可以说完是根据自然气候特点,动植物的生长情况,自然景象的客观表现加以描述和总结,非常朴实。 【串讲】 五气运行即五行,按木、火、土、金、水;生、长、化、收、藏的顺序,循环运动变化,是永不歇止的圆远动。隔行相克,紧挨相生,有生就有克,有克就有生,这种生克制化的关系正常就是平气。反之,五行当中任何一行出现反常,则整个的五行运动都会混乱。 具体而言,木气主生,但生不能太过,太过反而不能正常以生,必须有金气来制约它,但也不能制约太过,太过则生气被杀,所以“生而勿杀”才是平气。火气主长,但长不能太过,太过反而不能正常以长,必须有水气来制约它,但也不能制约太过,太过则长气被削罚而不起作用,所以“长而勿罚”才是平气。土气主化,但化不能太过,太过反而不能正常以化,必须有木气来制约它,但也不能制约太过,太过则化气被制不起作用,所以“化而勿制”才是平气。金气主收,但收不能太过,太过反而不能正常以收,必须有火气来制约它,但也不能制约太过,太过则收气受害不起作用,所以“收而勿害”才是平气。水气主藏,但藏不能太过,太过反而不能正常以藏,必须有土气来制约它,但也不能制约太过,太过则藏气受抑不起作用,所以“藏而勿抑”才是平气。 第一,阴阳盛衰,是通过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来体现的。首先应知道什么是五脏平气,是怎样与自然界的五行相通应的,才能鉴别什么是太过不及的反常气化及五脏病变。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即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作用。 第二,辨证论治,必须全面而又有重点地分析,找出主要病因病位及性质,又要以病变发展的观点进行审察病机有无改变,因为一脏有病,五脏以五行生克的形式会起连锁反应,也即前面说的,五行当中任何一行出现反常,则整个的五行运动都会混乱。所以不能拘泥于一脏一腑的局部病变而论治。如《金匮要略》所说:“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脾受伤了,随着病情的发展,就可能累及肾水、心火,肺金,肝木。当细心诊察之。这也就是中医的特点之二,即辨证论治多以五行生克制化来说理。

五运六气是什么意思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又称运气学说,为古人研究气候变化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问。方法为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以干支系统进行演绎,总结人在宇宙中的生理、病理变化。运气学说为一综合学科,其范围涵盖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属于医学气象学和时间医学的范畴。内容包括五运与六气,运与气又有主、客之分,推算时需互相参照,并综合当年物候才能准确推估疾病的发病规律。五运: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行变化。五运代表不同节令的气候特征,因此五运是探索一年五个季节变化的运行规律。五运与五季的配对关系为春温属木,夏热属火,长夏湿属土,秋凉属金,冬寒属水。五运又可细分为岁运、主运、客运。六气:六气为风、热、火、湿、燥、寒,概括六种不同气候,为古人总结长期生活经验而得。可视为从中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旋活动的规律。六气分主气、客气,主气测常,客气测变。客主加临则是将主客气合看,以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及影响。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本源,三阴三阳是气候变化的标象。六气与三阴三阳的关系为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六气时至气至,便为宇宙间的六种正气;如果化非其时,便为邪气,即气象学上的灾害性天气。

冬至:数九寒天一阳生,滋补暖胃御寒湿

数九隆冬始

冬至,日南而至, 太阳黄经运行至270 。

此时, 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对在北半球的我们来讲,冬至是一年中 白昼最短而黑夜最长 的一天。冬至过后,白昼渐长,日向北行。

冬,阴也;至,极也。 冬至,并非冬天到来的意思,而是 “阴气至极,阳气始生” 之时。

九九消寒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端,我们 即将步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俗称“进九”。

如何度过这漫长又寒冷的隆冬? 智慧的古人自创了一系列的消寒活动。

九九消寒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歌谣,自冬至节开始,每九天为一小节。

中医认为, 九为“至阳”之数 ,而累计到九九八十一日后,才会余寒消尽暖初回。

此外还有 “九九消寒图” ,常见的有文字、圆圈、梅花图三种形式。

譬如梅花图,画素梅一只勾勒梅花九朵,每朵描绘九个花瓣,瓣共八十有一,每天染红一瓣,待九朵素梅都涂红后,便到了“出九”迎春之际。

九九消寒,是 从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变化反映 ,也表明人们的 防寒意识逐渐提升 。

冬至三候

冬至,阳气初生,此阶段的自然界万物也根据阴阳气候的变换而变换。

初候 | 蚯蚓结

蚯蚓常年生长在土壤中,有寒阴则蜷曲、温阳则伸展的特点。冬至一阳生,但阴气尚至盛,土中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 | 麋角解

麋与鹿虽属同科,但鹿属阳而糜属阴。糜感阳气之后,头上的角开始脱落。

三候 | 水泉动

此时寒气虽重,但阳气开始回升。泉水深埋地底,也受阳气萌发开始流动,预示自然界万物即将复苏。

终气御寒湿

从五运六气来看,冬至跨进了辛丑年的终之气。

此时 太阳寒水在泉,主气与客气均为太阳寒水 ,气候会异常寒冷,因此今年冬天要特别 谨防寒湿 。

冬至是阳气初生的关键节气。然而今年受寒湿的影响,许多人会出现 阳气不足,或是气血运行受阻 的问题,无法温煦四肢末端,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容易 感到手脚冰凉 。

冬至调养如何祛寒除湿? 我们分别从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具体谈谈。

南北食宜暖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在饮食文化上也颇有讲究。

不同地域逐渐形成 「北吃饺子南食汤圆」 的风俗习惯,其中也蕴藏着中医文化的内涵。

北方 | 羊肉饺子

北方冬至日,一盘热腾腾的饺子绝对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

饺子源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偶遇饥寒交迫的南阳百姓,有些人连耳朵都冻坏了。于是便用羊肉、姜、茴香等驱寒食材,以面粉包成耳朵的形状煮食,取名 “祛寒娇耳汤” 。

冬天吃饺子包什么馅更合适?我首推羊肉。

羊肉性甘温, 有补虚温阳的好处,适合虚寒人群食用 ,是冬季御寒滋补的佳品。

很多人吃完羊肉有全身发热的感觉 。这是因为羊肉入脾、肾经, 可以 温补脾胃,脾胃强健则肌肉结实 ,气血营卫充实,风寒外邪自然不易侵入。

由于羊肉膻味较大,在烹饪时经常会加入 生姜、花椒、茴香、草果 等炖煮,这些辛香料 既增强温热滋补之效,也有开胃醒脾的好处 。

南方 | 酒酿山药圆子

南方地区有食汤圆的传统,取团团圆圆的寓意。

糯米作外皮的圆子,香糯软甜,是 补中益气、温养胃气 之妙品。

然而糯米 性黏滞,不易消化 ,若是吃多了,很容易造成积滞。

所以,糯米制品尽量不要冷食。需经过烹煮的过程,其中含有的 支链淀粉会更容易糊化 ,并且 煮好后要趁热食用,才更好消化。

推荐一道 酒酿山药圆子 ,既保留汤圆软糯风味,又能减少消化不良造成的积滞。这道圆子别加入 铁棍山药, 有 益肺气、固肾填精 的好处。

冬天,是一年中最适合吃山药的时节,此时刚挖出的山药, 默默地收藏能量,得土气最厚 ,口感更软糯香甜。

山药肺脾肾同补 ,这要归功于其中的黏液,中医认为这种津液最能润养固摄,因此有 补肾精、厚肠胃、生津润肺 的好处。

此外,山药黏液中 含有大量的多糖,有滋阴收敛的作用 ,能帮助阴虚且有湿气的人补益,更适合冬天食用。

山药圆子的“灵魂搭档”——酒酿

俗话说“原汤化原食”,放到酒酿身上尤为贴切。酒酿,又称醪糟,是糯米酿造的发酵类食品。

中医认为, 发酵食物多能开胃醒脾 ,有助于消化。

经过发酵和糖化后的酒酿,既有醇香浓郁的口感,更有 活血通络、暖胃健脾 的好处。

寒冬时节小酌热饮,软绵柔和的口感在唇齿间萦绕,感受温暖惬意的回甘滋味,暖胃又暖心。

运动除湿痛

前面我们说到,冬天受寒湿影响,容易伤及阳气。

除了明显的 怕冷、手脚冰凉 等常见问题外,寒邪侵袭脾胃、肾脏、经络,也容易出现 腰腹冷痛、拉肚子、关节疼痛 等问题。

冬季 养生 宜闭藏,此时人体 新陈代谢较缓慢,气血运行不畅 ,关节与韧带的灵活度也会降低。

因此,冬季导引运动当需 “动中求静” ,循序渐进。

冬至导引功以调理 足少阴肾经 的相关病症为主。

每天坚持锻炼可以 去除四肢、经络、脏腑中的寒湿积滞 ,缓解以下几种不适症状——

冬季御寒,睡前泡脚必不可少。

中医说“寒从足下生”,人体中12条经脉联络脏腑与四肢,调整全身的气机,其中有6条起止循行于足部。

足部可谓是人体中最容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之一。

一旦受寒,除了 手脚冰凉等问题,还会引起腹痛、腰腿痛、痛经、感冒 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足部保暖。

除了要穿好保暖鞋袜之外, 每晚睡前用40~50 的温水泡脚15分钟左右 ,也可以疏通足部经络,达到缓解疲劳、养心安神、温煦暖身的好处。

冬至一阳生,数九寒天时

世间万物在收藏中渐而复苏

纵使风雪寒冷侵袭交加

亦要在团圆中留住温暖的幸福感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五篇之《五常政大论》2.10

涸流之纪(1),是谓反阳(2);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8),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荣秀满盛(4),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其藏肾(5),其果枣杏,其实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其色黅玄,其彘牛其虫鳞倮(6),其主埃郁昏翳(7),其声羽宫(8),其病痿厥坚下(9),从土化也(10),少羽与少宫同(11),上宫与正宫同(12),其病癃(13),邪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14),眚shěng于一(15),其主毛显狐狢,变化不藏(16),故乘危而行(17),不速而至(18),暴虐无德(19),灾反及之(20),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21)。 (1)涸流之纪 “涸流之纪”,即水运不及之年。六十年中岁运属于水运不及之年者有: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等六年。其中除辛亥年因为年支的五行属性为水可以因此构成平气以外,实际上岁水不及之年只有五年。 (2)是谓反阳 “反阳”,指阳气反盛。王冰注云:“阴气不及反为阳气代之。”意即水运不及之年,冬天里应寒不寒,反而出现了气候较热的阳气偏胜现象。用五行概念来说,也就是水不及则土来乘之,火来侮之。水在季节上代表冬,在气候上代表寒,在物化上代表藏。土在季节上代表长夏,在气候上代表湿,在物化上代表化。火在季节上代表夏,在气候上代表热,在物化上代表长。岁水不及土乘火侮,意味着这一年的冬天不冷反热,冬行夏令,万物应藏不藏。这也就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原病篇》中所谓:“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属于气候严重反常。 (3)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 此几句是承上句而言。“藏令不举”,意指岁水不及之年,冬令应寒不寒,应藏不藏。“化气乃昌”,指土气来乘。意即冬天里由于天气不冷不雪不冰反而雨湿流行。“长气宣布”,指冬行夏令,气候相对偏热。以上是描述水运不及之年冬季里的气候反常现象。 (4)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荣秀满盛 “蛰虫不藏”,指本来在冬天里需要蛰伏过冬的生物,这一年由于天热的原因也不蛰匿藏伏了。“土润”,指土地润湿柔软,不结不冻;“水泉减”,指水源不足。“草木条茂”、“荣秀满盛”,指植物在冬季仍然生长茂盛。以上是描述水运不及之年冬季里的物候反常现象。 (5)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藏肾 “其气滞”,指肾气失,“其用渗泄”,指肾虚不能藏精所出现的渗泄现象,例如遗溺、失精等等。“其动坚止”,王冰注云:“谓便泻也,水少不濡则千而坚止。”意即肾阴不足,大便出现干结之象。“其发燥槁”,也是指阴虚时所出现的津液不足现象。“其藏肾”,指上述这些现象与肾藏失职密切相关。全句意即水运不及之年,人体肾水相应不足,因而可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阴虚液涸的症状。以上是描述水运不及之年,人体的体质变化及疾病表现。 (6)其果枣杏,其实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其色?玄,其畜彘牛,其虫鳞 “枣”为土之果,“杏”为火之果;“濡”为水之实“肉”为土之实;“黍”为火之谷,“稷”为土之谷;“甘”为土之味,“”为水之味;“龄”为土之色,“玄”为水之色;“彘”为水之畜,“牛”为土之畜;““鳞”为水之虫,“倮”为土之虫。以上所述,意即水运不及之年,不但水类所属的谷肉果菜在生长收成方面要受到严重影响,而且由于水运不及,土乘火侮的原因,土类和火类所属的谷肉果菜在生长收成方面也要受到一定影响。 (7)其主埃郁昏翳 “埃”,指尘土;“昏”,指阴暗;“翳”,指障闭。“埃郁昏翳”,指天昏地暗,阴云蔽日,尘雾迷濛的自然景象。这种现象在五行概念上属于上气偏胜,亦即《气交变大论》中所谓的:“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此意即水运不及之年,由于土气来乘的原因,所以在这一年冬天里,应寒不寒气温相对增高,出现了霜雪稀少,雨水增多阴暗不明的反常气候变化。 (8)其声羽宫 羽声为五音中之最高音,宫声为五音中之最低音。羽声在五行归类上属于水,宫声在五行归类上属于土。“其声羽宫”,意即水运不及之年,这一年的冬天气候反常,应寒不寒,和长夏季节的气候相似。这就好象五音中的高音变成了低音一样,属于严重反常。王冰注“羽从宫”,亦即“水从土化”之意。 (9)其病痿厥坚下 “痿”,指肢体肌肉萎缩或弛缓无力等运动障碍“厥”,指卒倒,眩仆或四肢逆冷。“坚下”,指大便干结。此句意即水运不及之年,由于肾虚脾乘心的原因,因而在临床上可以出现上述脾病或心病的症状。 (10)从土化也 意即以上所述水运不及之年中的气候,物候以及人体疾病的各种表现,均是由于水运不及,士来乘之,火来侮之,水从土化的结果。 (11)少羽与少宫同 “少羽”,指水运不及之年。“少宫”,指土运不及之年。“少羽与少宫同”,意即水运不及之年,应寒不寒,雨水相对增多。土运不及之年,应热不热,雨水相对减少。两者基本相似。这就是说水运不及之年的冬天和土运不及之年的长夏季节,在气候上尽管一冬一夏有所区别,但在某些地方却有相似之处。 (12)上宫与正宫同 “上宫”,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正宫”,指土运平气之年。“上宫与正宫同”,意即水运不及之年,土本来就要来乘如果再遇上了同年司天之气又是太阴湿土,则必然是乘上加乘。这一年的冬天便同土运平气之年的长夏一样,又热又湿,完全反常。 (13)其病癃 閟 “癃”(long音隆),指小便不畅。“閟”(bi音闭),指小便不通。“癃閟”,即“癃闭”,指小便点滴俱无的尿闭现象“其病癃?”,意即水运不及之年,由于肾虚不能主水,所以在临床上可以出现小便不通的肾病症状。 (14)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 “埃昏骤雨”,指天昏地暗,暴雨倾盆。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土气偏胜。“振拉摧拔”,指狂风大作,摧屋拔树。用五行概念来说也就是木气偏胜。全句意即水运不及之年,土来乘之,但是在土气偏胜的情况下,由于胜复的原因,又会出现木气来复的现象。 (15)眚shěng于 一 “一”,古人认为在方位上代表北方,在季节上代表冬季。“眚shěng于一”,意即水运不及之年,其反常变化主要表现在该年的冬天和北方地区。 (16)其主毛显狐 狢 ,变化不藏 此句是谈土气偏胜,木气来复时虫类和兽类活动变化现象“毛”,指毛虫,属于木虫;“显”,指活动明显;“狐”,即狐狸”,同貉,《正字通》谓:“貉似貍,锐头尖鼻,斑色,毛深厚温滑可为裘。”亦狐一类野兽。全句意即水运不及之年,土气偏胜,木又来复之,因此这一年的冬天应寒不寒,雨水较多,风气偏胜。由于不冷,所以狐之类野兽,四出活动,应藏不藏。 (17)故乘危而行 “危”,指孤危,此处是指岁运不及之年。“乘危而行”,意即岁运不及,则所不胜乘其不及而侵犯之。 (18)不速而至 “速”,有催促之义。“不速而至”,即不召自来王冰注此云:“乘彼孤危,恃乎强盛,不召而往。”意即岁运不及之年,则所不胜之气自然而来。例如岁火不及之年,夏天应热不热,则气候自然相对寒冷;岁水不及之年,冬天应冷不冷,则气候自然相对温暖。这些就叫作“乘危而行,不速而至”。实际上也就是自然气候变化反常时的必然表现。 (19)暴虐无德 “暴虐”,指气候反常时对自然界生物的损害现象“无德”,就是对生物没有好处。“暴虐无德”,意即气候反常时对自然界生命现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0)灾反及之 “灾”,指灾害,此处是指复气对胜气的报复或惩罚。“反及之”,是承前述之“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虐无德”等反常气候变化而言。意即在气候严重反常时,由于胜复的原因,这个反常的气候必然要受到它所不胜之气的报复,例如,火气太盛时,则水来复之。天气太热了必然会出现寒气来复而使炎热现象自然消失。这实际上是自然气候变化中一种自调现象。 (21)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 “微”和“甚”,是指气候反常或复气的程度。全意即气候反常严重,则报复之气也就相应的重。反之,气候反常不严重而是一般小有反常,则报复之气也就相应一般。这就叫作“微者复微,甚者复甚”。由此可以看出,所谓“胜复”,实际上也就是自然气候变化中一种自稳调节。因为自然气候本身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调现象,所以自然界也才能在气候变化此起彼伏的过程中,始终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这是自然气候变化中的正常规律,所以原文谓“气之常也”。以上自“乘危而行”至“气之常也”一段,是古人对岁运不及之年气候、物候以及与人体疾病相应关系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 1、涸流之纪是谓反阳:涸流之纪,水不及,土胜火侮,阴寒之气反而从阳化,故说:“涸流之纪,是谓反阳。”因而属水的“藏令不举”,属土的“化气乃昌”,属火的“长气宣布”。具体而言,“藏令不举”则“蛰虫不藏”,即冬令气候反而温暖,动物不冬眠。“化气乃昌”则“土润,水泉减”,即湿热蒸褥,土地湿润,大量水蒸气蒸发,泉水减少。“长气宣布”则草木条茂,荣秀满盛”。即盛夏长气宣布司化,草木生长茂盛,开花结果华丽丰盛。总之一派阳气盛的气化现象。 2、湿火伤肾:涸流之纪,土胜水而火侮水。因而湿性滞缓气机,火的作用逼水渗泄,湿火动变而伤肾,肾气滞而不坚强,肾阴渗泄而枯槁,故说:“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稿,其脏肾。” 3、水火土的物化现象:枣属土,杏属火;濡属水,肉属土;黍属火,稷属土;甘属土,咸属水;黅(黄)属土,玄(黑)属水;彘(猪)属水,牛属土;鳞属水,倮属土。这样对举,一是示意涸流之纪,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水火土三者生克制化正常,则所属的生物一齐化育而增产,品质优良。人应之肾心脾气和不病。这也是及时治疗水化不及病证应该达到的目标。二是示意涸流之纪,水火土三者生克制化失常,则所属的生物减产,品质不良。人应之肾心脾皆病,或肾气虚而容易感受湿火邪气,防治原则,未病时应该补肾水早预防,既病时,应该补肾水而祛湿火,扶正祛邪,以免病情延误,水郁生风,发生风湿胜复之灾变。 4、其声羽宫:属水的运气以“羽”音代表,属土的运气以“宫”音代表,太阴湿土司天称“上宫”,由于中运是不及的“少羽”,故“上宫”也即“少宫”。土克水而水从土化,就叫做“其声羽宫”。有正常的从化,有反常的从化。反常的从化即是“其主埃郁昏翳,其声羽宫,其病萎厥坚下,从土化也”,意即湿胜的天气阴沉淫雨,寒湿相遘伤肾,病肾阳痿弱,四肢厥冷或下腹症积坚硬。其原因是水从土化的机制失常,湿热反而从寒变。而“从土化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式,如果水从土化的机制正常,则“少羽与少宫同,上宫与正宫同”,是指辛丑辛未年,中运是“少羽”,上临太阴司天是“上宫”也即“少宫”,若“正化度”能够维持不变,则“少羽与少宫同”,为低水平的平气年,若“正化度”维持得很很好,“少羽化”为“正羽”,上宫化为“正宫”即“上宫与正宫同”,为高水平的平气年。 5、土木胜复之变:平气年就不会发生胜复之变。土变胜气伤肾已如上述,如果土气大胜,阴沉淫雨变为暴风骤雨,伤肾急迫而病癃闭,乃是大胜必有大复,风木复胜湿土,风湿胜复之气相争,必加重北方一宫肾水的病情,故说:“其病癃闭,邪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催拔,眚于一。”接下来“其主毛显狐狢,变化不藏”之语,是对风木复气“则振拉摧拔”的补充。意即风木复气至,不但振拉摧拔万物,而且有毛的动物活动猖獗,如多疑善变的狐狢出没,变化不隐藏,以此比喻风气善行而多变。 李某,男,35岁,年8月21日,七月二十七复诊。左脉浮大滑而有力,右与左同,舌红少苔,面色明润。主症:右大腿根部及生殖器生疮疹三个月,因工作忙未接诊,上月30日处方犀角地黄汤,疹好转而未愈。近来腹胀,大便秘结,为肾水不及,火反侮之,如经云“涸流之纪,是谓反阳”,宜增液承气汤:玄参30g 麦冬30g 生地30g 生大黄10g 芒硝10g 后入。 6剂,一日2剂,只取头煎顿服。 8月26日复诊,前方六剂,泻下污热,腹平舒畅,浮大滑之脉势缓减,舌红少苔,阴茎发疹未愈,宜养阴解毒,清瘟败毒饮:生地30g 黄连5g 黄芩10g 淡竹叶10g 丹皮15g 生石膏20g 山栀6g 水牛角30g 玄参15g 连翘30g 赤芍15g 人中黄10g 3剂。 【述评】 本节主要介绍了岁运不及之年中的气候、物候和人体疾病的变化规律。在岁运不及之年中,在气候变化方面主要表现为气候不能与季节相应,春天里应温不温,夏天里应热不热,长夏里应湿不湿,秋天里应凉不凉,冬天里应寒不寒。在物候上春天里应生不生,夏天里应长不长,长夏里应化不化,秋天里应收不收,冬天里应藏不藏。在人体疾病表现上春天里肝气不及,肺气偏胜;夏天里心气不及,水气上犯,长夏里脾气不及,肝气横逆;秋天里肺气不及,心火上炎;冬天里肾气不及,脾湿不运。上述现象,原文虽然基本上是以五行乘侮胜复的道理来加以归纳和说明,但从所述的具体内容来看,实际上是对自然气候、物候以及人体疾病现象的客观记录和总结,十分具体,也十分朴实。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进一步探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