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阴阳平衡是什么意思,易经平衡法则

宇宙万物阴阳平衡的规律是怎样的?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一个,就是阴阳互补的宇宙规律。由于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渗透,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依赖,互为消长。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从而构成客观世界的动态平衡。

群经之首《易经》讲的什么?为何能让人绝路逢生?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即是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永远不变的。所谓"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易”字代表了“日、月”。即是说“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有人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也有人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郑博士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无论哪种意见,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通过对于《易经》的了解,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超凡的智慧,以及为什么《易经》可以作为群经之首。

五行阴阳平衡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41天,1249字,累计178662字 在中国主流文化中,“五行学说”是典型的平衡之说。 所谓“五行”,就是大家熟知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世界的本源,它们相生相克,形成动态的平衡与统一。 “五行”这一说法,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真正将“五行学说”系统化、成为理论的,是战国时期阴阳学派的开创者邹衍。 他最开始提出这套学说,是为了解释人类社会的变化,推测历史的走向与王朝的兴衰。后来则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易经八卦相结合,体现在风水、堪舆等各个领域。现在大家普遍接触或者熟悉的是用在给人取名字上。通过测算八字,看看无形是否平衡,然后再通过起的名字来补不足损有余。简单来说,比如五行缺金,咱们就起一个带金多的,像三个金的“鑫”字;五行缺木就叫“森”;缺水的叫“淼”等等,总之是要八字中五行平衡。 名字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五行平衡,什么都不缺,孩子才能平安喜乐的长大。可以说,这种“五行平衡才能平安”的理念,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是根深蒂固的。 除了“五行”平衡之外,中国人还讲究“阴阳平衡”。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看来,阴阳是宇宙的根本存在方式,万事万物都有阴阳,而阴阳也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阴阳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比如中医,通常会用寒热、虚实、表里来辩证地分析人的疾病,这些辩证关系的底层逻辑就是阴阳平衡。根据阴阳消长的原理,阴盛常引发阳衰,人会出现怕冷,手足冰凉,面色苍白等阳气不足症状;而阴虚则常引发阳亢,出现烦躁、失眠、口干、舌红等症状。 不仅诊断用到阴阳辩证之法,中医开的处方也是为了帮助患者最终恢复身体本来的平衡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求的是昼夜的平衡;安步当车、劳逸结合,追求的是动静的平衡;“冬吃萝卜夏吃姜”,则是追求寒热的平衡…… 这些养生之道,看似是“常识”,其实是先人们总结出的天地运行和人体运转的道,其中阴阳平衡最为重要;之所以说是常识,就是因为这些观念早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今天有很多人节食减肥,只吃水果,不吃主食,这就是对阴阳平衡的违背。纵然可以从碳水、卡路里等诸多“科学”指标,去论证这样做的合理性;但是最终结果会给出答案,长此以往,气血虚弱,即便瘦下来也是对身体的折损与消耗。 在伦理方面,中国文化也强调阴阳平衡。女为阴,男为阳,阴阳二者对立统一,必须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调和,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中的男女平权观念,不知道比西方早了多少年! 这一点放在如今,更有着十分积极、进步的意义。因为如今是一个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这会让许许多多习惯了大男子主义和男权意识的人感到不舒服,但是面对女性的觉醒却又无可奈何。 而这来之不易的时代还仅仅处于自发状态,因为就连许多女性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方式,而只能延续几千年的男权社会的思维方式。不过,女性真正从思想意识层面觉醒、崛起的日子已经开始,虽然离自觉还有段距离,但毕竟已经开始。这个时代远比技术带来的改变还要深远的多得多。而这一点,我们从阴阳平衡的角度可以说,只是迟早的事。

宇宙万物阴阳平衡的规律是怎样的?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一个,就是阴阳互补的宇宙规律。由于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渗透,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依赖,互为消长。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从而构成客观世界的动态平衡。

什么是阴阳平衡

1.什么是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 生命阴阳平衡的含义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其总原则是阴阳协调,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2.阴阳平衡的四大特点 ——气血充足 ——精力充沛 ——五脏安康 ——容颜发光3.阴阳平衡的三大具体表现 ——生命活力强 ——生理功能好 ——心理承受力强 具体就是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应急能力强,对不良情况适应能力好;耐受疲劳强,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

阴阳平衡是生命之本

《易经》中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归结于阴阳运动,包括日月的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的变化,当然,还有我们的生命。《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提到:“生之本,本于阴阳”,指出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的变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充满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是各自划分的依据不同而己。比如,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拿气和血来说,它们的生成和来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遵守了事物划分阴阳的相关性的原则,但又因为二者性状不同,气无形,血有形,因此气属阳,血属阴。 在我国古代养生学中,十分注意调理阴阳这条原则,这可以说是养生的一条总则。中医里认为,阴与阳是“互根”的,这句话用白话译过来就是,阴阳互为根底,阴是从阳中生出来的,阳是从阴中生出来的,阴阳互相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比如说,人体中的气和血,前者是无形的、动态的,属阳;后者是有形的、静态的,属阴。血只有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流遍全身,起到营养全身、将代谢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的功用。另一方面,气只有依附在血上面,才能发挥它的功能,失去血,气本身也不可能存在,将成为无根之本,无源之水了。明白这一点对于养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阴和阳之间还有另外一层关系,即“阴阳消长”,就是说阴阳是对立的,阳长阴就消,阳消阴就长,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弱。在正常情况下,阴与阳是处在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下的,但是在一走限度内,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以处于阴阳矛盾两面的气和血为例,当气推动血液流动时,要消耗能量物质,也就是消耗一部分血,使之变成气,于是血受到损耗减少,而气得以增长,这样就产生了不平衡;另一方面,气的推动又可以使人体摄入的营养变成精微物质,化生为血液,从而使血的损耗得到补充,使之又达到平衡状态——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气也被消耗了一部分而减少。阴阳气血就是这样互相滋长、消耗,从而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对每个人来说,如果体内的阴阳平衡,那么他一定是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能吃能睡,气色良好,心情愉悦,而且耐受疲劳度强,抵抗一般疾病的能力也强。相反,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其中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平时必须要注意身体的整体调理和养护,还要注意尽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达到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