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变化的规律,易经变化之道

周易是怎样演变的?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现今,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pan.baidu/s/18Og3MQvk5oQWySZCDLw9Gw

 提取码: 4wmp

学易经好处和坏处都有哪些?

1 开发智慧,增进学业。易经是国学之本,能通易经则诸学易通。2 锻炼心性,提高境界。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易经的七八不变六九变是什么意思

一点个人理解:单数为阳,偶数为阴;先天乾位于九宫,故阳爻用九;后天乾位于六宫,故先天阳后天阴,先天魂后天体,故阴爻用六。九为单数,为阳爻,其中九五为阳中正位六为偶数,为阴爻,其中六二为阴中正位

学易经有什么好处

《易经》即是中华文化之源,亦是天地运行规律之根。具体来说,学习《易经》的好处,至少有三点:一、培养哲学思辨能力。《易经》的本质是一门哲学理论,它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的深刻思想。掌握了《易经》,就掌握了一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滋养优秀国学底蕴。《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是中华民族万千年智慧的结晶。中华一切优秀传统文化都扎根于《易经》,了解了《易经》,就了解了中华传统文艺、、生活等方方面面。三、掌握明辨是非能力、避免上当受骗。俗话说,“善《易》者不卜”,真正洞悉了《易经》的人,已然洞悉了人生。即便,也只是在自己心有困惑不能定夺的情况下,才借助《易》理解惑,而不是心存侥幸自欺欺人。少了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也就不会轻易地陷入骗局。学了《易经》,自然就明白趋吉避凶的法则——“无咎”。《易经》曰:“参(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这里“参伍”的意思 ,是《易经》留给后人的诸多奥秘之一,两千余年来,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在古代有时候写作“叁”,是数字“三”字的大写,而不是人参的参。“伍”,则是数字“五”字的大写。关于“参伍”,历来有很多争议,而本文赞同应从历法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呢?《易经》有言:“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天上有什么?天上有日、月、星,称为三辰。地上有什么?地上有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正如《左传》中所说:“天有三辰,地有五行。”所以,“参伍以变”就是说,我们要观察、研究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和四时的季节变化,从中找出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错综”,在《易经入门·基础篇》中我们讲过,它本来是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形之间的关系,这里是用错综来表示各种现象交错、综合在一起,从而显得情况异常复杂。然而不管情况如何复杂,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也就是相互之间存在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在《易经》里面体现为数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易数。“错综其数”,就是按照《易经》所揭示的规律进行易数的推演。“通其变”,这个“通”表示了解、精通;“遂成天下之文”,这个“遂”表示于是、就;这个“文”,现在我们写作有“纟”的“纹”,表示纹理。自然界中万物都有纹理,纹理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我们通晓了“参伍以变”,所以也就知道了纹理形成的原因和形成过程。相应地,我们也就知道了事物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同时这也是《易经》中卦辞和爻辞的创作依据。“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这个“极”表示穷极,穷极什么呢?即通过易数的推演,穷极数的变化。就像现在的军事演习一样,并不需要实兵、实弹演习,只需通过计算机兵推,输入各种参数,也就是模拟数据,基本上就能达到实兵、实弹演习的同等效果,这也是对未来战争结果进行预测的一种方式。通过“极其数”,你就能知道、了解、掌握天下各种事物的变化之象,这个变化之象包括过程之象和结果之象。一卦里面,你既可以看整个卦的卦象,也可以看动爻的爻象,也可以看到从初爻到上爻的所有爻象,从而看出事物的变化之象,这就是“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是作者对《易经》的又一次赞叹,所谓“天下之至变”,是对日月运行和天地四时变化规律的认识,这一规律的核心就是历法。如果说《易经》所显示的,不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之象,那么还有谁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下载APP,好文好书随时看00保存分享来自:nangongcunfu > 《国学悟道》举报[荐] 原创奖励计划来了,万元大奖等你拿!猜你喜欢类似文章系辞上第十章第三节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易经八卦入门《易 传上》译文周易中的领导智慧

易经解释自然的规律

“天生四时,地生万物”。日月轮回,周而复始,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地球上的万物无不遵循着这个自然周期规律生死存亡、兴衰与共。虽然万物之间的各自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长短各不相同,生命的形态与运动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着“春生、夏长、秋熟、冬亡”这一自然四季规律的轨迹,都会经历这四个大的生命阶段,日日更新,月月交替,年年轮回,亘古不变。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从中悟出了集智慧之大成的《周易》理论。它从日月阴阳、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中,领悟到宇宙万物起源、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抽象成阴阳五行说、四季八卦论,以此来推演类比宇宙万物的整个生命历程。并指出阴阳运动、四季轮回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普通规律。即所谓“阴阳者,天下之大理也;四时者,天下之大径也”。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特性,并在这两方面特性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下向前发展演变,其演变发展的过程都要经过“起始、壮大、高潮、死亡”这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正如“春生、夏长、秋成、冬亡”自然四季规律一样。这就是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昭示给人类及万物简单而深刻的宇宙自然规律。这就是从宇宙天体运动规律总结抽象出来的天法、天规、天理、天道。古语说:“春生、夏长、秋成、冬藏,此天道之大径也”。因此,周易来源于日月四季,说的也是日月四季规律,只是后来它把这些抽象化了,神秘化了。1、阴阳实际上就是冷热寒暑的抽象。《周易》中的阴阳是总领全部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用这个字来象征说明宇宙万物本质特性,并以此来分类。这是非常智慧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的万物都因时因地或阴或阳,而且还在因时因地互转化、相辅相成,这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这阴阳一开始就是日月,所谓“易”就是日月也,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产生冷热寒暑变化,进而产生四季冷暖,进而产生自然万物。管子曰:“阳之道,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易经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两仪一开始就是子夜、午昼,夏至、冬至来表示的。科学告诉我们,宇宙的膨胀与毁灭实际上就是冷热能量的转变,宇宙的生命历程就是由极热到极冷的一个演变过程,而且宇宙万物的生命都是冷热能量的变化过程。温度就是衡量冷热能量的一个标志。所以,《周易》的阴阳观念一开始就与宇宙冷热能量相吻合了,所以,《周易》一开始就触及到的宇宙的深处,触及到了宇宙的起始点上了。所以《周易》的空想就变得如此的伟大,让人惊叹不已,高深莫测。2、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八卦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循环周期理论之一,八卦理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是阴阳演变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寒暑生成四象,四象就是四季,四季生出八卦。所以这句话明确说出了阴阳四季八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周期的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把四季的又分成了八个季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后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八个季节的三倍分法,把季节的转折点都分了出来。因此,八卦实际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只是伏羲为了类比自然万物就把用“乾、兑、离、震、巽、坎、垠、坤”这八个字来代表四季八段,以此来类比自然万物,这样一来八卦理论就抽象化了,就脱胎出四季八段而变成了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思辩理论了,也同时也变成了高深莫测的玄学理论了,但八卦理论又总是脱离不了春夏秋冬自然四季这一时间周期。看过《周易》中著名的“河图”的人都知道,春夏秋冬自然四季仍然是八卦必不可少的时间周期。3、五行就是自然四季周期里万物形态。五行说原来与《周易》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学说,后来到了战国时期,这两种理论逐步融为一体,形成“阴阳五行说”,五行说成为了《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用来阐述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发展。“天有四季时空周期,地有万物变化形态”。五行说有三层意思:一是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二是这五种自然物质之间是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三是自然万物的变化形态基本上都是这五种形态。五行的变化离不开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而《周易》讲的又正是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缺少物质的内容,所以这两种学说正好相互补充,自然而然也就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内经》说:“是故阴阳五行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根本也。”《周易》理论中的阴阳四季五行八卦,实际上就是关于宇宙时空周期、宇宙万物形态变化以及两者关系的抽象化概述,并用它来预测宇宙万物的未来。《周易》中明确讲道:“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是把《周易》给抽象化、概括化、理论化了。就象伟大科学家牛顿一样,从果园树上苹果落地这一生活中的现象,从“苹果落地说”中悟出、抽象出伟大的“万有引力”学说一样。《周易》也是一样,也是从日月、四季、五行万物中悟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正如孔子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周易》是思想者真正的空想出来的理论,可惜的是它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源头,却成为起卦算命、宿命轮回、空想巧辩的鼻祖。古人把《周易》神秘化、化可以理解,因为那时科学还不发达。如今的普通人把《周易》看得高深莫测也可以理解,因为毕竟现在的普通人还是喜欢学习当今的科学知识,但是如果当今的专家学者再把《周易》说的那么高深莫测、那么神秘玄乎,那么就纯属于骗吃骗喝的把戏了。

请问易经中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在天代表四季,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因为土生万物,所以流于四季,合为五行. 四季分十二月,寅卯辰属春,寅卯为木,辰为土;巳午未属夏,巳午为火,未为土;申酉戌属秋,申酉为金,戌为土;亥子丑属冬,亥子为水,丑为土.辰土为水库,为湿土;未为木库,为燥土;戌为火库,为燥土;丑为金库,为湿土.这样土分配给季节转换之月,至于古人为什么这么规定,是模仿四时的演化吧!想更深了解,对照一下罗盘,会发现更多天干地支八卦五行奇门的对应规律,易经本来就是千古之谜,源头之事,更是迷中之秘了.天下很少有人说清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