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人痴迷易经,青海易经取名

74岁农村老人研究《周易》45年, 独居风水宝地,现在过得如如何呢?_百度...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74岁的农村老人,他就是来自山西的樊大爷。

这位大爷是个退休老人,之前年轻时在机电学校,中专毕业,之后在农业机耕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经常是“劳动模范”。

这样的樊大爷老了也有退休金,但却不愿意在家没事干,只是陪老伴。他更愿意学习发展自己的爱好——学《周易》。

樊大爷的求知欲非常强,所以从他年轻那会儿就开始痴迷《周易》,现在老了也爱学,就这么研究了《周易》45年。

周易方面的书伴随了自己几十年,都老旧的不行,粘贴了好多次。他说:《周易》是门“科学”,也是一种“人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深不可测,自己学习研究了45年还只是个初级水平。

凭借着自己这些年来对周易的研究,老人在搬家时,给自己选择了一处宝地,而一住就是6年。

之后就在这个宝地,弄了个起名的生意。樊大爷给小孩子起名最拿手,因为他文科好,知识丰富,能把文字和周易五行结合的好,给人讲起来有理有据能让人信服,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上门求名字。

樊大爷说现在年纪大了吃喝不愁,有国家发的退休金,给人起名就是想帮助人,自己也占个心,有人遇到难事了帮一帮就是做好事,给他们开导开导,鼓鼓气。

老人说自己现在的生活遵循4句话,“快乐每一天,健康每一天,珍惜每一天,奋斗每一天。”住在这里睡觉自然醒,吃喝很随便,看着家里很凌乱,其实心中很痛快。

由于有周易的陪伴,樊大爷每天都过的充实并且快乐,研究周易似乎成了老人毕生的追求。

当我们问到樊大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他的回答是:因为研究《周易》。

中国的那几个省的风水先生或者八字先生最厉害,技术最高?

各省都有,易经协会人最多

看《易经》的人都是什么人?

孤独、孤寂、超然、聪慧的性格。华盖入命的人与《易经》有缘,但他们与其他神秘、深奥、难懂的东西也有缘,比如建筑、编程、医学、艺术、科学、物理等等。华盖之所以称之为华盖,是因为他的形状似伞又似云。大家看电视剧可能了解,古代天子出行时后面总有人撑个黄罗伞。那个伞就叫华盖,天子乘坐的那个车也叫华盖车。相传华盖是黄帝为了跟蚩尤作战而专门研制的宝器,此物金枝玉叶,与蚩尤作战时常有五色云气围绕在黄帝之上。可以说此物跟“七宝琉璃塔”似的有属性加持的功效。黄帝延制此宝的灵感,应该是来自天上如伞状的五色祥云。五色祥云有吉祥之意,被称之为华盖,因而黄帝制作的此物也被称之为华盖。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

哪里有看风水准的易学大师?感觉自己事业不顺,想改运

事业不顺是住房没有旺气来!

山西老人痴迷易经76年,曾独自云游四海20多年,他到底悟到了什么?_百度...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人这一辈子,两种文学不要轻易碰,一个是佛学,一个是易经。”为什么这两种学问不要碰呢?南怀瑾先生也给出了答复:“这两种学问,一般人钻进去,就出不来了。除非是远超常人者,或者像一张白纸一样的人,才适合去研究。”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简短的话语里面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一般人看不懂。很多人认为《易经》就是《周易》,其实不然,《易经》是包括《周易》、《连山》、《归藏》三本古籍的,但是如今《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只剩下《周易》。

能将《易经》研究出名堂的人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它包含万事万物,讲究天人合一,这种境界,非常人能及。但是在陕西万荣县的一个小农村,一位88岁的老人张宏录,对易经痴迷,且声称自己已经研究了一辈子《周易》,从12岁年开始就拜在了五台山一位隐居的老道士门下,并且开始学习阴阳八卦。

因为出生在农村,他也没读过什么书,不认识几个字,据张宏录回忆,自己当年拜师学易经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因为不识字,他学习的速度很慢,且里面的内容高深自己也看不懂,于是只能把整本书都给背下来,然后在去慢慢理解。

在山上待了十多年,到了20多岁,他离开了五台山,开始去外面远游,他从学易经开始加上远游,花了30多年时间,他终于将易经融会贯通,他表示自己在远游的过程中,也不断的钻研琢磨,并且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去了解这本书,随着阅历的不断增加,他所了解的东西也不断变多,曾经无法理解的东西,也在远游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20多年后,他带着自己的爱人回到了家乡,那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精通周易的张宏录并没有让自己过上显贵的生活,平时有空的时候就会给人算算卦,在当地人眼中,他是一代大师,甚至有人请他去看风水。在易经的世界里,看风水格局其实是最难懂的。

人死后如果葬在风水宝地,那么一家人都会发达,而风水里面也有吉凶祸福。在古代,皇族最看重的就是风水,曾经朱元璋就让看风水,为自己专断天下龙脉,只留下自己一家龙脉延续,为的就是让自己的江山更加稳固。

张宏录痴迷易经76年,到了88岁他依旧神采奕奕,很多老人在这个时候走路都已经步履蹒跚,他却健步如飞,并且家里还有几亩地,他也每天干活,没有丝毫懈怠。很多人或许不理解,他在易经上研究了这么多,最后怎么就成了一个老农民,那他在易经上面究竟悟到了什么东西?

从张宏录的气质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状态很好,世界纷纷扰扰,但是他的心中自有安定,不被世俗的叨扰,他心态平静,和其他老年人不一样,你在他的身上,虽然觉得朴素,但能看到精气神,以及他的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又随心所欲,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看上去他和别人没太大区别,这或许就是他学到的精髓“返璞归真”,每天简单自然的生活,对物质不用过高的追求,但求自己心境明朗。《易经》里的精神其实也渗透到了儒家、道家中,是群经之首,别人都把易经想得很复杂,钻进书中就出不来了,但张宏录却把这些复杂简单化,这可能就是他悟出的大道了。

#长辈沉迷易经怎么办?

其实易经是博大精深的,要学通,真不是普通人能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