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生月份,诸葛亮哪天出生

诸葛亮出生年月日

姓名:诸葛亮生卒:181年(光和四年)-234年10月8日(建兴十二年八月二...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个计谋,为何会骗了世人近两千年?

纵观史上一生充满传奇的人物,他们的死亡都伴随着许多疑点或者谜题。比如难解的遗言、神秘的墓葬方式、蹊跷的死亡方式,奇葩的陪葬品等等……这一部分原因出于后人对历史名人的想象,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名流对生死的态度独树一帜,非平常人能够相比。

在三国之中,有三位知名的密葬拥护者,都下令不要在自己的墓葬之中放入大量珠宝陪葬。这都是因为当时盗墓之风实在猖獗,众人皆是冲着墓葬之中的钱财而去。曹操出殡当日,用72口棺材掩人耳目,司马懿密葬连妻妾都不允许合葬,命令后人种树铺草,就是不可以立碑。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就是诸葛亮的遗嘱了,他命令四个人抬着棺材一直走,其实这就是他密葬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死时家中除了几亩薄田并没有多少财富,他连生的时候都对这些没有多大兴趣,何况是死后。他在死前留下遗愿,希望幼主能为他安排四个士兵,扛着他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一直等到绳子断了再下葬。而对外所立、供人祭祀的坟墓,不过是他叫刘禅安置的一处衣冠冢而已。

诸葛亮叮嘱刘禅,衣冠冢就立在定军山,依山而建、不用耗费人力。只要挖出一个可以放下棺材的坑,埋进一些他平日里穿的衣服就可以了。蜀国对诸葛亮有多看中,他若是这般草草下葬,刘禅多少有些犹豫。而诸葛亮态度坚定,他便也顺着诸葛亮的意思叫了四个人过来。

这四个人抬着一个装着死人的棺材,朝着一个毫无目标的方向,还要一直抬到绳子断为止。其实对于这四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且不说这古代路不好走,口粮又不可能带上多少。就是每天大半夜露宿在野地里,对着一口棺材,正常人也受不了。

所以这四个人很可能在半路就合计好将诸葛亮给埋了。因为回去之后刘禅肯定要追问他们几个葬在哪里,他们心中有愧答不上来,所以干脆就直接逃跑不再回去,找个地方隐姓埋名,守着秘密过完下半生,那么诸葛亮的墓地就像他们的行踪一样永远成为一个谜。

退一万步说,如果他们回去了,对于这件性命攸关的事情他们也只会撒谎应付,刘禅会因为他们事情没有办好而责罚他们,将四人灭口,如此,知晓诸葛亮墓地的人就全部消失了。

诸葛亮是阳历几月几日生的?

那时候有阳历吗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出生: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 官职: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 爵位:武乡侯、武兴王(东晋追封)谥曰忠武侯 先祖:诸葛丰(西汉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豫章太守) 配偶:黄月英(黄硕)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长子),诸葛怀(幼子)、诸葛果(长女)、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质(瞻三子)、诸葛攀(养子之后,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继任者:蒋琬、费袆、姜维

诸葛亮的历史客观评价有哪些

人心是最为复杂的,往往了解自己的人,不是亲朋好友,也不是一起生活多年的结发之妻,而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曾有遇到过许多对手,比如东吴的文臣、曹操账下谋士,但这些人对诸葛亮都产生不了威胁,唯独司马懿可以称得上是劲敌。以下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诸葛亮的评价1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郭冲:“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张辅:“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 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诸葛亮的评价2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所谓既得陇,复望蜀,在蜀汉方面,获得陇右不仅可以打破曹魏对蜀国的包围,还可以居高临下俯视关中。反之,陇右控制在曹魏手中,不仅可以屏护关中,还可以从侧翼包围汉中,并且直捣蜀汉腹地。(邓艾灭蜀,正是以陇右为基地,蒙哥攻蜀,也是从甘肃陇山出发) 所以,从诸葛亮北伐开始,双方的主要战场就是陇右。 诸葛亮的评价3 姜维北伐的主要经过: 第一次,公元247年,姜维率军出陇西,与魏军战于洮西,凉州胡王白虎文等率众来降,维“居之于繁县”,就是安置到蜀国。 第二次,公元249年,姜维进攻雍州,围困洮城,邓艾守城不出,无功而返。 第三次,公元250年,姜维出西平,打算联系羌胡进攻,最后无功而返。 第四次,公元253年,姜维围攻南安,不克。 (这一年,长期节制姜维,每次只给他不超过1万军队的大将军费祎,被刺杀身亡。费祎死后第二年,蜀汉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又隔了一年,姜维被升为大将军。) 费祎的死对姜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姜维开始大举伐魏。 诸葛亮的评价4 重点,还是陇右。 第五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曹魏狄道长李简举城投降,继而进围襄武破徐质军,乘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第六次,公元255年,姜维复出陇西狄道,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歼灭魏军数万人。 第七次,公元256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合军,结果胡济没有遵守约定,姜维被魏将邓艾大败于段谷,死者甚众。 姜维于是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第八次,公元257年,姜维得到魏国发生诸葛诞叛乱的消息后,乘着关中军队东调淮南平叛的时机,率大军出骆谷,魏将邓艾、司马望等人坚守不出。 不久之后,诸葛诞叛乱失败,姜维撤军。 第九次,公元263年,姜维进取秦州,为邓艾所破,撤军。 综合来看,姜维九次北伐,两次大胜,一次小胜,一次大败,一次小败,相拒不克四次。单就军事成就而言,胜败大致相当。但如果考虑魏国与蜀国综合实力对比的话,姜维面对强大的魏军,不仅能坚固防线,而且多次重创敌军,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评价:姜维继蒋琬、费祎之后独力支撑蜀汉,但是连年征伐吸引曹魏注意力,而且也消耗了蜀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使得蜀国兵疲民困,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曹魏本来是先灭吴再取蜀,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在诏书中写道“蜀,撮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 诸葛亮的评价5 蜀国灭亡时,只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平均七户养一吏,九人养一兵,“民皆菜色”。 此外,姜维重攻不重守,将主力置于沓中,造成汉中空虚,他又撤去汉中外围据点,使得钟会直插平川,迅速攻陷汉中。 这也成为蜀国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不过,我们不能以成败定人,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一心拱卫蜀汉,最后兵败主降,仍然想用奇计恢复,尽管计泄身死,但他的成就同样值得尊敬,南宋胡三省就感慨姜维道,“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曹操病逝之前,早就看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但由于爱惜其才华,加上儿子曹丕的劝说,并没有除掉司马懿,只是一直防着他,不对他予以重用。曹操死后,曹丕成了曹魏的一把手,司马懿才有了出头之日,官职也逐渐提升,混的是风生水起,成为朝廷重臣。 然而,虽然曹丕识人用人的眼光不如父亲曹操,但他能力也不错,且谨记父亲生前的教诲,从而使得司马懿不敢表现出任何不臣之心。曹丕临终前,司马懿才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成为托孤大臣,辅佐新皇帝曹睿。此时大将军曹真、曹休还活着,他们手握实权,且是曹氏家族成员,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而司马懿只能算是外人。 估计是司马懿注重养生,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在把曹真等人熬死之后,纵观整个曹魏,再也没人能牵制司马懿。若是诸葛亮不进行北伐行动,或许司马懿就没机会掌控兵权,从某方面来说,诸葛亮无意间帮了司马懿一把,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对手。

诸葛亮出生于哪年哪月?

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

诸葛亮的出生年月?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10月8日。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师表》,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