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心机很重,诸葛亮心眼小
历史文人中,谁最有心机?
历史中最有心计的,其实算是曹操吧,曹操就是还是一个枭雄,心机也是很重的。
周瑜和诸葛亮、鲁肃的性格、特点。
1、周瑜: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2、诸葛亮: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一生谨慎”、“事必躬亲”,是历代众所公认的诸葛亮性格特征。从主观上讲,“谨慎”、“躬亲”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从客观来说,这是十分有害的专制心理和利己行为,这种性格特征造成了诸葛亮处事为人、权力分配和人才任用,以及政制“年名不易”而乏开拓进取的诸多局限性。从诸葛亮一生来考察,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是有其环境、条件的。3、鲁肃:鲁肃是一个有大谋略、大才干的人,是一名出色的家、军事家和实干家。鲁肃这一生,呕心沥血的就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孙刘联盟,没有鲁肃大力促成,孙刘联盟就不会存在,没有孙刘联盟就不会有赤壁之战,没有赤壁之战就不可能有之后的天下三分,也就不可能有三国了。所以说鲁肃是个真正的高人,甚至可以说,没有鲁肃,就没有“三国”。
诸葛亮费尽心机,却屡屡北伐失败,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的呢?
我觉得诸葛亮费尽心思。最后北伐却屡次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当时已经无人可用。为什么你喜欢诸葛亮?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理由其实很简单,他有聪明的才智和非凡的远见。三国时期,战乱纷飞,但是往往在这种乱世才会出现各种人才,也就是俗话说的“乱世出英雄”。像曹操这样的这次枭雄,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同样拥有不凡的才能并且做事果断善于心计。但就是因为曹操这样的性格让他待人多疑而且心狠手辣,比如曹操曾经说过一句话“吾好梦中杀人”,为了圆这句谎言竟将一位无辜的侍寝杀死。所以因为他的性格,我不太喜欢曹操。在三国后期,蜀国可以说只能靠诸葛亮支撑,他一死,蜀国也加快了灭亡的步伐。由此可见诸葛亮对于蜀国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的治国和军事才能。不仅如此,在三顾茅庐时,他和刘备的对话也同样展现了他的卓越的见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隆中对》,其中虽然诸葛亮隐居山野之间,但他依然关心天下大事,并且在一场对话中就将天下的形势和战略要点说的明白,可见他的才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留下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空城计中,他在墙头面对司马懿的大军依然面不改色悠然弹琴;舌战群儒中,他不乱阵脚……还有很多,无一不展现他非凡的胆识和才能。虽然在借东风和草船借箭等事上现在有些争议,但仅仅其他事就能证明他了。不仅在才能上他值得人们称赞,忠心方面他同样令人敬佩。刘备在世时,他尽心辅佐,刘备去世后更是将自己全部身心都投入蜀国的发展中,就连出征时还留下至今依然让人感动的《出师表》。这样的人难道不令人喜欢吗?在三国时期哪五个人的心机最重,除了诸葛亮和曹操还有谁?
司马懿,中原名士,家族中道没落。才华横溢。曹操掌权时,为了拉拢天下名士,探访司马懿。然而司马懿看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遂以病重为由拒绝了他。但曹操生性多疑,暗中派人去司马懿家。
当拿刀举向他时,他仍保持病重状态,只是高呼抓刺客。之后不得不跟随曹操,但其内外兼收,终日把酒话桑麻,不露一丝破绽,给曹操一种假象,曹操无可奈何。
忍辱负重多年,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熬死了曹睿,杀死了曹爽,挟持幼帝曹芳独揽大权。司马家族由是崛起,最终统一三国,建立晋朝。
曹操,生性多疑,狡猾多变。 宦官家庭出身的他,本来就有一种自卑心理,从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独揽大权后,为了防止晚上有人刺杀他,于是某夜晚装作梦游,杀死了自己的小妾,醒来后假装不知,痛哭流涕,于是就流传出了他好梦中杀人,无人再敢刺杀他。
甚至是在临死前,华佗给他看病,需要打上麻醉剂把脑壳撬开,方能治病,曹操怀疑华佗要杀他,就杀死了华佗。他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则是他的真实写照。
诸葛亮 ,南阳名士,神机妙算。最懂得推销自己,抬高自己的身价。南阳躬耕时,就已经广结名流,为自己仕途打基础。当徐庶评价他可以做刺史、郡守时,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语。
后来刘备寻访他,他屡次不见面,借机太高自己身价,三顾茅庐,才受邀出山,最终官拜蜀汉丞相。在三国争锋中,屡次设计打败敌人。
刘备,蜀汉昭烈帝。外表仁慈,善于拉拢人。自称皇室子孙,别人都尊称为“皇叔”。最善于用眼泪来博得他人同情。当东吴使者来要荆州时,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最终没有归还荆州。
当曹丕篡汉后,假惺惺的面朝洛阳参拜。诸葛亮看出了他的称帝的心机,便劝说他称帝。刘备仍假惺惺的说这是大逆不道。在几番推辞,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荀彧,曹操手下谋士。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就跟随曹操,为他出谋划策,深得曹操信任。但是一直心向大汉,意图兴复汉室。当曹操胁迫皇帝让位于他时,荀彧第一个反对。
曹操无奈,只得当魏王,至死都未能称帝。荀彧最后也消失于世人眼中,据说是被曹操杀死。一直待在曹贼身边,而且深受重用,却心向大汉,还不被发现,可见其城府之深。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其人心机有多深
然而正史之中,诸葛亮也不过尔尔,什么定三分、烧赤壁、借荆州、气周瑜(其实气周瑜一节,虽然小说作者想借此事来突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但却弄巧成拙,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卑鄙无耻,龌龊奸滑的小人,而民间更是有蜡烛封棺闷死周郎一说,如果真有其事,那么千载之下,也就只有韦鹿鼎公的石灰洒眼,钢刀剁脚可与之一比了)等都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其可称道的也不过是白帝受托、六出祁山以及前后两篇出师表了。然而在我看来,白帝托孤也是出于无奈,此时蜀汉草创时期的老人已去了十之八九,唯一可以托付的也就只有孔明一人了,不托他还托谁?至于六出祁山,更加大可诟病:以当时三分之势,虽然蜀汉最弱,但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已达一个平衡,若此时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凭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天然地理优势,外连孙吴,内抚百越,养精蓄锐,静观其变,凭着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力量积蓄,未始不能“兴复汉室”,却偏偏要不自量力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弄得劳民伤财,生灵涂炭,最终兵五丈原,不仅身死,还虚耗国力,至于到了“蜀中无大将”的恶果,却得不到任何战术战略上的优势,实在可恶之极。而两出师表中,最可感人的大概也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句话了,但这后出师表,却又被认为是假冒的。所以,如要评价他,以他评价曹操的一句话来用诸其身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其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而最能看出来的,也就是慷慨陈词的前出师表了。�0�2此表开头便道:“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好一个“危急存亡之秋也”,形势的确很严重,但实际上也没严重到这个地步。这句话说出来有没有错呢?如果是对你对我说的,那没错,我们绝不会关心他蜀汉是否存亡的;如果是对刘备说的,那也没错,因为刘备还是有点才能的,至少有点斗志,这样的话,恰好能激起他的奋斗之心,所谓“生于忧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此之谓也。可这句话偏偏是对这个胆小怯懦,没有成事之才,却有败事之能的阿斗说的,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本来就没有什么胆的刘惮,听了这话,别说激起斗志,只怕连原来有的一点斗志,也吓得荡然无存,龙庭也坐不安稳,只想找个洞钻进去躲将起来了事了。那么诸葛亮不知道小主的这种性格吗?非也,也就在这表中,他就劝阿斗:“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他对阿斗是知道得很清楚的,也对他在这种性格下所会做的事有所知悉。明明知道这个阿斗不能吓,不经吓,却非得一开口就拿这么重的话去吓他,意欲何为?其一,不过是提醒一下小主,现在的江山是我们帮着你老爹打下来的,你老爹已挂了,要想守着你的江山,也还得靠我们,你就多亲近一下我们这些“贤臣”多听我们的话吧;其二、则是提一下自己的功劳了,为自己争权了,不信?下面马上就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此时此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以谁为首?当然是受命监国,出将入相的诸葛老臣了,眼下这批人就是你江山的保证,没了他们你只怕马上就龙庭不稳了,而这批人又是以我为首的,该怎么对我,你应该明白的了?还不忘了提醒一句,我们现在这么卖力,不过是看在你爹的面子,先前他尊重我们,给我们的待遇好,福利高,我们才为他卖命,现在轮到你了,你就别以为“先帝之殊遇”真的能让我们老老实为你卖命了,拿出点实际行动来“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吧,否则的话……好一个“盖追”啊,只不过想起而已,万一有时想不起了呢?危险!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11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2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窦赖远 于 2008-01-20 20:40:14.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说了这么多话,现在开始教皇帝怎么做皇帝了:从“诚宜开张圣听”到“可计日而待也”都是教训皇帝的话,包括如何赏罚如何用人,如何治理朝政,可谓是面面俱到,就连皇帝的家事都管到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异同”啊, 是不是皇后犯错也和臣子有误一样打板子?嘿嘿,臣子教皇帝怎么做皇帝,不如你自己来做吧?不好,为什么?一来,他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自己本来也没什么功劳,臣子们不一定服他,虽然他自称是“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之首,但也仅仅是之首而已,同僚们万一真正的“追先帝之殊遇“那可怎么办呢?其次,大家应该还记得鲁肃对孙权说过的话:我们做臣子的可以投降,但主公你不能降,我们降了照样做官,至不济也不过回家种田而已,主公你能么?英雄所见略同啊,所以,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时的人,做臣子是最好的,保证自己已有的权位是最妙的,而不是却做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乐的皇帝,聪明人啊!在教训了一顿皇帝之后,开始自吹了:“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我本来只想着隐居起来,老死山林的,不,是老死闹市的,大隐隐于市嘛,可是你老子却三番四次地来找我,我却之不过,才出山的,你老子都要给我三分面子,我的来头也够大的了。而且功劳也不小:“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你老子最困难的时候,我可帮了他不少,他才有今天这个基业,要不然,你现在还不知道在哪“蹲”呢。还有一点就是:“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你还别忘了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之”记得是谁说的没有?嘿嘿,有心计啊!!!未了,大话还是要说说的:“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明明这“讨贼兴复”是自己建议的,偏偏却说是请皇帝托给自己的,那么后面的“不效则治臣之罪”不就是说说而已了?你皇帝要办的事,我给你办了,办不好,不是因为我无能,而是因为“其不可为”,是你皇帝对形势估计错误,要治罪,请先从已起,这就是这句话骨子里的意思了,还怕不保险,后面又说了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今天我要出征了,说了一些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这是想为自己前面说的话开脱吗?非也,对皇帝说的话,皇帝认为你说错了,要治你罪,再怎么开脱也是无济于事的,孔明是聪明人,他自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这句话与其说是例行公事或者说是为自己开脱,不如说是威胁:“今当远离”,你别以为我是一个人远离的哦,我可是手握大军,一起出去的,国中精锐,已尽在我手中了,所以前面的话,你给我记住了,我给你办事,“兴复”你的“汉室”,你也少来给我找碴,要不,今天我“不知所去”,明天火起来,说不定说不知所为了。“虽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果然说的没错,实至名归!!!!